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057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docx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课题执笔者:

张整萍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人习惯决定一个人成败;李岚清同志也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曾指出:

“对孩子而言,没有不能做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他可能做什么,不可能做什么。

”这些话精辟论述了习惯养成的成功经验,给我们许多的启迪。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农村小学生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就形成。

而由于我学校处于城乡结合之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但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校为了不影响办学决定改变种不良行为习惯。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

1)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行为,只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2)为什么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改了又犯,再犯难改?

3)农村地区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4)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改正,教师和学校的可作为性如何?

5)立足以上问题的解决,如何提出矫正策略?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农村小学生

本课题所说的农村小学生,是指那些拥有农村户籍、父母大多是农民且就读于乡镇小学的学生。

2)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

“不良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环保行为差、文明意识弱、学习不认真、做事不负责任等等外在的主观行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本课题研究对象

安塞县六个乡镇1——6年级的学生。

(重点延安保小)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探索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2)研究意义

①理论意义

总结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特征,产生的原因。

②实践意义

对改善和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小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成因的研究。

(2)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研究。

(3)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问卷调查分析法。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方法

(1)准备阶段(2013.10——2014.1.14)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成立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撰写研究方案,搜集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业务水平,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完成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4.2——2014.4)

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主要的成因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延安保小学生生源复杂的原因,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这些不良习惯进行原因分析和诊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探索研究。

第二阶段(2014.4——2014.6)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研究。

以课堂、课间操及其他活动为研究场所,揭示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从而提出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表现的对策。

第三阶段(2014.6——2014.11)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对策的研究。

以学校为主阵地,该阶段主要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的行为表现等,有意识的进行实验研究,积累实验材料和经验,从而形成有效矫正策略。

总结阶段(2014.11——2014.12)汇集各种资料,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该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课题实施过程中统计,积累的点滴的、零散的、片面的感性认识、经验和教训,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

八、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的研究是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3年度规划课题,从成立课题一年多来,延安保小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紧紧围绕“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这一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不良好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明确学生在各学段的行为习惯不良的导向,调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过程中持续、有效地发展,初步理清了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思路,摸索出了一套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课题的组织研究领导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武光明校长

主研人:

张整萍

成员:

黄莉、王勇、王未红、李荣荣、车丽萍、王根艳、刘莉、闫冬玲、王丽娅、李娜娜。

课题成员具体负责所承担任务,课题组具体管理课题实施研究,做好协调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

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个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对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环境。

共召开了各类专题研讨会15余次,同时形立了例会制度,定时分阶段、有目的地指导,及时交流总结,改进训练方法,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布置各月训练内容。

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论文、案例,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导处认真组织好论文交流和整理,并积极做好投稿工作。

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学校也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运行。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起因特征

1、家庭情况调研分析

课题组对延安保小全校一至六年级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数据统计,有一下结论。

1)根据调查发现延安保小学生有17.28%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无法看管自己的孩子,都由祖父母照看。

这些孩子衣着服饰不整洁长时间不洗,小脸小手更脏;不听从长辈的教导,随意顶撞老人,不懂得感恩;学习上孩子没有责任心,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18.9%的孩子都是纯农村孩子,父母都属于文盲。

这些孩子喜欢在课间休息到处乱跑,并高声喧哗;爱说脏话甚至动手打人;不讲究卫生,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秩序,喜欢追逐打闹;不珍惜爱护校园,到处乱刻乱画;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写字坐姿不端,字体东倒西歪;朗读没有感情阴阳怪调。

3)有8.5%的孩子属于单亲,父母离异。

这些孩子自卑心比较强,性格孤僻,不合群,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的情况非常严重,学习没有上进心,对老师对同学有说谎的不良习惯。

4)根据调查还有(3.64%)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里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气,横行霸道、天老大我老二,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在学习、做事上从来不认真听取别人建议,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不尊重他人。

通过调查,延安保小学生父母离异、留守儿童比较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农村小学生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农村家庭的离异越来越多,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就形成。

教师看了统计决定要改变延安保小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立项开题。

因为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延安保小就针对这些问题,对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出矫正对策的研究。

我们还调查了化子坪镇中心小学、砖窑湾中心小学,坪桥中心小学,沿河湾中心小学、建华寺小学,都存在上述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

延安保小等六所小学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

班级

人数

留守儿童人数

比例%

父母文盲或半文盲人数

比例%

单亲或父母离异儿童人数

比例%

独生子女人数

比例%

保小

412

30

7.28

78

18.9

35

8.5

15

3.64

化小

1277

67

5.24

428

33.5

55

4.3

51

4

沿小

642

70

10.9

22

3.43

42

6.54

19

2.96

砖小

318

20

6.29

29

9.12

15

4.72

37

11.6

坪小

305

3

1.0

136

44.6

20

6.56

74

24.3

建小

712

581

81.6

14

1.96

3

0.4

355

49.9

合计

3666

771

21.0

707

19.3

170

4.64

551

15.0

(二)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业务水平。

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业务水平,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我们学习了大量关于养成好习惯的书籍。

首先我们课题组人员学习了唐曾磊《中小学学习习惯教育》、《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徐汉林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青华编著)、《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全国养成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国家“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等书籍和光盘的学习。

为了让课题能顺利完成,课题组成员认真撰写了体会、反思、论文。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武光明

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即行为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的训练和思维习惯的训练。

重智育轻德育,只抓孩子的学习,完全忽略了习惯的培养;抓学习也只抓知识,不注意学习习惯的训练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养成教育应该从训练着手,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可以采取的训练方式有:

激趣式、分解式、评比式、制约式、疏导式、渐进式、体验式、切断式、协议式、积分式、负强化法(批评、惩罚),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等。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无原则的表扬,过多、过分的表扬不利于孩子成长。

要让孩子有是非观,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问题,不能在虚伪中生活“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有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严爱结合,刚柔相济”,“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加强言语上的说服教育,突出语言的情感性、科学性。

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唠叨叨;要有情感性,切忌空话、大话;做到“事先备课”,切忌盲目性;切忌脱离实际,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在以身立教上,应以行导行、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美求美、以情动情、以性养性等。

而延安保小养成教育现状究其原因如下:

一、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

现在的家庭结构大多是“四二一”结构,即4个老人,2个大人,1个小孩构成的家庭关系,6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必然使小孩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而且隔代溺爱,使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子女的正常教育也难以进行,更重要的是农村老人普遍缺乏文化知识,谈不上具有科学育人的观念,即使是年轻的父母,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更新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

二、父母外出打工普遍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目前农村中不少年轻的父母出门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有的父母尚且能早出晚归,对孩子还能起到一点督促的作用,而更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对孩子的管理是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习惯表现和学习状况,而越是习惯不好的学生越是不说实话,明明是考试不及格,他也说成良好甚至优秀,一骗而过,对家中老人是一哄二蒙,长此以往,在习惯和成绩两方面都成了问题。

三、独生子女的客观现象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现在的小学生乃至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孩子对父母对家庭对环境的过度依赖,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没有独立性的实验机会,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去获得每一项新的经验,依赖父母的保护去抵御危险,靠父母的暗示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独生子女最终失去了“自我”,而实际上,过多的保护束缚了少年儿童的活动自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行为不规范,难以承受严格的训练,听不进家长有益的劝告,也不听老师的教导,其依赖性、反抗性、利己性、孤独性和任性便显现出来。

针对这些现象和实际情况,应该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五个到位成效显:

(一)思想认识到位。

提高老师的认识:

学校组织教师讨论、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到: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基础工程。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结合学校实际,更使教师认识到:

延安保小生源复杂,各方面基础薄弱,学校工作更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才能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组织建设到位

建立学校开展行为养成教育的体系:

学校实行以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机制,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经常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和行为规范教育工作,并把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列入各项工作计划,做出具体安排。

做到学校计划有要求,少先队、卫生等责任工作计划有相应活动安排,班主任计划有具体落实的措施。

为了使学校行为养成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制定了严格的《一周常规检查评比加、扣分细则》和“流动红旗”评比竞赛制度,对各班级学生做出具体的要求,并把这一项工作与教师工作考核、班级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以制度保证这一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工作有计划、制度有保证、措施能落实、责任到专人”的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体系。

(三)行为训练到位。

我们都知道,养成教育必先明理,再导行,为了抓好课间文明、环境卫生、放学路队等常规训练,搞好检查、监督、巡视护导工作,成立了领导值日岗、教师护导岗,还有学生监督岗,我们采用日日查、周周评、月月结的方法,每周颁发循环红旗,每月评比优胜中队,学期结束评比优秀班集体,有凭有据,公开竞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从而提高了全体学生守规范的整体水平,收到了实效。

(四)评价激励到位

要想让这些孩子养成真正的好习惯,必须经历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强调。

每发现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对孩子充满爱心,耐心和恒心,让他们慢慢养成好习惯。

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典型,把优秀学生作为典范在班上、全校宣传,这样的典型生动具体、实在,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

如在扫墓、体操比赛、校园歌曲大赛、文娱汇演、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各种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中,老师可结合学生参与的活动,及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关的遵守纪律、注意安全,爱护公物,相互关心、团结合作、助人为乐、为集体争光等方面的教育,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在班上、在全校公布表扬。

通过及时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喜人景象,这种教育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总之,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育者的宗旨,也是顺乎国情、全乎民意的。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

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的真谛所在。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用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定能获得好的效果。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矫正策略

黄莉

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

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是当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延安保小地处城乡区,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忙于日常家务,家长教育方式单一或属于“放羊式”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少年时期的过渡期,他们的人格尚未成熟,对各种新奇的事情充满了好奇,没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对社会的复杂性又缺乏清醒的认识。

学生的不良习惯若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影响。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学习上的不良习惯

(1)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上课铃响后,部分学生急忙跑进教室,部分还在教室外逗留,等待教师的到来;上课时不注意坐姿,腿想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尤其喜欢把脚套到凳子下,起立时,整个教室只听见“轰隆隆”的声音,严重的影响了上课的正常秩序;不能端正坐姿,趴在桌面上感到很舒服;考试时更严重,怕别人照抄,一股脑地趴在桌面上;上课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上课铃响,还忙于做其它作业,老师需要练习册时,急忙在桌子里翻,不能及时进行相关活动。

这些习惯的形成,一方面学生从低年级就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督促;另一方面当教师面对新的情况,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以至于问题累积过多,使学生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

(2)学生有关作业方面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部分学生丢三落四,作业写一半丢一半;部分学生写作业态度不端正,草草了事、不管对错;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练习,总是找各种理由解释或照抄别人的作业。

例如,六年级二班的刘悦同学,平时上课表现突出,但是只喜欢上课,不喜欢完成各项练习。

记得一次,刘悦和她同桌都没有完成练习,先问刘悦,刘悦说她不会做;再问同桌,同桌说刘悦抄她的练习。

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部分学生这招屡试不爽,当教师进行说教时,学生表现的很真诚,但并没有从思想上进行反思。

部分学生认为是给教师写作业,学生喜欢说“老师,我给你把作业写完了”,尤其是中等或学困生表现更为明显。

他们只关注完成了没有,而没有注意完成的质量。

这些习惯的形成,一方面教师没有与部分家长进行深度交流,同时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练习的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1)饮食不良习惯的表现

小学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以保证正常生长的需要。

但部分学生没有吃早饭的习惯,一般吃些零食或吃学校发放的蛋奶。

小学生喜欢吃廉价的零食,如五角钱的麻辣类、糖果、烤面筋等;部分学生午餐以方便面、面皮、冒菜为主。

(2)活动中不良习惯的表现

低年级小朋友习惯咬指头或指甲;学生吃营养餐时,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课间吃鸡蛋喝牛奶时没有洗手的习惯,尤其是低年级同学,手伸出来都是黑的,鸡蛋上都是黑手印;低年级学生课间活动时喜欢趴在地上玩耍。

以上是延安保小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一些表现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个体差异,他们的不良习惯有许多种,我们也不能一一罗列出来。

虽然有的小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但是只要教师教育得法,就一定能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一、矫正不良习惯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要想改变一个人对某事的习惯,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简单的发号施令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要逐渐地要求,不能简单地进行训斥或命令,要时刻提醒学生,使他们的坏习惯在递减,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而且需改掉的坏毛病教师一定要具体要求,逐一改掉。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及时进行正面教育,给学生做好榜样,发挥榜样带头的作用。

二、加强责任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当教师发现学生行为或学习出现不良的苗头时,要及时处理,不要使其养成经常性的习惯。

老师如果第一次发现学生没完成作业或撒谎,就应采取果断的措施,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从学生的思想上进行教育,但不能一次就会取得成功,教师应随时跟踪、教育、指导、帮扶。

那么,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得到遏制,就不容易形成习惯。

因此,教师要多留心学生,多与学生接触,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

三、对学生言行要求恰当

教师可能对学生要求过高,缺乏弹性,导致管教过严,特别是对一些平时习惯较差的学生。

这样学生就从思想上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而适得其反。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也可能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低,导致管教过宽,对学生言行缺少特定、具体的要求。

四、教师一定要做好榜样引领

老师是学生的镜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对于学生的课前准备、坐姿等不良习惯,教师要常抓不懈,上课提前到教室,提醒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学生相互监督,互相改正。

五、加强零食零饮的管理

学校安排少队监督岗,专门监督学生的饮食,学生尤其喜欢中午吃饭后买零食。

同时教师利用上课、周会课、公共场合时宣传零食零饮对学生身体的伤害,多列举一些教育事例,使学生从思想深处接受。

同时学校与家长要密切配合,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杜绝此类坏习惯的形成。

总之,小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的影响,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果这些习惯不加以矫正,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教育的成功,一定能让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对养成习惯后进生的调查分析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我们力争以一带一,以点带面,多角度的教育网络中真正形成良好养成习惯的氛围,从而为广大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思想行为得到矫正。

延安保小对470多学生选取40名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和40名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几个方面数据比较如下

家长学历状况比较

家长学历

类别

行为习惯不好的

行为习惯好的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大学及以上

0

0%

2

5%

高中

2

5.0%

28

70%

初中

0

0%

40

100%

小学及以下

10

25%

6

15%

通过调查,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家长的学历明显高于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家长,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家长,主观上讲,一般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够,对其在校的表现及学习状况不够重视,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

家长和学校联系状况比较

家长关心程度

类别

行为习惯不好的

行为习惯好的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经常主动到校和老师沟通

0

0%

25

62%

经常主动和老师打电话

2

5.0%

36

90%

经常检查作业过问在校情况

0

0%

36

90%

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家长对子女及在校表现的关心程度明显不够,从每天收上来的家庭作业检查反馈纪律来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检查部认真,存在敷衍了事或根本不闻不问的现象,我和我班部分家长言谈,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因为他们文化不高,他们常常感到挣钱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混个毕业证书,现在拿了不少拆迁费,孩子学不好,表现不好没有什么大不了,老师你不要操心,这些家长的教育

让老师和学校哑口无言。

对班集体的认识比较

对班集体认识

类别

行为习惯不好的

行为习惯好的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觉得班集体对自己很重要

3

7.5%

38

95%

觉得自己对班集体很重要

2

5.0%

36

90%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6

15%

37

92.5%

集体荣誉感强

5

12.5%

35

87.5%

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个人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比较差,这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往往不能再集体和个人间做不出正确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