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389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1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认识区域

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

一、区域的特征

1.含义:

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2.基本特性

(1)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2)区域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3)区域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4)区域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易误点拨] “区域”和“地域”

“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但“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和工业地域、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等;而“区域”是泛指,且范围有大有小。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划分指标

2.区域的类型

(1)按照区域尺度大小划分:

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

(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

概念

自然区域

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行政区域

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经济区域

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文化区域

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1.区域的内涵

(1)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区域在地表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特征。

(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3)区域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则体现了区域划分的主观性。

2.区域特征的分析

(1)区域特征分析

①区域整体性。

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下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②区域差异性。

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如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中的“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金色中国”和“银色中国”就体现出了区域差异性特征。

③区域开放性。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特征。

④区域动态性。

首先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如雄安新区范围的变化。

其次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2)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开放性和区域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开放性、动态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

所以,区域的四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②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1.按照区域空间尺度大小划分

区域按照空间尺度大小划分,可分为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具体如下:

类型

举例

特点

大尺度

的区域

全球海洋、全球陆地、各个大洲、各个国家、我国不同的经济地带等

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

中等尺

度区域

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等

小尺度

区域

辽中南工业区、上海浦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

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

区域按照区域性质划分,可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具体如下:

影响因素

分类或举例

自然

区域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等;部门自然地理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植被区等

行政

区域

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

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经济

区域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

综合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

文化

区域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

东亚文化区、西亚—北非文化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化区等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1)特点

①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②经济特点:

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2)人地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3)区域发展状态:

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1)特点

①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态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

②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④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2)人地关系:

出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3)区域发展状态:

中心城市呈现率先发展的势头,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1)特点

①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

②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③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2)措施:

区域产业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3)案例:

中国新型工业化。

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1)发展特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

(2)具体措施

①以创新为引领:

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

②路径:

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

③目的:

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易误点拨]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往往逐渐下降,但并不是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也不是农业生产总值下降。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2)人文发展指数:

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发展差异: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原因:

区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措施:

1.区域的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内部经济差异

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人地关系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区域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日益增多

区域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内部经济差异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快,辐射带动作用加强

对外开放程度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人地关系

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发展特点

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原有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衰败;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人地关系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地矛盾加剧

提出措施

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发展特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

具体措施

以创新为引领,主要是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

人地关系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2.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区域的发展一般会经过初期开发、成长壮大到转型调整再到高效益综合发展四个阶段,但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并非每个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些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面临挑战的时候,由于自身缺乏转型、调整的能力和条件,导致经济停滞,从而衰败下去甚至消亡;还有些区域在成长阶段注重各个方面的调整、协调,使人地关系维持在和谐阶段,从而长期处于成长阶段。

1.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经济联系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联系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

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

(3)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在区域之间的流动或转换。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

(1)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形式:

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3.区域联系的表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特别提醒]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人文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自然地理环境。

二、区域协调发展

1.意义:

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案例:

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合作效果

表现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西部地区投资加大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

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中,在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2.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1)表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作用及区域联系

目的

在区域内部,各成员国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强各成员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用

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的质量,并挖掘各成员国各自的区位优势,实现由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区域联系

在区域内部对生产资料、信息、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新的配置与重组

(2)图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及全球经济联系

[归纳提升] 图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

图示法理解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

 

第二章区域发展

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大都市的概念:

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1)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首先是集聚作用,其次是辐射带动作用。

(2)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空间集聚

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

第二阶段:

辐射功能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上海的位置:

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2.上海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

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等。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一核五圈四带”城市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形成

(1)联系: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2)动力:

上海大都市。

2.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相互作用

(1)上海对周边城市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

(2)周边城市对上海的龙头地位形成坚实的支撑。

3.上海都市区的影响

(1)对内:

主要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域。

(2)对外:

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

[归纳提升] 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辐射功能

条件

举例

产业带动功能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原有的低端产业逐步退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新医药等产业显著加强,金融、证券、国际商贸等领域全面提升。

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庞大的产业集群

都市核心功能

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型窗口

上海强力拉动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都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上海设立领事馆的国家已达60多个,2018年11月在上海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上海是长江流域的门户,拥有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上海拥有虹桥、浦东两大国际机场,上海港是我国主要的外贸港之一,拥有外高桥、吴淞、洋山等深水港

金融服务功能

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上海是我国大陆两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一

上海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金融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等。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上海站在全国技术创新的前列,与发达国家和国内研发中心保持频繁的交流。

上海建有众多的高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国内广大地区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节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一、产业转型的含义

1.传统产业的作用与问题

(1)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城市化等。

(2)问题:

技术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2.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

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经济政策、科技创新等。

二、休斯敦的产业转型

1.休斯敦发展概况

(1)休斯敦概况:

为美国第四大城市,位于墨西哥湾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2)发展概况

发展之初

经济支柱是农牧业,棉花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第一次发展高潮

1901年,休斯敦东北部的石油开发,促成了其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

第二次发展高潮

1930年,得克萨斯州东部再次发现大油田

第三次发展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世纪70年代

世界石油价格暴涨,休斯敦石油、石化工业进入全盛期

 

[易误点拨] 区域发展虽往往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不断成长壮大的,但也有区域是由于便利的交通位置(如石家庄市)等其他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作为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

2.休斯敦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

(1)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

严重依赖石油经济,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2)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萧条,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科技人才外流。

3.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调整方向:

立足于发达的石油工业,积极拓展石油工业产业链,带动机械、电子、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展;大力发展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促使城市经济多元化。

(2)调整结果:

由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变为综合性大都市;实现了结构优化和绿色转型。

[归纳提升]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位置与主要城市

(1)位置:

位于德国西部。

(2)主要城市:

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

2.鲁尔区的繁荣

(1)资源条件:

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

(2)重工业区形成

形成

19世纪上半叶,依托煤炭资源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机械为核心的重工业区

地位

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0%,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形成:

在钢铁、化学工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化肥、建材、纺织、服装、啤酒等工业。

3.鲁尔区的衰落

(1)煤炭工业衰落

①时间:

20世纪50年代以来。

②原因:

海外廉价石油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出现“煤炭危机”。

(2)钢铁工业衰落

(3)相对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障碍。

(4)长期发展重化工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特别提醒]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全面转型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制定方案,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2.转型效果

(1)原先的煤炭、钢铁工业多已全面改造,电力、化学、石油、军事等工业部门在欧洲占据突出地位。

(2)鲁尔区已成为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

(3)环境污染得到彻底治理,环境优美宜人。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

鲁尔区的发展与繁荣跟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分不开,也与良好的交通、市场条件有关。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可归纳如下:

区位优势

影响

项目

内容

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煤层埋藏浅,利于露天开采)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离铁矿区较近

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来自距离较近的俄罗斯、瑞典等国

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充沛的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相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便捷的水陆交通

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四条人工运河连成一体,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

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分析

(1)传统产业衰落

衰落原因

煤炭工业

20世纪50年代,海外廉价石油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

钢铁工业

20世纪60年代,产钢、出口钢的国家增多;新材料的出现,钢替代品的广泛应用;欧洲钢铁市场萎缩

其他工业

煤炭、钢铁主导工业衰落,导致机械、化学、化工等产业衰落

衰落表现

从业人员减少,工人失业问题严重;钢铁生产向国外转移,产量下降

(2)环境恶化的原因

框图法理解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鲁尔区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此,鲁尔区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如下图所示:

除上述措施外,鲁尔区还进一步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调整工业布局,既减少运费、少占土地,又可降低污染。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

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2)我国生态脆弱区治理的重点区域:

荒漠化地区。

2.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的概念

①荒漠化: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②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类型

①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②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易误点拨] 荒漠化不是荒漠

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的过程,是一种趋势;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一般是在降水量非常少、干旱的地区,地球表面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存在和活动稀少的地区产生的自然景观。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荒漠化危害范围大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荒漠化危害程度深

(1)经济方面:

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方面: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方面:

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措施

3.具体措施举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4.目的:

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

(1)荒漠化的概念图解

(2)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

2.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

所占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农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