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603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

《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docx

室内分布系统培训手册1

室内分布系统手册

一.室内分布系统知识

1、什么是室内分布系统?

1.1室内分布是针对室内用户群、用于改善建筑物内移动通信环境的一种的解决方案,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2.室内分布系统其原理是利用室内天线分布系统将移动基站的信号均匀分布在室内每个角落,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理想的信号覆盖。

1.3.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可以较为全面地改善建筑物内的通话质量,提高移动电话接通率,

开辟出高质量的室内移动通信区域,从整体上提高移动网络的服务水平。

2、图例

2.1立体示意图

2.2室分系统图

2.3室分平面图

3、室内分布系统建设作用:

Ø解决室内弱覆盖――――――室内盲区、停车场等

Ø解决高密度话务区域的系统容量―――――机场车站、会议中心、体育馆、购物中心等

Ø提高高层网络质量――――高层办公楼、高层公寓等;

4、室内分布系统组成

室内分布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和信号分布系统两部分组成。

4.1信源接入方案:

Ø微蜂窝(基站)接入方式

是以室内微蜂窝系统作为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即有线接入方式。

适用于覆盖范围

较大且话务量相对较高的建筑物内,在市区中心使用较多,解决覆盖和容量问题。

优缺点:

微蜂窝方式的优点是通话质量比宏蜂窝方式要高出许多,对宏蜂窝无线指标

的影响甚小,并且具有增加网络容量的效果。

同时微蜂窝方式的弱点在于成本较为昂贵,

需要进行频率规划,需要增建传输系统,网络优化工作量大。

Ø直放站接入方式

是以室外宏蜂窝作为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即无线接入方式。

适用于低话务量和较

小面积的室内分布盲区,在市郊等偏远地区使用较多。

优缺点:

宏蜂窝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成本低、工程施工方便,并且占地面积小;其弱点在于对宏蜂窝无线指标尤其是掉话率的影响比较明显。

4.2使用微蜂窝和直放站的比较:

 

使用基站

使用直放站

1.是否增加容量

根据需要增加容量

不能增加容量

2.信号质量

一般

3.设置优先级

可以

不可以

4.对网络的影响

控制不好影响很大

5.是否需要传输设备

需要

不需要

6.是否需要重新频率规划

需要

不需要

7.是否需要调整参数

需要

支持

8.是否支持容量动态分配

不支持(容量预分配)

支持

9.是否支持多运营商

不支持

支持

10.是否支持多频、多系统环境

不支持

支持

11.安装时间

较长

较短

12.投资

较多

较少

4.3信号分布的基本方式

Ø无源天馈分布方式

通过无源器件和天线、馈线,将信号传送和分配到室内所需环境,以得到良好的信号

覆盖。

用于中小型地区。

Ø有源分布方式

通过有源器件(有源集线器、有源放大器、有源功分器、有源天线等)和天馈线进行信号放大和分配。

Ø光纤分布方式

主要利用光纤来进行信号分布。

适合于型和分散型室内环境的主路信号的传输。

Ø泄漏电缆分布方式

信号源通过泄漏电缆传输信号,并通过电缆外导体的一系列开口,在外导体上产生表

面电流,从而在电缆开口处横截面上形成电磁场,这些开口就相当于一系列的天线起到信号的发射和接收作用。

它适用于隧道、地铁、长廊等地形。

 

二、室内分布系统工作流程规范

1、目的

规定室内分布系统工程工作流程规范,明确在勘察设计过程中的工作要求,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确保室内分布系统工程设计技术方案合理、可行,在满足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工程成本。

2、室内分布系统工程工作流程

勘察设计工作流程:

运营商派发楼宇-----基础资料准备----现场勘测----方案设计-----方案会审-----审批并派工----施工委托-----施工-----调测----验收

3、工程勘测

Ø覆盖要求确认

了解覆盖区域当前覆盖现状和客户要求(客户包括运营商和业主),确认覆盖区域(全部覆盖或局部覆盖)及覆盖需解决的问题。

Ø覆盖信源确认

根据建设方要求确定所用信源(GSM、CDMA)、信源引入方式,分为:

射频覆盖系统

光纤覆盖系统

基站覆盖

微蜂窝覆盖

Ø分布方式确认

根据覆盖区域特点确定覆盖方式和天线分布模式,确定天线密度。

3.1工程勘测具体内容

覆盖站点名称

覆盖站点的实际地理位置(街道名称、实际坐落地点或站点附近的明显标识)

建筑楼宇高度、层数、建筑总面积、建筑结构(环境描述)

如有可能,要求业主提供建筑设计平面图(蓝图)、或消防通道图供拍照或者扫描:

标准层结构、功能描述

裙楼层结构功能描述

地下层结构功能描述

需要覆盖面积描述(单位面积、总面积)

楼宇通道、楼梯间、电梯间位置和数量

电梯间共井情况、停靠区间、通达楼层高度

电梯间缆线进出口位置

电气竖井、位置数量、走线位置的空余空间

房内装修情况,天花板上部结构,能否穿线缆,确定馈线布放路由

覆盖系统用电情况的调查,微蜂窝机房用电,有源系统用电

大楼防雷接地、接地网电阻值、接地网位置图、接地点位置图

对扩容站点原有微蜂窝系统、机房平面图情况并对原系统进行效果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现场记录,微蜂窝设备规格、型号、数量、天馈线分布情况

覆盖站点的人流量,手机使用率,运营商手机占有率统计分析(室内话务量调查)。

覆盖站点全景照片,内部结构照片。

站点当前无线环境调查(CDMA、GSM路测)

覆盖站点业主的要求

覆盖站点周围宏蜂窝基站相关信息

确认信号源类型

确认信号源安装的相关信息。

安装在什么位置,怎么安装,和业主进行探讨。

确认天馈系统安装,设备器件安装的相关信息。

馈线路由。

电井情况。

无线站要确定施主天线位置,光纤站要了解光纤情况。

3.2勘察阶段测试内容

分布系统站点的无线环境分析

OMC数据采集分析

拟建站点周围的基站数量

每个基站的小区结构、话音信道数(容量)

基站的BSIC、小区号、小区的BCCH、载频数、载频号、CID、跳频方式、邻区关系定义、切换门限数据、功率控制数据、小区话务量统计数据、CDMA使用的PN。

及临近基站情况拟建站点的路测覆盖现状分析:

中国运营商G网900MHz系统、1800MHz系统扫频测试

中国运营商CDMA,PN扫频测试、导频Ec/Io、场强测试

中国移动900MHz、1800MHz系统扫频测试

通过扫频测试获得如下信息:

拟建覆盖站点的当前覆盖情况

覆盖站点周围基站数量、位置、覆盖站点与基站的距离

基站各频点的场强分布(Rx)

接收信号强度和质量,盲区范围、乒乓效应区、孤岛效应区、漫游信号区

接通率、掉话率、切换情况等。

CDMA系统PN列表。

CDMA系统Tx、Ec/Io、Rx列表。

GSM系统BCCH、BSIC、Rx、RQL列表。

一旦用微蜂窝系统覆盖站点,路测结果应能指示哪些基站信号可能对微蜂窝系统造成干扰影

响(主要是同频干扰)

覆盖站点会对相邻基站、相邻小区的影响分析评估

移动G网对运营商G网的干扰分析

C网对G网的影响分析评估

GSM1800MHZ扫频测试、GSM900扫频测试、CDMA扫频测试

 

4、工程设计方案

4.1中国运营商GSM网络技术性能要求

例如中国联通:

ØGSM900工作频段

联通公司GSM9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段(共6MHZ):

909.000~915.000MHZ(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

954.000~960.000MHZ(下行,行动台收,基站发)

频道间隔:

相邻频道间隔为200HKZ,采用TDMA方式,每频道分为8个时隙,双工频率间隔为45MHZ

频道号96—124,计29个频道。

ØDCS1800工作频段

联通公司DCS18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段为(共10MHZ):

1745.000~1755.000(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

1840.000~1850.000MHZ(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

频道间隔:

相邻频道间隔为200KHZ,采用TDMA方式,每帧CDMA的时隙数为8,双工收发频

率间隔为95MHZ。

频道号:

512—562,计50个频道

蜂窝小区半径:

0.1~4km,移动台功率1W

ØCDMA800MHZ工作频段

上行825.000~835.000MHZ

下行870.000~880.000MHZ

Ø移动台发射功率

GSM900:

最大功率2W移动台;车载台8W;最小3MW,5dB

DCS1800:

最大功率1W;最小1MW,0dB

移动台最小灵敏度:

900MHZ-100dBm;DCS1800-102dBm

4.2GSM优化参数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GSM900系统相邻频道保护门限

1)无线频道选择方式为:

共用信令频道方式

2)无线信道呼损率2%

3)覆盖区内无线接通率:

要求在室内覆盖区内95%的位置,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4)天馈线及无源器件:

要求频率范围800MHZ—2400GHZ

5)天线类别:

全向和定向天线,垂直极化

6)天线适用频段800MHZ~2400GHZ

7)馈线在900MHZ频段7/8馈线损耗<4dB/100米,1/2馈线<7dB/100米

8)馈线阻抗50n(不平衡)驻波比≤1.2,适用频段800MHZ—2400MHZ

9)系统中无源器件适用频段800MHZ—2400MHZ

10)系统应有完善的单机及系统远程,本端告警功能

4.3CDMA优化参数主要技术性能要求

频段范围

CDMA工作频段

联通CDMA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段为(共10MHz):

825---835MHz(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

870---880MHz(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

频道间隔:

相邻频道间隔为1.25MHz

双工收发频率间隔为45MHz

主要技术指标:

1)CDMA室内分布系统技术指标

�前向/反向业务信道误帧率:

FER=1%(Eb/No=6-7dB)

�编码速率:

8kb/Sevrc信道编码:

9.6kb/s

�话音激活系数:

40%

�导频Ec/Io最低门限:

-9dB

�小区负载:

50%

�不同的支路之间前向及反向链路上应有相对1.5us的延时

�无线频道选择方式为:

共用信令频道方式

�无线信道呼损率:

2%

�覆盖区内无线接通率

�要求在无线覆盖区内95%的位置,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无线射频调制方式

�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QPSK调制

2)天馈线

天线类型:

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垂直极化方式)

�天线适用频段:

820MHZ—2.4GHZ

�馈线:

在800、900频段7/8馈线损耗<4dB/100米,1/2馈线损耗<7dB/100米。

1800

频段7/8馈线损耗<7db/100米,1/2馈线损耗<12db/100米。

�馈线适用频段:

820MHZ—2.4GHz

�馈线阻抗:

50欧(不平衡),驻波比VSWR≤1.2,厂商应明确说明各种馈线的技术

规范和物理特性

�光缆性能要求参见通信行业标准

4.4GSM系统设计目标

�话务吸收:

覆盖区域内95%的话务量由微蜂窝小区系统吸收处理

�覆盖区域:

楼内95%以上的面积由系统覆盖。

�覆盖场强:

95%以上的区域场强应≥-75dBm

�兼容性:

无源系统必须能同时满足CDMA、GSM900、GSM1800要求,有源部分应留有合路

平台,以满足双网接入需要。

�设计指标:

掉话率<2%,呼叫建立成功率>95%

�楼梯场强>-90~94dBm

�电梯场强>-90dBm

�室外——室内切换无掉话

�电梯外——电梯内切换无掉话

�质差(误码率等级)95%的点<4,质差不允许出现7

4.5CDMA系统设计目标

�话务量吸收:

楼内90%以上的话务量由分布系统吸收。

�覆盖区域:

楼内95%以上的面积由分布系统覆盖。

�场强强度:

95%以上的区域场强应≥-80dBm,电梯≥-85dBm,地下车场边缘≥-90dBm(重

点楼宇根据测试情况可调整)。

�导频Ec/Io强度:

95%以上的区域导频Ec/Io强度应≥-6,电梯及地下车场导频Ec/Io

强度≥-9。

�噪声引入:

CDMA室内分布系统上行引入噪声〈3dB。

�兼容性:

分布系统应能同时支持CDMA800、GSM900、DCS1800;无源部分应同时满足以

上双网的要求,有源部分(放大器)应留有合路平台以便根据需要接入双网。

合路平台

应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隔离和交调互调指标,标准参照无委及信产部标准。

�统计指标:

掉话率<1.5%,呼叫建立成功率>98%。

�室外——室内切换无掉话

�电梯外——电梯内切换无掉话

�质差(误码率等级)95%的点<4,质差不允许出现7

5、设计原则

1)尽量利用信号源原有的输出功率进行覆盖设计,遵循“多天线,小功率,少干放”(根

据各地运营商要求)的设计原则,合理确定天线密度。

2)最小覆盖电平的确定

�盲区覆盖:

最小覆盖信号电平的确定为-85dBm

�非盲区覆盖:

应综合考虑覆盖信号电平、Ec/Io值、Tx值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确认。

3)根据国家有关安全辐射标准要求,所有的天线口输出功率都必须小于15dBm/载波。

4)关于功率分配:

天线口的输出功率以能完全覆盖要求区域为准,根据实际情况,天线口输出功率GSM1800不小于6dBm,CDMA800/GSM900不小于3dB。

同一层的室内天线到达干线放大器的线路损耗尽量相等(根据各地运营商要求)。

5)微蜂窝/直放站的安装位置尽量选在中间楼层,以利于功率分配和工程施工。

6)设计方案奇数楼层和偶数楼层的天线布局尽量做到相互错开互补配置。

7)天线输出功率中不含天线增益。

8)系统设计方案中必须保证上下行增益平衡(直放站上下行增益5-10dBm,干放为5dBm)。

9)人口密集区必须考虑和处理好如何防止底层楼层信号泄露与高层信号抑制等问题。

采用功率控制或吸定向天线,原则上低层覆盖室外应不可直视天线。

10)室内重发天线放置位,尽量设计在交叉路口或开阔区,特别要关注每层电梯口(等候电梯处)和地下停车场转接处(地上和负1楼,负1楼和负2楼的天线设计。

11)对于较大站点(覆盖面积大、人流量大、用户多的站点)应采用多小区覆盖设计理念。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应该从多小区覆盖的设计思路出发,预留出多小区接入的信号接入点,各小区在拓扑结构上相互独立,不交叠。

同时,也要考虑到改为基站信号覆盖后要减少部分干放,减少系统干放数量后,网络的修补工作。

12)在设计方案中考虑系统的后向兼容性(或根据运营商要求)。

13)确定信号源

�根据覆盖站点规模,话务量分析,由建设单位确定信号源类型。

射频信号源选取原则

�对覆盖站点路测给出PN列表,选择Ec/Io最好的PN。

�选取-60dBm≤Rx≤-35dBm,-7≤Ec/Io的PN为覆盖站点的主导频。

�主导频与邻导频Ec/Io差值≥8。

�对GSM信源选择:

原则上选带机在带宽内最强的信号要比第二强信号高

10dBm,(如果两个信号都是一个基站的信号可以小于10)。

14)系统拓扑结构

�使用的元器件尽量少。

�尽量避免器件的多层叠加使用。

�多小区覆盖,各小区系统拓扑结构相互独立不交叠。

�干线放大器并联应用在系统中,不能串联应用。

 

三、室分系统工程安装细则

1、室内覆盖主机(干线放大器)安装

(1)安装位置无强电、强磁和强腐蚀性设备的干扰。

(2)安装位置保证主设备便于调测、维护和散热需要。

(3)主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装在室内;对于室外安装的主机,须做防雨防晒、防破坏的措施。

(4)对于室内安装的主机,室内不得放置易燃物品;室内的温度、湿度不能超过主机正常工作温度、湿度的范围。

(5)主机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并且垂直、牢固;如有设备的安装位置需要变更,必须征得设计和建设单位的同意,并办理设计变更手续。

(6)当有两个以上主机设备需要安装时,设备的间距应大于0.5米,并整齐安装在同一水平线(或垂直线)上。

(7)主机壁挂式安装,主机底部距地面1.5m。

(8)主机落地安装,主机应与墙壁距0.8m。

2、外部电缆连接

(1)外部电缆包括射频线、传输线、信号线、电源线、地线、外部告警线等。

所有电缆走线应保持顺畅,不能有交叉和空中走线的现象。

(2)电源线不能和其他电缆捆扎在一起布放。

(3)当射频线需要弯曲时,要求弯曲角保持圆滑,其弯曲曲率半径不超过表3-1中的规定。

(4)所有外部连接电缆要求接触良好,不能有松动的现象。

(5)内部电缆连接要求整齐、美观,连线的两端的接头接触良好,不得有松动现象。

(6)标签

(7)要求所有连线、插头都贴有标签,并注明该连线的起止点和终止点。

3、附件安装

附件是指配电箱、电表、电源插座、电源保护开关、接地排等。

(1)配电箱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方案要求,其底部距地面1.5m,箱体正/直美观。

(2)电表、电源插座、电源保护开关均置于配电箱内专用位置。

(3)接地排水平安装于主机左/右下方,接地排用膨胀螺栓牢固地固定在墙上。

(4)母地线使用25mm²的铜芯橡皮线,子地线使用16mm²铜芯橡皮线。

(5)对于干线放大器、光纤、有源分布系统的主机单元设备必须接地,用16平方毫米的接地线与主地线排(或建筑物主地线连接)。

4、电源

(1)主机设备由交流220伏供电,其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为198伏~242伏。

(2)交流供电电源插板应至少有两芯及三芯插座各一个,安装于配电箱专用位置。

(3)交流供电电缆应采用三芯(火线、中线、地线),每芯截面积为2.5平方毫米的电缆。

5、室内分布系统天线安装

5.1天线固定

(1)若为挂墙式天线,必须牢固地安装在墙上,保证天线垂直美观,并且不破坏室内整体环境。

(2)若为吸顶式天线,可以安装固定在装修吊顶或天花上,保证天线水平美观,并且不破坏室内整体环境;如果装修吊顶为石膏板吊顶,可依照设计要求将天线安装于吊顶与天花之间,但必须对天线做牢固固定,不能任意摆放。

(3)安装天线时应戴干净手套操作,保证天线的清洁干净。

电梯内天线固定,必须用M8膨胀螺栓牢固固定于电梯井壁。

尽量使用八木天线。

5.2天线位置

天线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方案)的要求,并尽量安装在装修吊顶材料板的中央,以保持美观。

6、直放站室外天线安装

(1)天线必须牢固地安装在其支撑杆上,其高度和位置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2)如直放站天馈线系统已经过工程网优,其安装高度和位置等相对于工程设计已发生变化,则要求须有工程网优依据和完整的工程网优竣工文件,且在机房内的资料夹中有相关的记录。

(3)天线与跳线的接头应作防水处理。

(4)天线之间要求有一定的隔离度,具体隔离度要求可按厂家资料,一般要求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大于30dB;可以用相关仪表测量天线之间的隔离度是否满足要求。

(5)同一小区的定向天线宜安装在同一平面。

6.1天线的指向和俯仰角

(1)对于方向型天线,其指向和俯仰角要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同小区同类型的定向天线的俯仰角应保持一致;如天线的指向和俯仰角等已经过工程网优,则亦须按上述方法处理。

(2)覆盖天线与施主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应大于直放站增益加上10dB的冗余储备。

(3)覆盖天线和施主天线应使用方向性天线(光纤直放站的覆盖天线可以使用全向天线)施主天线的指向可以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使接收到的施主小区的信号最强。

6.2天线的支撑件

(1)要求楼面负荷满足要求;铁杆、天线横担结实牢固,铁杆要垂直,横担要水平,所有的铁件材料都应作防氧化处理。

(防水、防锈密封处理)

(2)施主天线支架的螺丝(包括膨胀螺丝、避雷针连接螺丝、接地螺丝等)必须用进行密封,防水防锈。

6.3室外馈线

(1)馈线的规格、型号、路由走向、接地方式等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馈线的布放要求整齐、美观,不得有交叉、扭曲、裂损情况;馈线拐弯应圆滑均匀,弯曲半径可参照3-1表中的规定。

(2)在直放机和天线支撑杆之间馈线布放必须穿PVC管(可考虑架走线梯)。

(3)馈线和室外跳线的接头要接触良好并作防水处理,在馈线从馈线口进入机房之前,要求有一个“滴水弯”,以防止雨水沿着馈线渗进机房。

(4)室外跳线要求沿着天线支撑件固定,并且要求馈线的布放长度适当,以避免室外跳线

形成多余的弯曲。

(5)每根馈线都要贴有标签,注明此馈线的收、发情况以及所属的小区和编号。

(6)馈线夹是用于固定馈线于墙壁(或走线梯上),使馈线走线整齐美观;对于不同线径

的馈线,馈线夹的固定间距要求见表5-1:

(7)禁止馈线沿建筑物避雷网捆扎布放。

(8)室外馈线接头、馈线接地点都必须进行防水密封。

6.4室外接地

天线支撑杆和室外走线梯等室外设施都要求接地,并且要求接地电阻小于5欧姆。

6.5馈线接地

(1)当天线安装在铁塔上时,要求在馈线在下塔拐弯前1.5米处接地;如果由此接地点到馈线入机房的长度大于20米时,在馈线进机房前再接一次地。

(2)机房上没有铁塔,天线是固定在支撑杆时,要求在馈线在由楼面拐弯下机房前接地。

(3)馈线的接地线要求顺着馈线下行的方向进行接地,不允许向上走线。

(4)为了减少馈线的接地线的电感,要求接地线的弯曲角度大于90度,曲率半径大于130毫米。

(5)各小区馈线的接地点要分开,不能多个小区馈线在同一点接地;接地点要求接触良好,不得有松动现象,并作防氧化处理。

(6)馈线接地点的数目及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6.6避雷针

避雷针要求电气性能良好,接地良好。

避雷针要有足够的高度,能保护铁塔上或杆上的。

7、室内射频电缆布放

7.1馈线布放

(1)馈线必须按照设计文件(方案)的要求布放,要求走线牢固、美观,不得有交叉、扭曲、裂损情况。

(2)当跳线或馈线需要弯曲布放时,要求弯曲角保持圆滑,其弯曲曲率半径不超过表6-1

的规定。

(3)馈线应尽量避免与强电高压管道和消防管道一起布放走线,确保无强电、强磁的干扰。

(4)馈线应尽量在线井和天花中布放,并用扎带进行牢固固定。

与设备相连的跳线或馈线应用扎带和馈线座进行牢固固定。

(5)馈线的连接头都必须牢固安装,接触良好,并做防水密封处理。

7.2走线管

(1)对于不在机房、线井和天花中布放的馈线,应套用PVC管;要求所有走线管布放整齐、美观,其转弯处要使用转弯接头连接。

(3)走线管宜靠墙布放,并用扎带和馈线座进行牢固固定,其固定间距要求见表:

(3)走线管不能有交叉和空中飞线的现象。

(4)若走线管无法靠墙布放(如地下停车场,建筑避难层),馈线走线应用万用角铁做馈线吊架,吊杆间距1.5m。

(5)馈线进出口的墙孔应用防水、阻燃的材料进行密封。

7.3馈线接头与主机/分机、天线、耦合器、功分器连接时,距离馈线接头必须保持50mm长的馈线为直出,方可转弯。

7.4馈线接头与主机/分机、天线、耦合器、功分器连接时,必须连接可靠,接头进丝顺畅。

7.5无源器件安装

无源器件应用扎带、固定件牢固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