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615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doc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案

(基础模块)下册

目录

第一单元 1

一、合欢树 1

二、善良 3

三、人生的境界 7

第二单元 13

五、科学是美丽的 13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14

七、飞向太空的航程 17

第三单元 19

九、边城 19

十、林黛玉进贾府 25

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3

第四单元 36

十三、荷塘月色 36

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41

十五、画里阴晴 44

第五单元 50

十七、现代诗二首 50

我爱这土地 50

雨巷 53

十八、雷雨 57

十九、窦娥冤 60

第六单元 63

二十一、唐诗二首 63

二十二、宋词二首 69

念奴娇赤壁怀古 69

雨霖铃 74

二十三、师说 78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设计--二十三、师说

第一单元

一、合欢树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方法:

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

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

(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

明确:

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

(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

明确:

(1)条理清楚

(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明确:

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

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

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3、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明确: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句子(略)

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全文还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明确:

乐观、坚强、执著聪明美丽善良热爱生活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

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

(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

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

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

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2、句子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

小结:

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

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

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

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

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

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

(出示课件)

3、作者有没有成长起来呢?

让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介绍,请大家注意作者的笑脸。

(出示课件)

小结:

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时候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的回忆母亲,让我们一起阅读相关资料。

三、课外拓展(出示课件)

提问:

这些片断反映了史铁生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与课文中的感情是否一致?

(明确:

一致,感激与内疚)

小结:

史铁生的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的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所以,我们作文时要抒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四、质疑

大家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问题?

(略)

五、布置作业(选做)

1、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文章,体会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学习本文以物为感情载体的方法作文。

六、结束语:

让我们在满文军的《懂你》这首音乐中结束这节课,愿母爱的光辉永照每个人心田,更愿我们都能理解自己的母亲,

二、善良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

把握善良的含义,做一位善良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反复阅读,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善良过时了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教师: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坚守善良,幸福之花将处处开放。

’当代有这样一位作家:

他在强调斗争的年代,被错划为右派,然后被‘自我流放’到新疆生活了十几年才得以回到北京。

可是他在一场场的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他就是王蒙。

二、王蒙及其作品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

2、字词积累:

①字音:

不足恃(shì) 滥(làn)恶  圭(guī)臬(niè) 稚(zhì)弱

②字形:

恃才傲物  对峙     凄厉  励精图治     弘扬  一泓深潭 

         参透  渗透     迷彩服  兴高采烈    负隅抵抗  喁喁私语 

3、理清文章思路:

(请学生归纳,教师点拨)

第一部分(1—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

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

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第三部分(12)总结强调自己喜欢善良, ¬并且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四、重点探究,分析理解(学生思考,举手发言)

1、本文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深入挖掘两个寓言故事?

明确:

作者从两个有关善良的传统故事切入话题,这样不仅能获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这样切入,使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突兀,有说服力,这也恰恰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从逆向的角度使人们认识到施与善良的必要性,为下文的论述做了准备。

2、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排比    喜欢—欢迎—向往表现迫切之情。

“……才(有)能……”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表示善良是必要的条件,强调了善良对于幸福和平、天下太平的重要性。

3、在文中找出“善良”和“凶恶”作对比的段落。

①第5自然段:

凶恶                          善良

强大                          稚弱

毫不犹豫                      不设防

无所不为                      有所不为

武器多                        武器少

作用:

取材于生活,让人产生共鸣。

②第8自然段

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

见解独到,醒人耳目。

这是作者根据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悟出的哲理,它能帮助人们解开心中的郁结,更坚信善良,坚守善良。

4、小结主旨:

本文围绕善良这一话题,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善良的重要意义、作用、属性和本质,暗示了新形势下人们应该学会善良的道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时代感。

五、联系现实,发散思维

1、说说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①请说说在你周围发生过有关善良的故事。

②你曾经有过“好心没好报”的经历吗?

你是怎么对待的?

     (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加以情感上的引导)

3、思维的诗意拓展:

善良是什么颜色?

(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朗读有关善良的名言。

六、教师提出希望:

从今天起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

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

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

为什么呢?

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

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

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

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