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0737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2.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新目标版2

亲爱的同学:

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2019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

国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有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

接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

显然也不是。

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

在纸质期刊、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

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渐形成一套“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

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

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

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

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具体到小说门类上,社会、现实、生活的急速变革极大冲击了虚构写作。

人们的认知常常赶不上社会变革的速度,这种不同步让小说滞后于热点话题,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非虚构”所挤占。

当然,小说不同于新闻写作,本可以借助总体性把握、深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创设赢得更为长效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在快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

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来看,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

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文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

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

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泳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

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

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这一切并不味着小说会消失。

随着时代变化,具体“文学”形式也许式微,但“文学性”并不会消逝,它作为“文学”的精粹会变形、化身、落脚于其他艺术形式之上——即便是传统的小说形式也依然会寄身于新兴媒体之上,就像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

老的媒体形式会成为新的媒体形式的内容。

换个角度而言,文学尤其是小说反倒可能因此而获得它无法替代的

优势,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文学一样更多是个人化的劳动,这使得它能够更大程度上避免来自外部的侵扰,而集中于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成为短时间内的热点话题己经不重要。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今天的文学在传播手段和营销方式上都要远胜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较之以往有着得天

独厚的优势。

B.如今很难有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也很难产生轰动效应,这与现代人包括作家在内的浮躁与功利有关,也与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C.“纯文学”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

形式主义、个人

主义以及消费主义。

D.小说总体上来说属于虚构写作,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

“非虚构”的交流方式所挤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创作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

走向半封闭的圏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B.文学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如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注定在

多方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

C.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

互为主体,但读者更决定了阅读的样式与方式。

D.在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已完全失去了其中心地位而被其他交流方式取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形式正在衰微,新兴媒体正在兴起,但作者相信文学尤其是小说因为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反倒可能因此而获得它无法替代的优势。

B.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文学一样属于个人化的劳动,这使得它能够更大程度上避免来自外

部的侵扰,而集中于对个人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表达,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C.根据作者的观点,诸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些文学作品将永远是人类精神力量

与思想价值的瑰宝。

D.文学自古以来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其发挥影响往往是静水流深,潜移默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西南联大中文系

汪曾祺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应该也有南开的。

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

联大的系主任是轮流做庄。

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

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

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

在他们“当政”期间,中文系还是哪个老样子,他们都没有一套“施政纲领”。

事实上当时的系主任“カ官清简”,近于无为而治。

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

民主、自由、开放。

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

工学院的机械制图总要按期交卷,并且要严格评分的:

理学院要做实验,数据不能马虎。

中文系就没有这一套。

记得我在皮名举先生的“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

“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似乎这样也可以了。

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联大教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

“《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

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

他说有些搞校勘的人,只会说甲本作某,乙本作某,一一“到底应该作什么?

”骂有些注解家,只会说甲如何说,乙加何说,“你怎么说?

”他讲了一学期《文选》,只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好几堂课大讲“拟声法”,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挺长的法国字,举了好些外国例子。

曾见过几篇老同学的回忆文章,说闻一多先生讲楚辞,一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

有人问我,“是不是这样?

”是这样。

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先生当为第一人。

他讲《古代神话与传说》非常“叫座”。

上课时连工学院的同学都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

那真是“满坑滿谷”,昆中北院大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

闻先生把自己在整张毛边纸上手绘的伏羲女娲图钉在黑板上,把相当繁琐的考证,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

还有一堂“叫座”的课是罗庸(膺中)先生讲杜诗。

罗先生上课,不带片纸。

不但杜诗能背写在黑板上,连仇注都背出来。

唐兰(立庵)先生讲课是另一种风格。

他是教古文字的,有一年忽然开了一门“词选”,不知道是没有人教,还是他自己感兴趣。

他讲“词选”主要讲《花间集》。

他讲词的方法是:

不讲。

有时只是用无锡腔调念(实是吟唱)一遍: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好!

真好!

”这首词就pass了。

沈从文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

“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沈先生怎样教课,我已写了一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茲不赘。

他讲创作的精义,只有一句“贴到人物来写”。

听他的课需要举一隅而三隅反,否则会觉得“不知所云”。

联大教授之间,一般是不互论长短的。

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但有时放言月旦,也无所谓。

比如唐立庵先生有一次在办公室当着一些讲师助教,就评论过两位教授,说一个“集穿凿附会之大成”、一个“集罗唆之大成”。

他不考虑有人会去“传小话”,也没有考虑这两位教授会因此而发脾气。

联大教授大都很爱才。

罗常培光生说过,他喜欢两种学生:

一种,刻苦治学;一种,有オ。

他介绍一个学生到联大先修班去教书,叫学生拿了他的亲笔介绍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继侗先生。

介绍信上写的是“…该生索具创作夙慧。

……”一个同学根据另一个同学的一句新诗(题一张抽象派的画的)“愿殿堂毁塌于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词,作为“诗法”课的练习文给王了一先生,王先生的评语是:

“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

”具有“夙慧”,有“仙骨”,这种对于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恐怕是不会出之于今天的大学教授的笔下的。

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

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南联大中文系最大的持点是自由。

全文紧扣这一特点展开记叙和描写,将几位教授各

自鲜明的风格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B.风气极为自由,更可见联大的教授学识广博,学养深厚,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C.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

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品读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如同聆听一位

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D.作为一个作家,汪曾祺先生非常感激西南联大对自已人生道路选择和创作风格形成的影

响。

5.结合全文分析概括,这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西南联大中文系的?

(5分)

6.沈从文认为创作的精义是“贴着人物来写”。

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精义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材料一:

我国开展网上政务服务,在简政放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并规范政府行为。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简政放权意识仍需加强,信息共享尚不充分,全流程办理尚未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解决措施主要有立足民意,推进简政放权进程。

各部门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对简政放权设计方案广泛征求民意,以确保公共政策真正立足于人民需求,政务服务资源真正便民利民。

加强信息共享,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让百姓少跑路,信息多跑路。

加快制定简政放权相关事项,支持各级政府整合服务资源,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一体化政务服务,促进公共行政从独立办事向协同治理转变。

创新全流程办理环境,围绕基本政务服务涵盖的教育、就业、医疗等群众基本权益,确定全流程办理中涉及的简政放权事项,清除多余的前置审批、评估认证和层次环节,对于较复杂的审批事项,应站在方便申办者的角度,重新设计审批流程。

充分利用新兴互联网技术,抓住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把更多人カ物力財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

(摘编自2017年6月29日“中国政府网”)

材料二:

政府网上回应的及时度、准确性和舒适度,正是在线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

现实生活中,群众在网上问询的困惑远没有技术解决。

繁复拗口的解释条文、叠床架屋的网站架构、一头雾水的部门设置,都是拦在群众和回复之间的“拦路老”。

打通网上问询渠道的命门在互动。

回应、互动的过程本就是听民意、汇民智的过程,“信息多跑路”的同时,更应该“回应多跑路”,把百姓过去得上实体大厅才能获得的问答体验巧妙地搬上网。

信息、数据、办事与互动都是网上政务服务的几大要素,只有打通形成合力,オ能提供更为优质的网上服务,长远来看,打通“互动命门”还需要智能问答平台与在线人工服务两手抓。

各级各地区政务服务平台要根据具体情况,整合热线、问政、访谈、信箱等网上服务互动资源,建立网上服务问答库。

不仅提供24小时在线的智能问答,题库里没有的问题还要提供有效的人工热线,保证群众不论从哪个渠道都能得到权威、一致、有用的答复。

(摘编自201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有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与政府门户网站不统一,平台与各政府部门以及各部门间也存在

信息与入口的不统一,政务信息共享遇堵。

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地方部门存在多套业务办理系统同时运行情况:

二是多个管理部门间统筹协调不够;三是政务服务事项缺乏统一标准,比如事项名称、提交信息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要可用、实用。

据统计,18%的平台存在分类不合理现象。

出现题文不符等问题,部分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服务提供者未能仔细研究群众办事时的真实场澋,导致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办事服务事项的内容。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打造向导式服务,需要内容准确、指南详细。

目前仍有33%的服务事项未明确办理时限、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要素、25%的服务事项办理流程表述不清晰,55%办理材料格式要求不明确,41%未提供办事表格下载。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提供站内搜索、在线注册、咨询互动等功能。

目前仍有22%的平台搜索功能不可用。

尽管有87%的平台咨询投诉渠道真实有效,但回复不及时的情况仍然存在,38%的平台对用户咨询问题超过5个工作日未作答复。

提升政务服务效果,政府部门不妨向电商平台学习,树立用户思维,不仅是在“形”上提供基本的在线办理功能,更要在“神”上做到按用户角度考虑问题,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实现精细化满足。

政务服务平台应增加对手机APP、微信等功能的完善,对特定服务事项应增加外文或少民族语言本。

(摘编自201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开展网上政务服务,收到了促进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

政效率并规范政府行为的良好效果。

B.简政放权意识仍需加强,信息共享尚不充分,全流程办理尚未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不完善,都是目前各地网政服务中或多或少存在的不足。

C.各部门的简政放权设计方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泛征求民意,确保公共政策真正立足于

人民需求。

D.创新优化全流程办理环境,是指明确简政放权事项,减少多余的前置审批、评估认证和

层次环节,站在便民的角度简化较复杂的审批事项的流程。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政府网上回应与群众需要之间的“拦路虎”主要有繁杂拗口的解释条文、交叉重叠的网

站架构、让人晕头转向摸不清方向的部门设置等。

B.“信息多跑路”的同时,更应该“回应多跑路”,网上政务要让百姓在网上咨询中体验到

过去那种在实体大厅办事问答的情境。

C.只有将信息、数据、办事与互动这几种网上政务服务要素打通并形成合力,オ能为群众

提供更为优质的网上服务。

D.打通网上问询渠道的命门在互动,抓好智能问答平台与在线人工服务两方面工作就可以

有效实施政府职能部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

E.网上政务打造向导式服务,应该明确服务事项的各项内容,包括办理时限、收费标准、

联系方式、材料格式要求、办事表格。

9.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一说如何进一步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19分)

严实传

严实,字武叔,泰安长清人。

略知书,志气豪放,喜交结施与,落魄里社间。

屡以事系狱,侠少辈为出死力,乃得脱去。

癸酉秋,金东平行台调民为兵,以实为众所服,命为百户。

甲戌春,泰安张汝据灵岩,

遣别将攻长清,实破走之。

以功授长清尉。

戊寅,权长清令。

宋取益都,乘胜而西,行台檄实备刍粮为守御计。

实出督租,比还,而长清破,俄以兵复之。

有谮于行台者,谓实与宋有谋,行台以兵围之,实挈家避青崖。

宋因以实为济南治中,分兵四出,所至无不下,于是太行之东,皆受实节制。

庚辰三月,金河南军攻彰德,守将单仲力不支,数求救。

实请于主将张林,林逗遛不行,实独以兵赴之,比至而仲被擒。

实知宋不足恃。

七月,谒太师木华黎于军门,挈所部州户三十万来归,进攻曹、濮、单三州,皆下之。

偏将李信,留镇青崖,尝有罪,惧诛,乘实之出,杀其家属,降于宋。

辛巳,实以兵复青崖,擒信诛之。

进攻东平,金守将和立刚弃城遁,实入居之。

壬午,宋将彭义斌率师取京东州县,实将晁海以青崖降,尽掠实家,义斌军西下,郡县多归之。

乙酉四月,遂围东平,实潜约大将孛里海合兵攻之,兵久不至,城中食且尽,乃与义斌连和。

义斌亦欲藉实取河朔,而后图之,请以兄事实。

时麾下众尚数千,义斌听其自领。

七年,义斌下真定,道西山。

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初,彰德既下,带孙怒其反覆,驱老幼数万欲屠之,实曰:

“此国家旧民,吾兵力不能及,为所胁从,果何罪耶!

”带孙从之。

继破濮州,复欲屠之。

实言:

“百姓未尝敌我,岂可与执兵刃者同戮,不若留之,以供刍秣。

”濮人免者又数万。

时兵由武关出襄、邓,实在徐、邳间,以为河南破,屠戮必多,乃载金缯往赎之,且约束诸将,毋敢妄有杀掠。

灵壁一县,当诛者五万人,实悉救之。

会大饥,民北徙者多饿死。

又法,藏匿逃者,保社皆坐。

逃亡无所托,僵尸蔽野,实命作糜粥,盛置道傍,全活者众。

实部曲有逃归益都者数十人,益都破,皆获之,以为必杀。

王义深者,义斌之别将,闻义斌败,将奔河南,实族属在东平者,皆为所害。

河南破,实获义深妻子,厚周恤之,送还乡里。

庚子卒,年五十九。

远近悲悼,野哭巷祭,旬月不已。

(节选自《元史》)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安张汝相据灵岩据:

占据

B.比至而仲被擒比:

一会儿

C.请以兄事实事:

侍奉

D.藏匿逃者,保社皆坐坐:

连坐,指一同治罪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B.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C.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而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D.与孛里海等军相望/分实以帐下兵/阳助面阴伺之/实知势迫急/赴孛里海军与之合/遂与义斌战/宋兵溃擒义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实读书不多,但是为人非常豪爽,好结交朋友、曾经因为肇事被捕入狱,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出来。

B.严实善于打仗,甲戌春,泰安张汝楫遣将攻长清,被严实击败。

因为军功,金朝授予他

长清县县令。

C.严实的家人因为严实的原因而多次受连累,李信曾乘严实外出杀其家属,王义深等人也

在东平杀了严实的家族。

D,严实心怀百姓,曾多次劝说将帅和士兵不要屠杀百姓,还曾命人煮粥放在道路的旁边,

救活了不少逃难的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宋因以实为济南治中,分兵四出,所至无不下,于是太行之东,皆受实节制。

(5分)

 

(2)实部曲有逃归益都者义深数十人,益都破,皆获之,以为必杀。

(5分)

 

(二)诗歌鉴赏(完成14~15小题,共11分)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4.下则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签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白居易,字太白,唐代诗人,晚年又号青莲居士

B.题目中的“望”具有统领全篇内容的作用,下文所写都属于诗人亲眼之所见、亲耳之所闻。

C.这首诗既描写了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让人心生惆怅,追思怀远,又折射出唐代清明节、

寒食节扫墓的习俗。

D.“谁家哭”“哭不闻”诗人通过听觉的直接描写,表现了节日祭奠先祖时的痛苦情状。

E.诗歌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借黄昏萧萧雨中扫墓人归去的场面描写,抒发了凄凉之情。

15.与《钱塘湖春行》相比,两首诗都写了自然景物,但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却有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做具体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柯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柯悲壮的唱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

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

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妈祖显灵的传说不胫而走,且越传越神、越传越远,从莆田传遍了全福建,又从福建传到了两广、两浙等地。

B.面对不同当事人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朝廷该怎么办呢?

宋徽宗采取了平衡

的做法。

C.因漕运所需,至元二十九年,元朝将上海升格为县,在此开港并设市舶司,从此才逐渐

显露出不同凡响的发展潜质。

D.由于运河漕运和往来台湾,实行海禁的清朝也是对妈祖情有独钟。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一名真正的猛士、真正的知识分子,鲁迅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正是他那两句著名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

B.新婚烟法对房产权属这样解释:

不管婚前婚后,如果由父母出资买的房子,登记在自己

子女名下的,则认定为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

打击。

19.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抱歉打扰您了!

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一一记者小

王采访张教授。

B.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

“你想干什么?

”——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

C.“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

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D.“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

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20.补写题。

(每小题2分,共6分)(每空不超过17字)

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未所创造的灿烂文化。

这些文化,存在各种典籍中。

《弟子规》中提到:

德有伤,贻亲羞。

说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有缺失,就会让父母蒙羞。

因为,①_________,所以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让自己的不良品行辱没了父母和祖家,不能给他们脸上蒙羞。

《中庸》里提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好学,那他离智者就不远了;②_______,那他就离仁者不远了;如果能够时刻知道耻辱,那他就已接近勇敢了。

典籍里的这些话,说的都是

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