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0230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docx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学前教育质量,确保幼儿在园期间能够获得有价值的幼小衔接经验,也为了引领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幼小衔接”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和操作,根据《XX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X教办基﹝20XX﹞8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教育,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引导学校和家庭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切实减轻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幼儿园“小学化”,不断提高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儿童能切实享受到有意义的快乐童年。

二、具体实施要求

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家长、小学三方主体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共同作用,三方合作各有侧重。

(一)对幼儿园的要求

1.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1)幼儿园要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而是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幼儿树立责任意识、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探究尝试等的良好学习品质。

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2)要坚决杜绝、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得提前在幼儿园学段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学习拼音,不练习写字和计算,不提前大量识字。

(3)幼儿园不得布置小学内容家庭作业,不得组织与小学学习内容相关的考试或测验,不得组织违背幼儿年龄特点、有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以免误导家长。

2.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

(1)充分认识“幼小衔接”的意义,把握入学准备需要全程准备、长线准备,应贯穿至整个学前教育阶段,确保幼儿在三年的时间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能力及习惯等,逐渐积累入学相关经验。

(2)“幼小衔接”工作要系统化、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开展,重点阶段在幼儿园入小学前一年。

教师要制定循序渐进的入学适应性目标,在大班下学期组织“幼小衔接”主题活动,萌发儿童向“学生”角色逐渐转变。

(3)在“幼小衔接”主题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地考察、生活体验、互动对话,要努力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参观小学、访谈小学生、也可邀请小学生和小学教师来园分享经验,帮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环境、认识小学与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差异,萌发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积极向往。

3.重视培养幼儿倾听和阅读习惯

(1)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表达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养成认真、专注的良好倾听习惯。

(2)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阅读行为和习惯。

引导幼儿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3)要培养幼儿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的技能,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幼儿书写、绘画的正确姿势,随时提醒和及时纠正不良坐姿和执笔姿势,做好前书写准备。

4.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1)幼儿园要通过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浸入,寓教于乐,指导幼儿掌握必要的独立生活的技能,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学会有序整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物品,妥善保管不丢失。

(2)萌发幼儿向“小学生”角色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循序渐进的入学适应性目标,尝试学习管理自己的时间,约束自己的一些行为,逐步通过具体的行动去落实目标。

(3)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自护教育,掌握基本的应急应变技能,学会独立生活状态下的自我保护。

5.适当调整幼儿的作息安排

(1)鼓励孩子按时上幼儿园,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请假,为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2)大班下学期幼儿园可设置固定的集体教学时间,教学形式逐步接近小学;设置“课间休息环节”,模拟“课间十分钟”,自主开展课间游戏,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帮助儿童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活动。

(3)大班下学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日生活中集体教学活动的次数和规则游戏的比重,适当延长教学活动时间,逐渐缩短自由游戏和午睡时间。

6.调整活动室的空间布局

(1)适时、适当地改变活动室布局,逐步减少游戏区域的设置,增设模拟小学学习情境的活动区域;创设一定的小学课堂情境,让儿童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感知和认同。

(2)创设专门的“幼小衔接”区域,在区角中投放与小学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进一步增强对小学的了解与向往。

(3)在“幼小衔接”主题推进的过程中,鼓励幼儿用表征的方式表达表现对小学的困惑与担心、小学生的采访记录、我向往的小学等,并做好主题环境创设,让幼儿在环境浸润中进一步感受小学生活。

7.安排“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

(1)幼儿园要主动与家长沟通,采取政策宣传、专题报告、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幼小衔接”专项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缓解家长入学焦虑情绪,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2)幼儿园要积极创设条件和机会,通过大班家长见面会、特别的家长半日开放等活动,吸引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以便家园携手,共同帮助幼儿积累更多有益的入学经验。

    

(3)幼儿园要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引导家长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幼儿在家习得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身体素质、学习习惯等。

同时,幼儿园也可以通过园本研修,制定并编印一些“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二)对家长的要求

1.不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内容

(1)坚持入学“零起点”理念,不提前在家或在外让孩子学习拼音,不练习写字和计算,不提前大量识字。

(2)不使用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来测评幼儿的学习发展,不拿幼儿与小学生比较。

(3)选择校外培训内容时需谨慎,要适合、适量,不提速、不拔高对幼儿的要求,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

2.积极参与幼儿园、小学组织的“幼小衔接”专题活动

(1)积极参与幼儿园和小学组织的访谈、家访、家长会等活动,主动了解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和育儿观念,协助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缓解幼儿升学焦虑。

(2)协助并积极参与小学组织开展的新生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各项活动。

配合教师安排的日常学习和活动,能够在家庭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3)建立幼儿在家期间健康的生活作息制度,大班后期可适当参照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并引导幼儿在家开展一些适宜的活动。

3.重视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1)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布置独立的学习和阅读空间,提供数量充足、内容适宜的儿童图画书,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并通过亲子陪伴阅读的形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乐于从图书中探究知识的习惯。

(2)帮助幼儿建立每天睡前阅读的习惯,并对幼儿阅读的内容进行评价,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

(3)支持幼儿的前书写行为,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

关注书写过程,引导幼儿正确的坐姿、体态、良好的用眼习惯。

4.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1)指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特别是自我服务,如整理收纳自己的玩具,书包,游戏材料,准备自己的活动材料等,学习使用物品后归放到原位;培养幼儿便后及时冲刷厕所、及时洗手等卫生习惯。

(2)指导幼儿有条理地做事,思考和讨论多件事情在一起的时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初步的时间管理。

(3)教师布置的任务,家长不包办,引导幼儿自己记住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指导完成。

5.注重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提升专注力

(1)尊重幼儿游戏的需要,不随意打扰幼儿乐于从事的活动,比如搭积木、玩沙水、拼图、和小伙伴自由游戏等,培养幼儿专注力,并在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2)积极配合幼儿园和教师的各项活动安排,延伸园内组织的学习和活动;呵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发展性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和做事的热情。

(3)按要求准时送幼儿入园,如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到园,应让幼儿学会请假。

6.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1)充分利用旅游、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游学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增长幼儿的见识,激发幼儿对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兴趣。

(2)多带幼儿外出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幼儿对他人情绪情感的体会和理解;鼓励幼儿在公众场合用适当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乐于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在活动中与他人建立友好共处的关系。

(3)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向幼儿介绍他们应当遵守的各项要求和规范,帮助幼儿养成谦让、互动、合作、分享等行为习惯。

家长能够以身作则,与幼儿共同遵守。

(三)对小学的要求

1.准确把握学情,优化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

(1)坚持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

准确把握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要求,根据学情优化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更多考虑课程的连贯性。

适当延长拼音教学时间,提倡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逐步巩固拼音技能。

不进行“拼音过关”测试,不组织口算比赛。

(2)放缓入学初始阶段的教学进度。

九月份为一年级“幼小衔接月”,着重从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幼儿园对接。

一年级要适当延迟到校时间、缩短课时长度、放慢教学进度,保证孩子的睡眠、运动和休息的时间。

(3)适当借鉴幼儿园的教学方式。

安排“幼小衔接周(月)”,长短课相结合,长课适时安排课中操。

教师可以适当借鉴幼儿园游戏化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搭建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舞台。

倡导班主任在教室里办公,便于全程关注学生。

2.开展“新生入学”主题系列活动,营造童趣的班级环境

(1)开展“新生入学”主题活动。

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熟悉校园、认识同伴和老师、了解学习科目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2)适当借鉴幼儿园教育方式。

低年级课堂教学活动应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倡导游戏化学习、做中学。

(3)创设充满童趣的班级环境。

适当借鉴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布置一年级整体教学区域环境。

可以把学具、学生作品、课外读物等放置在教室,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摆放课桌椅。

减少学生对环境的陌生感。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与独立生活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1)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教学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专注阅读、大胆发言、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学习习惯。

重视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2)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经常提醒学生并重视养成学生及时整理学习用品、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增减衣服、按需喝水和如厕等的意识和习惯,并能熟记家人联系方式。

4.举办“幼小衔接”家长会,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1)联合举办“幼小衔接”家长会。

可以在县(市、区)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与施教区内的幼儿园联合举办“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小学的衔接课程、特色体验活动等,增进家长对小学的了解,指导家长做好子女的入学准备工作。

(2)搭建家校沟通平台。

在新生名单确定后至入学前,及早建立信息平台,提前开展家校配合工作,及时将入学相关信息和要求告知家长。

建立与完善家校合作细则,通过走访、电话、家长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加强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通过多种方式,有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少把学业辅导的任务交给家长。

5.建立“幼小衔接”教研机制,合理配备低段师资

(1)建立“幼小衔接”教研机制。

倡导一年级教师定期观摩幼儿园活动,了解幼儿园课程内容和幼儿学习方式。

(2)合理搭配一年级各科教师,选择有班级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利用暑假进行一年级教师专项培训,让教师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为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做准备。

(四)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要求

根据《XX市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常态长效监管的实施意见》明确的基本原则“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严禁任何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特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出如下要求:

1.严格按照审批项目范围开设培训内容。

严禁举办以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的学前班和“幼小衔接”班,严禁对3~6岁儿童以课堂集中授课(包括线上授课)为主要形式组织安排教育活动,不得开展以知识技能为主(如拼音、数学运算、写字等教学)的强化训练。

    2.严禁组织任何知识技能型测试。

严格落实、省市要求,严禁组织幼儿参加与小学教学内容有关的考试测验,严禁代任何学校组织任何形式的与入学挂钩的考试。

   3.严格规范招生宣传行为。

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根据审批的项目内容进行规范招生,招生宣传的内容要与审批项目相符合,招生宣传禁止超越本方案规定的“幼小衔接”教育范围。

  

三、条件保障

(一)强化衔接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加大贯彻落实《纲要》、《指南》和小学起始年级教学要求的督查力度,严禁幼儿园提前教学小学课程,督促小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实施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不拔高要求,不加快进度,让每个孩子学有信心,学有所得。

同时,要定期审查幼儿园、小学关于“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并适时收集相关的实践反馈信息,为持续改进与完善“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对以“幼小衔接”为名目强化应试、超前教育,超课标教学的培训机构,相关部门应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警告,整改达不到要求的根据情节,责令停止招生或吊销办学许可证。

(二)重视相关师资的配备与培训。

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切实关注低段教师的配备,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段教师的专项合流培训,建立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对话机制,共同探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让所有教师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天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引导儿童在趣味性活动中去探索和发现,避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加快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探索“包班教学”模式。

(三)加强衔接工作的研究与宣传。

学校要定期组织“幼小衔接”教研活动,深入研究幼儿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县(市、区)级教育部门要定期举行“幼小衔接”专项调研与专题研讨活动,大力推广各校“幼小衔接”的典型经验,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当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指南》中关于“幼小衔接”的相关内容,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提供可供观测的儿童行为和操作工具,以协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儿童发展评价。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合力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帮助、陪伴儿童平稳过渡,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