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395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docx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练习精选学习文档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选择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2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的是 (    )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A.农业领域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B.工业领域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C.流通领域

D.分配领域

2.(2分)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说:

“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下列各项说明“道路已经指明”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始走工业化道路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

3.(2分)1933年8月4日,苏联某杂志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正是国内战争时期

B.是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结果

C.“巨大效果”指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是余粮收集制

4.(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苏联的“独特实验”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5.(2分)1918至1920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于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

农民与T人的罢丁活动甚至将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

可见苏维埃政权出现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工人罢工和水兵叛乱

B.自然灾害的发生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6.(2分)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

“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是

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B.商品货币流通流域的改革

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7.(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8.(2分)就苏联二战后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一个人把苏联改乱了,另一个人把苏联改死了,最后一个人把苏联改垮了”。

其中改革“把苏联改垮了”的是指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勃列日涅夫

9.(2分)有学者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0.(2分)“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

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A.环境保护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工业生产

11.(2分)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

“我们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这一思想符合苏俄(联)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

12.(2分)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13.(2分)苏联在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上,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

A.实现农业的机械化

B.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C.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

14.(2分)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B.没有冲击斯大林体制,只具有消极作用

C.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D.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成效不大

15.(2分)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6.(2分)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17.(2分)下列各项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的是

A.对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对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

D.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18.(2分)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19.(2分)俄国总理(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片面发展重工业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20.(2分)20世纪20年代初,在苏维埃俄国出现了美国人办的哈默文具店,在这个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和好玩的东西。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明当时的苏俄各种经济成分并存

B.文具店丰富了俄国人民的生活

C.新经济政策是要向资本主义靠拢

D.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来投资

21.(2分)下表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5.5544.24表格中的数字所反映的信息有         (   )战争使俄国的农业遭到破坏②1921年苏俄工农联盟受到削弱③农业生产到1925年基本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④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2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

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B.遂社会主义工业的政策和态度

C.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不同

D.是否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23.(2分)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24.(2分)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较客观的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B.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25.(2分)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B.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

C.未对斯大林的功过是非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竟赛,经济被拖垮

26.(2分)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7.(2分)历史学家黄安年在评价苏联经济说到:

“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材料中的“他”应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28.(2分)图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漫画,图中情形出现的政策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五年计划的实施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29.(2分)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30.(2分)20世纪20年代,列宁指出:

“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所说的“实行退却”主要体现为   (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31.(2分)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改革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32.(2分)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

“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

”斯大林回信说:

“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

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

”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

2、非选择题

33.(18分)(14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盛世唐朝“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

青、齐间斗才三钱。

绢一匹,钱二百。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

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元稹《估客乐》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农耕经济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探究二 如图,西方崛起

(2)观察上图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

(2分)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探究三 如图,斯大林模式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 191319281932193219371937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无42121联合收割机无42111煤炭666332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钢铁555432水泥687543机床无126521 

(3)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4分)探究四 民族复兴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美国《时代周刊》(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深入的?

(3分)

34.(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有省和县的工农代表苏维埃……都应立即组织收割队和征粮队……任务是……在各地及时帮助收割庄稼,并把一切余粮送交国家仓库。

收割队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

自然应分配必须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他粮食应立即并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

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1918年8月4日苏维埃法令》材料二: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承担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纳税后剩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议》材料三:

粮食税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3年农民缴纳的各种税收统一为农业税,其中一半改征货币税。

1924年全部改为货币税,国家所需全部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新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1925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战前产值的87%,播种面积达到1913年的99.3%,粮食产量比一战前5年的年平均产量增加11.2%……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苏俄农业的有关法令有什么特点。

(2)与1918年相比,1921~1924年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出调整政策的着眼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评述上述政策调整的效果。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

B

分析:

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把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它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

2答案:

C

分析:

新经济政策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3答案:

B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注意题干时间“1933年”,苏联从1928-1937年连续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C项错误;A国内战争时期指的是1918-1920年;D余粮收集制实行是在1921-1928年;都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

故选B。

考点:

斯大林模式点评:

斯大林模式与西方和中国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美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政协制度(以中共为核心)

4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而此时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展“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建立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A不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1年;B不对,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开始实施,列宁去世后逐渐取消;D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因此选C.考点:

斯大林模式点评: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5答案:

C

分析:

6答案:

D

分析:

7答案:

A

分析:

试题分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使苏维埃国家能最大程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必需的物质条件。

因此选A.B是十月革命的作用,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不符,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影响而非直接作用。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点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8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联系所学史实,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并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乱指挥,瞎折腾,可以说“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过于追求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可以说“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改变了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走向解体,可以说“把苏联改垮了”,所以答案为C。

考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点评:

此题难度较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改革整体情况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9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掘墓人”、“守墓人”的含义。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守墓人”说明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因此C符合题意。

A、D的表述不合题干主旨,B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人”,故选C。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