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493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及成因。

(重点)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重、难点)

3.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阅读教材P41~P43第6段,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产生热岛效应。

(2)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城市重要的污染源。

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

(2)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

(3)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5)影响和改变着地方文化。

正误判断:

(1)城市化过程中,填埋河道降低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  )

(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  )

【提示】 

(1)× 城市化过程中填埋河道,破坏了原有河网系统,排水不畅易造成城市内涝,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2)×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并非都是不利影响,也有有利的一面。

城市化过程可以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从而改善环境。

教材整理2 城市环境问题

阅读教材P43第7段~P46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病

(1)成因:

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2)表现

2.城市郊区化

(1)概念:

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2)表现:

居民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造成市中心区的衰落。

正误判断:

(1)解决城市拥堵要靠修建更宽阔的道路。

(  )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  )

【提示】 

(1)×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要靠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对道路的管理。

(2)×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速度不合理、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只要我们合理发展城市,有效管理城市,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教材整理3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阅读教材P46第3段~P47,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协调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六个趋势。

正误判断:

(1)我国人口众多,应大力发展大城市,使大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

(  )

(2)为控制环境污染,应从中心区大量外迁人口。

(  )

【提示】 

(1)× 我国人口众多应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协调发展中小城市。

(2)× 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环境问题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而不是外迁人口。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作探讨]

2015年11月23日报道,武汉开发区和汉南区一体化融合以来,以下东垸排水系统工程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起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速明显,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

探讨1:

下东垸排水系统工程的建设对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有什么影响?

【提示】 利于及时排除城市积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探讨2:

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速发展对当地产业活动有什么影响?

【提示】 当地产业活动逐渐变为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核心点击]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

理要素

城市化的影响

后果

地形

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市

水文

破坏原有河网系统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扰、破坏环境生态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

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

体文化素质较高

[体验评价]

1.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意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等原则。

据此完成

(1)~

(2)题。

(1)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2)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D.住宅区

【解析】 第

(1)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城市环境不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净化造成的。

(2)题,生态城市一般环境优美,是因为生态城市多在环境问题严重的市中心布局面积较大的绿地。

【答案】 

(1)B 

(2)A

城市环境问题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合作探讨]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问题,2015年党中央专门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探讨1:

我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过度集中。

探讨2:

常见的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探讨3:

未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最有可能大量增加哪部分土地利用?

【提示】 绿地。

[核心点击]

1.城市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大气

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体

污染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

弃物

污染

工业垃圾

和居民生

活垃圾 

影响人类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破坏生活环境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光污

城市建筑

玻璃墙幕、

城市灯光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城市光源多用生态的“绿色照明”,制定建筑光标准;家庭装修合理布置灯光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

难,失业

人数增加

城市人口

急剧增长,

乡村人口

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2.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可以从人口流动方向、城市功能和地位变化、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出现时间等方面去辨析两个概念。

简图表示如下:

   发展阶段

比项  

城市化(A)

逆城市化(B)

人口流

动方向

由乡村、郊区大量流入城市

由市中心向郊区、乡村迁移

城市功能、地

位、用地规模

变化

城市产业集聚,功能多样,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中心地位日益增强

商业和制造业等外迁,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城市外围出现城市新区或卫星城

发达国家

产业革命后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

发展中

国家

“二战”后迅速发展

当前出现在一些发达城市

(2)联系:

两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逆城市化是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体验评价]

2.比较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

64490038】

(1)A、B两图反映的是________进程,其中________图为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趋势,________图趋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A类国家城市高、中收入者由商业中心迁往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B类国家城市高、中收入者一般住在________区,一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在城市边缘居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图中,随城市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城市问题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图主要表达的是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工业、资本、技术日益向郊区扩散,出现郊区城市化。

B图表达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畸形发展,这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极易带来城市化问题,产生“城市病”。

如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人口膨胀,城市环境质量差,城市边缘有许多简陋木屋,是农民进城后无钱买房而临时搭建或租用居住。

【答案】 

(1)城市化 B B 

(2)郊区 城市中心区环境污染严重 中心商业 城市边缘地租最低,生活费用低

(3)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序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 第1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

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第2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答案】 1.D 2.B

对点训练2 城市环境问题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截止到2012年2月15日,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01.7万辆,北京购车摇号限购政策让500万辆的出现推迟了11个月,2016年,北京机动车已突破600万辆。

据此回答3~4题。

【导学号:

64490039】

3.车辆增多对城市的最大影响是(  )

①造成交通拥堵 ②破坏城市绿地 ③污染城市大气

④造成能源浪费 ⑤占用城市大量空间 ⑥加快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②④⑥D.①③⑤

4.为缓解北京市车辆增多带来的交通拥堵状况,除材料中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的现实措施是(  )

①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②增大车速 ③限制高峰期外来车辆进入市区 ④拓宽马路 ⑤适当发展地铁、高架桥等交通方式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④⑤

【解析】 第3题,破坏绿地、能源浪费、加快人口迁移和流动不属于车辆增多对城市的影响。

第4题,本题考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现实措施”分析即可。

【答案】 3.D 4.C

我还有这些不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读“我国某市市中心和郊外平原降水、径流、蒸发量对比表”,回答1~2题。

【导学号:

64490040】

降水量

(mm)

径流总

量(mm)

地表径

流(mm)

地下径

流(mm)

蒸发量

(mm)

城市

中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

平原区

644.0

267

96

171

377

1.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的降水量比郊外平原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中心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

B.城市中心区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C.郊外平原区空气水汽含量小

D.郊外平原区蒸发量大,不易成云致雨

2.城市中心区的地下径流远远小于郊外平原区。

城市化影响了水循环的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下渗D.蒸腾

【解析】 第1题,城市中心区由于“热岛效应”,气流上升且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故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于郊外。

第2题,地下径流的形成主要是由地表水下渗后形成的,由于城市建设地面硬化,导致市中心区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

【答案】 1.B 2.C

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3~4题。

3.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恶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城市面积越大,人口越多,城市气温越高,城市人口越多,反映了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

第4题,由图示无法判断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城市环境恶化等现象。

【答案】 3.A 4.D

下图为“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

读图,回答5~6题。

【导学号:

64490041】

5.1982~2007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6.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解析】 第5题,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年均增长率,由图中可看出:

总体上,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第6题,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答案】 5.D 6.C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

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7~8题。

7.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8.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看,城市经济增长指数高,其他指数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第8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答案】 7.A 8.A

9.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

64490042】

(1)将下列环境污染源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

A.工业“三废”;B.建筑工地;C.汽车;D.居民炉灶;E.生活垃圾;F.生活污水

(2)图中甲、乙、丙、丁四类污染治理的措施分别是: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

________和人工改造的环境。

(4)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________很多,缺少足够的________和分解者。

因此,对废弃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城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此图尚未反映出来的城市环境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与治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类填出各种污染源类型,甲、乙、丙、丁四类污染治理要体现出污染类型的不同特点。

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改造的环境,因此消费者多、生产者少。

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生产与生活规模扩大和不合理的城市发展,导致城市生态破坏。

【答案】 

(1)从甲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AEFBCD

(2)除综合利用外,进行外运、焚烧或掩埋 改造设备,增加除尘设备,消除烟尘,通过化学手段消除废气中的SO2、CO、氮氧化合物等 减少、减弱噪声,制定噪声标准,并加强管理 建污水处理厂

(3)自然环境 (4)消费者 生产者 无法自净

(5)人口迅速增长、工业大量集中、缺少合理规划和有效的环保措施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绿化面积少等

[能力提升]

10.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B.b增加

C.c减少D.d减少

【解析】 

【答案】 B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

据此完成11~12题。

1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1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第1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

第12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答案】 11.D 12.B

13.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64490043】

材料 杭州市区(不含萧山和余杭)1991~1999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单位:

km2)。

年份

耕地面积

园地面积

林草地面积

建设用地面积

水域面积

未利用地面积

1991

33118.7

2585.5

11772.0

14205.6

9543.9

379.2

1999

27701.7

2404.0

11703.0

19948.7

9692.4

155.1

变化面积

-5417

-181.5

-69

+5743.1

+14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