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及TCPIP的比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7980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OSI及TCPIP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OSI及TCPIP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OSI及TCPIP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OSI及TCPIP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OSI及TCPIP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OSI及TCPIP的比较.docx

《OSI及TCPIP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SI及TCPIP的比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OSI及TCPIP的比较.docx

OSI及TCPIP的比较

OSI与TCPIP模型一(图)

2009-07-1621:

55

1 OSI参考模型

  

  谈到网络不能不谈OSI参考模型,虽然OSI参考模型的实际应用意义不是很大,但其的确对于理解网络协议内部的运作很有帮助,也为我们学习网络协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在现实网络世界里,TCP/IP协议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1.1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OSI参考模型(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l,OSI/RM),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ISO)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

  

  OSI参考模型采用分层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OSI参考模型

  

  在这个OSI七层模型中,每一层都为其上一层提供服务、并为其上一层提供一个访问接口或界面。

  

  不同主机之间的相同层次称为对等层。

如主机A中的表示层和主机B中的表示层互为对等层、主机A中的会话层和主机B中的会话层互为对等层等。

  

  对等层之间互相通信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通信的内容、通信的方式,我们将其称为协议(Protocol)。

  

  我们将某个主机上运行的某种协议的集合称为协议栈。

主机正是利用这个协议栈来接收和发送数据的。

  

  OSI参考模型通过将协议栈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简化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以及网络系统设计的复杂性。

  

  OSI参考模型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不同厂商、不同结构的网络产品之间互连时遇到的不兼容性问题。

但是该模型的复杂性阻碍了其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实际应用。

与此对照,后面我们将要学习的TCP/IP参考模型,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实际上,也是目前因特网X围内运行的唯一一种协议。

  

  1.2 OSI参考模型中各层的作用

  

  在OSI参考模型中,从下至上,每一层完成不同的、目标明确的功能。

  

  1、物理层(PhysicalLayer)

  

  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

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X代表包括:

EIA/TIARS-232、EIA/TIARS-449、V.35、RJ-45等。

  

  2、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该层的作用包括:

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

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3、网络层(NetworkLayer)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

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

IP、IPX、RIP、OSPF等。

  

  4、传输层(TransportLayer)

  

  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

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

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

TCP、UDP、SPX等。

  

  5、会话层(SessionLayer)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

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会话层协议的代表包括:

NetBIOS、ZIP(AppleTalk区域信息协议)等。

  

  6、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

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表示层协议的代表包括:

ASCII、ASN.1、JPEG、MPEG等。

  

  7、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

Telnet、FTP、HTTP、SNMP等。

  

  1.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图1-2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如图1-2所示,在OSI参考模型中,当一台主机需要传送用户的数据(DATA)时,数据首先通过应用层的接口进入应用层。

在应用层,用户的数据被加上应用层的报头(ApplicationHeader,AH),形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DataUnit,PDU),然后被递交到下一层-表示层。

  

  表示层并不"关心"上层-应用层的数据格式而是把整个应用层递交的数据包看成是一个整体进行封装,即加上表示层的报头(PresentationHeader,PH)。

然后,递交到下层-会话层。

  

  同样,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也都要分别给上层递交下来的数据加上自己的报头。

它们是:

会话层报头(SessionHeader,SH)、传输层报头(TransportHeader,TH)、网络层报头(NetworkHeader,NH)和数据链路层报头(DatalinkHeader,DH)。

其中,数据链路层还要给网络层递交的数据加上数据链路层报尾(DatalinkTermination,DT)形成最终的一帧数据。

  

  当一帧数据通过物理层传送到目标主机的物理层时,该主机的物理层把它递交到上层-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负责去掉数据帧的帧头部DH和尾部DT(同时还进行数据校验)。

如果数据没有出错,则递交到上层-网络层。

  

  同样,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也要做类似的工作。

最终,原始数据被递交到目标主机的具体应用程序中。

  

  2 TCP/IP参考模型

  

  ISO制定的OSI参考模型的过于庞大、复杂招致了许多批评。

与此对照,由技术人员自己开发的TCP/IP协议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如图2-1所示,是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对比示意图。

  

图2-1 TCP/IP参考模型

2.1 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TCP/IP协议栈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计算机网(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ARPANET)和其后继因特网使用的参考模型。

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U.S.DepartmentofDefense,DoD)赞助的研究网络。

最初,它只连接了美国境内的四所大学。

随后的几年中,它通过租用的线连接了数百所大学和政府部门。

最终ARPANET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连网络-因特网。

最初的ARPANET于1990年永久性地关闭。

  

  TCP/IP参考模型分为四个层次: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连层和主机到网络层。

如图2-2所示。

  

图2-2 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在TCP/IP参考模型中,去掉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这两层的功能被合并到应用层实现)。

同时将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主机到网络层。

下面,分别介绍各层的主要功能。

  

  1、主机到网络层

  

  实际上TCP/IP参考模型没有真正描述这一层的实现,只是要求能够提供给其上层-网络互连层一个访问接口,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

由于这一层次未被定义,所以其具体的实现方法将随着网络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网络互连层

  

  网络互连层是整个TCP/IP协议栈的核心。

它的功能是把分组发往目标网络或主机。

同时,为了尽快地发送分组,可能需要沿不同的路径同时进行分组传递。

因此,分组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序可能不同,这就需要上层必须对分组进行排序。

  

  网络互连层定义了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协议(InternetProtocol)。

  

  网络互连层除了需要完成路由的功能外,也可以完成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异构网)互连的任务。

除此之外,网络互连层还需要完成拥塞控制的功能。

  

  3、传输层

  

  在TCP/IP模型中,传输层的功能是使源端主机和目标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

在传输层定义了两种服务质量不同的协议。

即: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datagramprotocol)。

  

  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

它将一台主机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互联网上的其他主机。

在发送端,它负责把上层传送下来的字节流分成报文段并传递给下层。

在接收端,它负责把收到的报文进行重组后递交给上层。

TCP协议还要处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以避免缓慢接收的接收方没有足够的缓冲区接收发送方发送的大量数据。

  

  UDP协议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主要适用于不需要对报文进行排序和流量控制的场合。

  

  4、应用层

  

  TCP/IP模型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合并到应用层实现。

  

  应用层面向不同的网络应用引入了不同的应用层协议。

其中,有基于TCP协议的,如文件传输协议(FileTransferProtocol,FTP)、虚拟终端协议(TELNET)、超文本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HTTP),也有基于UDP协议的,如简

2.2 TCP/IP报文格式

  

  1、IP报文格式

  

  IP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最为核心的协议。

它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服务,也即依赖其他层的协议进行差错控制。

在局域网环境,IP协议往往被封装在以太网帧(见本章1.3节)中传送。

而所有的TCP、UDP、ICMP、IGMP数据都被封装在IP数据报中传送。

如图2-3所示:

  

图2-3 TCP/IP报文封装

  

  图2-4是IP头部(报头)格式:

(RFC791)。

  

图2-4 IP头部格式

  

  其中:

  

  ●版本(Version)字段:

占4比特。

用来表明IP协议实现的版本号,当前一般为IPv4,即0100。

  

  ●报头长度(InternetHeaderLength,IHL)字段:

占4比特。

是头部占32比特的数字,包括可选项。

普通IP数据报(没有任何选项),该字段的值是5,即160比特=20字节。

此字段最大值为60字节。

  

  ●服务类型(TypeofService,TOS)字段:

占8比特。

其中前3比特为优先权子字段(Precedence,现已被忽略)。

第8比特保留未用。

第4至第7比特分别代表延迟、吞吐量、可靠性和花费。

当它们取值为1时分别代表要求最小时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和最小费用。

这4比特的服务类型中只能置其中1比特为1。

可以全为0,若全为0则表示一般服务。

服务类型字段声明了数据报被网络系统传输时可以被怎样处理。

例如:

TELNET协议可能要求有最小的延迟,FTP协议(数据)可能要求有最大吞吐量,SNMP协议可能要求有最高可靠性,NNTP(NetworkNewsTransferProtocol,网络新闻传输协议)可能要求最小费用,而ICMP协议可能无特殊要求(4比特全为0)。

实际上,大部分主机会忽略这个字段,但一些动态路由协议如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Protocol)、IS-IS(IntermediateSystemtoIntermediateSystemProtocol)可以根据这些字段的值进行路由决策。

  

  ●总长度字段:

占16比特。

指明整个数据报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

  

  ●标志字段:

占16比特。

用来唯一地标识主机发送的每一份数据报。

通常每发一份报文,它的值会加1。

  

  ●标志位字段:

占3比特。

标志一份数据报是否要求分段。

  

  ●段偏移字段:

占13比特。

如果一份数据报要求分段的话,此字段指明该段偏移距原始数据报开始的位置。

  

  ●生存期(TTL:

TimetoLive)字段:

占8比特。

用来设置数据报最多可以经过的路由器数。

由发送数据的源主机设置,通常为32、64、128等。

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其值减1,直到0时该数据报被丢弃。

  

  ●协议字段:

占8比特。

指明IP层所封装的上层协议类型,如ICMP

(1)、IGMP

(2)、TCP(6)、UDP(17)等。

  

  ●头部校验和字段:

占16比特。

内容是根据IP头部计算得到的校验和码。

计算方法是:

对头部中每个16比特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

(和ICMP、IGMP、TCP、UDP不同,IP不对头部后的数据进行校验)。

  

  ●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字段:

各占32比特。

用来标明发送IP数据报文的源主机地址和接收IP报文的目标主机地址。

  

  可选项字段:

占32比特。

用来定义一些任选项:

如记录路径、时间戳等。

这些选项很少被使用,同时并不是所有主机和路由器都支持这些选项。

可选项字段的长度必须是32比特的整数倍,如果不足,必须填充0以达到此长度要求。

  

  2、TCP数据段格式

  

  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字节流服务。

源主机在传送数据前需要先和目标主机建立连接。

然后,在此连接上,被编号的数据段按序收发。

同时,要求对每个数据段进行确认,保证了可靠性。

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目标主机对所发数据段的确认,源主机将再次发送该数据段。

  

  如图2-5所示,是TCP头部结构(RFC793、1323)。

  

图2-5 TCP头部结构

  

  ●源、目标端口号字段:

占16比特。

TCP协议通过使用"端口"来标识源端和目标端的应用进程。

端口号可以使用0到65535之间的任何数字。

在收到服务请求时,操作系统动态地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分配端口号。

在服务器端,每种服务在"众所周知的端口"(Well-KnowPort)为用户提供服务。

  

  ●顺序号字段:

占32比特。

用来标识从TCP源端向TCP目标端发送的数据字节流,它表示在这个报文段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

  

  ●确认号字段:

占32比特。

只有ACK标志为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

它包含目标端所期望收到源端的下一个数据字节。

  

  ●头部长度字段:

占4比特。

给出头部占32比特的数目。

没有任何选项字段的TCP头部长度为20字节;最多可以有60字节的TCP头部。

  

  ●标志位字段(U、A、P、R、S、F):

占6比特。

各比特的含义如下:

  

  ◆URG:

紧急指针(urgentpointer)有效。

  

  ◆ACK:

确认序号有效。

  

  ◆PSH:

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

  

  ◆RST:

重建连接。

  

  ◆SYN:

发起一个连接。

  

  ◆FIN:

释放一个连接。

  

  ●窗口大小字段:

占16比特。

此字段用来进行流量控制。

单位为字节数,这个值是本机期望一次接收的字节数。

  

  ●TCP校验和字段:

占16比特。

对整个TCP报文段,即TCP头部和TCP数据进行校验和计算,并由目标端进行验证。

  

  ●紧急指针字段:

占16比特。

它是一个偏移量,和序号字段中的值相加表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

  

  ●选项字段:

占32比特。

可能包括"窗口扩大因子"、"时间戳"等选项。

  

  3、UDP数据段格式

  

  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源主机在传送数据前不需要和目标主机建立连接。

数据被冠以源、目标端口号等UDP报头字段后直接发往目的主机。

这时,每个数据段的可靠性依靠上层协议来保证。

在传送数据较少、较小的情况下,UDP比TCP更加高效。

  

  如图2-6所示,是UDP头部结构(RFC793、1323):

  

图2-6 UDP数据段格式

  

  ●源、目标端口号字段:

占16比特。

作用与TCP数据段中的端口号字段相同,用来标识源端和目标端的应用进程。

  

  ●长度字段:

占16比特。

标明UDP头部和UDP数据的总长度字节。

  

  ●校验和字段:

占16比特。

用来对UDP头部和UDP数据进行校验。

和TCP不同的是,对UDP来说,此字段是可选项,而TCP数据段中的校验和字段是必须有的。

  

  2.3 套接字

  

  在每个TCP、UDP数据段中都包含源端口和目标端口字段。

有时,我们把一个IP地址和一个端口号合称为一个套接字(Socket),而一个套接字对(Socketpair)可以唯一地确定互连网络中每个TCP连接的双方(客户IP地址、客户端口号、服务器IP地址、服务器端口号)。

  

  如图2-7所示,是常见的一些协议和它们对应的服务端口号。

  

图2-7 常见协议和对应的端口号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可能基于不同的传输层协议,如FTP、TELNET、SMTP协议基于可靠的TCP协议。

TFTP、SNMP、RIP基于不可靠的UDP协议。

  

  同时,有些应用层协议占用了两个不同的端口号,如FTP的20、21端口,SNMP的161、162端口。

这些应用层协议在不同的端口提供不同的功能。

如FTP的21端口用来侦听用户的连接请求,而20端口用来传送用户的文件数据。

再如,SNMP的161端口用于SNMP管理进程获取SNMP代理的数据,而162端口用于SNMP代理主动向SNMP管理进程发送数据。

  

  还有一些协议使用了传输层的不同协议提供的服务。

如DNS协议同时使用了TCP53端口和UDP53端口。

DNS协议在UDP的53端口提供域名解析服务,在TCP的53端口提供DNS区域文件传输服务。

  

  2.4 TCP连接建立、释放时的握手过程

  

  1、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

  

  TCP会话通过三次握手来初始化。

三次握手的目标是使数据段的发送和接收同步。

同时也向其他主机表明其一次可接收的数据量(窗口大小),并建立逻辑连接。

这三次握手的过程可以简述如下:

  

  ●源主机发送一个同步标志位(SYN)置1的TCP数据段。

此段中同时标明初始序号(InitialSequenceNumber,ISN)。

ISN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随机值。

  

  ●目标主机发回确认数据段,此段中的同步标志位(SYN)同样被置1,且确认标志位(ACK)也置1,同时在确认序号字段表明目标主机期待收到源主机下一个数据段的序号(即表明前一个数据段已收到并且没有错误)。

此外,此段中还包含目标主机的段初始序号。

  

  ●源主机再回送一个数据段,同样带有递增的发送序号和确认序号。

  

  至此为止,TCP会话的三次握手完成。

接下来,源主机和目标主机可以互相收发数据。

整个过程可用图2-8表示。

  

图2-8 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

  

  2、TCP释放连接的四次握手过程

  

  TCP连接的释放需要进行四次握手,步骤是:

  

  ●源主机发送一个释放连接标志位(FIN)为1的数据段发出结束会话请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