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优质教案古诗三首.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优质教案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优质教案古诗三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优质教案古诗三首
第六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四篇精读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除了《古诗三首》介绍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三处景色之外,其他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了一处景色,分别是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
这些都是我国有名的景点,其山水、阴晴无不令人着迷;其丰富的物产,迷人的景色无不令我们叹为观止。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河山壮美。
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的内容。
课题
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
本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海滨小城
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述了海滨小城的美景,突出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整洁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美丽的
小兴安岭
课文描述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认识43个字,会写51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潋滟、空蒙、西子、相宜、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特点。
4.初步学会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湖光山色的美。
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物产和景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技巧。
3.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美河山。
17.《古诗三首》…………………………………………………………………3~4课时
18.《富饶的西沙群岛》…………………………………………………………2~3课时
19.《海滨小城》…………………………………………………………………2~3课时
20.《美丽的小兴安岭》…………………………………………………………2~3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4~5课时
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
如《望天门山》要看到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则知道西湖在阴、晴天气中的不同风姿。
品《望洞庭湖》则要看到洞庭湖的湖面风光,学习其他三篇文章,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认识各个地方的物产。
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我国山河风光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7.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
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3.朗读伴奏音乐。
(教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
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
(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
5分钟)
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
10分钟)
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
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2.辨字组词。
至()断()
到()继()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
10分钟)
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
_________________
回:
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
________________
孤帆:
_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
15分钟)
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
(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
又感受到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
2.课件出示第二句,思考:
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
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
通过“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
5.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句,结合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开始教师用简笔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自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首诗是一句一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分析,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意,再加上反复地诵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灵秀,长江水的矫健,以及孤帆的潇洒。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用时:
6分钟)
1.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听古曲,感受意境。
2.齐读课题。
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3.提出学习要求,课件展示: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理解诗句。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1.学生自学本课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
4.大声朗读古诗。
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潋滟:
_________________
空蒙:
_________________
西子:
_________________
相宜:
_________________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用时:
17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句,感受晴天和雨天的美。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两句,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3.指导朗读。
1.学生结合注释,图画,课件,发挥想象,理解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美。
2.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总结学法,诵读第三、四句,理解诗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用时:
7分钟)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从诗中受到的体会。
2.学生背诵古诗。
8.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古曲,让学生感受意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然后又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又通过注释、课件、朗读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西湖的美。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感悟古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整体读,感知美(用时:
6分钟)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播放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了解的有关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学生听录音,然后自由练习诵读。
9.抄写古诗《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美,洞察美(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读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以及课件,发挥想象述说古诗的意思。
4.教师演示:
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5.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6.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古诗的意思。
4.学生练习朗读并背诵古诗。
10.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的“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比读,深化美(用时:
17分钟)
1.课件展示改编的诗和原诗。
学生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2.再读原诗,体会语言的精妙。
1.学生读改编的诗和原诗。
2.小组交流原诗的精妙。
3.学生汇报。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没有单一地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起来,教师适当演示操作,让学生体会“白银盘”和“一青螺”分别指什么。
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诗所描绘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也一览无余了。
《古诗三首》教学片段
◆诵读理解古诗《望洞庭》
师: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望洞庭》,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古诗)
师:
请同学们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1: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教师多媒体出示)
生2: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3: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师:
没有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师:
谁能美美地读这两句。
(配乐学生诵读)
(教师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生: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师: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我们来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赏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喻句多。
第一个比喻句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说没有磨过的铜镜给人的感觉,再来理解潭面,学生就易懂多了。
教学第二个比喻句时,教师拿来实物让学生观看并同画中的景象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洞庭山水的美,体会到了诗中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