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8605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徐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语文I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庸俗不庸俗主要还是一个境界问题,一个文化素养、趣味问题。

与其哀哀地酸酸地悲叹或旁人的庸俗,不如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扩大自己的,同时地在正常情势下过正常的生活。

A.咒骂眼界理直气壮B.咒骂眼光理所当然

C.诅咒眼光理所当然D.诅咒眼界理直气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咒骂”,用恶毒的话骂。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之人,后也指因痛恨而咒骂。

第一处,此处说的是“旁人的庸俗”,与“痛恨”无关,应使用“咒骂”。

“眼界”,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

“眼光”,①视线;②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③指观点。

第二处,句中说“扩大自己的……”,应是指见识的广度,应使用“眼界”。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第三处,是形容无所畏惧的生活状态,应使用“理直气壮”。

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

(1)语素分析:

“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

(2)语境分析:

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想使别人理解一个难懂的问题时,常用的办法是列举众人皆知的事例进行比喻。

,,。

,,就可以说是开始发挥了真正的创造性。

①使任何人都认为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话

②即使是很难理解的问题也好像容易使人接受

③因为跟已知的事物相类比

④但关键是要找到跟疑难问题相似而易懂的事例

⑤这就会使说者和听者双方都能明白

⑥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

A.④①⑥⑤②③B.④⑥①③②⑤C.③②⑤④⑥①D.③⑤④②①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类型,如本题就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分析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根据关联词语、代词、指示代词等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

从标点符号来看,⑥不能放在第三个空,因为“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是假设复句的前半句,“若”意思是“如果”,后面应该有与之构成假设关系的小分句,而第三空后是句号,这就排除A项;③不宜放在第四个空,因为第四空后是句号,此处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因为跟已知的事物相类比”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整,排除B项;比较C、D两项,可以从最后两空入手,①“使任何人都认为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话”,该句没有主语,不能放在开头,⑥“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显然要放在①前,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谦词的一句是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C.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谦词的一句”,然后分析所给的选项,看句中有无使用谦辞。

本题中,A项,“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猥”,辱,自谦之词。

B项,“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叨”,谦词,表示受之有愧。

C项,“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中“牛马走”,是对自己的谦称。

D项,没有谦辞,故选D项。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却实为一场减法:

不断地交出与生俱来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逻辑、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

就像一个懵懂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宝石,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A.成熟往往会让人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B.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获得与失去的过程。

C.成熟之人就是指掌握了成人世界的逻辑、生存策略、实用技巧的人。

D.成熟给人生带来的收获也许远远大于失去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压缩概括语段意思的一项。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分析一共由几个句子构成,主要意思是什么。

分析语段可以发现,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成熟”,中心句是第一句,即“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却实为一场减法”,这句话是说“成熟往往会让人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B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获得与失去的过程”与语段的中心话题“成熟”不一致,且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C项,原文是说人会用“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逻辑、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不等于掌握了“成人世界的某种逻辑、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就是“成熟之人”;D项,“远远大于失去的”错误,从语段来看,应该是“远远小于”。

故选A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抄书自序

顾炎武

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

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

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

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

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

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

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

而先曾祖每言:

“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

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

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

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

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

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篡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

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有著书以传于世者。

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

“著书不如抄书。

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

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先祖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抄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也。

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

“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

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

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

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

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

(选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武之先家海上家:

安家居住

B.洎万历初洎:

自从

C.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赢:

担负

D.昔时尝以问诸先祖诸:

兼词,之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到了顾炎武高祖时期,由于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家业开始败落。

B.顾炎武曾祖父为官清廉,又酷爱藏书,虽然官至兵部侍郎,从来不占用公家一文钱给自己买书。

C.自从遭遇变故,顾炎武便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家传的五六千卷藏书大多也因为意外而散落丢失。

D.顾炎武的嗣祖父认为朱熹编的《通鉴纲目》赶不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教顾炎武读《资治通鉴》。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

(2)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

(3)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

8.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顾炎武祖上传给他的宝贵财富。

【答案】5.B6.A

7.

(1)其他的书即使有刻板印刷的,不是喜欢古籍的人家不会收藏,但是我家已经藏有六七千卷书。

(2)又过了十几年,读书一天天增加,便后悔自己以前写的文章的错误。

(3)大凡撰写著作,没有比那些把前人的著作窜改当作自己创作弊病更大的。

8.①丰富的藏书;②藏书、读书的良好习惯;③挑选藏书的方法;④“著书不如抄书”的教诲;⑤不贪钱财等优良品德;⑥力戒“盗前人之书为自作”的教导。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B项,“洎万历初”中“洎”如解释为“自从”,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段话是说“到了万历初年”,“洎”应解释为“到”“等到”。

且考生可以联系《六国论》中的句子“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来理解。

故选B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A项,“由于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家业开始败落”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的是“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

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由此可知,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家中房子及藏书都被烧光,在书被烧之前,就已经“家道中落”了。

故选A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他书”,其他的书;“即”,即使;“好”,喜欢;“蓄”,收藏;“寒家”,谦称自己的家庭;“有书六七千卷”,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六七千卷书”。

第二句中,“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以”,连词,表修饰;“益多”,增多;“其”。

代词,自己;“向者”,以前,过去;“非”,错误。

第三句中,“凡”,大凡;“作书”,撰写著作;“病”,可以意译为“弊病更大”;“乎”,相当于“于”,比;“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状语后置句,应为“莫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病”,“以……为”,把……当作。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顾炎武祖上传给他的宝贵财富”,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祖上给顾炎武留下的“宝贵财富”的内容,再进行概括。

“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

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这说明祖上给顾炎武留下丰富的藏书;如“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

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这说明祖上给顾炎武留下藏书读书的好习惯;如“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这说明祖上给顾炎武留下挑选藏书的方法;“著书不如抄书。

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

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这说明祖上给顾炎武留下“著书不如抄书”的教诲;如“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这是祖上给顾炎武留下不贪钱财等优良品德;如“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

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这是祖上给顾炎武留下的力戒“盗前人之书为自作”的教导。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的先祖安家居住在海边,世代都是读书人。

我的高祖父做给事中时,正值正德末年。

当时天下只有王府、官署及建宁书坊才有刻板,那些在民间传布的,不过是《四书》、《五经》、《通鉴》及性理之类的书籍。

其他的书即使有刻板印刷的,不是喜欢古籍的人家不会收藏,但是我家已经有六七千卷书。

嘉靖年间,家业衰败,但是那些书还保存得完好无损。

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高祖父收藏的书籍连同顾家的老宅子全都被倭寇焚毁了,没有一点遗留。

到了万历初年,曾祖父连续任官做到兵部侍郎,他注重操守,为官清正廉洁,即使一文钱也不从官府非法谋取,但是平生嗜好收藏图书,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购买书籍,到了晚年所买的书非常旧,但绝没有国朝初年以前的刻板。

曾祖常常说:

“我收藏的图书,只在意书籍的书写内容,书的包装华美,不是我所喜欢的。

我的嗣祖父是太学生,又更加喜欢读书,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藏书,到我立嗣时,又有五六千卷图书。

自从遭遇变故,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十分之六七的藏书散落丢失了,多是因为意外而丢失。

二十年来,腿缠绑布肩挑书袋云游四方,又另有所获,加上前几代传下来的,还不少于二三千卷书籍。

那些书因为挑选得好,比起以前虽然少了一半,还是要比以前藏书的质量高。

从少时开始,学习科举应试文章二十年,以后学习赋诗写古文,偶尔改动记录旧事,到了四十岁,便想穿凿附会,发表虚妄之谈;又过了十几年,读书一天天增加,便后悔以前写的文章的错误。

祖父赞善公的抄文编在一起达到几百篇,却未曾撰写著作在当世流传。

以前我曾经问过嗣祖父这个问题,嗣祖父说:

“写书不如抄书。

大凡现在人的学问,一定赶不上古人;现在人所读书的广博,一定赶不上古人。

你要好好努力,认真读书。

嗣祖父性格豪迈,超然不群,然而他自己说小时候每天的功课就是抄写几张纸古书,现在散落丢失余下还有几十本,这是其他读书人的家里所没有的。

从我十一岁时起,嗣祖父就教我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嗣祖父说:

“现在大多数人都只浏览《纲目》,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大凡撰写著作,没有比那些把前人的著作窜改当作自己创作弊病更大的。

班固改《史记》,他的水平一定赶不上《史记》高;宋景文改《旧唐书》,他的水平一定赶不上《旧唐书》高;朱熹改《资治通鉴》,他的水平也一定不及《资治通鉴》高。

嗣祖父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了,他的话好像还在耳边,我泪流不止写下这些文字。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招许主客①

欧阳修

欲将何物招嘉客,惟有新秋一味凉。

更扫广庭宽百亩,少容明月放清光。

楼头破鉴②看将满,瓮面浮蚁③拨已香。

仍约多为诗准备,共防梅老④敌难当。

【注】①主客:

官名,负责各藩属国朝聘、接待给赐等事。

②破鉴:

形容未满之月。

③浮蚁:

形容酒面浮滓。

④梅老:

作者好友诗人梅尧臣。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

10.作者准备用什么招待嘉客?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联系全诗作简要概括。

【答案】9.①比喻:

破鉴喻未满之月,浮蛆喻酒面浮糟。

②视觉嗅觉结合:

“将满”视觉,“已香”嗅觉。

③俯仰结合:

“楼头破鉴”仰视,“瓮面浮蛆”俯视。

④动静结合:

“楼头破鉴”静景,拨动“瓮面浮蚁”动景。

10.①新秋清凉,明月清光,瓮中香酒,心中诗篇。

②高雅(清淡)。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然后理解颈联的意思,看颈联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来写的,重点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楼头破鉴看将满,瓮面浮蚁拨已香”,这两句意思是“楼头的未满之月即将圆满,拨开酒瓮表层的浮滓,酒香散发出来”,诗句中主要抓住“楼头的破鉴”和“瓮面的浮蚁”来写,前者是指楼头的未满之月,诗句中以“破鉴”来比喻,后者是指酒面的浮滓,诗人以“浮蚁”来作比,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如果说“楼头的破鉴”需要仰视的话,那么“瓮面的浮蚁”则需俯视,这是俯仰结合;如果说楼头将满的破鉴是眼中所见的话,那么“已香”的酒味则是所闻,是嗅觉,这是视觉和嗅觉相结合;如果说未满的“破鉴”是静态的话,那么拨动的“瓮面浮蚁”则是动态,这是动静结合。

考生从这些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准备用什么招待嘉客?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联系全诗作简要概括”,然后圈出写作者招待嘉客的内容,再进行概括,并根据招待的方式来分析作者的情趣。

诗歌首联第一句说“欲将何物招嘉客”,紧接着第二句说“惟有新秋一味凉”,这是以新秋的清凉来待客;颔联说“更扫广庭宽百亩,少容明月放清光”,打扫庭院让明月放清光,这是以明月清光来待客;颈联说“楼头破鉴看将满,瓮面浮蚁拨已香”,颈联的前一句紧承颔联,这依然是以月待客,后一句则是准备用瓮中的美酒来待客;尾联说“仍约多为诗准备,共防梅老敌难当”,诗人准备用心中的诗篇来待客。

这些都是诗人待客的东西,由这些待客之物可以看出,新秋清凉、明月清光、瓮中香酒以及心中诗篇都是雅致之物,这些表现出诗人的生活情趣的高雅。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多感官描写,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色彩的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有两种基本方法:

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

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

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

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对比、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母孙二人,___________。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

(2)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3)穷且益坚,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霜露既降,______________。

(苏轼《后赤壁赋》)

(7)君子固穷,___________。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8)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答案】

(1).更相为命

(2).禾黍秋风听马嘶(3).不坠青云之志(4).风之积也不厚(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6).木叶尽脱(7).小人穷斯滥矣(8).非淡泊无以明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黍”“嘶”“坠”“至”“滥”“淡泊”等。

五、现代文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之醉

叶文玲

①并非茶道里手,更不是品茶行家,皆因茶的无与伦比的魅力,使我这只会喝“大碗茶”的人,也想说一通关于茶的痴话。

②“水甜幽泉霜雪魄,茶香高山云雾质”茶的品格可谓高矣!

行家道得好:

茶,是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韵犹存。

如此品饮,自是品出茶的神魂底骨。

我还尤为赞同这个发现:

喝茶可滤梦。

③二十多年前,我曾被一支歌曲撩起了浓浓的乡思,撩拨得那样神魂颠倒,于是,接连几夜,我美梦连绵,梦中,我变成了恣肆快活的“叫天子”,逍遥翩飞在故乡的青青茶园,那歌曲,便是至今享誉荧屏舞台的《采茶舞曲》。

④茶,能歌亦能舞的茶,品雅味且醇,是世人公认的无酒精最佳饮料。

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亦然;茶还能醒酒,品位自然比酒更高出一筹。

⑤茶,入诗又入画的茶,解忧助文思,在与饮食、医药、园艺、陶瓷、科技、文学、宗教、礼仪、民俗等众多领域的因缘上,堪称物中之最。

关于茶的戏文,关于茶的诗画,更是清妙隽永无以数计。

我难以忘怀一篇关于茶的奇文,作者的慧眼,不但青睐茶的自由洒脱的生,更独识了茶的“壮烈而缠绵的死”,那是一首《茶之死》的绝唱!

茶,确确实实是以自身的一脉苦涩酿就了遍地清芬。

诗人闻一多,曾称自己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茶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堪与革命志士的崇高境界相映照融一体。

茶,既是他们的精神食粮,亦是他们的精神象征,无怪沉醉墨海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茶。

⑥不久前,我再次被茶的神话迷恋得颠三倒四,那是在参观西子湖畔双峰村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之后。

⑦用不着我来做广告文字,这座为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而建的博物馆,将会与西子湖的每一处美妍绝伦的景点一样,嵌入游人茶客的心屏。

所以,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虽然彼时只是匆匆一游,但当我依次观瞻了茶史、茶萃、茶具、茶事、茶俗五个展厅,当我粗粗得知了茶之种、茶之制、茶之藏、茶之用、茶之饮等有关茶事之后,我无异于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和美学课。

浮立在青青茶海中的“茶博”,无疑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又一袖珍本。

虽然感叹自己这辈子绝对成不了“茶博士”,却极愿身心俱得碧玉色琥珀光的茶汁常洗涤,如若能像茶树一样生得坦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