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050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14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

《《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记》原文与译文.docx

《礼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

礼记·曲礼

【原文】

《曲礼》曰:

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

安民哉!

【注释】

①敬:

尊敬,严肃。

②俨:

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

所说的话。

【译文】

《曲礼》一书上说:

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

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

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

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

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

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

①狎:

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

承认。

③安安:

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迁:

改变之意。

④很:

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

肯定之意。

【译文】

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

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

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

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

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

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

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

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

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

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

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

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

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

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狎③。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

与"悦"通假,让人高兴的意思。

②节:

有节制,有限度。

③狎:

不恭敬的样子。

④取于人:

向……请教的意思。

【译文】

礼是用来区分人与人关系上的亲疏,判断事情之嫌疑,分辨物类的同异,分明道理之是非的。

依礼而说:

不可以随便讨人喜欢,不可以说些做不到的话。

依礼则行为不越轨,有节制,不侵犯侮慢别人,也不随便不恭敬别人。

自己时常警惕振作,实践自己说过的话,这可称为完美的品行。

品行修整而言行一致,这就是礼的实质。

依礼而言,听说它是被人取法的,没听说它主动去向人取法什么。

所以礼只听说愿学者来学,没听说知礼的人去别人那里传授。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①,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②,非礼不亲;班③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④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⑤。

是故,圣人作⑥,为⑦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①正俗:

使动用法,使风俗端正的意思。

②宦学事师:

"宦"是做官后的学习,"学"是未做官之前的学习。

这两个时期的学习都要跟从老师,即是"事师",故"宦"、"学"两字连用。

③班:

分层次等级之意。

④撙:

有意克制的意思。

⑤麀:

与"优"同音,原指雌鹿,在这里通指雌性兽类。

⑥作:

产生之意。

⑦为:

产生并使用之意。

【译文】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得到体现;教育训导,使风俗端正,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地推行;分辨事理,判明诉讼,没有礼就不能正确地裁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关系地位;做官求学,没有礼就不能使师长弟子关系亲敬;朝廷的职位,军队的组织,就官任职,执行法令,没有礼就不能确立威严,使人服从;祈求福禄,常行的祭祀,供奉鬼神,没有礼,就不能表现出诚意庄重。

所以,君子做到恭敬合度,退让有法以明确礼的意义。

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现在的人如果不讲求礼,虽能说话,不是和禽兽有同样的心吗?

只有禽兽没有礼可言,所以才会父子共妻。

所以才有圣人产生礼仪来教诲人们,使人们有了礼,知道用礼把自己同禽兽区别开来。

【原文】

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②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③。

【注释】

①太上:

指的是古代的三皇五帝。

②负贩者:

用肩挑着东西做买卖的人,通常认为他们道德水平低下,利欲熏心。

事实并不尽然。

③慑:

胆小之意。

【译文】

上古时代,人心非常淳朴,凡事想做就做,只重老实,没有什么准则。

到了文明进步时代,就讲究行为效果,凡是得到别人的恩惠,就要报答别人的恩惠。

因此行为准则中就含"施"与"报"的作用,凡是受别人恩惠而不报答,则不合乎礼;受人报答而没有恩惠给人,也是不合于礼。

有了这种礼,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平衡安定,反之,就要发生危险。

所以说:

礼不可以不学习。

礼的精神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

虽然是微贱之辈,犹有可尊重的人,更不要说富贵的人们了。

唯是,富贵的人懂得爱好礼,才不至于骄傲而淫侈;贫贱的人懂得礼,则其居心也不至于卑怯而无所措其手足。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①,冠②。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⑥。

八十、九十曰耄⑦,七年曰悼。

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⑧。

【注释】

①弱:

身体还未完全成熟。

②冠:

古人中,二十岁的男子要行加冠之礼,从这时起,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

③艾:

指艾草,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发白的颜色如艾草。

④服:

担任,掌管之意。

⑤耆:

与"齐"同音,年老之意。

⑥传:

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

与"茂"同音,视力、听觉明显下降,活动能力也明显减退。

⑧颐:

赡养老人之意。

【译文】

人从出生至十岁,可称为"幼",开始外出就做学。

到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把他当做成人看待。

三十岁,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室。

到了四十岁,才称得上是强,可以入仕,服务于社会。

五十岁,才能已够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

六十岁,体力开始衰弱,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能凭经验指导别人。

七十岁已到告老的年龄,应将工作责任交付后人。

到了八九十岁,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

到了耄年的人和七岁天真可爱的儿童一样,即使犯了什么过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

若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原文】

大夫七十而致事①,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②;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

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③几杖④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注释】

①致事:

退离自己的职位。

②安车:

古代一种单匹马牵着走的车。

③操:

配备之意。

④几杖:

坐着时所靠之物和走路时所扶之物。

【译文】

作为大夫到七十岁就退休,如果君主挽留就会赐予他凭几和拐杖。

有公务外出就会派妇人相陪伴,到四方出巡就乘坐小型车辆。

这样的大夫可以自称"老夫",在自己的国家还要称自己的名姓。

遇到出国访问时,必须事先告诉他那个国家的制度。

在和长辈商议事情时,必须随身带着凭几手杖前往。

在长辈提问时,不作推辞就直接回答是不合乎礼的。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①,昏定②而晨省。

在丑夷③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④,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⑤也,执友⑥称其仁也,交游⑦称其信也。

见父之执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注释】

①清:

与"庆"同音,凉的意思。

②定:

安定的意思。

③丑夷:

同辈内部的意思。

④三赐:

是指封赐三次。

在周代,官吏制度是分等级的,从一命到九命,每一命所受的待遇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特等的礼服和赏赐的东西,三命以上,就能拥有周王赏赐的车马。

文中是因为父母在上,不敢享用如此的待遇。

⑤弟:

与"悌"通假,对兄长尊敬的意思。

⑥执友:

有共同志向的人或朋友。

⑦交游:

普通朋友。

⑧父之执:

和父亲有相同志趣的人。

【译文】

做儿女之礼,要让父母冬天温暖,夏天清凉,晚上替他们铺床安枕,清早向他们问候请安。

而且要与平辈共处,绝无争执。

作为子女,不乘坐国君封赐三赐的马车。

能够这样,州闾乡党,远远近近的人都要称赞他的孝顺,兄弟以及内亲外戚都要称誉他的善良,同僚们称赞其仁爱,朋友们称赞他能服侍长辈,而跟他来往的人亦都说他诚实可靠。

看到和父亲有相同志趣之人,他若不叫进前,就不敢擅自进前;不叫后退,亦不敢擅自后退;他若不问,亦不敢随便开口。

这样尊敬父辈,也是孝子应有的行为。

【原文】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①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恒言不称老。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②之。

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③。

【注释】

①反:

与"返"同,返回之意。

②肩随:

并排向前走,略微靠后。

③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在古代,席地而坐时,长者坐在席的一端,如果超过四人,长者就要另设一席,是一种对长者的尊敬行为。

【译文】

作为子女,出门时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家时也要如此。

出游必须有一定的地方,所练习的要有作业簿,使得关心你的父母有所查考。

平时讲话不要自称"老"字。

遇到年龄大上一倍的人,无妨当做父辈看待;大上十岁的人,当做兄辈;如果只大上五岁,虽属平辈,仍须屈居其下。

五个人同在一处,应让年长者另坐一席。

【原文】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①,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食飨不为概②,祭祀不为尸。

听于无声③,视于无形④。

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注释】

①奥:

一间屋子的西南角,是长者或尊者所坐的位置。

②食飨:

食与"四"同音,本词是指让父母享用的食物。

概:

是限量的意思。

③听于无声:

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对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

④视于无形:

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

【译文】

作为子女,平常家居,不要占住尊长位置,不要坐当中的席位,不要走当中的过道,不要站当中的门口。

遇有饭食的宴会,要多要少,不可自作主张。

举行祭祀的时候,不可充任神主受人祭拜。

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对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

不要爬高,不要临深,也不要随便讥评,随便嬉笑。

【原文】

孝子不服暗①,不登危,惧辱亲②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③,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④素;孤子⑤当室,冠衣不纯采。

【注释】

①不服暗:

指不做隐瞒父母的事情。

②惧辱亲:

对父母隐瞒和登高到危险的地方,这些行为都是辱亲的。

③不许友以死:

指的是不做替朋友卖命的事情。

④纯:

与"准"同音,指的是衣服上的花边。

⑤孤子:

指年轻时丧父的人。

【译文】

孝顺之子,不隐瞒父母,亦不得行险以图侥幸,对父母隐瞒和登高到危险的地方,这些行为都是辱亲的。

父母活着不可以替朋友卖命,也不可以有自己的私蓄。

作为子女,当父母活着时,戴的帽,穿的衣,不能用素色镶边,因为那样很像居丧。

不过,没有父亲的孤子,如果是他当家,则他的冠衣,可以带素而不用采缋镶边,因为那是显示他持久的哀思。

【原文】

幼子常视①毋诳。

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②长者之手。

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③。

【注释】

①视:

与"示"通假,教育之意。

②奉:

捧的意思。

③掩口而对:

遮住口和长者说话,怕口气伤人。

【译文】

平常不可以谎话教导儿童。

儿童不必穿皮衣或裙子。

年幼的孩子平常看东西不要瞟眼,站立一定要端正,不要做偏头听说话的样子。

若长辈们要牵手走,就要用双手接捧长辈的手。

如果长辈们从旁俯身耳语,要用手遮口,然后回答。

【原文】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遭先生于道,趋①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注释】

①趋:

快走,惶恐不安的样子。

【译文】

跟随先生走路,不要随便跑到路的一边同别人讲话。

在路上遇见先生,就要跨大步进前,拱手正立着。

若先生和你讲话,你就说;如果没有话讲,则又跨大步退到一旁。

【原文】

从长者而上丘陵①,则必乡②长者所视。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③。

【注释】

①丘陵:

指地势高的地方。

②乡:

与"向"同,朝向的意思。

③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古人登城,不随便指示方向,害怕迷惑众人;也不大呼小叫,害怕把人惊吓住。

【译文】

与长辈登上山坡时,要朝着长辈的目标看,预备长者对那目标有所问。

登上城墙,不要指手画脚;在城墙上更不可大呼小叫,那样会扰乱别人的听闻。

【原文】

将适舍,求毋固①。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②,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③。

将入户,视必下④。

入户奉扃⑤,视瞻毋回。

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毋践屦,毋踖⑥席,抠衣趋隅。

必慎唯诺。

【注释】

①固:

随便,平常的样子。

②户外有二屦:

古人为客入室之前,要把鞋脱在室外,长者则可以把鞋脱在室内。

假如看到室外有两双鞋,可以肯定屋内有三个人。

③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在外面能够听到屋内人的说话声音,则可以进去,否则就不要上前打扰,很可能屋内人在秘密商量一些事情。

④视必下:

目光要向下看,避免看到别人隐蔽的事情。

⑤奉扃:

指进门要双手做托扃的样子,表示尊敬和谦恭。

扃,与"迥"同音,指门上的横梁。

⑥踖:

与"计"同音,是踩踏的意思。

古人入席是有次序的,要从尾部开始升席,如果相反,就犯了踖席的错误。

【译文】

将要拜访人家,不应随便。

将要走到人家的堂屋,首先应高声探问。

见人家室门外放有两双鞋子,而室内说话的声音听得非常清楚,那样,就可以进去;如果听不见室内说话的声音,那表示人家在里面可能有机密的事,就不好进去了。

即使进去,进门时,必须眼睛看地下,以防冲撞人家。

既进入室内,要谨慎地捧着门闩,不要回头偷觑。

如果室内本是开着的,就依旧给开着;若是关着的,就依旧给关上;如果后面还有人进来,就不要把它关紧。

进门时不要踩着别人的鞋。

将要就位不要跨席子而坐。

进了室内,就用手提起下裳走向席位下角。

答话时,或用"唯"或用"诺"都要谨慎。

【原文】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①右,不践阈②。

【注释】

①闑:

与"涅"同音,古代大门中竖立的短木,主人进出时从右,宾客则从左,大夫、士更为高贵,进出从右。

②阈:

与"玉"同音,门槛之意。

【译文】

大夫或士进出国君的宫门时,必须从口橛的右边走,不要踩着门槛。

【原文】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①。

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②,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

客若降等③,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

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④,连步以上。

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注释】

①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

古人待客时,如果宾客地位高于主人,主人应出大门迎接;宾客地位低于主人,主人则在大门内迎接。

进门时,主人请宾客先入,恭敬之后,主人引导宾客进入。

每门,古代天子宫中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所以称每门。

②主人入门而右:

古代建筑门内称庭,庭的北边是堂,有东西两排台阶,东边的阼阶,是主人出入庭堂时所用的,西边的宾阶是宾客出入所用的。

在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路通向东西两阶,"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就是指的主人和宾客都可以沿着各自的通道去往庭堂。

③降等:

宾客的等级低于主人。

④拾级聚足:

指每上一级台阶,都要把双脚并拢一次,然后再开始登下一个台阶。

拾与"社"同音。

【译文】

凡是和客人一同进门时,每到门口都要让客人先走。

客人到居室门口时,主人要先进去设席摆坐,然后出来迎接客人,客人再三谦让,主人就恭请客人进入。

主人进门向右,客人进门向左;主人走到东阶,客人走到西阶。

客人身份低时,就会走到主人的东阶,主人要再三推辞,然后客人再回到西阶。

主人客人要谦让登阶的先后,主人先登上,客人跟着登上,主人上一级,客人也上一级,客人前脚正跟上主人后脚,拾级而上。

上东阶时要先出右脚,上西阶时要先出左脚。

【原文】

帷①薄②之外不趋③,堂上不趋,执玉不趋。

堂上接武④,堂下布武。

室中不翔⑤。

并坐不横肱⑥。

授立不跪⑦,授坐⑧不立。

【注释】

①帷:

布幔。

②薄:

帘子。

③趋:

小步快走之意,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④接武:

是指迈着细小的步子向前走。

武,足迹之意。

⑤翔:

放松两臂随意地走路。

⑥横肱:

把两臂横着伸开。

⑦跪:

两膝着地,臀部不接触足跟,上身挺直的姿势。

⑧坐:

两膝着地,臀部接触足跟的姿势。

【译文】

经过有帘帷垂着的门口不要快步走去。

在堂上,或端着玉器,则不要快走。

在堂上用细步,堂下用正步,不可在室内大摇大摆。

同别人坐在一起,不要横着膀子。

拿东西交给站着的人,不要屈膝;但拿给坐着的人,就不要站着。

因为前者显得太谦卑,而后者又显得太傲慢。

【原文】

凡为长者粪之礼:

必加帚于箕上①,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极之。

奉席如桥衡②,请席何乡,请衽③何趾。

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

【注释】

①必加帚于箕上:

古人取扫帚和簸箕时的样子,以表示尊敬之意。

②桥衡:

打水用的秸槔上的横木,一头高一头低,这里是用来形容席的拿法,托席的两只手,左手要高,右手要低。

③衽:

衽席的简称,即卧席的意思。

【译文】

凡是替长辈打扫席前有一定的礼节;必须把扫帚盖在簸箕上,用袖子遮挡着边扫边退,不使尘土落向长辈,把畚簸朝向自己撮扫垃圾。

抱席子要卷成秸槔上的横木一样。

为长辈安放坐席时要问清面朝哪个方向,安放卧席时要问清脚朝哪个方向。

【原文】

若非饮食之客①,则布席,席间函丈。

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②。

客彻重席③,主人固辞。

客践席,乃坐。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④。

将即席,容毋怍⑤。

两手抠衣,去齐尺。

衣毋拨⑥,足毋蹶⑦。

【注释】

①饮食之客:

指那些前来讨论学问之事的宾客。

②辞:

主人让正席于宾客时,宾客谦让,不肯接受。

③客彻重席:

在古代,王公贵族之类的宾客到来时要铺三层席,大夫级的宾客到来时要铺双重席。

所以所来的客人为表示谦逊,做出要撤掉重席的举动。

彻,与"撤"通假,向后退的意思。

④先举:

先说之意。

⑤怍:

与"作"同音,容色改变的意思。

⑥拨:

飘起、扬起的意思。

⑦蹶:

跳脚的意思。

【译文】

若不是前来讨论学问之事的宾客,席位的间隔要远些,大抵席与席之间可容一丈的距离。

当主人跪着替客人整理席位时,客人就要按住席子说不敢劳驾。

客人要除去重叠的席子时,主人要一再请他勿除去。

等客人履席,预备坐下时,主人才坐下。

若主人不先说话,客人不要抢先发言。

将就席的时候,不要变脸色。

两只手提起衣裳,使衣裳的下沿离地一尺左右,这样齐膝跪下时就不致绊住自己的下裳。

不要掀动上衣,也不要跳脚。

【原文】

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虚坐①尽后,食坐②尽前。

坐必安,执③尔颜。

长者不及,毋儳言④。

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⑤,毋雷同⑥,必则古昔,称先王。

侍⑦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父召,无"诺"⑧;先生召,无"诺"。

"唯"⑨而起。

侍坐于所尊敬,毋馀席⑩,见同等不起。

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

烛不见跋。

尊客之前不叱狗。

让食不唾。

【注释】

①虚坐:

坐着只是说话。

②食坐:

坐着吃饭的意思。

③执:

保持之意。

④儳言:

和长者说不一样的话题,即东拉西扯。

儳,与"颤"同音。

⑤剿说:

把别人的言论当成是自己的言论。

剿,与"抄"同音。

⑥雷同:

说和别人一样的话。

⑦侍:

服侍的意思。

⑧诺:

回答应声的意思,说话的语速慢。

⑨唯:

回答之意,说话的语速快。

⑩馀席:

和长者坐在同一席端。

跋:

烛烧尽时留下的残物。

古人称火炬为烛,烛尽之物为跋。

晚辈在和长辈秉烛长谈时,看到烛尽时要主动把残物去除。

唾:

唾液的意思。

【译文】

若有先生的书本琴瑟放在前面,就跪着移开它,切不可跨足而过。

如果只是说话,应尽量往后坐;如果是饮食,就要尽量靠着前坐。

坐要稳定,保持自然的姿态。

长者未提及的,不要东拉西扯地说。

表情要端庄,听讲要虔诚。

不可把别人的言论当成是自己的言论,也不要说和别人一样的话。

说话要以过去的事实为根据,或是引述古人先哲的格言。

侍奉先生坐着时,先生有问,要等到他的问话终了再回答。

请问书本里的事,要起立;如果还要问个详细,亦要起立。

父亲召唤时不要唱诺;先生召唤时也不要唱诺。

要恭敬地回答"唯",同时起立;陪同自己所尊敬的人,无妨挨近坐着。

见到同辈的人不必起身,但见有端烛的来,就要起身;看见端饭食的人来,也要起身;主人有上宾来,亦要起身。

晚上去与人坐谈,应在一支烛没有燃尽之前,看到烛尽时要主动把残物去除。

在所尊敬的客人面前,不要呵斥狗。

主人分给食物无须谦让,但同时也不可吐口水。

【原文】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①杖屦,视日蚤莫②,侍坐者请出矣。

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③,则起而对。

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闲④,愿有复也",则左右屏⑤而待。

毋侧听⑥,毋嗷应⑦,毋淫视⑧,毋怠荒⑨。

游毋倨⑩,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敛发毋髦,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注释】

①撰:

拿着之意。

②蚤莫:

天的早晚之意。

③更端:

更换事由的意思。

④少闲:

停顿片刻之意。

⑤屏:

退避之意。

⑥侧听:

窃听他人的言辞。

⑦嗷应:

高声大喊之意。

嗷,与"叫"同音。

⑧淫视:

目光斜视,不专注的意思。

⑨怠荒:

懒惰的没精神的样子。

⑩倨:

骄傲的样子。

跛:

单脚踩地,没有站稳的样子。

箕:

臀部着地,两腿向前伸出,是一种不文明的坐姿。

伏:

趴着的意思。

袒:

裸露的意思。

褰:

把衣服撩开的意思。

【译文】

与长者坐谈,凡是见到长者打哈欠、伸懒腰,或是准备拿起拐杖和鞋子,或是探视时间的早晚,这时候侍坐者就要告辞退出。

陪伴长者,如果长者问到另外的事,则须起立回答。

陪伴尊长时,若有人进来说:

"很想借点儿时间,有所报告。

"这时,侍坐者就要退避一旁等候着。

不要侧耳作探听的样子,不要粗声粗气地答应,不要滚动眼珠看东西,不要做懒洋洋的模样。

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着不要跛足欹着肩头,坐时莫把两腿分开像畚箕,睡时不要俯伏在床上。

收敛头发勿使披下,帽子无故不要脱下。

劳作时不要袒衣露体,就是大热天,也不要敞开裙子。

【原文】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

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

乡①长者而屦,跪而迁屦②,俯而纳屦③。

【注释】

①乡:

与"向"同,朝着的意思。

②迁屦:

把鞋掉转过来之意。

③纳屦:

穿鞋。

【译文】

凡陪伴长者坐谈,不要穿鞋子上堂,而且解脱鞋子亦不可正向台阶。

穿鞋时,要先拿起鞋子在一旁穿着。

若面朝长者穿鞋,就要跪着旋转鞋尖,然后低头套上鞋子。

【原文】

离①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②,不同巾③栉④;不亲授。

嫂叔不通问⑤。

诸母不漱裳⑥。

外言不入于梱⑦,内言不出于梱。

【注释】

①离:

与"俪"同,指两个人并排着。

②椸:

与"匜"同,与"意"同音,指放衣服的筐子。

枷:

指挂衣服的架子。

③巾:

清洗时用的布子。

④栉:

与"至"同音,梳头发的工具。

⑤不通问:

不互相馈赠东西。

⑥裳:

下衣之意。

⑦梱:

与"捆"同音,是门槛的意思。

【译文】

有二人并坐或并立着,不要插身进去;有二人并立着,不要从两人中间穿过。

男女不要混杂着坐,衣服也不要放在同一个筐子里,不要挂在同一衣架上。

男的女的各有自己的面巾梳子,不要混用,亦不要互相馈赠东西。

不要让叔母或庶母洗濯内衣。

街谈巷语,不要带进闺门之内;闺门以内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