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0106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

1.“庇古税”:

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这种税便被称为“庇古税”。

2.“开”字型网状布局:

即在原来沿江、沿海基础上加上南北沿京广、京九线和东西沿陇海—兰新线。

以这四条线为主轴,还将形成五纵五横、10条二级开发轴线,形成网络开发。

3.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指一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4.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与人均收入增加率之间的比值。

5.产权:

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6.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

7.产业布局政策:

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

8.产业布局指向:

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9.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0.产业政策:

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1.产业组织政策:

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

12.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比如制造业企业与初级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13.城市成长力系数:

城市成长力系数是学者用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

14.城市的“三生功能”:

即:

(1)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发展;

(2)确保城市生产和流通的运行;(3)努力从生态失衡走向生态平衡。

15.城市的“三元结构”:

即:

(1)满足和组织社区生活的城市社会结构;

(2)满足和促进社区生产和流通的城市经济结构;(3)满足和维持社区生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结构。

16.城市化:

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17.城市化动力机制:

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18.城市化水平:

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9.城市化速度:

测量城市化速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它以城市化水平年平均提高的百分点数来衡量。

用公式表示即:

平均城市化速度=(p1-p0)/n

20.城乡一体化:

它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更注重城市发展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而不是将重点落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上。

它排除了居住地的差别所带来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别,不局限于城市化,而是注重农村在城市辐射下发生的现代化变迁。

21.城镇人口增长系数:

就是城镇的人口增长系数,出生率除以死亡率.

22.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智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3.地区生产专业化:

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的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24.地区形象:

是同众多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25.地区形象塑造:

是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存在的地区特征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方式,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26.地区主导产业:

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27.地域合理规模: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是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的。

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

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大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8.电网:

电网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29.恩格尔系数:

食物支出与消费品总支出的比重。

30.非均衡增长:

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但主张打破这种均衡的方法和路径是不同的。

31.感应系数:

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32.工业贸易合作:

工业贸易合作又叫工贸使用,它包括合作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生产合作和加工贸易合作两个方面。

33.公共投资政策:

是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制定的对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教育、文化落后的区域给予特别支持、避免在这些领域差距悬殊的政策。

34.规模经济:

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

35.合作生产:

是指不同地区的企业共同完成某项产品的生产活动,通常表现为合作企业各自承担总项目中部分产品或部分工序的生产,作后共同完成全部项目。

36.核心区:

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37.基础产业:

是指工业中上游产品的生产,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属第二产业。

38.基础设施:

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9.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即回波效应)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40.经济发展战略:

是为经济发展拟定的总体谋划,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决策,是较长时期内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据。

41.经济区:

经济趋势之一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42.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43.经济全球化:

是指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之间的壁垒,使各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而在经济上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

44.聚集效应:

所谓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与协作化,在这些情况下,聚集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由于偏离运费最低点和劳动费最低点所增加的运费和劳动费。

45.扩散效应:

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46.劳动费指数:

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47.贸易利益:

即使两个区域中的一个在每一种行业上都比另一个具有较高的绝对效率,两个区域之间的贸易同样对双方有利,贸易条件是:

在生产不同的产品上两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相对的效率差异,这时,每个区域都专业化于本区域具有相对有利条件的商品,并用该商品去换取另一区域具有相对有利条件的商品,从而产生贸易利益。

48.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表示。

49.能源: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50.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是指能源生产的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51.农村现代化: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

人民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人们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社会结构实现持久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生态和资源之间形成均衡与协调关系。

这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其内涵是:

(1)农业规模化和科技化;

(2)农村职业非农化;(3)农村人口城镇化;(4)经济活动市场化;(5)资源利用合理化;(6)社会关系规范化;(7)人与自然一体化。

52.配第—克拉克定律:

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

它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53.清洁生产:

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原料资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54.区位商:

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55.区位因素:

是在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经济活动可能获得更的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56.区域:

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57.区域产业结构:

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58.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是指一个地区研究、开发、运用和扩散新技术和新知识,并以此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

59.区域规划:

区域规则应当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的安排。

它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

60.区域经济补偿政策:

主要是指财政资金在政府间的再分配,即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重要的援助手段,对于欠发达地区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意义重大。

61.区域经济发展:

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包括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三层含义。

6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

63.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是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和背景下,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的总和。

64.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安排。

65.区域经济合作:

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

66.区域经济开发:

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它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具有更大使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6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

68.区域经济学: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它是以特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69.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70.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71.区域开发:

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72.区域可持续发展:

它是协调好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与行为,使区域保持和谐、高效、有序、长期的发展能力。

73.区域空间结构:

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74.区域贸易:

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75.区域投资环境:

是指一个区域内对投资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组合。

76.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行为。

77.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78.人力资源:

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79.生产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80.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81.数字城市:

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而究其实质,就是使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活动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数字成为城市活动的神经系统。

数字化本质上是信息化。

82.双中心性城镇体系:

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一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之为双中心性城市。

83.投资: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84.投资环境:

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85.外部效应:

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福利,但是还没有激励机制使得产生影响的人或企业在决策时考虑这种对别人的影响。

86.外围区:

是指经济发展相对较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87.新产业区:

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的的劳动李市场密切相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88.新要素学说:

新要素学说是对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它大大地扩展了生产要素范围,把劳动者的智力投资、科技进步与创新、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都列入生产要素范畴,深化了生产要素的内涵。

89.要素密集度:

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90.增长极:

是指一个或一组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达地区。

91.直接投资:

是指投资方将资金以资本或事物的形式直接投放于受资区域的特定项目,并始终参与或控制投资项目的生产、经营权过程,最终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行为。

92.主导产业:

是指一个区域有带动作用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部门,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

93.资金合作:

资金使用是指使用双方以资金的筹措与投放为核心内容进行的经济使用活动。

94.自然资源:

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含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他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持、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