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031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docx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

每小题2分,共5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C.《大学》D.《师说》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智育与体育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

  A.道德情感不深B.道德意志不强 C.道德认识不足 D.道德自律不够

  4、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为()。

  A.1982年 B.1986年

  C.2000年D.2006年

  5、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往往要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复杂性

  6、在教育研究中,透过单向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属于()。

  A.显性观察B.参与性观察 C.隐性观察 D.非参与性观察

  7、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首先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①立即打开门窗,给房间通风;②给中毒者饮水,防止口渴;③给中毒者盖上衣服保暖;④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在板书写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9、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10、小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之后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归属学习D.并列学习

  11、儿童道德是从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D.佛洛伊德

  12、对小学生进行减压团体心理辅导时,采用的思想放松方法主要属()。

  A.行为疗法B.艺术疗法C.认知疗法 D.精神分析疗法

  13、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

  14、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人:

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

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15、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这一。

该目标属于()。

  A.知识性目标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16、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内容。

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垂直组织 B.横向组织 C.纵向组织D.螺旋式组织

  17、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视频、投影、模型等教学资源属于()。

  A.教材 B.教案C.教参D.教科书

  18、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有利于实现技能、技巧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

  A.陶冶法B.讨论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19、以评价对象自身的状况作为参照标准,对其在不同时期的进步程度进行评定。

这种评价属于()。

  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总结性评价 D.个体差异评价

  20、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也属于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答:

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映的特征叫选择性。

恒常性:

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22、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

一:

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

“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

“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

终身学习

” 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典范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24、材料:

  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

学生甲:

“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

学生乙:

“我爸爸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

“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问题:

  

(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

(10分)

  

(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0分)

(一)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材料中中学生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种唯一理想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

造成这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体力劳动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只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收有出息的标准尺度;最后家庭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学习考上大学。

这样片面的理想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繁重的课业要求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丧失;其次很多儿童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最后儿童只成为了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2)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

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

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第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教师要以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第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谈理想。

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

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

第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理想前途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积极向上,正确的理想教育。

  25、材料: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孙老师把题目改编为: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我们三年级要参加表演,需要演出服装160套,爱心服装厂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20套。

现在离“六一”儿童节还有2天,请你帮忙算算每天需要完成多少套?

  问题:

  

(1)对孙老师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进行评析。

(10分)

  

(2)阐述老师处理教材内容时的基本要求。

(10分)

答:

(1)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编造故事和问题创设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的引导和一定的问题情境联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独特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

材料中,孙老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题目,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六一儿童节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教学问题,这样新奇巧妙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

教师在处理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第二,教师在处理教材是应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向学生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教学内容的深度,就是指知识的难度,也就是教师挖掘教材的程度。

教学难度太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度过大,容易挫伤学困生和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合适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

考试可按照所学专业放心,选择作答。

26为中文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30为体育,31为美术)请用2B前部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多涂均无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四年级写作课“说说心里话”的教学内容

  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是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