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3080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

《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docx

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

 

试论中国-东盟的经贸关系

摘要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由于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临近,双边政治关系友好,经济互补性较强,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合作卓有成效。

东盟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关键词: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1)

1.1、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建立的背景·····························

(1)

1.2、中国—东盟的贸易结构·····································

(1)

二、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重点··························

(2)

2.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

(2)

2.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成果·····························(3)

2.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4)

三、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的趋势与展望························(5)

3.1、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5)

3.2、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前景与展望···························(6)

一、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1.1、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建立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冷战结束,东南亚地区迎来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到1991年,中国与东盟的全部成员国均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

1992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在中国—东盟政治关系不断发展的基础上,1993年双方同意建立经贸和科技两个联合合作委员会,并与1994年7月通过换文正式建交。

1996年,中国又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议在吉隆坡举行,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从此,中国与东盟双方领导人在每年“10+3会议”期间定期以“10+1机制”举行会议。

这些机制有利于东亚地区政治关系的改善,增加合作,也有利于政治互信不断加深,从此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认知有了明显转化,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东南亚是发展机遇。

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的良好势头为双方发展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0年底,在朱镕基总理提议双方探讨如何加强经济联系、提供贸易投资便利后,2002年11月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4年11月东盟正式承认中国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体,并与中国正式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从2005年7月起,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互相开始降税。

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老成员的绝大多数产品关税将降为零,而东盟的4个新成员则也会在2015年将关税降为零。

2006年11月30日—12月3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先后举行,各国领导人取得共识,2006年12月8日,中国—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二次修订议定书》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修订议定书》,主要包括中国—菲律宾早期收获、中国—印尼修改早期收获特定产品清单、中国—越南货物贸易协议等内容。

各国贸易部长一致同意2007年1月1日取消3523种货品关税并且简化通关程序,从2008年起分三阶段消除非关税壁垒,至2010年达到完全清除非关税壁垒的目标。

1.2、中国—东盟的贸易结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步建成后,我国市场潜力大、劳动力便宜、产品生产能力强等优势和东盟拥有我国可依赖的、需要进口的资源性丰富,两者结合起来,双边贸易实现互补互利、互相竞争,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我国和东盟均为世界机电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区。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等电子业发达国家基于成本和占领海外市场考虑将电子加工业转移到东盟国家,带动了当地机电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市场消费,后来随着中国对外开发程度不断扩大,中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优于东盟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又将电子加工业陆续转移到中国。

由此,中国和东盟国家电子原材料、零配件及相关产成品互为产业链,我国并显示出更好的发展势头。

2005年1~10月我国自东盟进口机电产品376.7亿美元,增长27.2%。

同期,对东盟国家出口机电产品243.6亿美元,增长30.7%。

除机电产品外,农产品贸易居我国与东盟贸易的第二位。

我国既有与东盟国家品种相同、质量略逊、收获季节滞后、竞争力较弱的热带水果,也需要东盟国家生产的优质水稻、棕榈油、可可和木薯等。

我国由于纬度跨度大,温带、亚热带水果、玉米以及蔬菜、茶叶等丰富,这些商品东盟国家缺乏或者是生产成本高昂,价格大大高于中国市场,为中国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广阔的空间。

随着零关税计划的逐步实施后,双方农产品贸易在竞争中得到不同的实惠,2004年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36.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0.1%;同期我国出口农产品19.5亿美元,下降12.7%。

2005年1~10月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30.1亿美元,下降2.2%;出口18.6亿美元,增长12.5%。

具体品种中,2005年1~10月,我国对东盟出口蔬菜3.8亿美元,增长40.2%。

出口茶叶6585吨,增长48.8%,东盟成为我国茶叶在其他市场受阻后出口增幅最快的地区。

我国与东盟贸易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出口产品以东盟国家生产成本较高或国内外差价大的商品为主,如钢材、成品油等。

由于国内钢材产量大幅增长,产品供大于求,过剩产量依赖出口市场来消化,而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为我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5年1~10月,我国出口钢材至东盟国家合计363.8万吨,增长92.7%。

同时由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快速上涨和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制约,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远高于国内市场,我国成品油因此大量出口,2005年1~10月我对东盟出口成品油577.6万吨,价值27.3亿美元,分别增长31%和76.1%。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供应不足,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缺口大,需大量进口。

我国自东盟进口商品主要有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铁矿砂和煤炭等。

据统计,2005年1~10月我国自东盟进口原油、成品油分别为793万吨、556万吨,占原油、成品油进口总量的7.5%和22%。

进口塑料原料、天然橡胶、煤炭和铁矿砂等分别为31.6亿美元、13.9亿美元、3.6亿美元和1.2亿美元,分别增长20.7%、16.6%、1.1倍和69.5%。

我国和东盟服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达,产品同质化、出口市场相同,我国是世界服装、鞋类和玩具生产、出口最大的国家,近几年频遭欧美等主要出口市场的限制,而东盟服装、鞋类出口因较少受到反倾销和贸易壁垒限制,是我国出口上述产品的强劲对手。

主要表现为:

我国纺织品出口转向非设限的东盟国家,东盟国家趁此机会大量从中国进口纺织纱线和布匹等纺织品,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需求量加大;二是我对东盟出口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增速大幅减缓。

据统计,2005年1~10月对东盟出口纺织品、纱线等30.2亿美元,增长28.9%,比全国纺织品出口平均增幅高4个百分点。

同期,我国对东盟出口服装15.3亿美元,增长10.4%;出口鞋类2.1亿美元,下降19.7%;出口玩具0.5亿美元,下降10.5%。

二、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重点。

2.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

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简称自贸区(FTA),是指区域内两个或多个经济体,在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承诺的基础上,相互逐步取消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实现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自由贸易区域内的国家通过相互开放市场,建立密切关系,扩大相互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双方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贸易额大幅增长,双向投资迅速增加,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工程承包越来越多。

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排第四位;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东盟处第五位。

东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

东盟是中国海外重要的承包工程市场和劳务市场。

目前,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已步入了黄金时期,中国—东盟自贸区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开始相互开放市场,呈现出勃勃商机。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

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

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

2002年11月,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组成,如今建成后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了19亿的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迄今为止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合作领域最重要的举措,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更为全面、成熟的新阶段。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迄今为止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合作领域最重要的举措,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更为全面、成熟的新阶段。

2.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成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新一代的自由贸易区,其内容不仅仅是简单地取消货物贸易关税,还包括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投资自由化以及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等内容,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双方经贸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和活跃,并成为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

2.2.1、货物贸易突飞猛进。

自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到2008年的6年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27.1%的速度增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200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1058.8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的大关;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提前3年实现了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的目标,东盟由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跃升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出口1141.4亿美元,增长20.9%,双方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从2009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大多数产品大幅度下调关税,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全面建成,届时双边贸易90%的商品关税为零,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东盟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2.2.2、服务贸易加快发展。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继续保持货物贸易迅猛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也得到快速发展。

2006年至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额从1650亿美元扩大到3044.5亿美元,增长了1.85倍,年均增长35.8%。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之一,在教育、交通、能源、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

随着《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中国与东盟双方将在各自WTO承诺的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提供更加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结构得以进一步改善。

2.2.3双向投资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促进机制和相关措施的逐渐落实,双方相互投资额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迅速增加。

截至2008年底,双方相互投资额已接近6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前三位的利用外资来源地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市场之一。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至2008年,东盟对中国实际投资年均增长9%,东盟在华实际投资额每年在30亿美元左右,是中国前三位的投资来源地。

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来华投资项目达到32286项,协议投资金额1118.94亿美元,占中国合同外资总额的5.9%;实际投入517.2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1%。

其中2008年东盟在华投资5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

2002年至2008年,中国对东盟实际投资年均增长76.9%,增速明显高于东盟对中国的投资。

截至2008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累计投资总额达6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3.53%。

其中2008年中国对东盟投资2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7%。

随着《中国—东盟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为双方营造了更加稳定、开放的投资环境,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深化双方的投资合作,推动双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2.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我们一方面看到双方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带来的可喜变化,可以感受到自贸区在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丰富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及时根据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积极共同采取措施解决新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3.1、缺乏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政策的了解。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已近十年,但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家、政府官员、商会负责人尚不了解其相关政策,不了解为何中国与东盟建自贸区、自贸区建设近况、市场开放时间表等有关基本情况,这是个普遍现象。

企业产品出口对方国家时未填写原产地证书,以致未能享受到关税优惠。

2.3.2、行业合作的现状与市场开放的要求尚不适应。

双方行业合作起步较晚,在面对市场开放,打造新的产业链方面,多数行业尚未对接,双方的产业之间缺乏足够了解,行业商会之间的沟通不足,尚未共同探讨行业分工和如何实现优势互补的行业合作,缺乏自贸区行业发展规划。

双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商会亟待对接。

2.3.3、双向投资规模偏小。

200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2130亿美元,但当年双向直接投资总额还不足100亿美元,两者明显不相称。

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条件有待改善,有的国家与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不高。

2.3.4、双方服务贸易市场尚待进一步开放。

目前,双方服务贸易市场方面开放力度不够,开放领域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

2.3.5、双方企业缺乏走进对方市场的商务信息。

不少企业不了解对方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特点、经济体制,在选择贸易和投资合作伙伴方面缺乏商务渠道,缺乏开放市场的经营人才。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给我们这一地区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必须密切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由此应运而生。

在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十年自贸区建设,双方越来越紧密的经贸合作,为我们应对2008年—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增强了力量。

近一年来,双方携手共度难关,以危为机,开展了更加积极的合作,并进入了2010年双方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大发展阶段。

为实现区域内十一个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共同应对区域内外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共同排除影响合作发展的一切障碍。

三、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3.1、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中国加入WTO为双方存在的贸易投资等制度障碍扫清了道路。

按照加入WTO的承诺,我国近年来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减少并取消非关税壁垒。

另外,我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将为包括东盟在内的国外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商机。

依据我国与东盟WTO成员国的谈判承诺,对东盟产品的关税水平在5年之内将削减34—47%,快于中国关税平均削减的速度。

其次是2010年1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无疑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经验与参照,进而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第三,最近东盟与中国已就南沙问题达成协议,为地区的和平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3.2、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前景与展望。

尽管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充满风雨,但是中国有足够的理由对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建立充满信心。

今后几年内,自贸区以及双边经贸关系将出现以下发展前景:

3.2.1、双方的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贸易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随着入世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加快,特别是我国的制造业将会有快速发展,将带动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占很大比重,而这一产业多为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加工,这将导致相关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多。

从成本结构来看,在食品、农矿产品、能源和电子产品等方面,东盟与我国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因而从东盟进口石油、天然气、棕榈油、天然橡胶、热带木材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将会进一步增多。

据分析,从东盟的进口在2005年达到355亿美元,比2000年的133亿增加近1.7倍,年均增加40多亿美元。

如果按照90年代以来从东盟进口增长21%的速度计算,进口数量还将大大超过上述数字。

由此可见,我国入世为东盟产品的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有利的机遇。

与此同时,我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

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来自对东盟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

与东盟产品相比,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些产品的进口占东盟从我国总进口的21%,今后几年我国将仍然保持这些产品的出口优势。

此外,我国的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产品和化工产品具有潜在优势,进口上述产品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东盟同类产品的总进口增长率,因此,在东盟市场上这些产品的份额将会继续增加。

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互出口增多,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

3.2.2、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将逐步扩大。

尽管目前东盟和中国都不是对方投资的主要市场,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更少,但随着双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相互投资将会增多。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投资是重要的措施,投资的重点区域今后首先将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

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开放,一些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也将扩大对我国的投资。

3.2.3、经济合作领域将日益拓宽。

随着双方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

另外,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将会全面展开,特别是随着“清迈协议”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我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

基础设施的合作步伐也将加快,同时将带动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

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知识产权及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将启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合作。

 

参考文献

1、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12。

2、苏浩,《亚太合作安全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403。

3、刘胜湘,《互信的构建与中国-东盟经贸发展》,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4、陈富桥,《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与互补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4

(2)。

5、安中轩,《东南亚纵横》,东南亚纵横杂志社,2005年第10期。

6、陈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评析,当代亚太,2003(8)。

7、《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展顺利成果显著》来源:

广西广播网,2009-1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