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257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化合物都以碳链为骨架

B.tRNA、神经递质、激素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失去活性

C.相同质量的脂肪和淀粉完全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相同,但释放的能量不同

D.在小球藻的培养液中加入ATP合成酶,淀粉的合成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化合物、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翻译、激素调节的特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A错误;tRNA将相应的氨基酸运载到核糖体并离开核糖体后,还能运载相应的氨基酸,不会失去活性,神经递质发挥一次作用后,或被回收或失去活性,激素发挥一次作用后会失去活性,B错误;相同质量的脂肪和淀粉完全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都是CO2和H2O,因脂肪中氢的含量远高于淀粉,而氧的含量远低于淀粉,所以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于淀粉,C正确;小球藻是自养生物,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合成淀粉所需要的ATP来自于光反应,培养液中加入的ATP合成酶不能被小球藻吸收,因此淀粉的合成量基本不变,D错误。

【点睛】识记和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tRNA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2.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

B.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度

C.酶制剂可在较低的温度和pH下长期保存

D.酶的催化效率一定比无机催化剂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特点、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不同激素的作用机理可能不同,有的作用于细胞膜,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者改变膜的蛋白质含量,有的作用于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有的在细胞质中通过改变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A错误;代谢终产物可以通过反馈调节相关酶的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B正确;过酸、过碱和高温都会使酶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因此酶制剂不能在较低的pH下长期保存,C错误;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酶的催化效率不一定比无机催化剂高,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随D选项的判断。

究其原因是受思维定式“酶因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而具有高效性”的影响,忽略了“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这一特性。

3.呼吸作用过程中在线粒体的内膜上NADH将有机物降解得到的高能电子传递给质子泵,后者利用这一能量将H+泵到线粒体基质外,使得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提高,大部分H+通过特殊的结构①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同时驱动ATP合成(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结构①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通道(载体)蛋白

C.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是: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电能→ATP中的化学能

D.好氧细菌不可能发生上述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图示信息表明:

H+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是由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并且需要载体①协助,因此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结构①能够驱动ATP合成,因此是一种具有ATP合成酶活性的通道(载体)蛋白,B错误;NADH将有机物降解得到的高能电子传递给质子泵,质子泵利用这一能量驱动ATP合成,说明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是: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电能→ATP中的化学能,C正确;好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构成原核生物的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可能发生上述过程,D正确。

【点睛】由题意中的“有机物降解”、“高能电子”、“结构①驱动ATP合成”等关键信息和题图中呈现的“膜间隙H+浓度高于线粒体基质”,明辨能量转化的过程与H+跨膜运输的方式,同时可推知结构①可以作为ATP合成酶。

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核细胞的结构分析判断各选项。

4.下图表示光照、贮藏温度对番茄果实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番茹果实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作用8℃时比15℃时更强

C.低温、黑暗条件下更有利于贮存番茹果实

D.扩藏温度下降时果实呼吸减弱,可能与细胞内酶活性降低有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番茄果实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CO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中产生CO2,无氧呼吸在细胞质中产生CO2,A正确;分别计算8℃和15℃时光照条件下呼吸强度比黑暗条件下呼吸强度的减少量占黑暗条件下呼吸强度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可知,B正确;由图可知,光照条件下细胞呼吸比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弱,所以光照条件下更有利于果实的贮存,C错误;温度降低会使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减弱,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光照、贮藏温度对番茄果实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5.小麦旗叶是位于麦穗下的第一片叶子,小麦籽粒中的有机物约50%来自旗叶。

小麦籽粒形成期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旗叶一昼夜内有机物的增加量就是其净光合作用量

B.为小麦旗叶提供14CO2,籽粒中的淀粉都含14C

C.与同株其它叶片相比,限制旗叶光合速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去掉一部分籽粒,一段时间后旗叶的光合速率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一昼夜内有机物的增加量=白天光合作用总量-一天呼吸作用消耗量.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相同时间内的呼吸作用消耗量,A错误;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

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而旗叶是位于麦穗下的第一片叶子,因此光照强度不是其限制因素,C错误;籽粒中的有机物只有50%来自旗叶,给小麦旗叶提供14CO2,小麦籽粒中的淀粉只有一部分含有14C,B错误;去掉一分部籽粒,旗叶产生的淀粉输出减少,导致旗叶中有机物积累,因此一段时间后旗叶的光合速率会下降,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同位素标记的原理以及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各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核膜和核仁的时期,细胞内的DNA聚合酶较为活跃,而RNA聚合酶不活跃

B.染色体螺旋化程度达到最高的时期,细胞内不一定有同源染色体,但一定有染色单体

C.着丝点数目加倍的时期,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数与全部DNA数之比为1:

1

D.蛋白质合成较旺盛的时期,纺锤体可由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或者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的过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若要准确判断各选项,还需与DNA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单倍体的知识建立联系。

【详解】有核膜和核仁的时期可能是间期或末期,其中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此时细胞内的DNA聚合酶与RNA聚合酶均较为活跃,A错误;中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达到最高,此时细胞内一定有染色单体,但对于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而言,其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着丝点数目加倍的时期是后期,此时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数与全部核DNA数之比为1:

1,C错误;间期蛋白质合成较旺盛,而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前期,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C选项的判断,究其原因是忽略了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分布。

7.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衰老细胞内因为酪氨酸活性降低,色素沉积而出现老年斑

C.神经元的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D.癌细胞的分裂、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核糖体参与合成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细胞的凋亡、细胞的癌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变,因此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衰老的细胞内,因为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所以老年人的头发会变白,B错误;神经元的凋亡是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C错误;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蛋白质合成旺盛,而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因此癌细胞的分裂、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核糖体参与合成蛋白质,D正确。

【点睛】理清并理解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8.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答案】A

【解析】

据图中染色体的数目及其行为特征判断,图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了基因重组,A项正确;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不同,B项错误;图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已不再进行染色体的复制,C项错误;图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加倍,染色体数目暂时与体细胞数目相等,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过程:

分裂间期:

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一条染色体变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

联会、四分体

中期: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减少一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

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体暂时加倍

末期:

细胞向内凹陷,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

9.黄瓜是雌雄同株单性花植物,果皮的绿色和黄色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状。

从种群中选定两个个体进行杂交,根据子代的表现型一定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A.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和黄色果皮植株自交

B.绿色果皮植株和黄色果皮植株正、反交

C.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和黄色果皮植株与绿色杂交

D.黄色果皮植株自交或绿色果皮植株自交

【答案】C

【解析】

如果绿色果皮植株和黄色果皮植株都是纯合子,则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无法判断显隐性,故A、D项错误;黄瓜无性染色体,无论两亲本都是纯合子,还是绿色果皮植株和黄色果皮植株有一为杂合子,正、交反交结果都相同,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B项错误;绿色果皮植株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果皮为显性;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说明绿色果皮是纯合子,再和黄色果皮植株杂交,若后代若出现黄色果皮植株,则黄色果皮为显性;若后代均为绿色果皮,则绿色果皮为显性,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

【名师点睛】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10.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基因B对豌豆素有抑制作用,而b基因没有。

下面是利用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的纯种品系(甲、乙)及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多次杂交实验的结果

实验一:

野生型×品系甲→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

无豌豆素=1:

3

实验二:

品系甲×品系乙→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

无豌豆素=3:

13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

A.据实验二,可判定与豌豆素产生有关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品系甲和品系乙两种豌豆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实验二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其中杂种植株占的比例为10/13

D.让实验二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全部自交,单株收获F2植株上的种子并进行统计发现,所结种子均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6/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以题文描述中呈现的“基因B与A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两组杂交实验的“亲本与F1的表现型、F2的性状分离比”为切入点,据此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

【详解】依题意可知:

若将表现型用基因型填空的形式表示,则无豌豆素的植株有A_B_、aabb、aaB_,有豌豆素的植株为A_bb。

在实验二中,品系甲与品系乙杂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是1﹕3﹕3﹕9的变式),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与豌豆素产生有关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进而推知:

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在实验一中,野生型(AAbb)与品系甲杂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说明F1的基因组成中,有一对基因杂合,一对基因纯合,即F1的基因型为AABb,进而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知:

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的基因型为AABB、品系乙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实验二的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它们的数量比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1,其中杂种植株占的比例为10/13,C正确;让实验二的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全部自交,单株收获F2植株上的种子并进行统计发现,所结种子均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13AABB+2/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7/13,D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不会判断“表现型与基因组成的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由题意“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基因B对豌豆素有抑制作用,而b基因没有”可知,无豌豆素的植株为A_B_、aabb、aaB_,有豌豆素的植株为A_bb;由实验二中的“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可知:

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进而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11.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格里非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A的RNA和TMV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A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格里非斯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详解】用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利用自身的DNA为模板,以细菌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来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依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可推知,少数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A错误;格里非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A的RNA和TMV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A的遗传物质,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识记和理解格里非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过程、实验结论等,抓住“重建病毒的遗传物质RNA来自TMVA”,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12.科学家对人类的X、Y两条染色体进行研究发现,两条染色体既有同源区段,又有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只存在于Ⅱ同源区

B.Ⅰ、Ⅱ、Ⅲ区段上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相关

C.遗传上与性別相关联的基因只存在于Ⅰ、Ⅲ非同源区

D.血友病、红绿色盲致病基因只存在于Ⅰ非同源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除了存在于Ⅱ同源区外,还可以存在于Ⅰ的非同源区,如红绿色盲基因,A错误;与性别决定相关的睾丸决定基因存在于Ⅲ非同源区,Ⅰ、Ⅱ、Ⅲ区段上的基因均与性别相关联,但不一定与性别决定相关,例如性染色体上的血友病基因与性别决定无关,B错误;遗传上与性別相关联的基因既存在于Ⅰ、Ⅲ非同源区,也存在于Ⅱ同源区,C错误;血友病、红绿色盲致病基因只存在于Ⅰ非同源区,D正确。

【点睛】只要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就与性别相关联。

位于性染色体同源区上的基因存在于X和Y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互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其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差别;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基因仅存在于Y染色体上,只限于在男性中遗传。

13.

碱基种类

A

C

G

T

碱基浓度(%)

36

24

18

22

据此,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双链DNA

B.该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不遵循中心法则

C.以该病毒DNA为模板,复制出的DNA不是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

D.该病毒DNA的突变频率较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病毒的遗传物质碱基种类中有T没有U,说明是DNA,但数量A不等于T,G不等于C,说明不是双链DNA,A正确;病毒浸染细胞后,遗传信息流动过程遵循中心法则,B错误;以该病毒DNA为模板,复制出的DNA碱基序列与原DNA碱基序列互补,不是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C正确;单链DNA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核酸结构与功能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4.已知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

现用有尾鸡(甲群体)自交产生的受精卵来孵小鸡,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就表现出无尾性状(乙群体)。

为研究胰岛素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可行性方案是

A.甲群体×甲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B.乙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C.甲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D.甲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要判断胰岛素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实质上就是要判断经胰岛素处理后的乙群体小鸡的基因型有没有发生变化,(若为Aa,则发生了基因突变;若仍为aa,则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故可用甲群体×乙群体,在不注射胰岛素的条件下,观察后代的性状,如果后代出现无尾(A_)和有尾(aa)性状,说明胰岛素引起了基因突变;若后代全部为有尾(aa),则说明胰岛素并没有引起基因突变。

综上所述,本题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实验设计。

15.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正确的是

A.用相同材料做该实验,低温诱导的时间长短可以不同

B.与正常有丝分裂相比,视野中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较少

C.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点不能分裂

D.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的细胞体积较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详解】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一般是在4℃条件下培养根尖48小时~72小时,所以用相同材料做该实验,低温诱导的时间长短可以不同,A正确;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持续的时间大于分裂期,所以与正常有丝分裂相比,视野中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较少,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多,B错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点分裂后加倍的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C错误;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体积较大,D错误。

【点睛】理解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16.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

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A.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

C.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

D.不同物种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同物种其基因库不同,A错误。

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在相似生存环境会产生相似性状,说明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B正确。

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就是共同进化,C错误。

同一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不同物种自然状态下不会打破生殖隔离而演化为同一物种,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趋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7.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B.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C.激素能被体液特异性地运输到相应组织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

D.HIV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内环境、激素调节的特点、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产生动作电位,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A错误;细胞质基质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错误;激素能被体液运输到机体的各部位,特异性地作用于相应组织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C错误;HIV是一种营寄生生活的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T细胞,而T细胞在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中也发挥作用,因此HIV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内环境的组成、激素调节的特点、特异性免疫的种类及过程,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18.图甲为所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给予适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