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6802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要点复习冲刺

教育概述

一、教育含义:

1、广义教育:

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目的;

(2)范围:

知识、技能、德、智,体;

(3)形态:

家庭、社会、学校

社会教育:

社区教育、社会上的各种教育机构、大众传媒

教育合力:

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课外与校外教育活动

2、狭义教育:

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依据:

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规律;

(2)特点:

目的、计划、组织;

(3)形式与发展:

夏(形态)、商(形式)、西周(体系)

3、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教育”始见于《孟子*尽心上》

最早对“教育”做出解释的是许慎《说文解字》

补充:

谢弗勒《教育的语言》,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课程”西方最早的提出者斯宾塞,中国最早的提出者朱熹

二、教育的起源

起源

观点

人物

地位

神话起源说

上帝和神的旨意

所有宗教、朱熹

最古老

生物起源说

动物的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沛西能

第一个提出

否认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孟禄

 

否认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

人类的生产劳动

米丁斯基、凯洛夫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1)育人;

(2)社会性;(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继承性、历史性、长期性、阶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

共性比较周期消灭路上某个超前或滞后

4、教育组成要素

教育系统:

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最主要的矛盾: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教学系统: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最主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

5、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促进)和负向功能(抑制)默顿提出

3、按作用的呈现方式:

显性功能和隐隐性功能

6、教育规律

1、教育与个体的发展关系

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

七、教育理论

1、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20世纪20年代

经费、行政、学术、内容、宗教

2、教育万能论:

爱尔维修否定了遗传的作用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

八、教育的发展(简答)

1、原始形态的教育

最突出形式:

口耳相传;最突出特征:

权利平等

2、古代形态的教育

教劳分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私学的出现:

(1)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2)促进了各家学派的产生;

(3)揭开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序幕。

西周: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西汉:

太学(最高教育机构);文翁兴学

东汉:

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古埃及: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和谐教育:

雅典(体育为主)VS亚里士多德(音乐为主)

3、近代形态的教育

国家化、法制化、世俗化、初等教育义务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现代形态的教育(现代学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5、当代形态的教育

终身化(终身学习导论)、全民化、民主化(中心内容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是基础;也是教育公平的关键)、信息化(基本特征:

开发、共享、交互、协作)、整合化(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人文关怀体现了学会关心)、多元化

世界三大潮流:

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选择)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外在、表面的特征)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客观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研究任务:

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教育学是基础学科,公共必修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选择)

1、萌芽时期: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学记》、“古希腊三贤”、昆体良

2、创立时期: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夸美纽斯、洛克、卢梭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杜威

3、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克鲁普斯卡娅、凯洛夫、杨贤江

4、深化:

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布鲁纳、瓦根舍因、赞可夫

《学记》

乐正克

教育作用

社会作用:

建国军民……;首次论证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个体作用:

玉不琢……

教育原则与方法

教学相长:

吾爱吾师……

尊师重教:

师严而道尊……

藏息相辅:

课内、课外相结合

预时孙摩:

预防、及时、循序渐进(学不躐等)、观摩(相观而善)

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

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

教育地位

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教育著作;

最早的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代教育思想的里程碑;

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拉伊、比纳、桑代克、霍尔

反对概念思辨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又叫精神科学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克伯屈

反对传统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加里宁、马卡连柯、凯洛夫

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金帝斯、阿普尔、布尔迪尔

中国古代教育家

孔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中文、行、忠、信是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

道德教育

内容:

仁、礼(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方法: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教师条件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补充

自从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重人事,文事,轻科技、劳动)

孟子

 

四心

恻隐之心(仁)、羞耻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荀子

 

教育作用

化性起伪

教育目标

大儒

学习过程

闻见知行(理性—感性——行动)

学习方法

虚壹而静

尊师思想

师云亦云,唯师是从;教学相长

墨子

 

教育作用

“人性素丝说”,教育对改造社会能发挥巨大作用

培养目标

兼士,贤士(兼爱、非攻为核心)

教育方法

主动(虽不扣必鸣)、创造、实践、量力(首创)

知识来源

“亲知”、“闻知”、“说知”(核心:

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获得知识)

老庄

绝学无忧(绝学,愚民)主张遵循自然原则

人格理想

上士、隐君子

学习方法

直观、直觉;主张怀疑,讲究辩证法(用反、虚静)

法家

 

韩非子

人性利己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李悝

《法经》

董仲舒

 

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德教育

三纲五常

原则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王充

 

教育作用

胎教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后天教育和学习弥补先天劣势

教育目标

鸿儒(提倡问难和距师并主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

最高理想

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倡导批判和怀疑精神

颜之推

 

代表作

《颜氏家训》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族教育指导书

家庭教育

尽量早教;严慈结合;均爱原则;重视语言和品德教育

教育目标

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内容

德、艺;树立仁义是德语的重要任务,实践仁义是德育最终目标

韩愈

 

尊师重道

《师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论;

首次全面地反映了教师工作的基本职责

教育作用

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朱熹

 

教育作用

变化气质(也提到明人伦,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教育思想

小学教育:

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

大学教育:

穷其理,以理教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王守仁

 

教育目的

明人伦,将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

教育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

量力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自得

儿童教育

反对传统儿童教育,徐适应儿童年龄特征,尊重儿童兴趣

教育内容

歌诗、习礼、读书

黄宗羲

 

公其是非于学校

应该在学校有大家共同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

颜元

 

教育目标

“经世”人才、“百职”人才

教育内容

兵、农、钱、谷、水利、火、天文、地理、工虞

教学方法

“习动”“习行”

中国近代教育家

张之洞

 

代表作

《劝学篇》“中国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康有为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重视学前社会教育

梁启超

 

代表作

《变法通议》

教育目的

培养新民“开民智”、“伸民权”

地位

中国最早提出设立师范院校的人,首次以专文形式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女子教育

严复

 

代表作

《天演论》

思想

体用一致,完全西化;受斯宾塞“社会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蔡元培

 

地位

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科学泰斗:

钱学森

思想

五育并举: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国:

自由、平等、博爱)、世界观教育(最高境界)、美感教育(世界观教育的途径)

以“美育代宗教”

中国现代教育家

黄炎培

 

地位

职业教育之父

教育理论

大职业教育主义: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道德要求

敬业乐群,要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

方法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实际并行、知识技能并重

晏阳初

 

地位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要想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代表作

《平民教育论》、《平民教育的真义》

思想

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生计教育(穷)、卫生教育(弱)、公民教育(私)、文艺教育(愚)

家庭式、社会式、学校式

梁漱溟

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实质

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代表作

《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

当务之急

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陈鹤琴

 

思想

活教育: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1939年提出;活教育基地1940年

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

教学方法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陶行知

 

地位

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小先生制:

解决了师资短缺的现象

 

外国古代教育家

苏格拉底

 

地位

西方的孔子,提出“美德即知识”

产婆术

步骤:

讥讽、定义、助产。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柏拉图

 

代表作

《理想国》、《法律篇》

培养目标

哲学王

思想

提出国家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达到高潮(民主化,工业现代化)

地位

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第一次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

三个里程碑

《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

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

《政治学》、《伦理学》、《论灵魂》最早心理学著作

地位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人物

观点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对儿童实行分阶段教育

和谐教育

以音乐教育为核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昆体良

 

地位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观点

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不应该体罚学生

外国近代教育家(学科建立)

培根

 

地位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方法

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夸美纽斯

 

代表作

1632年《大教学论》;《世界图解》;《母育学校》

理论

教育适应自然:

强调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泛智思想

普及教育的思想渊源

教学原则

直观性(金科玉律)、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学制

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教学内容

百科全书式教材

卢梭

 

理论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核心是使儿童“归于自然”

代表作

《爱弥儿》出自造物主的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四个阶段

婴孩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自然人

心智发达、身体健康、能力强盛

教学方法

自然后果法,也叫消极教育法

康德

 

代表作

《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根本就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观点

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必要的管束、训导是实现自由的必要保证

影响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的教育家

 

特普拉:

最早作为大学教授讲授教育学的人

裴斯泰洛齐

 

代表作

《林哈德与葛路德》

观点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要素教育是他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巴格莱)

地位

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人“贫儿之家”

洛克

 

学说

白板说(外铄论)

代表作

《教育漫话》“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十之八九

地位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外国现代教育家(规范教育)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

1806年《普通教育学》

地位

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

理论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

概念

意识阈和统觉(新旧观念同化吸收的过程)

教育目的

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根本目的:

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教育性教学

第一次提出;

四阶段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

 

代表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学方法

做中学。

五步探究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

地位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

 

代表作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凯洛夫

 

代表作

1939年《教育学》

 

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专著

杨贤江

又名李浩吾

代表著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专著

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

布鲁纳

结构教学理论;发现学习;任何科目都能按照……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理论;三项原则:

基础性、基本性、范例性

赞可夫

发展教学理论;五大教学原则;用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二)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作用

(三)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四)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

(五)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与人的个体发展

(一)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对教育的制约)见心理学P5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

(2)、(3)、(4)

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

(2)、(3)、(4)

3、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

(2)、(3)

学校教育对人发展影响的表现:

(1)、

(2)、(3)、(4)

4、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

(2)、(3)

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其战略地位和作用体现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教育与人才培养)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4、教育现代化

重要前提: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核心: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最高目的:

实现人的现代化。

5、学校教育的特性

1、系统性:

主要表现在:

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

2、选择性:

主要表现在:

(1)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

(2)对教育内容的选择;(3)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3、专门性:

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培养人;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通过教师进行。

6、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2、发掘人的潜能;3、提升人的价值;4、健全人的个性

心理内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

个体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语言社会化

补充:

一、人的本质观:

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被动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人的全面发展:

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

三、教育目的观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人为中心和以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哲学基础:

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基本特征:

追求永恒化、理想化、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

哲学基础:

事物是变化,有用的

基本特征:

重视社会适应性;重视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

基本精神:

同定义

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

时代性、社会性、历史性

1、是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3、指导各级各类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4、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和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出发点和归宿;

5、反映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6、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实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标:

包含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具体要求,具体化。

课程目标: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体现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

狄尔泰,斯普朗格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教育方针:

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原则和行动指南。

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

都是由国家规定,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要求,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指导原则。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①概念不同;②范畴不同: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

③范围不同:

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教育方针还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劳结合)。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四、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科学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包含:

(1)同所处社会生活条件相连;

(2)旧时分工造成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基础和可能;(4)共产主义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劳结合唯一途径

五、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教育质量标准:

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根本途径:

教劳结合

5、教育的根本宗旨:

提高全民族素质

六、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处于引领地位。

方向、动力

2、智育是重要组成部分,是认知基础。

3、体育是生理基础,增强体质是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

4、美育是有机组成部分。

任务:

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功能:

直接、间接、超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各自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七、教育目的的分类

1、作用的特点:

价值性(心有所属)、功用性(身有所为

2、要求的特点:

终极性(理想性完人)、发展性(现实性)

3、重视程度:

正式决策、非正式决策

4、体现的范围:

内在(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外在(普遍的原则要求)

5、存在的方式:

实然(理论层面;特点:

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

应然(规范层面;特点:

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性、统一性)

八、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或者导向,调控、评价)

九、人才素质: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我国的教育方针的发展以及学制的改革与发展

1、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学制;向分支学制改革的起点

2、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条腿”官办、民办

4、1982年,《宪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教育目的。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两爱(事业、祖国)、两精神

补充:

(1)好人才标准;

(2)实行九年义务教育;(3)第一个教师节

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两重

7、1995年《教育法》第一次完整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两个必须,一个全面”,规定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教劳)、目标(建人)及其规格(全面发展)

8、1999年《决定》党针,民旨,四有,五育,建人

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第八次课改的时间;减负。

9、2001年教育方针与95年比多了两个必须,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素质教育

理论依据:

全面发展教育(具体落实和深化)

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根本特征:

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三大任务:

培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三大要义:

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主体性,素质教育灵魂)

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

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要素:

学校的类型、级别、结构

教育体制:

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一、建立学制的依据:

1、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