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486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

《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docx

公共品定义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

公共品概念的扩展:

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

内容摘要:

传统的公共品定义难以对公共品的供给低效率问题给出有力的解释,从公共品概念扩展的角度,探索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理论基础成为近期公共经济学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供求两方面和个人参与物品供给决策或公共选择的角度,对公共品的概念进行新的扩展,将公共品视为软品和硬品的一种组合,并使用图解法初步给出公共品最优供给的均衡及其条件。

关键词:

公共品软品与硬品软硬组合品最优供给

一、引言

尽管需求角度的公共品定义占据了主流的公共经济学教材,如萨缪尔森-马斯格雷夫的基于物品自身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品定义,但是它却难以对公共品的供给低效问题给出有力的解释。

因此,回归维克赛尔-布坎南传统,从供求两方面相结合和公共选择的角度,对公共品的概念进行扩展并探索提高公共品供给的效率,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近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了这一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如科尔(Kaul,2003)从三个纬度对公共品概念进行的扩展[1],德塞(DesaiM.,2003)使用3P方法对公共品定义的扩展[2]等。

任何一种对人们有用的物品,其生产、分配与消费等均离不开一些物品本身之外的人为的风俗、习惯、道德、文化、意识、规范、法律、组织与制度等规则,本文视之为广义制度。

物品本身与广义制度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没有广义制度,物品就无法被人们合理的利用,也就没有物品的配置与供给效率可言。

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期后,商品交易、分工合作与竞争等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内容;资源稀缺引致个人之间存在诸多的利益矛盾,因此,人们在利用客观的物品之前,必须就如何分配或分摊资源与物品利用带来的利益或成本,达成一定的制度性安排或规则。

由此,本文提出软品和硬品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品的定义进行扩展。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提出硬品、软品、软硬组合品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品的概念进行新扩展;第三部分,分析公共品的专用性软品部分的成本和收益情况;第四部分,使用图解法分析公共品供给的最优均衡及其条件;第五部分,小结全文。

二、公共品概念的扩展

在对公共品的概念进行扩展前,做以下假设利于推理的顺利进行。

(1)对物品分类坚持一元标准,否则可能导致分类的混乱、重叠与遗漏。

(2)物品的分类与情景(包括经济和社会条件等)高度相关,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公共品,而且一个物品在一定的情景下或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否为公共品是确定的,即某物品是否为公共品,是一定时间、空间与社会环境等的函数。

(3)公共品的供给范围为国家层次,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可设为固定不变)且不存在移民。

(4)忽略非政府组织,或将其供给的物品视为类同市场个体(个人或企业等)供给的私人品。

(5)不能清晰化产权的物品或资源,不归政府控制,政府不能未经个人同意或授权而将其归公,政府的资源仅来源于税收等被个体同意的正规渠道,且税收为中性。

(6)各个体在市场上有平等的权利,所有物品的供给均需一定的规则或制度以协调个人间的利益矛盾。

(一)软品与硬品的概念

从个人参与客观物品供给决策的角度看,具体是从其决策的供给成本与收益角度来看,物品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客观的物品本身,即能够被人类感觉得到的物质形态或存在,本文称之为物品的硬品部分,简称硬品。

它能够直接给人们带来一种或多种效用,其特征容易被人类的感观所认识。

二是,物品供给与消费中的广义制度,它与人类利用的客观物品紧密联系,如风俗、习惯、道德、文化、意识、规范、法律、组织与规则等制度性的东西,本文称之为物品的软品部分,简称软品。

尽管软品难以给人们带来直接的效用,但它可以为人们带来间接效用,例如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相互依赖性或利益矛盾,起到了降低成本与提高收益的作用。

软品的存在与特征不容易被人们认识清楚。

硬品包括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的客观物品等,硬品的获得需要成本,例如人们的劳动、生产资料与其他的物品投入等。

至于各种成本如何在个体间分摊,是由软品的具体内容决定的。

硬品有很强的私人性,所有的硬品均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与排他性。

人们可以根据界定硬品产权的净收益情况而选择是否界定硬品的产权及其结构等。

软品是被人类创造与利用的规则,是物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也存在成本与收益,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竞争与合作、选择与演化等的过程中形成,被用于处理个人间利益矛盾。

软品有较强的公共性,有多人参与供给决策的特点,表现为软品的联合供给性。

萨缪尔森等学者没有将软品与硬品明确的区别开来,由此导致在实现的硬品中,很难发现萨缪尔森定义的公共品例子[3][5],导致其公共品理论难以解释和解决公共品供给的低效率问题。

(二)软硬组合品

尽管组成各种物品的软品与硬品成本的比例各不相同,但所有物品的成本均由软品成本与硬品成本构成。

如果用

分别表示软品与硬品的成本在物品总成本中的比例,其中,

均不能取0与1值,即

因此,从成本角度看,任何一种物品均是软品与硬品组合的物品,简称为软硬组合品。

且某物品的软品部分或硬品部分的成本比例可能各不相同,为从0到100%之间的某个比例。

(三)软品的分类

1.正式软品与非正式软品

根据软品在一定的范围内强制力的强弱或其成员遵守软品的强制性程度不同,软品可分为正式软品与非正式软品。

正式软品,是指集体内部成员必须遵守该集体的软品;集体组织对其成员的遵守情况有监督并强制其就范的权利,这种权利来源于组织成立之初集体成员的授权契约或经过集体成员“一致同意”的选择,例如国家的宪法。

非正式软品,是指集体内部成员不一定必须遵守的软品部分;集体组织对其成员的遵守情况有引导但是没有强制其就范的权利,更多的是基于自愿基础上的个人选择,例如集体的风俗、习惯、道德与惯例等。

从某个人与某一项正式软品的关系来看,如果某个人不遵守正式软品的约束,且集体无法对其进行强制性限制或惩罚,那么这个人就不应该再视为该软品及其对应的硬品的集体内部的成员,因此,针对某物品的集体的范围大小与其正式软品密切联系。

各种物品对应的正式软品起作用的最优范围多种多样,由此,与之相对应,集体组织的范围也应大小不等。

但是某一范围的集体可能对应多种正式软品,如同某俱乐部可能同时供给多种物品一样。

实践中集体组织范围的大小多种多样,本文仅研究国家层次的集体及其公共品问题。

2.环境性软品与专用性软品

只有当物品的供给成本能够获得补偿时,人们对某硬品的需求才能得以满足,形成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

人们选择能使个人获得更多净利益的硬品成本补偿方式,硬品成本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分散的市场方式,是指个人间使用直接的自愿交易方式,由物品的价格补偿硬品的供给成本;二是,计划方式,是指个人采用间接的自愿交易方式,由税收补偿硬品的供给成本。

集体组织的成员通过公共选择,首先就集体是否干预及干预硬品的具体内容进行决策,确定个体供给硬品的质量等非经济属性,其次,确定硬品成本的补偿方式。

因此,根据集体组织干预硬品的内容与硬品供给成本的补偿方式不同,正式软品又可分为环境性软品与专用性软品。

环境性软品,是指个人通过公共选择,确定以集体组织干预某硬品质量等非经济属性的正式软品,并确定该硬品的成本补偿方式为分散的市场方式。

环境性软品构成个体供给硬品的基础性环境与约束,使得个体自愿交易得到保障。

专用性软品,是指个人通过公共选择,确定以计划方式为某硬品成本补偿方式的正式软品。

(四)公共品概念的扩展:

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

专用性软品与某硬品一一对应,由它确定该硬品的供给数量、结构与个人对该物品的成本贡献率或税率等。

各硬品的内在特点或运行规律不同,需要不同的软品与之相对应。

政府为干预某硬品而必须供给与之相对的专用性软品,协调个人间的利益矛盾,确定物品成本与收益的分摊。

专用性软品的价值体现为其对某硬品进行调节而产生的合作剩余,其成本通过相应的硬品的税价得以补偿。

而环境性软品适用于所有硬品,并非针对某具体硬品,而其收益体现为环境性软品对所有硬品与专用性软品进行调节而产生的合作剩余,其成本通过所有的硬品的税价得以补偿。

专用性软品的供给过程,是个人通过政府集体决策机制干预硬品供给及其成本补偿的过程,而被专用性软品干预的硬品因此具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公共性,即实际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Kaul,2003)[1],该过程可视为硬品的公共化过程。

本文正是基于软品与硬品及其分类,从供给成本角度对公共品的概念进行了新的扩展。

从某物品供给的成本来看,长期形成的非正式软品的成本平均到每单位硬品上的部分很小,可以将之忽略为零。

因此,从一定条件下的物品供给的成本组成来看,物品的成本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环境性软品成本、专用性软品成本与硬品成本等。

各部分成本在物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用

表示,其中,

均为非负数,且

由于不存在没有环境性软品的硬品,也不存在没有硬品的环境性软品,且专用性软品如果存在也必须与一定的硬品相对应,因此,

均不能取0与1值,且

不能取1值,由此得到各比例的取值范围:

从物品供给成本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的物品都包括专用性软品,即

可取0值。

因此,借助软品及其分类,可以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得到扩展的公共品定义,如下:

(1)公共品,是指具有专用性软品的物品或一种特殊的软硬组合品,其特殊性在于

,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该物品硬品部分的成本补偿方式的决策成本或与其相对应的专用性软品的成本不为零,即

;二是,专用性软品决定了该硬品的成本补偿方式包括计划机制;三是,专用性软品决定着该硬品供给成本中由政府(或税收)支付的部分占全部硬品成本的比例,记为

,同时也就决定了硬品成本中由私人部门支付的部分占全部硬品成本的比例,记为

,其中,

均为非负数。

(2)纯公共品,是指当

时,不仅某物品的专用性软品的成本不为零,而且该硬品的成本补偿方式只有计划机制一种,即该硬品供给的成本全部由政府支付,私人部门不直接支付该硬品供给的成本。

其中,由专用性软品决定并用于补偿某硬品成本的税收,是政府组织为鼓励私人部门参与硬品供给竞争而给予私人部门的补助,用以弥补私人部门参与硬品供给的各项投入或保证私人部门的各种投入要素获得正常利润。

补助的大小相当于硬品成本的一部分或全部;该补助占硬品全部成本的比例由专用性软品决定;它相当于政府干预物品供给以实现最优效率的杠杆资金,否则,如果没有它,社会就无法实现该硬品的有效供给。

(3)准公共品,是指当

不为零0或

不等于

时,此时,某物品的专用性软品的成本不为零,而且该硬品的成本补偿方式有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种,即该硬品供给的成本一部分由政府支付,另一部分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

准公共品的存在,并非说明专用性软品干预的失效,相反,正好表明政府组织基于个人和客观物品的差异性,选择了更能实现物品供给效率的制度安排。

(4)私人品,是指没有专用性软品的软硬组合品,即

,表明政府不直接干预某硬品,硬品成本可以由市场机制得以补偿。

可见,是否具有专用性软品成为区分公共品与私人品的标志;物品硬品成本中政府支付占硬品全部成本的比例是否等于1,成为区分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标志。

在公共品定义中,客观物品的特性十分重要,但物品供给的制度规则更为重要,本文基于软品与硬品对公共品概念进行的扩展,体现了物品有效供给的思想。

三、专用性软品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物品供给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硬品提供了可能性,当政府供给专用性软品的收益大于其成本,且其净收益大于私人部门供给硬品的净收益时,政府供给专用性软品是有效的。

因此,政府对某硬品的干预是否可行与能否被通过,取决于政府供给专用性软品的净收益情况。

(一)专用性软品的成本

专用性软品是政府干预硬品的具体方式,是某硬品公共化的必要条件,需要专用性投入才能形成并得以起作用。

专用性软品的成本包括,一是,专用性软品的形成成本,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制定专用性软品而付出的论证、选择与决策等成本。

例如参与人投入的时间、代理人的报酬与组织会议支出等;也包括一些附属性投入,如法律法规制度等的纸质本与电子文件等。

二是,专用性软品的执行成本,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执行与实施专用性软品的成本,如专用性软品实施过程中执行部门的运行成本、工作人员的报酬等。

三是,专用性软品的监督成本,是指对专用性软品在决策与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情况进行监督并给予纠正而发生的成本。

(二)专用性软品的收益

收益的来源或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供给专用性软品,可以满足大部分居民对某种硬品的公共需求,各居民的利益得到较好的协调,从而改善了整体居民的福利水平。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政府干预可以实现公平等社会目标,使社会保持稳定。

二是,集体决策与组织理性弥补了私人决策的非理性,并使个人对硬品的偏好得以更好的显示,提高了个体参与硬品供给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硬品的供给效率。

三是,专用性软品可以取得额外的合作剩余,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个人间的利益矛盾,并合理利用了相互依赖性的优势,例如合作带来的规模经济、集体消费与联合供给等收益。

四是,专用性软品可以稳定微观主体的预期,从而可能降低硬品的运行风险,产生部分风险收益。

五是,由专用性软品决定的给予私人部门的补助及其比例,调控着硬品市场的合理竞争,弥补了市场在某些硬品配置上的失灵问题,从而实现效率改进。

另外,软品成本与收益的形式多种多样,且难以准确衡量与独立测算,但个人仍可能根据自己的净收益情况或主观评价参与公共选择,最终形成专用性软品,实现物品供给效率改进。

四、公共品最优均衡的图解

为了简洁说明公共品的公共选择过程,以下从个人参与公共品供给的角度,使用图形简略表示公共品及其公共选择均衡的形成过程如下。

(一)选择变量

1.硬品的公共品化率

个体通过政府机制,选择(或取消)相对应的专用性软品,来干预某种硬品并为硬品成本提供补助,或干预某种硬品的一部分并提供补助以弥补微观主体硬品供给成本的一部分,我们称该过程为硬品的公共品化。

某种硬品成本的多大比例由政府补助进行补偿,取决于硬品在不同供给方式下各净收益的比较状况。

政府通过供给专用性软品干预并补助某硬品成本的一部分或全部,那么,用于补偿该种硬品成本的财政补助占该硬品全部成本的比例,就是该种硬品的公共品化率,简称公共品化率,可以理解为某硬品被公共品化的比例。

某种硬品被公共品化的比例记为

,可以表示为

该比例体现了政府干预硬品的态度与程度,而被公共品化的硬品就是集体消费品或联合供给品。

的取值范围介于0到1之间;特殊的,当

时,

,该种物品是私人品;当

时,

时,该种物品是纯公共品;一般的,当

时,

,该物品为准公共品。

从物品供给的成本角度,专用性软品决定了政府通过税收方式承担多大比例的硬品成本,即决定公共品化率。

如果政府没有干预需要干预的物品,那么这些物品就会供给不足,甚至无法供给。

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某种物品来说,公共品化率是由个人通过公共选择机制确定的,是该硬品的专用性软品博弈的均衡或结果。

2.专用性软品的人口支持率

在公共品化率均衡结果的形成过程中,各个体对政府是否干预某硬品与政府补助比例的支持态度存在差异。

集体决策必须反映所有成员的意愿,其有效性可通过成员对某专用性软品的支持与否表示,个体成员在综合考虑某专用性软品的成本与收益后,做出是否支持“哪种硬品被公共品化及其公共品化率”方案的决定,其中支持该方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叫做该专用性软品的人口支持率,简称人口支持率。

当人口支持率大于或等于事先确定的标准多数比例时,某专用性软品才能通过并得以实施。

人口支持率是一个重要的联系物品供给决策机制与物品供给效率的指标,它体现了多数原则的决策规则,同时把人们对公共品的需求与供给联系在一起,也把公共品供给的成本与收益联系在一起,集中的反映了居民参与物品供给决策的状况。

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集体选择机制,把实现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制度安排与硬品的公共品化等,在最初决策阶段给予同时考虑,既体现了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又体现了组织的选择是如何限制个人权利或非理性的,使得个人间的相互依赖性及其利益矛盾得以妥善解决。

(二)公共品最优均衡的图解

公共品专用性软品供给的成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组织与决策成本,二是效率与信息成本[4];且软品成本对公共品两个部分的供给均形成重要影响。

1.公共品化率与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在人口规模不变和人口支持率一定下,随着硬品的公共品化率升高,即政府干预硬品的程度的升高,引起政府政府干预的信息成本不断加速上升,导致单位物品的成本递增,如图1中的

曲线;同时,公共品化率上升带来相关收益增加,体现了政府干预的目标得以实现;而收益的增加速度呈递减趋势,这是由人们对公共品的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如图1中的

曲线。

人们通过比较

曲线代表的各种公共品化率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情况后,必然选择净收益最大的公共品化率方案,即图1中的

方案被通过。

同理,给定一个更高的人口支持率,与人口支持率较低时相比,人口支持率高说明个人偏好信息得以更好的显示,从而政府干预的信息成本下降,引起总成本下降,而居民从公共品中获得了更多收益,从而成本曲线向右移动,收益曲线向上移动,如图1中的

曲线所示。

同样,人们比较

曲线表示的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情况后,必然选择最优的公共品化率方案,即图1中的

方案被通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公共品化率与人口支持率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且为正相关关系,将两者的关系反映到二维平面上,可用图3中的

曲线表示。

图1公共品化率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关系图

2.人口支持率与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在公共品化率一定下,公共品成本的大部分随人口支持率变化而变化,一是,人均公共品的信息成本随着人口支持率的提高而下降,原因是个人对公共品的偏好信息随着人口支持率提高显示的更充分,当人口支持率高到一定程度,信息与效率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小,此时,信息显示充分的成本递减效应不再明显,导致总成本下降的速度减慢。

二是,组织与决策成本随人口支持率上升而增加,在人口规模不变假设下,尽管不存在“是否接受某个人加入政府集团”的选择,但是存在组织与决策成本上升的规律。

因为尽管组织的强制力是组织限制个人权利而维护集体利益的保证,但是组织的强制力随着人口支持率的升高而降低。

当反对的人数越少时,强制力越弱;该强制力的降低使得谈判时间延长、决策时滞效应扩大、讨价还价变得昂贵,引起效率损失,即增加了公共品供给的组织与决策成本。

综合考虑以上两个方面的成本因素,当人口支持率低时,信息与效率成本比例大且下降快,从而导致总成本下降;当人口支持率高时,组织与决策成本比例大且上升快,从而导致总成本上升;因此,总成本的变化趋势是随着人口支持率的上升先下降后上升,如图2中的

曲线所示。

图2人口支持率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关系图

软品的支持率越高,说明某公共品供给方案带来的收益越多,体现了政府供给的公共品得到居民的认可,个人从公共品消费中获得的人均收益就越高。

但是收益的增加速度是递减的,因为人口支持率的升高,表示人们对组织提供公共品带来的收益认识的越来越清楚,也表示将有越来越少的人均额外收益被再次发现,如图2中的

曲线所示。

人们通过比较曲线

代表的成本与收益情况后,必然选择最优的人口支持率方案,由图2中的

代表。

同理,给定一个更高的公共品化率,由政府干预的效率与信息成本随公共品化率升高而递增,专用性软品的成本上升,引起单位物品总成本的上升。

而居民从更多的公共品中获得了更高的收益,体现了政府干预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与公共品化率较低时的总收益与总成本相比较,总成本上升,成本曲线向上移动,总收益上升,收益曲线向上移动,如图2中的

曲线所示。

同样,人们通过比较

曲线所代表的成本与收益情况后,必然选择最优的人口支持率方案,由图2中的

代表。

由此,我们得知人口支持率与公共品化率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且为正相关关系,将两者的关系反映到二维平面上,可以用图3中的

曲线表示。

3.软硬组合品的最优均衡条件

由以上公共品化率与人口支持率两个变量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均得到:

两个变量间存在一一对应的正相关关系,公共品供给的均衡点必须同时满足从不同角度中得到的这两种相关关系的两个条件或关系,从而得到政府供给公共品的最优均衡条件,即最优公共品化率曲线与最优人口支持率曲线的交点代表的方案,如图3中曲线

的交点

代表的条件。

图3公共品最优供给均衡示意图

五、小结

一是,公共品既包括软品部分又包括硬品部分,即公共品是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品。

政府通过供给软品以调节硬品的运行、协调私人部门间的利益矛盾并维护市场运行,以实现其职能和目标。

政府组织或制度的集体理性或有效性,体现在政府供给软品的过程中。

同一硬品有时是私人品,有时是公共品;有的是全免费供给消费者而有的是部分免费;这取决于硬品被专用性软品干预的时机、程度与比例等。

硬品的公共品性质是通过政府供给的软品表现出来,政府供给软品与市场供给硬品共同实现公共品的供给效率。

二是,政府只能通过软品的供给间接干预硬品供给。

政府虽然具有绝对的强制力,并可以形成软品或规则,但其有效性需要另一种绝对的权利与之相对应,并限制政府对硬品的直接干预;而硬品正是政府强制力无法起作用的范围,私人部门对硬品的绝对控制权可以起到限制政府的作用。

三是,只有将软品和硬品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正萨谬尔森定义的纯公共品。

硬品难以满足共时消费与联合供给的性质,而软品却具有共时消费与联合供给的特点,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硬品遵循市场化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与供给机制,而软品遵循集体选择机制;将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分为软品供给和硬品供给两个层次,可以避免“公共品市场化”与“政府必须供给公共品”等争论,例如我国教育产业化取得的成绩,与教育硬品部分的市场化是分不开的;而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却说明我国在教育软品部分的政府供给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可见,本文对公共品定义的扩展,对公共品供给实践有较强的解释力。

总之,本文从软硬组合品的角度对公共品概念进行的新扩展,是探索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基础性研究和初步工作;个人如何通过公共选择形成软品、软品变迁的特点如何、以及如何选择公共品硬品供给的微观主体及其形式等,均是该思路上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这将构成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Kaul,Inge;Conceicao,Pedro;Goulven,KatellLe;Mendoza,RondaldU.,Providingglobalpublicgoods:

managingglobaliz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page:

78-104,2003.

[2]DesaiM.,publicgoods:

apositiveanalysis,Providingglobalpublicgoods:

managingglobaliz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page:

63-77,2003.

[3]Samuelson,P.A.,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J],387-389,1954.

[4]平新乔:

《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

《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