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917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

《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 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docx

中国古代史中国主流文化的演变教师+学生+习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

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

独尊: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思想)

5、挑战: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三结合:

天平天国

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将其与西方基督教义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

9、中西结合: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10、动摇(全盘否定):

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1、被彻底推翻: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

12、新利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考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诸子百家”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法家:

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

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太牛了)

纵横家:

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

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

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2)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3)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二)主要流派

1、道家

(1)老子:

春秋晚期人

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哲学思想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辩证法思想

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

战国时期人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崇尚自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

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

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

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

②“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儒家:

(1)孔子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主张“()”(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张,维护等级名分。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政治思想——“()”(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

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

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政治思想:

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②礼法并施

伦理思想:

主张“性恶论”

3、法家:

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非攻”、“尚贤”、“节俭”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重要意义

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汉初实行的()的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和改造,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来源

以《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

a、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b、提出“天人合一”和“()”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c、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及实质

特点:

(),兼采各家思想之长,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新儒学的生命力。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

(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影响:

⑴积极:

①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大一统。

③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⑵消极:

①文化专制,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

③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刘彻(前156~前87),汉景帝之子,前141~前87年在位。

1.政治方面:

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任用酷吏,打击不法豪强。

2.军事方面:

派卫青、霍去病出兵匈奴,大胜而归;派张骞出使西域;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设郡县;移民实边。

3.经济方面:

改革币制,发行五铢钱;盐铁官营,实行国家垄断;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保证农业生产。

4.对外关系:

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晋见汉武帝;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5.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

(但其真正重用和依靠的大臣,却多是熟习儒术而又深谙刑法的人。

因为幻想长生不死,又礼尊方士,迷信鬼神。

6.文化方面:

制订“太初历”;创建中央大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起官学制度;出现大思想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

三、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3)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3、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派别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哲学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存天理,灭人欲”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方法

用“”的方法体会、贯通“理”

“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地位

发展理学

集大成者

开创心学

心学集大成者

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特点:

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佛道化);儒学进一步

思辩化;思想核心: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评价:

(1)进步性:

理学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局限性: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背景:

(1)政治上,()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2)经济上,()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

观点:

①主张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

②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③哲学思想:

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的理论基础。

评价:

A、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B、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色彩,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C、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D、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进步性。

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具有否定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倾向。

(2)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

人物

代表作

思想主张

评价

《明夷待访录》

尖锐地揭()是天下之大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局限性:

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作为地主阶级的儒家代表,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读通鉴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朴素的()思想。

王夫子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共同点:

“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共同的生活背景: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

在此形势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②共同的思想主张:

A、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B、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C、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

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

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

②反封建专制。

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1.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

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

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

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5.阅读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原因何在?

(3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如何评价?

(6分)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

(5分)

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7.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2015新课标)8.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9.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2)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3)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二)主要流派

1、道家

(1)老子:

春秋晚期人

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哲学思想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辩证法思想

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

战国时期人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崇尚自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②“()”(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儒家:

(1)孔子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主张“()”(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张,维护等级名分。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政治思想——“()”(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政治思想:

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②礼法并施

伦理思想:

主张“性恶论”

3、法家:

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非攻”、“尚贤”、“节俭”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重要意义

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汉初实行的()的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和改造,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来源

以《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

a、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b、提出“天人合一”和“()”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c、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及实质

特点:

(),兼采各家思想之长,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新儒学的生命力。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

(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影响:

⑴积极:

①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大一统。

③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