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083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莱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规划概述及分析

1.1规划概述

1.1.1规划目标

1.1.1.12015年规划目标

(1)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

配合完成1:

25万烟台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完成一批地质科学研究项目。

完成新一轮成矿预测区划,为矿产普查提供成矿远景区3~5处;完成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提供3处可供普查的地区。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2010年固体矿产开发总量933万吨,2015年固体矿产开发总量控制在996万吨左右。

其中铁矿石106.81万吨,金矿石量580万吨(金属量17.6吨),菱镁矿27.63万吨、滑石12万吨、饰面石材60万立方米、建筑石料40万立方米。

2015采矿权数量维持2010年水平,为150个。

(3)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矿山达到75%以上。

多数矿产的开采回采率指标在2010年水平上提高1~3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达到70%。

(4)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整治。

矿山采空塌陷综合治理率达到75%以上。

露天矿山环境平均治理率达到65%,其中,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铁路、重要道路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场复垦和损毁山体修复治理率达到75%。

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矿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1.1.1.22020年规划目标

(1)基础地质调查

全面完成1:

25万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全面完成1:

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及城市地质调查。

(2)矿产资源调查

完成城市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地勘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探索、发现和研究新型矿物原料资源和替代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3)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

至2020年,固体矿产开发总量控制在1326万吨左右。

在2015年的基础上,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再提高1~3个百分点。

(4)矿山环境保护

全市矿山采空塌陷综合治理率到2020年达到75%以上。

露天矿山环境平均治理率到2020年达到75%以上,其中,城市规划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铁路、重要道路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场复垦和损毁山体修复治理率到2020年达到90%以上。

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矿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1.1.2矿产资源勘查

配合完成1:

25万烟台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2020年,全面完成1:

25万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全面完成基岩出露区1:

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基本完成1:

5万莱州市城市地质调查。

落实省、市规划在辖区内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

其中重点调查评价项目为焦家-金城金矿带调查评价项目,一般调查评价项目为莱州-昌邑(莱州部分)调查评价项目。

规划各类勘查区5个,

(1)重点勘查区2个:

莱州三山岛深部及外围地区金矿勘查,焦家-新城深部及外围地区金矿勘查。

(2)限制勘查区:

1处,莱州市三元地区萤石矿限制勘查区

(3)禁止勘查区2处:

文峰山禁止勘查区,大基山禁止勘查区。

(4)其他区域:

在上述规划区以外的区域勘查矿产资源,必须先行对拟勘查区进行规划论证,并根据勘查规划区块划分的标准划定勘查区范围。

探矿权申请人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勘查准入条件。

1.1.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金、铁为重点开采矿种;天然卤水、滑石、菱镁矿、饰面石材、建筑石料为限制开采矿种;禁止开采占用耕地的砖瓦用粘土。

1.1.3.1开采规划分区

(1)重点开采区3处:

三山岛金矿田开采区,焦家金矿田开采区,莱州石材开采区。

(2)限制开采区3处:

优游山滑石菱镁矿限采区,莱招莲花山萤石矿限采区,南宿饰面石材限制开采区。

(3)禁止开采区:

莱州市红布砂金矿区、莱州市红布砂金矿区、文峰山森林公园、大基山森林公园、庙埠河水库、赵家水库、王河地下水库、栾大墓文物保护区、蒜园子遗址、盖平山摩崖石造像、西由天主教堂、云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当利故城址、城市建设规划区、西南部重要交通线可视范围、东北部重要交通线可视范围、高速公路、北部沿海保护区、西部沿海保护区、临疃河水库。

1.1.3.2主要矿产开发总量调控

本规划对于开发总量调控指标见表1.11。

表1.11开发总量调控指标表

控制项目

调控年限

调控指标

指标类型

滑石

2015年

12万吨

约束性指标

2020年

12万吨

约束性指标

饰面材料

2015年

60万立方米

约束性指标

2020年

60万立方米

约束性指标

建筑石料

2015年

40万立方米

约束性指标

2020年

40万立方米

约束性指标

2015年

17.6吨

预期性总量调控指标

2020年

28吨

预期性总量调控指标

铁矿

2015年

107万吨

预期性总量调控指标

2020年

115万吨

预期性总量调控指标

规划到2015年,共投放采矿权数150个,至2020年控制在135家左右。

1.1.3.3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2015年,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1~3个百分点,矿山企业综合利用比率达到70%以上。

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再提高1~3个百分点。

1.1.3.4调整和优化开发利用结构

(1)优化采、选、冶结构

(2)调整矿山规模,2010年底,矿山总数150个,大、中、小型矿山比例为4:

2:

94;到2015年底,矿山总数控制在150个左右,调整大、中、小型矿山比例为8:

10:

82。

(3)调整产品与技术结构

1.1.4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1.1.4.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1)重点保护区:

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一定范围内,禁止露天开采一切矿种,限制开采地下水。

共设置18处保护区。

(2)重点预防区:

优游山滑石菱镁矿限采区、莱招莲花山萤石矿限采区、南宿饰面石材限制开采区共3个区域

(3)重点治理区:

莱州市南部饰面石材矿区重点治理区、莱州市城西菱镁矿滑石矿区重点治理区。

1.1.4.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1)重点治理工程:

莱州城西滑石-菱镁矿区

(2)一般治理工程:

莱州南部饰面石材矿区治理工程

1.1.4.3矿山土地复垦

规划期内对莱州市城西滑石菱镁矿矿区进行综合治理,复垦土地面积5平方千米。

到2015年,对以往因探矿、采矿活动造成破坏的土地复垦率达70%以上,到2020年,对以往因探矿、采矿活动造成破坏的土地复垦率达80%以上。

其中“三区两线”可视范围的露天采场修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达到100%。

1.2规划相符性和协调性分析

规划相符性分析主要分析本规划与国家、山东省、烟台市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之间的相符性,主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本)》、《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山东省黄金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深部找矿工作的通知》、《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烟台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烟台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年)》、《烟台生态市建设规划》、《莱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莱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本规划与大部分的国家、省、烟台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相符,但存在大中型矿山比例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不符,南部石材开发区需要将其中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列为禁采区。

2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开发利用现状

市域内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和研究工作取得辉煌成就,共发现各类矿产36种(含亚种),占山东省已发现矿种150种的24%,有查明储量的矿产25种,查明储量的矿产地共98处,其中大型矿床13处,中型矿16处,小型69处,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矿床占总矿产地数的13.27%,中型矿床占总矿产地数的16.33%,大中型矿产地占总矿产地的31.87%。

据统计资料,全市采矿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46.3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85%,工业增加值16.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0.26%,从业人员9313人。

采矿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显著。

(2)采矿权设置现状

全市开发利用的矿种有17种(含伴生矿产2种),矿山企业数共计212个,其中大型矿山企业7个,中型矿山企业15个,小型矿山企业115个,小矿75个。

按矿种矿山数由多而少依次是:

饰面石材、建筑石料、金矿、菱镁矿、铁矿、滑石、长石、矿盐(天然卤水)等。

全市持有采矿许可证企业共212家,其中在采矿许可证发放的经济类型构成中:

国有企业5家,占总数的2.36%。

其余为集体企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私营独资企业及其他企业。

在矿种构成中,金属矿产2类(占11.79%),非金属矿产11类(占85.85%)。

至2010年底,全市共设置采矿权150个,其中大型6个、中型3个、小型126个、小矿15个。

2.2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次规划环评环境质量现状资料主要来源于莱州市2012年的《莱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要素包括环境空气、地下水、地表水、声环境和污染源排放等。

莱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虽然随季节变化较大,但各污染物的浓度均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白云洞水库、平里店桥、王河地下水库、沙河桥四个断面均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并且王河、沙河全流域为清洁级。

莱州市地下水2012年6个监测点所有的监测数据中总达标率为97.1%。

莱州市近岸海域水质均达到相应水质标准,总达标率为100%。

莱州市功能区噪声昼间为56.6分贝,超标率2.3%;夜间为46.3分贝,超标率为23.4%。

与往年相比监测结果变化不大。

全市主要道路的声环境监测均未出现超标。

3环境影响评价及分析

3.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3.1.1.1采矿工程产生的废气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采矿粉尘、爆破烟气及柴油机尾气。

(1)矿粉尘

采矿过程中凿岩、铲运、放矿、出矿、卸矿、矿石运输等过程均会产生粉尘和扬尘。

凿岩爆破时的粉尘浓度最高可达1000mg/m3,对坑内空气有较大的污染,通过钎杆旁侧或中心注入高压水,使炮孔内粉尘湿润,变成泥浆流出孔口,再通过机械通风输送新鲜风的稀释方式,降低井下粉尘和废气浓度,减轻对井下工人的危害。

运输路面和井巷产生的扬尘通过抑尘剂后产生量也可大大降低。

矿山溜井卸矿系统、露天穿孔系统和皮带运输系统产生的粉尘,采用密闭除尘净化措施如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后可以达标排放。

(2)爆破烟气

爆破烟气中含有CO、NOx、CO2等有害气体,类比相关矿山爆破的数据,爆破时有害气体CO和NOx的短时浓度可达到39.4mg/m3和24.4mg/m3,但爆破为瞬时污染源,随着时间推移污染物在空气中不断扩散和稀释,对外界的影响会迅速减小,因此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3)油机尾气

开矿所用的柴油设备会排放一定量的大气污染物,柴油机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中CO和HC含量较少,NOx含量与汽油机处于同一数量级,但柴油机微粒排放相当高,约为汽油机30~80倍。

因此,柴油机尾气污染物主要控制NOx和碳微粒。

目前一般采用机内净化、机外净化、乳化柴油的方法加以控制。

3.1.1.2选矿工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

主要是矿石在破碎、筛分、转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各产尘点产生的粉尘量不同,一般含尘浓度在2000mg/m3~6000mg/m3之间。

通过在各产尘点设集气罩,采用常用的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净化、收集、处理含尘气体后,除尘效率可达99%,可粉尘可以达标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3.1.1.3排土场及尾矿库产生的扬尘

排土场及尾矿库产生的扬尘可根据当地的风速、矿渣进行估算。

根据相关资料类比调查,当风速大于6.2m/s时,尾矿干滩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起尘。

同时排土场及尾矿库采用覆土植被、圈围和表面固定后,产生的扬尘量将大大降低。

3.1.1.4运输扬尘

规划实施后,大量矿石和产品运输会使当地的交通量有所增加,运输过程的道路扬尘会对公路沿线的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对矿区的物料运输情况分析可知,规划实施带来的主要运输量为矿石运输,目前矿区道路基本实现硬化,较土石路面而言,道路扬尘产生量较小,在通过加强对车辆进行限速管理、加强道路清扫可将影响降到最低,环境影响较小。

莱州市矿产资源开采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较低,矿区开采区分布较为分散,莱州的大气污染扩散条件较好,大气污染物浓度低,通过采取一系列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后,对区域环境空气污染贡献较低,整体环境影响较小。

3.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矿产资源开采地表水污染源主要包括金矿和铁矿开采废水和选矿废水,此外还有少量的生活废水。

规划区内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较为分散,产生的废水在充分利用后就近排放,排放点较分散,同时由于各矿山废水构成及其化学组分不同,故对地表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1)金矿

莱州市金矿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矿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发育的溪流亦大多为季节性流水,少部分常年性河流,也仅能在雨季时流量有所增加,且持续时间很短,其它季节流量均极小,加上金矿矿坑排水一般较小,有限的矿坑排水在进入河床形成地表径流之前,已渗入地下。

因此,该地区金矿排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

滨海矿山受风潮影响,地下水中Cl-含量较高,水化学类型以Cl-Na•Ca型为主,矿化度多大于1g/L,矿坑水中的主要超标组分为Cl-和总硬度,特别是近海地段零标高以下矿坑水中Cl-含量较高,会对饮用水产生影响。

(2)铁矿

露天开采过程采用“爆破”加“挖掘”的方式进行,露天开采对地表水产生的环境影响很小。

地下开采采用竖井开拓,矿井涌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水质较好,采矿产生的水经沉淀后可用于选矿、矿区道路浇洒、绿化等,对地表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铁矿开采过程产生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但选矿过程中将产生含有大量SS的废水,特别是贫矿选矿过程中还产生一定的重金属离子,必须进行妥善处置,以避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石材开采

石材开采的废水主要来源于石材开采过程中凿眼,石材锯割和整形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为SS,这部分废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全部循环回用,不外排,因此石材开采过程中对于地表水环境影响很小。

3.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3.3.1重点开采区与限制开采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影响程度

根据《莱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报告》成果,对7个水源地进行了水源地保护区划分,重点开采区的莱州石材重点开采区与东朱宋水库水源地保护区部分区域存在冲突,限值开采区的莱招莲花山萤石矿区与赵家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和坎上水库水源地保护区部分区域存在冲突,需要进行调整。

3.3.2规划重点区矿部分涌水量产生影响半径和影响范围计算

收集了莱州市部分矿井计算的影响半径(表4.32),通过表4.31可知,各矿区影响半径小于2000m,在影响范围计算中以2000m为半径在arcgis计算了其影响范围。

目前莱州市规划矿区区内重点金矿区的矿坑排水量见表4.31。

表4.31莱州市重点金矿地下水疏干量一览表

编号

金矿名称

排水量(t/a)

排水深度

排放去向

备注

1

新城金矿

247835

选厂、渤海

2

三山岛金矿区

96360000

选厂、渤海

3

焦家金矿区

2146200

-190m

选厂、渤海

总计

98754035

选厂、渤海

表4.32莱州市焦家金矿矿井涌水量和影响半径成果表

金矿名称

涌水量(m3/d)

影响半径(m)

开发利用状况

焦家金矿深部矿

4179.99

210

未开发

朱郭李家金矿

5007

1134.63

未开发

寺庄金矿

7810.4

826.38

正在开采

焦家金矿

2315

173.10

正在开采

三山岛金矿一期

1500

125.32

正在开采

3.3.3开采区矿井涌水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对地下水流场影响分析

矿井涌水导致地下水含水层和含水状况的改变,使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地下水的水动力场。

随着矿产的不断开采,采场逐渐推进,地下水大量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区域性降落漏斗。

在影响半径范围内,地下水由水平流动为主改为垂直流动为主,矿坑的不断排水导致地下水流动加快,改变了地下水流场,形成了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

同时对流场的分布起决定作用断层和原始地貌不再发生作用。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可根据包气带的岩性进行判定,影响半径的经验数值见表4.33。

表4.33孔隙含水层的影响半径经验值表

岩性名称

主要颗粒粒径/mm

影响半径/m

粉砂

0.05-0.1

50

细砂

0.1-0.25

100

中砂

0.25-0.5

200

粗砂

0.5-1.0

400

极粗砂

1.0-2.0

500

小砾

2.0-3.0

600

中砾

3.0-5.0

1500

大砾

5.0-10.0

3000

(2)对地下水资源量影响分析

根据矿坑涌水量计算成果,矿坑涌水量中有9875.40万m3/a(27.06万m3/d)地下水形成矿坑涌水,造成9875.40万m3/a(27.06万m3/d)水资源损失。

(3)对影响范围内农村村民生活用水影响

莱州市以自来水为生活用水水源,影响范围内无地下水用水水源,因此,规划开采对影响范围内的村民生活涌水影响很小。

(4)对影响范围内海水入侵影响分析

现阶段莱州市海水入侵比较严重,规划开采加大了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因此,会加剧海水入侵程度。

3.3.4选矿厂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选矿厂循环池采用防渗水泥硬化地面分析,在运营期选矿厂产生的废水不会进入地下水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运营期选矿厂废水在正常工况下不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

3.3.5尾矿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尾矿库产生的含重金属的废水,可能流向水源地或天然排泄区,对沿着地下水运动方向迁移而对矿区以及下游水文系统造成污染。

3.4声环境影响分析

3.4.1公路运输

规划实施时应选择“避让为主、防治为辅”,合理选择道路经过路线,尽量减少受噪声影响的人群数量,运行过程选择低噪设备、及时维护设备,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限制超载、修缮道路、营造道路防护林等都是降低公路运输噪声的有效措施。

规划区人口密度比较小,采取以上措施后可以有效降低公路运输噪声的影响。

3.4.2场地工程

工业场地机械设备噪声通过选取低噪设备、设备,采取减震、隔声、消声、吸声等措施处理后,工业场界噪声可以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二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

3.4.3声环境影响防治建议

报告建议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将主要铁路和公路两侧边界外35m区域内划为四类区,主要铁路公路两侧边界外35m以外地区划为二类区。

工业场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二类标准。

规划方案实施时,合理安排运输计划和工业场地内设施布局,使规划方案实施声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5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矿山开采固体废物主要为废石和尾矿。

根据开采矿种的不同,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产生重金属污染水环境两个方面。

(1)废石堆场

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开采矿种需要设专门的废石堆场,废石堆场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在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塌方和溃坝等地质灾害。

②重金属污染

矿山废石堆场的淋溶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元素,这部分淋溶水排放到外环境可能会对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矿山废石堆场应修建挡土墙、截洪沟和沉淀池,阻止周围雨水径流进入废石堆场。

(2)尾矿库

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尾矿库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可能发生崩塌、垮坝、洪水漫顶、初期坝的漏砂、坝坡渗水、排洪设施破坏、库内滑坡等,对尾矿库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②重金属污染

正常情况下,尾矿库中的排水回用于选矿厂或矿山开采中,废水对环境影响较小;非正常情况下,如发生垮坝、洪水漫顶、坝坡渗水等事故时,尾矿库废水中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针对现有尾矿库,应按照《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全面排查尾矿库污染隐患,落实各种应急保障措施,编制《尾矿库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构建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防范与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其它废物

莱州市矿产资源采选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以一般固体废物为主,其中金矿和铁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和尾矿主要以废石堆场和尾矿库堆存为主要处置方式,对环境影响较小。

3.6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铁矿、金矿等金属矿,以及萤石矿等非金属矿山,在采选的过程中会产生含重金属的粉尘和废水,采矿废水主要包括矿坑废水、废石排土场淋溶水和尾矿库渗出水。

含重金属的粉尘通过大气沉降的途径进入土壤中,矿坑废水、废石排土场淋溶水和尾矿库渗出水中的少量重金属直接或间接(如废水排入周边地表水体,使用地表水体灌溉农田,使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进入土壤环境中,使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升高。

土壤中的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会呈现累积效应,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大,对地表不耐受植被呈现生物毒性,造成地表植被大量死亡。

另外矿山在开采过程中,表土剥离、地表扰动以及产品堆存等,对土壤结构和肥力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

矿山开采后不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容易引起土地沙化。

3.7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7.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3.7.1.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莱州市土地总面积1878.1km2,农用地面积1418.66km2,占75.54%,其中耕地面积801.34km2,园地面积181.69km2,林地面积211.49km2,其他农用地面积224.14km2;建设用地281.82km2,占15%;未利用土地177.59km2,占9.46%;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28.4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78%。

3.7.1.2生物多样性评价

莱州市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木本植物共200余种,分属于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

森林植被以阔叶林为主,针叶林次之。

树种组成以引进树种为主,如刺槐、黑松、落叶松、欧美杨类等,而地带性树种如赤松、麻栎等所占比重较少。

主要植被类型有赤松林、黑松林、麻栎林、日本落叶松林、栓皮林、刺槐林、槲树林、杨树林和竹林9个种类。

灌丛植被有栎类、胡枝子、杜鹃灌丛、鹅耳枥灌丛、坚桦白檀灌丛、牛奶子灌丛、胡枝子灌丛、绣线菊灌丛、紫穗槐灌丛、柽柳灌丛10个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