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621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章 植物与土壤.docx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3章植物与土壤

编写者

日期

4月21日

课题

第三章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土壤的主要组成。

教学方法与准备

小组探究。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

课时

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引入:

土壤,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

那么,土壤粒究竟有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新课教学: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实验】观察土壤的纵剖面

⑴首先可以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

⑵小动物,如蚯蚓等。

⑶微生物: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1、土壤中有空气

【实验一】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要求:

选择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效果明显。

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

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

记做V1.

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

记录所加水的体积。

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讨论】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其它方法:

2、土壤中有水

【实验二】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水。

现象:

试管壁上有水。

结论:

土壤中有水。

【思考】测量土壤中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思路:

先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

然后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再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

将水分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了。

公式:

(M-M1)/pV

3、土壤中有有机物

【实验三】土壤中有其它有机物吗?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对质量称量的干扰)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颗粒漏掉)上加热。

现象:

出现有机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烧现象;称量时,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

结论:

土壤中有有机物。

说明: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物,储存在土壤中。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叶可以为绿色植物通过养分。

4、土壤中有无机物

【实验四】1、将燃烧过的土壤用手搓一搓,发现:

土壤颗粒很细,没有粘性。

颗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2、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

为什么可以用过滤来分离泥浆?

--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

土壤颗粒的大小与沉降的速度使怎样的关系--颗粒大的沉降较快,小的颗粒沉降较慢。

3、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

观察蒸发皿上的残留物。

可见:

蒸发皿上有很细的结晶物。

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这些无机盐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

【小结】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三)、从岩石到土壤

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

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俭的积累过程。

1、风化:

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

热胀冷缩--骤热骤降使岩石爆裂

植物和动物的作用

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3、土壤的形成目前还在正常进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极其缓慢--注意保护耕地。

【讨论】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

作业本

 

编写者

日期

4月25日

课题

第三章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1、区分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与性能。

2、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特征。

3、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主要性状。

4、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

5、说出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土壤的类型、土壤的性状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理念

教学方法与准备

小组探究。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

课时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引入:

问问学生观察过不同地方的土壤吗?

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有些地方植被茂盛。

是什么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

是气候,水分,还是土壤?

--土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

那么,土壤是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这些成分是相互影响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如:

矿物质颗粒较小,土壤的空隙就较小,于是水和空气也就少。

2、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矿物质占固体部分的95%),所以矿物质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粒。

土壤颗粒的分类

名称

直径/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思考】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在一起,哪种颗粒之间的空隙大?

含水和空气最多?

--砂粒之间的空隙大,含空气多,含水少。

3、不同的土壤,渗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实验】土壤的渗水实验--探究土壤渗水的多少与通气性和保水性的关系

实验步骤:

1、感觉黏粒与砂粒的颗粒大小。

2、黏粒和砂粒的渗水实验:

能渗出更多水分的是装砂粒的漏斗。

【讨论】粉砂粒的渗水情况--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间。

4、土壤的分类:

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土壤名称

土壤质地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土壤颗粒较粗。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

土壤颗粒较细。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相等。

土壤质地较均匀。

【思考】1、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强?

--砂土类土壤

2、哪种土壤透水性能最强?

--砂土类土壤

3、哪种土壤保水性能最强?

--黏土类土壤

4、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差?

--黏土类土壤

(二)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问题】什么样的土壤最适合植物的生长呢?

【实验】

1、按砂粒:

壤土类土壤=20:

1的质量分数配制砂土类土壤;按黏土:

壤土类土壤=5:

1的质量分数配制黏土类土壤。

2、加水用手搓一搓,比较哪个土壤能搓成条状体?

结论:

黏土类土壤能搓成条状体。

【分析】:

土壤的黏性差,如砂土类土壤,表示土壤中空隙较大,较疏松,水易渗入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强,如黏土类土壤,表示土壤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

所以,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问题】你认为哪种土壤更适合于植物的生长?

【实验】土壤的性状于植物生长关系

注意:

1、分别种一株大小相近、同一质量的植物,放在窗台上,浇等量的水,不能被雨水淋到--这些做法的意义是:

控制变量、防止干扰因素干扰。

2、选取“生长旺盛”、“能照到阳光”是希望植物能在最适宜的土壤中继续旺盛生长。

便于让3株植物在以后的生长中生长状况出现明显的差异,保证实验的成功。

结论:

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土壤的性状

土壤名称

性状

砂土类土壤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

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

这样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

【练习】查找资料,建立砂土类土壤和黏土类土壤的模型?

(体积分数的模型)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

作业本

 

编写者

日期

4月29日

课题

第三章第三节植物与土壤

1、区分植根系和须根系。

2、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功能。

3、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条件。

4、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

5、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症状。

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教学方法与准备

小组探究。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

课时

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引入:

复习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与性能。

复习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主要性状。

二、新课教学:

(一)植物的根系:

1、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水分贺无机盐的。

【实验】根的观察--了解根是如何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

植物

比较项目

大豆

小麦

根的数目

是否有明显发达的根

还有哪些植物具有这样的根

2、根系:

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举例】常见的作物中,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须根系?

【问题】根的功能,你知道吗?

--固定和吸收。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因素有关。

【探究】植物根系(同种植物的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的高低的关系

提出问题:

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如何?

建立假设:

(1)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分布浅。

(2)地下水位低,植物根系分布浅。

(3)地下水位的高低与植物根系分布无关。

实验方案:

1、野外调查2、野外栽培3、实验室栽培

实验方案优劣评价:

⑴组织野外观察较难,还要强调安全问题。

虽然观察条件不是任何学校所在地都能满足,但是一旦观察到,则实验成功率就较大;

⑵野外栽培,可控性增强,但实验条件也不是任何学校都能满足的;

⑶实验室栽培,虽然可控性较强,但模拟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大容易做到。

数据处理:

一株植物根系的长度是根系所有根的平均长度--所有植物根的长度之和除以根的总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数据处理时,应该去掉无效数据。

实验结论:

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根系分布浅。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研究根的吸水部位

实验现象:

被剪去根的前端的小麦先出现萎焉现象。

结论:

说明根吸水的部位在根尖。

【讨论】在农业生产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时为什么要带土移栽?

--免于损伤幼嫩的根尖,使根尖在适应“新环境”以前,仍旧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从被夹带的土壤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

【问题】为什么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观察】了解根尖的结构:

显微镜观察根尖

根尖的结构:

1根冠:

细胞排列不整齐。

保护后面的组织,使根在向前生长时,

不被土壤颗粒檫伤。

2分生区:

细胞质的密度较大,没有液泡。

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

3伸长区:

细胞的液泡较小(通过吸收水分而形成),细胞壁较薄。

细胞能迅速生长,把根尖推向土层。

4根毛区:

细胞有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细胞壁较厚,

内有输导组织(导管)。

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证了植物能

吸收足够的营养。

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有人统计:

正在抽穗的一株黑麦的根系具有1381万条根和140多根亿条根毛。

【问题】植物的根是否在如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实例:

当作物施了过多的肥料时,作物反而发生萎焉现象。

这表明作物体内的水分减少了。

为什么?

【实验】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实验现象:

在清水中的青菜没有出现萎焉现象,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出现了萎焉现象。

结论:

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只有在高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的根才能吸水。

【思考】有无其它方法证明根毛确实必须在土壤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才能吸水?

腌制青菜时,青菜失水;海水漫入农田,作物萎焉等。

正常情况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若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会超过根毛细胞液内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三)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植物的生长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

【实验】配制四种营养液,观察植物在营养液中的生长。

实验现象:

在分别缺乏氮、磷和钾元素的培养液中,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分别出现生长异常。

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和钾的化合物后,植物的生长慢慢恢复正常。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

2、植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农林业生产也会对土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过多施肥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

(2)“水华”现象介绍

水华(water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

“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

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

作业本

 

编写者

日期

5月4日

课题

第三章第四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1、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重点:

茎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攀援茎和缠绕茎的区别、年轮的判断等

教学方法与准备

小组探究。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

课时

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引入:

根有哪些功能?

--固定和吸收。

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

--通过茎来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

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茎的结构吧。

二、新课教学:

(一)、茎的结构

1、茎的分类:

按照生长方式的不同:

直立茎:

最常见。

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茎:

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

攀援茎:

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

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

如黄瓜、南瓜、丝瓜等。

缠绕茎:

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无论呈现什么特点,都是为了叶子能最大可能地从环境中获取阳光或根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

2、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

⑴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

树皮、木质部和髓。

⑵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髓:

由薄壁细胞组成,贮藏营养物质。

木质部:

导管:

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形成层:

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

子细胞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

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

韧皮部:

筛管:

输导有机物。

树皮:

具有保护作用。

【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至少会影响茎中有机物的运输。

树干会加粗,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

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

【读图】年轮

数一数年轮,判断该植物的茎生长了多少年?

其中,哪年生长比较快些?

当时的气候怎样?

哪年气候比较恶劣,不适宜植物生长?

有没有连续几年的气候特别干旱或特别湿润?

年轮上的“斑点”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水分、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说明:

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放在阳光下照射。

实验现象:

木质部的中央变成了红色。

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

实验结论:

说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三)、有机物的运输

【引入】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了少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外,大部分需转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去。

有机物在茎中是作用运输的呢?

【实验】观察有机物的运输

实验说明:

⑴选取柳枝,是因为它容易在水中长出不定根,且它的外树皮特别容易进行“环割”处理。

⑵实使用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供植物生长需要。

⑶在培养过程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过环割处的下端,否则也会使环割处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干扰实验效果。

⑷“放在阳光下培养”使希望柳枝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实验现象:

⑴未经环割处理的柳枝,不定根生长状况良好。

而经过环割处理的不定根生长状况较差。

⑵在切口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些愈合组织,有机物积累在那里。

实验结论:

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解释】割橡胶:

橡胶乳胶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是在筛管中运输的,切割橡胶树皮采橡胶,实际上是切割了筛管,让有机物流出来而已。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

作业本

 

编写者

日期

5月6日

课题

第三章第五节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1、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2、知道气孔的分布状况。

3、知道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

4、完整地描述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重点:

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

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

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难点:

实验设计证明气孔的存在

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教学方法与准备

小组探究。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

课时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引入:

植物的根部吸收了水分后,要输送到植物各个器官。

澳大利亚的桉树,有三十多米高,那么它是怎么把水分从低处运到高处的呢?

二、新课教学:

【实验】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说明:

选用生长旺盛的阔叶植物,以及“不要透气、浇水后阳光照射”,都是希望蒸腾作用能加强,而使实验结果明显,易于观察。

实验现象:

能观察到水珠的产生。

实验结论:

叶片中确实有水汽散发出来--蒸腾作用的存在。

(一)、蒸腾作用:

1、什么使蒸腾作用:

叶将根部吸收的99%的水分从气孔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蒸腾作用的意义:

⑴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

⑵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讨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1、在春天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水银柱会上升。

因为在春天的阳光下,使气孔打开,且气温升高,蒸腾作用会加强。

2、放在烈日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夏天的烈日下,水柱不会缩短。

因为夏天的烈日下,气孔会关闭,蒸腾作用基本停止。

3、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水银柱会上升,但非常缓慢,不易觉察。

因为阴湿的环境中,湿度大,气孔开放程度不大,蒸腾作用就弱。

4、用电吹风吹叶片,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水银柱会迅速上升。

因为电吹风可以营造气孔周围的小气候--水分散失快,气温高,蒸腾作用会加强。

(二)、叶的结构

【引入】水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呢?

【实验】实验说明:

1、氯化钴蓝色滤纸:

氯化钴如果不含结晶水,则呈蓝色,若含结晶水,则呈红色。

因此,向氯化钴蓝色滤纸呵气,会使滤纸变红色。

2、实验前要用滤纸将上下表皮上的水分洗干,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选用同一张叶片,目的是进行对照。

实验现象:

贴在叶表皮表面的氯化钴蓝色滤纸都会变成红色。

下表皮滤纸先变色,并且颜色会深一些。

实验结论:

水是从叶的上下表皮散发出来的,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设问】那么,水又是从上下表皮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呢?

【观察、实验】

实验说明:

取材不能撕得太厚,否则会影响观察效果。

实验现象:

1、表皮细胞一般呈现不规则形状,保卫细胞呈现半月形。

2、保卫细胞里面有叶绿素,气孔周围得细胞壁较厚。

3、叶片受热后,气孔内的气体会排出体外,在叶表皮表面形成气泡。

形成气泡数目多,说明气孔就多。

--气孔是叶片排出气体的门户。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

作业本

 

编写者

日期

5月8日

课题

第三章第六节保护土壤

1、知道我国土壤资源地基本状况。

2、知道影响土壤资源保护地因素。

3、体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保护土壤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与准备

小组探究。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

课时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引入:

你知道资源的含义吗?

你能列举多少资源呢?

土壤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二、新课教学:

(一)、土壤是重要的资源

1、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

而有土壤覆盖的土地更少。

陆地面积中89%的土地目前不宜农业生产。

原因:

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

2、我国的情况:

我国陆地总面积约87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1.39%。

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0%左右。

耕地面积仅为137万平方千米,高产耕地仅29.4万平方千米。

【讨论】我们周围的土壤资源丰富吗?

【小结】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防止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

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

(二)、土壤污染与保护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污染:

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有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

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造成生物污染。

即土壤污染物的种类: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土壤功能。

【思考】1、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污染物还有哪些?

--核反应给土壤带来的辐射性污染、工业废气带来的化学污染、重金属的任意排放。

2、防止土壤污染和保护土壤该采取的措施?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都是影响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