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614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docx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

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案例库(五)

全国第六届“十杰教师”事迹:

夏峰科学地爱每一个孩子

  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学校校长夏峰:

“特殊教育绝不仅仅是爱心教育,更深层的目标是必须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无奈失学,不让一个孩子误入歧途,不让一个孩子学无发展。

  夏峰真诚关心每一位学生。

  夏峰入党的那一年,刚满18岁;也就在同年,他选择了从事聋哑、智障少儿特殊教育的人生之路。

  16年弹指而过。

如今年仅34岁的他,从普通美术教师成长为年轻校长,始终无怨无悔地坚守着心中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挚爱和信念。

  每个孩子都享受关爱

  在夏峰的带领下,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校这所专门培养智障少儿成才的特殊学校,师资已从创办伊始的18人,发展到今天拥有近60位精兵强将的规模;学生更是覆盖了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自闭症、脑瘫、幻想症、唐式综合症等各个特殊门类。

  对特教事业,夏峰深信:

特殊教育是反映社会的镜子,所有的特殊孩子,都必须在义务教育中获得巨大的关注,人人都享受到教育的机遇和关怀。

他认为,各种针对智障等残疾少年儿童的辅读学校、初级职校,都应该与时俱进,使特殊教育适应于非正常孩子及那些不能从常规教学中实实在在受益的孩子的需要。

  夏峰要求自己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实践者。

他说:

“特殊教育是帮助,平等的帮助。

”在他看来,他学校的学生都是“正常”的孩子,唯一的不同是他的同事们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而已。

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构建的是一个学习的乐园、劳动的基地、生活的窗口。

而这一切,只为了营造一个让所有孩子平等受教育的环境。

  每个孩子都学有发展

  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夏峰时常会被前去取经的同行、记者要求“讲些感人的故事”,但他却很少愿意为此多说,而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办校的理念和长宁区初级职校的特色。

  其实,在夏峰的工作中,感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但他却认为,特殊教育绝不仅仅是爱心教育,而要去研究如何才是“科学地爱”,更深层的目标是必须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无奈失学,不让一个孩子误入歧途,不让一个孩子学无发展”,而支撑这些的原动力是强大的教学科研。

  在长宁区初级职校,夏峰开展“大龄智障学生初职教育支持式课程”的研究。

这项课题涵盖面还真不小,既包括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岗位体验课程,更融汇了人文与社会的课程,这样的理念实践于辅读类的学校,其新意不言而喻。

  在该校,智障学生不但接受了应用性的语数外、信息技术、体能训练等通用基础课程,还接受了旨在帮助他们未来立足于社会生存的生活技能型的专业技术课程,如烹饪、园艺等;同时,夏峰倡导开展了强调社会实践功能的岗位体验课程,学校每月都坚持组织学生上街义卖,把卖报、卖花得来的钱捐献给希望工程、中华骨髓库等;而人与社会课程则着重诱导智障学生怎样与人交往、融入社会。

在长宁区初级职校,每个教室的墙上都有一块“心情调色板”,所有学生每天清晨走进教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彩色纸片表达自己的心情,并写明原因。

  智障的学生拥有了师生间、同学间心灵交流、思想沟通的平台。

此举虽小,却很快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关注和肯定。

  长宁区初级职校的支持式课程研究认为:

促进课程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课程管理和评价。

于是,针对学生的特殊实际,夏峰设计了《支持式课程学生发展手册》,并创建了“找回自信的我”的学生电子档案,运用教育叙事和雷达图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

他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写“自传”,把教学心得记录在案,通过不断的叠加和丰富,以期成为进一步教学改革的思路源泉。

在他的坚持下,学校每周都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并形成报告,而后再由评审组提出发展建议。

  四重角色推进教研相长

  一个面向智障学生的校长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每天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校长该是“保姆”或“救火队长”吗?

夏峰从不这么消极地看自己的位置,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他给自己的校长岗位作了四个角色定位。

  首先,应该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引领者。

夏峰认为,学校规划的制定需要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其中还离不开专家、学者等各方专业英才的共同参与。

  在夏峰倡导下,学校管理的好传统不断延续,学校数年来持续推进的民主管理品牌建设,使校长和教师通过对话和实际参与,共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学校推出“教师金点子卡”和“网上金点子”等系列活动,并予以制度化。

此举的结果是,每个学期他一般都能够获得100余条来自一线教师的金点子建议。

  其次,应该成为组织文化的领导者。

在长宁区初级职校,教师拥有着学校不断创造的充电机会。

“充了电会不会跳槽?

”这是不少人担心的问题。

夏峰回答:

“教师可能跳槽,固然对我们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但不怕,只要有好的组织文化,教师就会成为学校命运的共同体。

学校办好了,教师的心自然稳得住。

  第三,校长应该成为学习研究的带头者。

职校创办7年来,夏峰牵头立项了教育部特殊教育“十五”课题、全国家庭教育研究“十五”课题、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等21项教研课题。

通过校长和教师共同的学习研究,教师们教学兼顾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热情高涨,已累计撰写了1000余篇论文、教育叙事案例和个案研究报告等。

其中,4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

  第四,校长还应该是师生成长的促进者。

夏峰总是说,校长是通过服务教师来服务学生,办好学校的。

因此,他坚信每个教师都是金子、都是好人。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重点构建了支持式教师学习课程,由师德修炼课程、心理修炼课程、观念修炼课程等组成。

  每个智障孩子都是金子

  走马上任当校长之际,夏峰在与全校教师开展大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形成校训:

“每个智障孩子都是金子!

  其实,这一信念早在16年前,刚刚走上特殊教育岗位时,便在夏峰的心中树立起来。

在他心中,每个特殊学生都有潜能,无论他们是正常孩子还是智障娃娃。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夏峰开始了自己“开发智障学生潜能,让金子熠熠闪光”的实践探索。

  在最初担任美术老师的几年里,夏峰先后辅导聋哑学生200余次在国内外美术大赛中获得大奖,撰写的美术论文也在全国屡屡获奖。

为此,他被誉为“特殊孩子的画魂”。

  1998年,聋校转为面向智障孩子教育的初级职校后,针对弱智学生的普遍特点,他又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适合他们的“临添法”、“临变法”等美术技法,从而不断激发起智障学生的艺术潜能,部分学生甚至在和正常智力的学生同台竞技时都毫不逊色。

2004年,他辅导学生的美术课堂作业又获得了首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美术大赛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教育部、中残联颁发的指导教师奖。

从此,帮助智障学生“找回自信的我”,成为夏峰心中不灭的信念。

  在夏峰和他的同行们的精心培育下,长宁区初级职校智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历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中,这些孩子和正常学生同场竞技,在评分标准和考核标准没任何差异的前提下,该校的智障学生连年累计通过率超过97%。

曾有一位智商低于70,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学生小蔡,以满分成绩取得了计算机初级证书;另一位学生小颜,虽然同样智障,却凭借独特的素质被一家四星级酒店相中任服务工作,几年历练,竟成了600多名员工中的3个“优秀员工”之一。

  在过去的三年,长宁区初级职校的轻度智障毕业生,连续实现就业率100%。

教师们说,这一切正是得益于“每个智障孩子都是金子”的信念转化为全体教师倾情奉献的结果。

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是金子,我们激发学生;学生是教科书,我们研究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尊重学生;学生是艺术品,我们欣赏学生;学生是美好生活,我们享受学生。

  学美术出身的夏峰说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永远不会感到工作已做到了最好。

作为一名园丁、校长,夏峰誓将特殊教育进行到底!

  

第六届全国“十杰教师”事迹

探索教育30年不停步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张思明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从一个乳臭未干的“高中”生走上北大附中的讲台,再到荣获多种荣誉称号,张思明的教育生涯已经整整30年了。

  从毕业参加工作到自学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他用了10年时间;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数学建模课题研究者并脱颖而出,他也是用了10年时间;从数学建模课题研究者成为如今的全国教育系统“十杰”候选人,他又经历了10个年头。

  追踪张思明走过的这不平凡的30年,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教师成长的艰辛和乐趣,以及其自我挑战、永不停步的感人历程。

  第一个10年:

艰难求学路

  1975年,张思明从北大附中高中毕业。

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下乡插队或接受学校照顾,留校当初中老师。

为了病中的母亲、年幼的妹妹,他选择了后者。

  直到今天,张思明还清晰地记得他初登讲台时的那一幕。

那时他不会讲课,上了讲台就像学生念书一样,把一节课给念下来。

一个女生在交上来的作业本封面上画了一幅漫画,一只老鼠拿着麦克风在课堂上讲话,下面写着:

你是哪个庙里的和尚,敢来教我们?

  面对窘境,张思明没有气馁,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优秀教师,让学生喜欢。

  张思明深知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自己欠缺得太多了。

高中毕业因为“文革”原因不被承认,小学辗转北京、上海、江西农村,也没拿到毕业证书。

虽然在北大附中讲台上教着高中的课,可在学历上却远不够格。

他没学过立体几何、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复数、三角和解析几何也有大量漏洞,更别说微积分了。

  那些年,张思明的生活节奏是用“秒”来计算的。

他是北大数学系1978届的旁听生,还是首师大夜大学的借读生,1981年北京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又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自考。

后来他又成为日本冈山大学的教师研修生。

而他在学校还当着班主任,每周两个班有12节数学课要上,300本作业要改,时间全靠从休息时间里挤。

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早锻炼后就开始背书、做题,没有寒暑假,没有休息日,有的只是图书馆、教室、学校、课堂、自学考试考场之间的简单重复。

  几年里,他先后写下40多册笔记和习题,做了几千道题,写了30多本专题学习总结,摞起来有一米多高,频繁地参加了60多场考试,才换来一个在母校当教师“刚刚够”的资格。

  1985年,张思明自学考试终于修完了学业,“线性代数”96分,“抽象代数”98分,“数学分析”100分。

张思明作为自学考试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和鼓励,10年的苦读终于换来了累累硕果。

  第二个10年:

创新教学法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爱数学,学好数学?

这是张思明近30年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去美国考察的时候,“烤面包的程序设计”、“用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技术让学生设计一辆自己认为最好的自行车”等几个案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看到,那里的孩子们兴高采烈,似乎不是在上课,而是在玩、在做游戏。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尽情地去创造。

各种各样的“体验学习”设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在体验中去理解知识。

  于是,一个名词在他的脑海中出现:

“数学建模”。

什么是数学建模?

就是把一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过适当的刻画、加工,抽象表达成一个数学问题,进而选择合适的正确的数学方法来求解。

它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了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数学问题,张思明身上时刻充满了“问题意识”和数学的敏感性。

一次,他发现一家复印店门口写着:

本店承接工程复印,可以复印A0和B0规格的工程图。

他想:

一般常用的复印纸都是A4、B5规格,A0、B0规格的复印纸有多大呢?

一个现实中的数学应用问题产生了,张思明把它带到课堂上,学生们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出了答案。

  张思明还给学生出过给所在小区设计一条最佳邮政投递路线和一条合理的保安巡逻路线的题目。

学生们花了很大工夫来做这个案例,几个同学组成一组,根据特长(画画、计算、分析、测量等)进行合理分工,然后挨门挨户实地踏勘自己所在的小区,观察、收集、整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画出小区平面示意图,包括楼房位置、门洞朝向、道路情况等,最后勾画出投递路线和巡逻路线。

有的设计细到在每个门洞设感应装置,保安员巡逻到这里,就能从这个装置接到指令,知道下一步该向左还是向右,刚才有哪些可疑迹象。

  让张思明感到骄傲的是,于颢、陈明卿两个学生的《保安巡更路线软件流程设计》,在2002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北京市物业管理商会在组织专家评估后认为,该论文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还有13组学生的其他设计,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分获一、二、三等奖。

  在北京近郊有一条叫关沟的山谷,张思明把学生带到那里,让他们测量山谷里奇形怪状的大石头的体积、采集中草药,利用数学中的分形知识,找出具有“生物全息现象”的植物。

学生们体验了游玩的快乐,也学习了不少新知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掌握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本领,提出并解决了一大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中学数学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创新大赛中6次获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热情。

  第三个10年:

用心做教育

  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

在30年的从教生涯中,张思明大部分时间在当班主任。

张思明为师、做人都不着痕迹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总结自己30年的教育人生,张思明用了5个字:

用心做教育。

  张思明班上曾经有一个缺了一截手臂的女学生,在割草劳动时,她不甘落后,和其他人割得一样快、一样好。

张思明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边防前线的信,一个战士诉说生活没意思。

张思明将来信交给这个学生,请她给战士回信。

这名学生吃惊地问:

“为什么选我?

”张思明说:

“你最有资格。

”她给那个战士写了很多封信,在鼓舞一颗对生活感到沮丧的心灵的同时也鼓舞着自己。

毕业多年后,她给张思明来信说:

那是今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张思明一谈教育,就会谈到国家、民族,谈到社会责任感。

他告诉学生:

一群优秀的教师+一群优秀的学生=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

考上北京大学的李昊回忆说,张老师甚至可以在讲授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听完张思明的一节数学课后,李昊的一位同学改变了以前想在国外做研究的想法,决心出国学习后回国,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

  在班会和集体活动中,张思明通过收集大量素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优选法”;结合中国革命史在清明节介绍杨靖宇、叶挺等前辈英烈的事迹;组织讨论独生子女的优势和不足;结合高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开办学习方法专题讲座;结合心理学知识为部分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介绍记忆规律、自我暗示作用、抄袭和早恋的危害、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

他讲究教育内容和过程都要科学、真实、有知识量、信息量,讲求实效。

  采访他的学生,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有多么佩服张思明,因为他是一个不仅教他们学问和技能,还教他们做人的老师。

因为有了张老师,原本不喜欢甚至恐惧数学的学生喜欢上了数学,原本单纯的心灵变得更加纯洁通透。

学生们说:

“这就是张老师让你不得不服的能耐。

  崇尚自然之美、热爱生活的张思明说: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全国第六届“十杰教师”事迹

31年坚守瑶山教学点

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茅坳小学教师赵玖富

  31年了,到底为学生们垫了多少钱,赵玖富自己都说不清楚,只知道每个学期都要垫交,只知道村民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赵垫钱”。

 

  出常宁县城70多公里,一路颠簸到乡政府,再在崇山峻岭中手脚并用“走”上3个多小时,翻过几个山头,赵玖富工作了整整31年的地方——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茅坳教学点就到了。

  这是学校吗?

高山顶上,泥坯为砖、树皮为瓦,矮塌塌的三间屋,除了屋前那一小块整齐的水泥地,这一溜儿三间屋,与周围零星散落着的瑶族同胞的房子,实在没有两样。

  赵玖富人生的最好年华就在这三间屋子里度过的,整整31年。

  “看不得瑶民那恳切的样子”

  1974年春,17岁的赵玖富初中毕业了,作为塔山瑶族乡屈指可数的几个初中生,他被推荐上了师范,

  “这下好了,你们家玖富终于走出了大山”,乡邻们闻讯赶来道喜。

  哪能不喜?

赵玖富所在的瑶山,海拔1000多米,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专家们认定是“基本不适宜人居”,离它最近的村庄有十多公里,最近的集市有30多公里,全村100多人,当时没有一个人去过乡政府以外的地方。

  没想到两年后,瑶寨的第一个中专生又回到大山里,在家门口的教学点———茅坳小学当起了“孩子王”。

  “其实有好多次机会离开大山。

”站在那不到20平方米、仅6张破烂不堪的桌子和6张条凳的教室里,个头不高的赵玖富说。

见记者老盯着旧课桌看,他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这些桌凳还是山外的学校捐的,以前我的学生都是在泥巴上架块木板当桌子。

  1976年从湖南三师毕业后,他被留在乡中心完小。

可他记得寒暑假回家,家门口的教学点因为谁也不肯去,几次开不了学,好不容易要来一名教师,还没上几天课就走了,因此,他主动要求回乡任教。

这一干就是10年。

  1985年7月,考虑到赵玖富在瑶山里实在干得太久了,到学区开个会什么的,来回都要走五六个小时。

“让年轻人也去锻炼一下。

”学区领导说。

于是,赵玖富再次被调到乡完小。

  “赵老师,学生还是听你的。

”“那个老师瑶话都听不懂,怎么教学生?

”“我崽伢子硬要你教才肯上学。

”赵玖富原以为从此离开了大山,没想到一个学期不到,就有20多个家长和学生到他家、到完小来“告状”,有的干脆直言不讳地请他回去。

  “这次还回去,只怕你一辈子都窝在山里了。

”同事和朋友们都劝他。

“我主要是看不得学生和家长们那恳切的样子。

”事隔20年,赵玖富憨憨地解释说。

当然,他还告诉我们,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一般小孩在上学前是不大会讲汉语的,所以要教瑶族孩子,还非得是瑶族教师才行,而当时全乡的瑶族教师才三四个,到瑶族教学点,非他莫属。

于是,在完小工作不到一年,赵玖富再次回到大山深处。

  “赵老师,哝嘟!

  回到大山容易,无非是自己多吃点苦;但要在大山深处教好书,可不那么容易。

“最难过的是瑶民们太穷,拿不出钱来供孩子读书。

”赵玖富说。

  因为山高路险,自然条件太差,他所在的村,常年人均收入在300元左右,最差的年景可能还不到100元,全村32户没有一户能让孩子顺顺利利读上书的,赵玖富也从来没有收齐过学生们的课本费。

这个学期,村民们的人均收入到了700多元,全校8名学生,应收课本费和杂费1600多元,但赵玖富实际才收到600多元,剩下的只好自己垫交或想办法让其免交了。

  31年了,到底为学生们垫了多少钱,赵玖富自己都说不清楚,只知道每个学期都要垫交,最多一个学期垫交了600多元,只知道在他手上,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没有钱而辍学,只知道村民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赵垫钱”。

  去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局来给他整材料时,认真算了一笔账:

31年时间,累计垫付2.8万多元,助学146人,助学金额达7960元。

31年里,赵玖富教过的学生也才200多人!

也就是说,60%的学生都得到过他的资助。

  “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让瑶家孩子们多读点书。

”赵玖富说。

2002年冬天,天降大雪,赵玖富发现一个叫赵永德的孩子没来上学,放学后他连家都没回,拿着教案就冒雪赶了十多里的山路到了赵永德家,原来赵永德因为衣衫单薄没法去上学。

“明天去学校吧,老师保证让你不受冻。

”赵玖富心酸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在火塘边给他补上了当天的课。

第二天,当赵永德哆哆嗦嗦走到教室门口时,发现教室里多了一盆木炭火,并且放学后赵玖富还递过来一件崭新的棉袄。

  “赵老师,哝嘟!

”记者采访时,围着看热闹的村民们都伸着大拇指这样说。

他们抢着告诉记者,“哝嘟”是瑶语,意思就是“好”,“太好了”。

而赵玖富“哝嘟”的事情太多了:

父亡母嫁的盘三英,四年课本费全部是赵玖富垫交的;1997年本村的第一个中专生盘红军,上学的1000元学费是赵玖富垫上的,以后每年还资助他200元;2002年5月25日,学生盘兴旺上学路上被毒蛇咬伤,赵玖富用嘴对着伤口吸毒,学生得救了,他自己却中毒昏了过去;2003年山洪暴发,他一手挟一个学生,背上还背着一个学生,将学生转移到安全处,自己的脚却被尖石划出两道深深的伤口……

  更为难得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少交点杂费,他设法找村里要了一块荒地,带着学生种上了茶叶和药材,还带着学生采草药、挖竹笋、捡山菌,每年收入的100多元全部补给了学生。

  为了让学生得到长期救助,他还利用自己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四处找企业家们“化缘”,设立了瑶乡第一个奖助学基金,自己也从1997年起,每年为这个基金注入一个月的工资,目前基金总金额已达1.5万多元,每年可全额资助2至3名孩子上学。

  瑶民的主心骨

  在瑶寨,赵玖富是全村文化最高、见识最广的,相对于人均年收入才几百元的瑶民们来说,也是最富的。

因此村里大事小事,村民们有任何难事,第一个想到的是“找赵老师”。

村里最难的是什么呢?

一是孩子们没地方上学,二是30多年了不通公路,这也是赵玖富最大的一个心病。

  刚到教学点的时候,小学校舍是一栋50年代建的简陋泥土房,后来泥土房不能用了,又借用了一间民房,旧民房阴暗狭窄,漏风又漏雨。

建一所新学校就成了赵玖富最大的愿望。

可以说,从1976年他到校的第一天起,就在悄悄地为这个愿望努力着,他悄悄地存钱、悄悄地存木材,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起一所崭新的学校。

  机会终于来了,1980年,上级为建校拨了100元,他就靠着这点钱,带着新婚妻子和父母以及全家7兄妹,日夜劳作,建起了全寨最好的房子;1998年房子破旧要整修,上面拨了1000元,这还不够,他又拿出自家准备打家具的价值500多元的木材,从山外买来水泥,将学校整修一新。

  多少年了,村子不通路不通电,1997年,在各方的关心下,电通了。

但路何时能修成?

无数次村民们找到“我们的赵老师”诉说,赵玖富如何不急?

因为不通路也不通电话,每次学区有什么事,总得花20元雇人来传信;因为不通路,学区和市里好多教学教研活动他都无法参加;因为不通路,山里大批的竹木材、药材、野菌等运不出去……什么时候能通路就好了,赵玖富同样梦想着。

  多少年了,他逢人就介绍自己的瑶村,介绍自己的学校,2002年,工作出色的赵玖富当选为衡阳市政协委员,利用这个机会,他还与村领导一次次地跑上级部门,跑有关单位,终于,他们争取到了6万多元资金。

钱拿到后,他又主动请缨采购材料——因为别的村民大多连常宁县城都没有去过。

  2003年,茅坳村历史上第一条山路通车了,尽管十分地崎岖坎坷,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还是放开了鞭炮并给“我们的赵老师”戴上了大红花。

第六届全国“十杰教师”事迹

30年守望太阳山里的孩子

  江西永修县柘林镇太阳山教学点教师邹有云:

“我图的就是山区孩子有个好前程,山村有个好面貌,山民能过上好日子,自己能当个好老师!

  为了山里的普通孩子,他坚守了30多年,在大山深处仅有的一张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

他说,看到孩子从山里走出山外,看到孩子们的人生从这里起程,他感到幸福。

  他,就是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永修县柘林镇太阳山教学点教师邹有云。

  走向大山

  赣西北柘林水库库区深山处的孩子,每天上学要翻山越岭走上二三十里,不少孩子因此失学。

1973年,当地政府试着在一个叫太阳山的村子里设一个教学点,方便周围太阳山、杨家山、雷头山3个村的孩子读书。

但是,起初的一年,教学点换了6名代课老师,却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

  第二年春,从江西共产主义大学云山分校毕业的邹有云,成为江西省永修县柘林镇黄岭村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

那年,他20岁。

半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