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804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6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三至五单元教案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丽一起到文具店去买东西。

(1)小瑜用12元买了4本数学本,小丽用9元买了3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反馈:

①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说说你的理由。

②还有别的方法吗?

③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课件: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根据表中的数量你能写出几个比例?

你是怎么想的?

他们的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汇报: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反馈交流。

3、5:

8和1:

5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

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反馈:

(1)你给5:

8找的朋友是(),组成的比例是(),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

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

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台。

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

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针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问题,我还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4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

教材直接以比例“2.4:

1.6=60:

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

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即呈现:

2.4×40○1.6×60”。

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

(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

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

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

1.6=60:

40”,并跟进两个填空:

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

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

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

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

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

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

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

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

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

b=():

(),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

追问:

如果a:

b=4:

2,则a=4,b=2。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

你发现了什么?

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

6:

()=5:

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

4:

5和8:

10 

(1)认识吗?

叫什么?

(2)正确吗?

为什么?

(4:

5=0.8,8:

10=0.8,所以4:

5=8:

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

5=8:

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

:

5

(2)

=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

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

5=4:

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

b=c:

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

(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

0=0:

0,可以吗?

(3)比例的项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

,这怎么相乘?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

3和8:

5

(2)

:

:

(3)1.2:

:

5(4)

【学法指导:

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

渗透假设、验证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你能用求比值的方法1.2:

:

5能否组成比例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

为什么?

2、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

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追问:

你为什么写得这么快?

有什么窍门?

【渗透有序思考】

3、如果a×2=b×4,则a:

b=():

();

如果a:

b=4:

2,则a=4,b=2。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

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与体会:

课中,猜数环节,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12:

60=1.2:

20,这是一个出错的比例,因为12:

60=0.2,1.2:

20=0.6,两个比的比值不等,所以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2×20≠60×1.2。

学生报出错例后我没有及时处理,而是等到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结论后,我才引着学生回头来看这个错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例子的错误性,并改正。

也许这可以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用作了很好的生成资源,从反面验证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但是,现在我还是耿耿于怀,我是否应该在学生报出例子后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利用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改正。

 

《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

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

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

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

2

3

=240×2

=240×2÷3

=160

答:

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

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

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

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

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

(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

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

10=

:

0.4:

=1.2:

2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

(单位:

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

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

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

200和30:

250。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练习六》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6—38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小组代表展示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整理成果,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

(可能出现文字整理和用具体例子并画图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

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首先让小组内后进生先说,有优生补充。

给每类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智慧大冲关

  师:

下面我们进行智慧大冲关,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关练习题,看你能冲到哪一关。

 第一关:

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5:

3   20:

4   0.3:

0.4=3:

4     a:

b=1:

2

2、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3.6∶1.8和0.5∶0.25  40∶80和1/2∶1/4  

18:

12和30:

20 

有A类学生读答案,C类学生补充释疑。

生1:

3.6∶1.8的比值是2,而且0.5∶0.25得比值也是2,所以他们能组成比例。

生2:

3.6∶1.8=0.5∶0.25因为他们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生3:

我们要区分好比和比例。

比例是一个等式,比不是。

师小结:

我们可以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二关:

解比例,请独立做,比比看谁最认真。

X∶6.5=6∶4         5∶8=X∶16 

由A类学生说答案,出现错题时给他一定的时间改错。

C类学生总结解比例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小结:

用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来解比例。

第三关:

请独立思考,有疑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

1、请大家用1,2,4,8这四个数组成一些比例

学生展示组成的比例并解释理由。

师总结: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

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生继续展示其他的比例。

师:

前面我们利用4个数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并且从中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2、a∶b=c∶d,如果把a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比例成立,则()

① b缩小到原来的        ②c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d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④c缩小到原来的

第四关:

请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1、根据4×6=3×8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几个?

2、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3∶b=a∶8,你知道ab各是多少吗?

下课前2分钟,师出示本题的答案,请优等生们比较讨论。

不做统一的讲解。

师:

如果这道题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问老师。

三、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更渴望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上,我摒弃以往的通学通练的模式,而是将练习题由易到难设计成几关,前两关是基础题,后两关是能力题。

如此,让优等生能攻克更多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还要再加强一些。

第三关的题要再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A层次的学生有时也能做出来。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9-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自学,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你是怎样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的?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

二、关键点拨

1、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平方厘米。

板书:

教师:

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2、判断正比例关系:

下面哪些是成正比例的两个量?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例2后反馈交流。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什么体会?

2、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

有什么发现?

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第44页练习七第1、2题。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2)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成反比例的量》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2-43页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自学,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你是怎样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的?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相应减少;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相应增加;

(3)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

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正比例的意义

(1)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随着宽的变化而变化。

长增加,宽相应减少,长减少,宽相应增加,长和宽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判断反比例关系的量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3页做一做:

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

每天运的吨数

300

150

100

75

60

50

需要的天数

1

2

3

4

5

6

(1)表中有哪两种量?

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积的大小。

(3)说明这个积表示什么?

(4)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

为什么?

2、练习七第46页第9、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反比例意义的教学可以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进行知识的探索。

所以本节课是通过知识引进、知识讨论、知识运用总结进行的。

首先通过复习,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

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反比例的意义”,过渡自然,知识做到了连贯性。

在引导学生复习正比例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按照研究正比例的方法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从而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增长了自学能力。

最后还要有一个正反比例对比的教学环节,通过知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

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了总结、区别、沟通的能力。

练习的多样、及时,使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