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980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药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药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药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药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学研究.docx

《药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学研究.docx

药学研究

药学研究

小建中汤

组成

芍药六两,酒炒18g桂枝三两,去皮9g炙甘草二两6g生姜切,三两10g大枣12枚,擘4枚,饴糖一升70ml

药学研究

质量控制

鉴别

1、鉴别甘草

取合剂10ml,取硅藻±0.5g拌匀,水浴蒸干,全部转移至圆底烧瓶中,加正丁醇20ml,80℃恒温水浴温浸1小时,过滤,滤液加蒸馏水20ml萃取,分取正丁醇液层蒸干,残渣加热溶于5ml甲醇,即为供试品液。

缺甘草阴性对照品液同法制备。

另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液,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

甲酸:

冰乙酸:

水(10:

1:

4:

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UV254nm紫外灯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熄光斑,而且阴性对照品液无此斑点。

2、鉴别芍药

取合剂10ml,用石油醚(30℃—60℃)萃取3次,合并石油醚与水浴挥去,通过1g聚酰胺柱(柱直径1cm)用50ml纯水洗脱,每分钟约3ml,水洗液于水浴浓缩至干,用2ml95%乙醇溶解,为供试品液。

另取芍药甙对照品,制成1ml含1mg的乙醇溶液,为对照品液。

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层上,以氯仿:

醋酸乙酯:

甲醇:

甲酸(8:

1:

2:

0.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液,于105℃或电炉上方加热至显色,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斑点。

芍药甙含量测定

1、高效液相色谱法:

标准溶液配制与直线回归方程测定:

精密称取芍药甙10.085mg,溶于50%乙醇至25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

分别吸取0.20、0.30、0.40、0.50ml上述标准溶液与1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分别吸取以上四种溶液,一次进样20ul,按色谱条件进行测定,经计算得回归方程为:

Y=272927.00X-350.00(Y为峰面积积分值,X为标准品量,单位为ug),相关系数r=0.9996。

样品测定:

取小建中合剂适量摇匀,滤纸过滤,用刻度吸管吸取适量,通过聚酰胺柱(柱直径1cm,聚酰胺粉0.5g)用纯水以每分钟约3ml洗至50ml容量瓶至刻度,摇匀后测定,按上述回归方程计算。

2、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

样品溶液和标准液的配制:

取16ml合剂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

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备用即得样品溶液;取芍药甙化学对照品约6mg,在80℃干燥至恒重。

精密称重后置10ml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即得标准液。

样品测定:

精取0.1ml上清液置10ml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在210—250nm之间每隔1nm测定吸取度值。

并输入电子计算机。

用自编的程序筛选出的试验条件是:

7点二次正交多项式,在波长217—247nm间隔5nm。

按下式计算芍药甙含量(ug/ml):

芍药甙=384.7-7284.5×(5×A217-3×A227-4×A232-3×A287+5×A247)。

3、薄层扫描定量法:

样品液制备:

精密吸10ml合剂,加入0.5g硅藻土拌匀,水浴蒸干80℃共2小时,全部转移至圆底烧瓶中,加入正丁醇20ml,80℃温浸1小时。

过滤,残渣加正丁醇15ml温浸1小时,过滤,洗涤残渣,合并滤液,水溶挥干正丁醇,加入甲醇加热溶解,过滤于10ml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即得。

薄层扫描测定:

取样品液2ul点于硅胶GF254薄层板,以氯仿:

甲醇:

乙酸乙酯:

氨水(8:

3:

1:

0.3)为展开剂上行展开13cm。

将样品芍药甙斑点,对照品芍药甙斑点和缺白芍阴性对照品芍药甙斑点相应位置于UV254nm紫外灯下定位,以测定波长(s)235nm,参比波长(R)370nm,反射锯齿扫描(狭缝1.2×1.2mm,灵敏度3),做200-300nm的吸收曲线,以吸收曲线值查标准曲线或代入回归方程式Y=-5.79+486.86X,r=0.9998计算求出样品中芍药甙含量。

八味肾气丸

药学研究

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按药典桂附地黄丸处方量的3/5称取药材进行水煎提取两次,合并提取液抽滤,浓缩滤液至约550ml。

离心,收集上清液,最佳的工艺条件为:

调药液pH8.0,加入乙醇浓度为80%,混匀,在4℃下,放置48小时。

醇沉过程应缓慢加入乙醇,使乙醇逐步增强至所需浓度,以免由于沉淀出现太快,而使某些有效成分被沉淀包围除去。

小柴胡汤

合剂:

处方组成为:

柴胡120g,人参60g,黄芩90g,生姜90g,炙甘草50g,大枣200g,姜半夏90g,共制成1000ml合剂。

制成工艺为:

分别选取正品药材或饮片,经拣选、漂洗、干燥、切片或破碎等工序后,按处方准确称量各药备用。

1、蒸馏:

取生姜(切薄片)与柴胡(破碎成粗颗粒)置蒸馏器内,加水(7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蒸馏,收集蒸馏液约600ml。

将此蒸馏液再进行第2次重蒸馏,收取重蒸馏液约400ml备用。

将前述蒸馏后的残留药材和药液,用四层纱布滤出药液于另器收存。

药渣再补加适量水,连续煎煮二次,每次分别为40分钟及30分钟,收集二次煎液与另器收存的蒸馏后的药液合并备用。

2、煎煮:

取人参、姜半夏、炙甘草和大枣,加水(6倍量)浸泡1小时,煎煮提取3次,分别为60分钟、60分钟和30分钟。

合并3次煎煮液,再与前述1.2.1项备用蒸馏液和煎煮液之混合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50℃),冷却至室温,缓缓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约为38%-40%,静置2小时,离心过滤,收取醇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约500ml,密闭,备用。

3、提取黄芩甙:

取黄芩加水(约8倍量)。

浸泡1小时,连续煎煮3次,每次分别为60分钟、40分钟和30分钟,合并3次煮液、过滤;滤液于60℃用10%HCl调pH值为2.0,并于80℃保温1小时,再经室温静置24小时,抽滤。

取沉淀物加等量水搅匀,用40%NaOH调pH值为7.0加入等量乙醇,并加热至60℃,搅拌使沉淀溶解,趁热抽滤。

滤液加10%HCl调pH值至2.0在60℃保温1小时。

再在室温下静置24小时,抽滤。

在滤器上用适量pH值为2.0的酸性蒸馏水沉淀1-2次后,收沉淀(总黄芩甙)备用。

4、配液:

取前述第1项备用的重蒸馏液(约400ml)与1.2.2项的浓缩液(约500ml)混合,用40%NaOH调pH值为7.0,加热至60℃,加入前述1.2.3项提取(并初步精制)的黄芩,搅拌使之溶解,趁热抽滤,再加入适量防腐剂和甜味剂,搅拌溶解后,补加蒸馏水至1000ml。

经质检合格后,精制、过滤。

滤液灌装于洁净干燥的药瓶中,加盖、密封,用流通蒸汽灭菌30分钟,检查,印字(或贴标签),包装即得。

5、合剂规格

本合剂应含原生药量为7.0g/10ml。

其合剂为90ml/瓶,口服液为10ml/瓶。

本品每日口服3次,每次30ml,小儿酌减。

质量控制

1、黄芩甙:

小柴胡汤口服液按处方工艺制备,每支10ml,相当于方药6.6g。

仪器与试药:

CS-910型双波长薄层扫描仪,岛津;UV-200型自动记录分光光度计,日立;定量毛细管,杜邦;751G型分光光度计,上海;高效硅胶GF254薄层板(10cm×10cm、10cm×20cm);试剂均为分析纯。

薄层扫描法:

黄芩甙对照品液:

取黄芩甙对照品用甲醇配成1mg/ml溶液。

样品液:

取口服液1ml,加1ml甲醇,摇匀后离心10分钟(3500转/分钟),取出,上清液供点样用。

薄层条件:

硅胶GF254板,展开剂为正戊醇—甲醇—水(7:

1:

1),层析。

仪器参数:

反射式线性扫描,s280nm,r207nm,狭缝8mm×0.5mm,CH=2,Sx=3。

标准曲线:

取黄芩甙对照品液1、2、3、4、5、6、7、8、10、12ul,分别点于同一块薄层板上,上述展开剂展开,取出,热风吹干,置110℃烘箱加热约1小时,除尽溶剂,冷至室温,扫描测定,以峰面积积分值与点样量绘制标准曲线。

点样量在1-8ug间呈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

Y=0.21659X+0.1462,r=0.9992。

稳定性试验:

将测线性范围的黄芩甙样点,每隔30分钟同条件重复扫描7次,结果表明本品在3.5小时内稳定(n=7,CV=1.398%)。

精密度试验:

取黄芩甙对照品液6次点于同一块薄层板上点样量5ul,扫描测定后求得CV=2.09%。

加样回收率:

取同一批样品3份,分置10ml离心管中,每份1ml,各加入不同量的黄芩甙对照品液,加甲醇至含醇50%,摇匀,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0.5ml置1ml容量瓶中,加50%甲醇稀释至刻度,为供试液。

在同块薄层板上,随行标准品交叉点样,上法展开,加热除尽溶剂后扫描测定,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回收率为102.3%,CV=3.93%。

样品分析:

取不同批号样品3份,每份1ml,样品处理及测定条件等均同回收率项下。

结果见表8-4。

表8-4样品分析结果(n=3)

批号

取样量ml

黄芩甙含量

X(mg/ml)

CV(%)

910201

910212

910310

1

1

1

3.574

3.710

3.790

1.89

1.60

1.53

表8-5药典法测定样品黄芩甙含量(n=3)

批号

取样量ml

测得量mg

黄芩甙含量

(X,mg/ml)

910201

910212

910310

2

2

2

0.506

0.488

0.571

0.253

0.244

0.286

2、柴胡皂甙

薄层扫描法:

CS-930型双波长薄层扫描仪,C-RIB型色谱数据处理机(日本岛津);定量毛细管(美国杜邦);UV-200型自动记录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硅胶GF254高效薄层板(青岛海洋化工厂);微量进样器10ul,100ul(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

柴胡皂甙a,d标准品(日本歧阜药科大学等提供)。

小柴胡汤口服液按处方制成,方中各药除北柴胡购自河北邯郸地区药品检验所,其余均由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经鉴定均符合199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之规定。

柴胡总皂甙用方中柴胡自制。

试剂与溶剂均与分析纯。

样品处理方法:

取研磨,过3号筛的聚酰胺粉末12g,用水湿法装柱。

待柱床稳定后,放尽柱内存水,用移液管精密吸取样品20ml,沿柱壁四周缓缓加入。

待样品液吸干后,加少许脱脂棉及玻璃珠;加水150ml洗脱。

洗脱完毕再加甲醇80ml洗脱。

收集60ml甲醇溶液,回收溶剂后用水饱和正丁醇水溶加热分次溶解并移入5ml容量瓶中,加溶剂至刻度。

精密吸取正丁醇的5%NaOH溶液1ml,轻轻振摇,分层后吸取上层液置于具塞样品管即为供试品液。

展开溶剂系统的选择:

比较氯仿—甲醇—水(30:

10:

1),乙酸乙酯—乙醇—水(8:

2:

1)及氯仿—正戊醇—甲醇—正丁醇…乙酸—水(6:

3.6:

2.2:

0.7:

0.4:

0.2)等40多个不同组成或比例的溶剂系统,展开结果,选定后者为本实验用展开剂且效果理想。

显色剂与显色时间:

比较浓硫酸—无水乙醇(1:

1)、1%香草醛—浓硫酸、2%对二甲氨苯甲醛—硫酸(40%)的显色效果,结果显示后者显色灵敏度优于前两者,斑点呈粉红色,易于观察且有较好的稳定性,显色时间:

80℃加热3-4分钟。

扫描条件:

将供试品液点样于硅胶F254高效薄层板,以上述展开剂展开、显色、封板后,进行反射式双波长锯齿扫描,s=540nm,R=700nm,Sx=3,狭缝1.0mm×1.0mm。

含量测定:

线性范围:

精密称取柴胡皂甙a1.65mg、柴胡皂甙d1.50mg,分置于1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精密吸取200ul,移入1ml容量瓶,再加甲醇至刻度,分别配成0.33ug/ul,0.3ug/ul标准品液A,B。

取A,B两液分别以1、2、3、4、5、6、8ul点样于硅胶GF254高效薄层板,展开剂氯仿—正戊醇—甲醇—正丁醇—乙酸—水(6:

3.6:

2.2:

0.7:

0.4:

0.2)中展开。

展距8-9.0cm。

取出,加热除尽溶剂后,根据Rf值,在标准品带区域喷以2%对二甲基苯甲醛—硫酸(40%),80℃加热3-4分钟至呈现斑点清晰。

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以胶带固定,按上述条件进行扫描测定,绘制积分值(×10-6)一点样量标准曲线。

柴胡皂甙a在0.33-1.65ug间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0.3948X-0.0148,r=0.9981;柴胡皂甙d在0.3-1.98ug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0.3953X+0.0036,r=0.9985,两者基本重合。

稳定性试验:

将测标准曲线标准品,同样条件每隔50分钟重复扫描一次。

结果表明其稳定性在测定时间内(0-250分钟)理想。

精密度试验:

在同一块硅胶GF254高效薄层板上,将柴胡皂甙a分别点样6次,点样量为4ul,经展开、显色后进行扫描测定。

结果平均值为53513.4,CV=2.629%。

样品分析:

取不同号样品各3份,照前述方法处理,在线性范围内随行柴胡皂甙a交叉点样(样品量7.8ul,标准品量2.3ul),展开、显色、封板后进行扫描测定,外标法计算含量,见表8-6。

表8-6样品分析结果

SampleNo.Volume(n)

Contentsofsaikosapoinin*

a(d)b(mg/100ml)a(d)(mg/100ml)

910201

910112

910301

20ml(3)

20(ml)

20(ml)

4.3887

4.5092

4.9617

1.335

1.6075

1.8742

注:

*3次实验数据平均值

稳定性试验

根据文献(余世春.中草药.1992,23:

239)对小柴胡汤口服液黄芩甙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研究结果,采用薄层扫描法,本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及回收率均符合测定要求,黄芩甙点样量在1-8ug有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

Y=0.21659X+0.1462,r=0.9992。

仪器参数:

反射式锯齿扫描,s=280nm,R=307nm,狭缝1.0mm×1.0mm,Sx=3。

薄层条件:

硅胶G高效薄层板,展开剂为正戊醇—甲醇—甲酸—水(7:

2:

1:

1)。

样品分析:

精密吸取对照品液(2ul、3ul),样品液(1ul),同时交叉点样于同一薄层板,置入展开剂,取出,加热除去溶剂,扫描测定,外标法计算含量。

取小柴胡汤口服液分成4组,分别于65℃、80℃、90℃及100℃恒温水浴中加热,定时取样,迅速流水冷却终止反应;取样品0.5ml按上述方法处理,扫描测定含量,结果见表8-10。

按以上实验数据,求出不同温度下1g(C(%))与t之间回归方程、斜率及相关系数r,见表8-11。

表8-11结果表明线性关系显著,为一级反应。

反应速度常数K=2.303X斜率,将1gK对1/T作图为一直线,见表8-12。

根据表8-12中回归方程,求出25℃时反应速度常数K25℃=3.976×10-6,故:

t9.925℃=3.026年。

以上测定结果表明本品在室温25℃时以黄芩甙为标准,其有效期可达3年。

葛根汤中葛根的分析

1、方法:

试液的制备按标准量取相当于葛根2-5g之量,用甲醇300、200、200ml,在70℃回流冷却器中加热回流1小时。

冷后取其上清液,残渣再加甲醇150ml,同法加热30分钟提取,按此法再进行2次,提取液合并,在50℃以下减压浓缩到10ml,浓缩液用少量甲醇溶液,通过SepPakC18,再加甲醇使全量成25ml,作试液。

薄层层析:

把试液点于薄层层析板上,展开剂用氯仿、甲醇、水(65:

35:

10)的下层进行展开。

展开后,风干,其后用荧光检测等招商,观察大豆黄素剂葛根黄素的斑点。

接继用茴香醛硫酸试剂喷雾,在150℃下加热1分钟。

高速液相层析:

条件:

柱:

为昭和电工制ShodexODS(4.6毫米×15cm)。

流动相:

醋酸硝酰基0.05M、磷酸二钠(15:

85)。

流速:

0.7毫升/分,90kg/cm2。

柱温:

室温。

测定波长:

大豆黄素及大豆甙:

UV254nm。

大豆黄素及葛根黄素激发λEλ254nm。

校准线:

UV254nm校准线:

把大豆黄素及大豆甙的甲醇混合成标准液调制成四种浓度,各注入2μl(分别含量为20、50、75、10ng)于高速液体层析柱中,从所得的峰高用绝对校准线作标准曲线。

定量:

把试液按各自成分的含量,注入2-10ul于高速液相层析柱中,测定层析板上的保持时间与标准品一致的峰高,从校准曲线进行定量。

模型葛根汤的回收实验:

使用预先测定大豆黄素、大豆甙及葛根素含量的葛根据第九次修订版的日本药局方调制葛根汤,按前法操作进行高速液相层析。

2、结果

薄层层析对大豆黄素、大豆甙及葛根黄素的定性

将大豆黄素、大豆甙、葛根黄素及葛根、葛根汤的薄层层析,从其层析板上观察展开后荧光检查灯照射呈现的荧光斑点以及茴香醛-硫酸试剂喷雾加热后荧光斑点。

葛根素:

在Rf约0.9时发亮黄绿色荧光,对茴香醛-硫酸试剂呈深紫红色。

大豆黄素:

在Rf约0.6时发亮黄绿色荧光,对茴香醛-硫酸试剂不呈色。

大豆甙:

不发荧光,用茴香醛-硫酸试剂在Rf约0.7,呈暗绿色斑点。

葛根汤,用模型处方调制者和市售者都能明显检测到大豆甙及葛根黄素的斑点。

但从葛根汤处方中除去葛根的模型处方检测不到。

大豆黄素与葛根相同难以确认,而处方中其他成分斑点相当多,辨别更为困难。

而葛根黄素含量亦多,其荧光斑点特别明显,显色试剂呈色显著,颇适于作为确认葛根汤中葛根的确证指标物质。

但是,葛根和葛根汤中的这3种成分,用薄层层析进行定量,由于有其他成分的干扰,较为困难。

高速效液相层析:

大豆黄素、大豆甙、葛根黄素及葛根、葛根汤的高速液相层析柱用硅胶珠上结合十八烷基的反相层析用的ShodexODS。

UV254nm时葛根黄素保持时间是3.2分,大豆黄素8.8分,大豆甙是16.8分,均得分离的良好的峰。

从荧光检出器得葛根黄素及大豆黄素的峰。

此种葛根黄素和大豆黄素的荧光峰检测敏感度高,微量即能检出,在UV254nm处呈现干扰峰时可用荧光检测法。

把这些条件应用与葛根及葛根汤分析,从其图形可以看出,在UV254nm,大豆黄素和大豆甙不为其他成分干扰而能得到明显的峰,而葛根黄素因与共存成分的峰重叠,不能得到独立的峰。

但是用荧光检测法因不受其他成分的干扰而能明显的峰,故按此条件进行定量。

大豆黄素和大豆甙的校准曲线,用UV254nm制作时,25-100ng下均得通过原点的直线。

葛根素的校准曲线,利用荧光检测法制作,在0.25-1.0ug范围内呈通过原点的直线。

芍药甙: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BECKMAN332型(210AValveLoopSystem20ul),163型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427型记录及数据处理仪,色谱柱为YWGC1810um4.6mm×20mm(天津化学试剂二厂产),流动相乙腈-水(15:

85),流速1.0ml/分钟,室温22-27℃,检测波长230nm,灵敏度0.1AUFS,纸速0.25cm/分钟。

芍药甙、桂皮醛、甘草酸铵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细辛挥发油为自制,薄层用硅胶G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聚酰胺粉为江苏无锡生化制品厂产,乙腈为色谱纯(北京防化研究所化工厂产),合剂为按药典法自制,药材为北京市售。

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测定:

精密称取芍药甙5.08mg,溶于水至50ml容量瓶中定容,分别吸取0.50,1.00,1.50,2.00ml于10ml容量瓶中定容。

分别吸取以上4种芍药甙溶液,一次进样20ul,按前述跳进进行测定,记录积分值,计算回归方程为Y=5893503.94X+3.00,r=0.999。

回收率测定:

精密吸取除去白芍制成的合剂(即阴性对照液)0.3ml于适量芍药甙对照品液,通过0.5g聚酰胺柱,用水洗脱至50ml容量瓶中至刻度,依前述条件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为0.23%(n=3)。

样品测定:

取自制小青龙合剂摇匀,用滤纸过滤,精密吸取0.3ml滤液通过聚酰胺柱,以下同回收率测定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见表2-28。

表2-28小青龙合剂中芍药甙含量

批号

平均含量

mg/100ml

RSD

%

920103

920405

920425

126.04(n=3)

169.47(n=4)

118.30(n=3)

1.19

1.90

1.64

四逆汤

制剂工艺

口服液:

上三味药,附子、甘草加水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干姜通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再加水至1000ml,搅匀,灌装,溶封,即得。

毒性试验

1、急性毒性实验:

汤剂浓煎,按每只小鼠0.25ml/10g(含0.5g生药/10g)灌胃给药,按此剂量折算合每公斤小鼠用药50g。

观察七天均无死亡及中毒表现。

2、长期毒性实验:

受试动物用Wister大白鼠80只雌雄各半,药品酸枣仁汤和正常饲料。

大白鼠分笼饲养,称其体重,随机分为四组,共给药饲养45天,其中:

大剂量组:

大白鼠20只(雌雄各半)给胃饲药,酸枣仁汤24.8g/Kg/日。

中剂量组:

大白鼠20只(雌雄各半)给胃饲药,酸枣仁汤16.5/Kg/日。

小剂量组:

大白鼠20只(雌雄各半)给胃饲药,酸枣仁汤11g/Kg/日。

对照组:

大白鼠20只(雌雄各半)每日按定量饲以正常饲料。

实验结果:

经过45天的饲养给药,发现给药组都有镇静作用外,无任何异常表现,中途亦未发现死亡。

最后处死动物,经肉眼观察内脏与肌肉揭未发现异常。

并对心、肝、脾、肺、肾五个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切片检查。

对大白鼠主要脏器组织形态的影响:

对饲养45天的大白鼠进行解剖,肉眼观察无异常,然后对五个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切片镜检所见。

肝脏:

大剂量组发现有点状坏死病灶较对照组略多。

肾脏:

大剂量组发现在皮、髓质交界处有粘液管型,但无炎症及坏死病变。

脾脏、肺脏、心脏均无任何异常表现。

镇痛、镇静作用

(1)抗醋酸扭体镇痛实验:

选18-22g小白鼠8只,雄雌各半,随机分成8组,分别组胜利颜色,50%炙甘草煎液,100%各种芍甘汤0.2ml/10g,灌胃,元胡止痛片0.25片/10g(生理盐水调配),灌胃,给药后1小时,分别腹腔注射1%醋酸0.1ml/10g,观察记录注射醋酸后20分钟内各动物的扭体次数,将所得数据用统计学t检验法处理,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见表6-167。

表6-167炙甘草煎液及5种芍甘汤抗小鼠醋酸扭体实验(n=10)

组别

P

20分钟内扭体次数

生理盐水

炙甘草煎液

生白芍芍甘汤

清炒白芍芍甘汤

麸炒白芍芍甘汤

酒炒白芍芍甘汤

醋炒白芍芍甘汤

元胡止痛片

38.90±6.19

33.60±10.38

31.20±7.28

31.10±9.22

31.90±8.19

28.90±13.60

28.10±11.20

26.10±11.46

-

>0.05

<0.05

<0.05

<0.05

<0.05

<0.01

<0.01

注:

5种芍甘汤与元胡止痛片之间P>0.05

(2)热板法镇痛实验:

将超级恒温水浴调至55±1℃,选出55℃热板上30S内舔足的18-22g雌性小白鼠80只,随机分为8组,分别给生理盐水,50%炙甘草煎液,100%各种芍甘汤0.2ml/10g,灌胃,元胡止痛片0.25片/10g(生理盐水调配),灌胃。

给药后1、2、3小时,于55℃热板上测定动物产生疼痛时间(以舔后足为指标),将数据用统计学t测验法处理,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见表6-168。

镇痛实验证明,在抗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炙甘草煎液无镇痛作用,5种芍甘汤均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尤以醋炒白芍芍甘汤的镇痛作用最为显著(P<0.01)。

各种芍甘汤与元胡止痛片的镇痛程度无显著差异(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