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6393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

《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

“读懂母亲”贯通《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读思写合一,提升语文素养”的课例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朱天英

学校地址:

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城北新区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

手机:

18876665378

邮编:

571500

【课例主题】“读懂母亲”

【教学主张和观课要点】

1.教学主张

以《我的母亲》教学为例,进行“读思写合一,提升语文素养”的课例研究实践,引领学生在“读懂母亲”中落实读思写合一的操作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2.观课要点

(1)课时目标的清晰度;

(2)课堂环节的有效性;

(3)阅读散文要素的清晰度;

(4)透过事件思考人物性格与形象的概括能力;

(5)学写散文的线索与表达方式的方法等等。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

1.文本解读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中的一个章节。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通过典型事例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人生和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朴实的文字浸透着儿子对母亲深切的感激和怀念。

课文以“苦”贯穿,再现了母亲艰辛的一生;以“亲娘”“后母”“寡妇”三重身份再现了一个集仁慈与刚毅于一身的中国传统“母亲”的形象;胡适对母亲的深情以“慈母”“严父”“恩师”“严师”等评价贯穿全文。

文如其人,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谦虚、低调的人格特征。

在梳理事件与理顺结构中,我抓住“读出胡适母亲与别人母亲的不同之处,特别是读出对传统母亲的理解”这个阅读关键点,理清了两条线,一条是胡适母亲的苦,另一条是胡适对母亲的懂。

如何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将博大的母爱主题落地并得以拓展?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将本课例的主题确定为“读懂母亲”,包含两个层面含义:

一是思考如何读出胡适母亲的与众不同、胡适对母亲别样的懂得;二是引导学生将阅读视角由读懂课文向同主题阅读进行对比拓展,在寻找对比点中思考“我的”的多样涵义,实现读母、思母、写母的合一。

2.学情分析

母爱是一个是永恒的主题。

尽管时代不同,“母亲”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

本次授课对象是寄宿制重点中学初二的学生。

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对文中作者少年生活的环境和文中母亲的“苦”很难理解;他们长期寄宿在学校生活,对父母日常的辛劳普遍了解很少,认识很浅;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叛逆,对事理、情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判断。

面对这样的学情,我从情节入手,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的共鸣,尊重学生因时代差异对课文的思想内涵产生的自主感悟,帮助他们在认识胡适母亲中尝试获得认识自己母亲的体验。

【课时目标与环节贯通】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课时目标为:

1.读懂文章事件,品味母亲性格。

(重点)2.思考母亲的教子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

母亲的苦:

少妇丧夫一后母当家一中年早逝;作者意图在于儿子的痛:

子欲养亲不在)3.学习作者行文线索(情节)和叙述描写。

(重点)

目标贯通下的课堂环节:

一'(读):

理清文章事件,梳理行文线索,感知叙述与描写(落实目标1和3)

1.巧用简历,铺垫母亲生活

师:

同学们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上的这位女士?

她是……

预设:

她是大学者胡适的母亲

她16岁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

她做了胡家的后母,比她的后子后女还小的“小后母”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

在她守寡的23年相继有7个亲人去世

她46岁中年早逝

她培养了一个中外享有盛名的大学者胡适

她临终未能与儿子见上最后一面

在学生发言中教师及时点拨、梳理出母亲的经历、家庭情况等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母亲的命运真苦。

师:

从这些文字和数字中我们不由得感叹:

母亲的命可真一-“苦”啊!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我的母亲》,细细品味,读懂这位苦命的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

意图:

教师从简历入手,直接将学生引入对母亲命运的关注,为进一步走进课文,感知母亲生活做必要的蓄势。

2.理清文章事件,感知母亲生活

师:

母亲经常向别人倾诉自己命苦吗?

请浏览课文划出关键的语句,说明理由。

(板书:

苦、母亲)

预设:

在勾划语句中梳理出典型事件,明确母亲不会向人诉苦;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过渡句,对这些典型事件进行概括和归类,理出“母亲的苦”这条行文主线。

意图:

在上个环节铺垫下,教师从母亲“是否向人诉苦”入手,引导学生阅读文中记叙的几件典型事件,跳过了次要内容,长文短教,为深入了解母亲搭设了台阶。

二'(思):

研读母亲的哭,品味教子方式和母亲的性格。

(落实目标1和2)(-)研“哭”思“苦。

品读母亲

师:

同学们都注意到了描写母亲“哭”的文字,我们共同研读一下,看看从这些描写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1.研读第一处“哭二理解母亲教子的慈与严

(1)师:

划出课文第一处描写母亲“哭”的语句,思考:

从母亲的眼泪中你能

读出什么?

请适当批注。

预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总要踏上、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完全的人、往往、掉泪”等词语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期盼、厚望、慈爱;读出对丈夫的思念、敬佩;读出母亲的伤心

师补充有关胡适父亲与母亲感情的资料。

生诵读,进一步体会母亲心里的苦。

意图:

教师抓住学生情绪被激发的时机,及时补充资料适时引导,强化学生对母亲偷偷流泪而咽下的苦楚的理解。

(2)师:

一心盼望儿子早日成人成才的母亲每天是怎样做的呢?

文中哪些字眼触动了你?

说说理由。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天、天刚亮、披衣、从不知道、清醒、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等细节体会母亲爱子的细心及对儿子认真做事、用功读书的督促。

意图:

把母亲爱子之心与思夫之情结合起来理解,进一步体会母亲疼爱儿子的份量及督促、教育儿子的用心良苦,为读懂母亲的“严”做充分的准备。

(3)师:

怎么理解母亲对我严厉的惩罚方式?

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联系“子不教父之过”,引导学生抓住“责罚、行罚、罚跪、拧我的肉”等词语理解母亲的严厉是让我正经做人、做事,罚在儿子身上,更疼在母亲的心上,母亲却不能表现出来,母亲内心承受了多么沉重的负担!

联系“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引导学生留心“晚上”、“关上门”、“思念父亲人后落泪”等细节理解母亲保护儿子的自尊心,理解母亲咽泪装欢的默默承受都是为了把胡家维持下去,把幼子培养成人。

意图:

在理解母亲教子方式上,教师把“严”作为重点和难点突破,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母亲有苦不能说的真正的苦!

适时引用的俗语强化了对“严”的解读,在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读懂母亲”非常重要的一步。

2.研读第二处“哭”,理解母亲的“忍”与“和”

(1)师:

母亲对待哥嫂用得最多的方式是什么?

母亲对大哥特别写了什么事?

哪些字眼正在刺痛你的眼睛,找出相应的词语,说说理由。

预设:

用得最多的方式是“忍”。

抓住“总有、一大群、两排、满满、早已、每年、央、做好做歹、不肯、才、走进走出、六七次、从不、一点……”等词语体会在每年的万家团圆、充满欢声笑语的除夕之夜,母亲独自承受一大群债主的威压时,内心充满了恐惧、无助、委曲、气愤而表面上却表现出异常的平静,这是何等艰难的忍耐!

唯一的儿子胡适远去求学的日子里,母亲孤独、无助地强撑了多少个这样的除夕之夜,这是何等残忍的忍耐!

(2)师:

母亲又是如何对待嫂子们的呢?

划出相应的句子。

预设:

母亲躲出去、轻轻地哭

师追问:

同学们在这里发现了又一处对母亲“哭”的描写,思考这处的“哭”与第一处的“哭”有什么不同?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实在”、悄悄地躲”、“她也有她的法子”、“轻轻的哭”、“调解两个嫂子的矛盾”、“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的日子”等描写,体会母亲为了胡家的和睦、为了儿子的成长,温和的性格背后是无人能想到的委曲求全,忍得多么痛苦!

多么伟大!

生诵读第二处哭和大哥回来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母亲的“忍”。

意图:

通过对比“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母亲“为人后母”的艰难与伟大,体会母亲多样性格,继续向“读懂母亲”迈进。

3.研读第三处哭,理解母亲的“刚气”与“硬气”

师:

母亲是不是凡事这么忍呢?

划出相关的语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这是文中第三处对母亲“哭”的描写。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气得大哭、请、喊、当众、认错、赔罪、才、罢休”等细节体会“寡妇门前是非多”。

将母

亲爱惜自己的名声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联系起来思考,将母亲捍卫个人名节与捍卫丈夫的形象联系起来理解,母亲性格中的刚气和硬气展现了她既矛盾又统一的性格。

生抓住关键词语,诵读第三处哭,读出母亲的刚气和硬气。

意图:

在解读前两处“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发现母亲性格的多样性,水到渠成。

4.对比三处“哭”,综合理解母亲性格

师:

在我面前,作为亲娘,为了儿子的成才,母亲表现出了严慈并济,她偷偷地哭;在哥嫂面前,作为后母,为了家庭的和睦,母亲表现出了极强的忍耐和温和,她轻轻地哭;然而在外人面前,作为寡妇,为了捍卫家庭的尊严和自己的名声,她表现出了强烈的刚气和硬气,气得大哭。

由一孔而见一斑。

透过母亲的言行,我们看到了一个集仁慈和刚毅于一身的中国传统妇女的典范!

文中还有很多细节描写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作为一个寡妇,母亲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熬过了23年,支撑她的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儿子胡适。

胡适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说:

“母亲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见,他深深地懂得母亲千难万难都是为了自己!

(板书:

典范、懂、儿子)

预设: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母亲的认识师生形成共鸣。

意图:

由母亲教子引出母亲与哥嫂的相处,从严与慈引向忍与和、刚与硬,实现多角度解读母亲。

读“哭”意在品苦。

母亲的苦,儿子的懂,一明一暗,双线得到很好的结合。

处理三处“哭”,教师把重点放在前两处,在前两处深入解读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理解第三处,将“读懂母亲”不断推进,有张有弛,避免课堂平分秋色。

(-)看子识母

1.师:

胡适到底有没有如母亲所愿成才呢?

我们看一下胡适的资料,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1910年考取赴美公派留学。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他一生取得35个博士学位。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中国白话文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一生著述宏富。

预设:

成就很高、很了不起、集大成者、中外有名

(板书:

成名)

意图:

儿子是母亲的作品。

从儿子读母亲,将“读懂母亲”深入。

2.师:

这样一个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胡适又是怎么评价母亲对他的影响的呢?

自由诵读课文第13段,思考:

在这段中你读到了什么?

请适当批注。

预设:

师引导生抓住“极大、极深、独自、混、一点点”理解胡适对母亲

的感激、思念、敬仰之情;抓住“混、一点点”等词体会胡适的谦虚和低调

(板书:

影响、感激)

生诵读此段,进一步体会胡适对母亲的感激、怀念、敬佩的感情。

意图:

教师抓住前面对母亲性格细致入微的解读之势,结合胡适的成就,顺势引导学生体会胡适对母亲的感情。

对胡适谦虚品行的深入挖掘,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胡适的身上无不浸透着母亲给他带来的滋养。

看子识母,将读懂母亲继续向前推进。

三'(写):

比较阅读,感悟母亲,珍惜当下母子亲情(落实目标3)

(-)《我的母亲》与《先母行述》对比,深化读懂母亲。

师:

母亲千难万难终于盼到了儿子学成归来。

但是,1918年11月,劳累一生的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年仅46岁,未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

这一年是胡适赴美回国,任北大校长的第二年,母亲刚刚看到儿子光辉灿烂的时刻,却带着一世的辛劳、隐忍和对儿子的爱永久的离开了。

胡适12岁就离开了母亲,在以后15年的求学生涯中和母亲相处的日子总共不过几个月,赴美留学时因行期由政府所定,他竟然没能回家与母亲告别,母亲临终之际,母子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久的遗憾和伤痛!

在回家奔丧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