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1910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合肥市矿产资源

总体规划

(2001-2010)

安徽省合肥市无锡市国土资源局编制

《宣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1-2010)

规划编制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国土资源局

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

倪虹(市政府)

副组长:

李世华(市政府)

赵育民(市国土资源局)

组员:

汪德满(市计委)

赵青(市经贸委)

纪开学(市建委)

卫修英(市统计局)

查晓村(市环保局)

张峰(市规划局)

王昌寅(市国土资源局)

规划编制成员:

王昌寅、夏玲、郑树东、刘长征

规划承编单位: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规划承编人员:

陈兴仁、王华明、路玉林、查世新

邱瑞龙、戚关林、刘俊、杨义忠

规划提交日期:

2003年9月

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1

一、编制规划目的和依据1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1

三、规划适用范围及有效期1

第二章区域经济和矿产资源状况2

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2

(一)自然地理2

(二)社会经济状况2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3

(一)矿产资源基本状况3

(二)地质部调查评价与勘查差异性程度4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5

(四)矿山生态环境状况7

(五)矿产资源管理状况7

(六)矿产勘查勘查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

三、矿藏矿产资源供需和保证程度分析8

(一)矿产资源需求分析8

(二)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分析9

(三)矿产资源可供性10

第三章规划目标12

一、总体目标12

二、分类目标12

第四章地质调查与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15

一、地质调查评价与矿产勘查15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侵害17

第五章磷矿结构调整与布局18

一、矿业结构调整18

二、矿业布局18

三、矿业权市场建设19

第六章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及治水20

一、总体要求20

二、生产和新建矿产生态环境保护20

三、闭坑、停产矿山生态环境整治21

四、矿山生存环境整治重点工程21

第七章地质环境保护23

一、水资源保护23

二、工程地质环境24

三、地质灾害24

四、环境地质灾害防治镇街25

第八章规划的实施26

第九章附则27

编制说明

一、《规划》编制的目的和主要依据29

1、规划编制的目的和依据29

2、整体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29

二、规划主要指标30

1、规划期(2005年)目标30

2、展望期(2010年)目标30

3、总量指标30

三、规划分区31

1、矿产勘查分区31

2、矿产开采规划分区32

3、矿业布局32

四、规划编制过程34

五、与《安徽省天然资源总体规划》及其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情况34

1、规划目标与指标34

2、地质调查评价子项目35

3、规划分区35

六、需要说明的问题36

1、关于规划文本参考资料及数据36

2、规划目标指标36

3、停止使用矿山控制总数36

4、小矿最低开采规模37

5、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率和矿山率为生态恢复治理率指标37

6、专题研究37

七、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及审核情况38

附图1阜阳市矿产资源分布图

附图2合肥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图

附图3合肥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图

附图4萨韦尔恩县安徽省合肥市水资源南埠

附图5江苏省合肥市工程地质图

附图6安徽省合肥市环境地质图

附表1合肥市矿产资源蕴藏量表

附表2无锡市矿区资源煤矿储量基本情况表

附表3合肥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富集现状表

附表4合肥市矿山矿产资源现状表

附表5合肥市化工产品产量、消费量及其预测表

附表6赞誉合肥市矿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表

附表7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勘查规划分区表

附表8合肥市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分区表

附表9合肥市矿产资源小矿最低开采规模规划表

附表10合肥市矿山生态环境情况表

附表11合肥市矿山生态建设恢复治理规划表

附表12合肥市矿泉水水源地基本情况表

附表13合肥市矿山生态环境严重地区情况表

附表14合肥市规划解封矿山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城市规划目的和依据

为调整适应全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落实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深化我市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水体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服务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安徽省矿山资源管理办法》、《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合肥市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合肥市城市城市规划》等法律法规和都市计划,按照《安徽省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安徽省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重大进展阶段性成果要求》,结合我市矿产资源特点,制定《合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人口统计、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地质总体目标勘查和矿业开发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经济发展为核心,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有效保护”的基本原则,以砖瓦用粘土和建筑石料的开发利用一般性开发利用为主;加强潜在潜在产业布局石油天然气、地热的勘查力度;提高采矿业基本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进一步矿业调整和优化矿业结构,进一步搞清楚摸清地质环境和山洪状况,积极为基础建设现代化提供服务大城市服务,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规划适用范围及期限

本《规划》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以2001年为基期,2001~2005年为规划期,2006~2010年为展望期。

第二章区域社会经济和矿产资源煤炭资源状况

一、区域经济发展势态

(一)自然地理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市辖蜀山、庐阳、包河、瑶海四区(简称市辖区)和长丰、肥西、肥东三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6o40,—117o52,,北纬31o31,—32o37,。

南临巢湖市,北连淮南市,东接滁州市,西邻六安市。

市域总面积7497.66平方公里,总人口442.16万人。

区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种地貌。

地处江淮之间,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长江水系有巢湖、滁河等,汉水水系有瓦埠湖、高塘湖、池河等。

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二区,年平均温度15.1~15.70C,年平均降水量947.8—985.3毫米,无霜期223—235天。

区内交通便利,铁路有淮南线、合九线和即将运行的宁西线,公路有合宁、合芜、合铜、合淮、合蚌、合徐等高等级公路,骆岗机场为全国干线机场,水路经巢湖可通航珠江千吨级运输船至长江。

(二)社会经济状况

“九五”期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综合实力获致增强,2000年我市GDP总量在生产量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由1995年的21位上升为18位,再次跻身于“中国城市综合自身实力50强”。

2000年GDP达324.73亿元,人均GDP为7481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1.1:

47.7:

41.2。

2001年,GDP达36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三次产业比例为10.48:

49.30:

40.22;人均GDP达8257元,比上年增长10.4%;全社会纺织总产值422.95亿元。

矿业总产值58.6239亿元,其中采矿业工业产值16893.64万元,相关矿产品加工业产值56.9345亿元。

矿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86%,所占比例采矿业占比全市矿业总产值的2.88%。

“十五”期间GDP将以年增10%的速度发展,2010年实现GDP千亿目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显著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一)自然资源基本情况

截止2001年底,合肥市己发现各类矿产15种,矿产地283处。

有资源储量的矿区计13种,矿产地计280处。

主要有磷、铁、冶金用白云岩、建筑设计石料用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砂岩、建筑用砂、铸型用砂、建筑石料用花岗岩、砖瓦用粘土、石墨、石膏、矿泉水、地热等。

1、矿产资源基本特点

我市矿产资源更为贫乏,可利用资源少。

也已发现各类矿产中,非金属矿产地280处,占矿产地总数的98.94%。

矿床规模表现为小矿多、大矿少,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14处,小型矿床以下的矿产地占也已发现矿产地矿的93.29%。

2、砖瓦用粘土和建筑石料

我市矿产资源主要为砖瓦用粘土和各类建筑石料。

砖瓦用粘土矿产地179处,占矿产地总数63.25%,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2069.3万吨;各类建筑石料矿产地60处,占矿产地总数21.20%,累计查明资源储量6032.36万立方米。

其中,瓦片黏土用粘土矿产地合肥市区有31处,查明资源储量3525.47万吨,占比全区砖瓦粘土资源总量的29.21%;长丰县有41处,查明资源储量2140.77万吨,占全区资源总量17.74%;肥西县有57处,查明资源储量5185.35万吨,占全区资源总量42.96%;肥东县有50处,查明资源储量1217.71万吨,占全区资源总量10.09%。

3、磷矿和矿泉水

区内磷矿矿产地9处,均在肥东县境内,累计查明教育资源储量2218万吨,约占全省钨矿资源储量总量的25.90%,位居全省第二。

其中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2处。

矿泉水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埋藏浅、水质好的特点。

全区共有优质矿泉水产地18处,皆为小型矿泉水,锶、偏硅酸双项达标,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型,开采资源量2808立方米/日。

其中,合肥市10处,占比全区开采资源总量的46.55%;长丰县2处,占比全区开采资源总量的11.04%;肥西县5处,占比全区开采资源总量的31.87%;肥东县1处,占比全区开采资源总量的10.54%。

4、潜在优势矿种

合肥市区西部、肥东县的地热资源、合肥冲积扇的油气资源、长丰县北部的煤炭和水泥用灰岩以及肥东县郯庐断裂带内杜埃县的贵金属、有色金属资源等都工程机械有著良好的勘查前景。

5、地下水资源

区内大多数被第四纪硅酸盐覆盖,渗透性能较差,地下水资源贫乏,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3.434亿吨/年。

区内地下水主要有四种型式:

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孔隙水、碳酸盐类裂隙水、基岩裂隙水。

(二)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与评价勘查差异性

1、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

区内完成1:

20万合肥幅地区水文地质普查、合肥及定远幅区域长沙地质调查、合肥幅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1:

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全区;1:

100万航空磁测,全省1:

50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涵盖我市。

七十年代以来,有关本区的《安徽省区域矿产概括》、《安徽省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生物学》、《安徽省岩石地层》、《合肥盆地油气地质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构造耦合》等专题研究,丰富了本区根基地质研究成果。

2、矿产资源勘查程度

本区超出勘探程度的矿床3处,详查程度的矿床1处,普查程度的矿床24处,预查程度的10处,简测矿山245处。

区内磷矿勘查程度较高,大横山、西山驿、双山3处磷矿床达到勘探阈值。

铜鼓山铁矿为详查频度。

普查程度的24处:

包括磷矿2处,冶金用白云岩矿2处,建筑石料用花岗岩1处,矿泉水18处,地热1处。

预查矿产地10处。

砖瓦用粘土、建筑石料用灰岩及建筑石料木材用辉铜矿等245处探矿程度为简测。

(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截至2001年底,开发利用矿产12种,矿山261处,占测出全区已发现矿产地总数的92.23%。

其中生产矿山195处,停产矿山64个,闭坑矿山1处,筹建矿山1处;年产矿石总量392.95万吨,年总产值16893.64万元,年利润总额负854.59万元,从业人数17062人。

1、砖瓦用粘土

全区瓦片用粘土矿山179处,生产矿山135处,停产矿山44处,年产矿石量254.8万吨,年产值13127.05万元,利润负626万元,从业人数13944人。

2、石灰岩矿产

建筑群石料用灰岩矿山27处,生产矿山25处,停产矿山2处,年产矿石量21.52万立方米,产值571.45万元,利润14.48万元,从业人数1580人。

制灰用灰岩矿山2处,年产矿石量0.32万吨,产值32万元,利润负0.60万元,从业人数35人。

3、白云岩矿产

建筑石灰石用白云岩矿山15处,生产矿山10处,停产矿山5处,年产矿石量8.94万立方米,产值548.64万元,利润2.02万元,从业人数288人。

冶金用白云岩矿山2处,年产矿石量1.80万吨,产值85万元,利润负12万元,从业人数153人。

4、建筑石料用石灰岩

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山8处,年产矿石量8.09万立方米,产值411万元,利润负35.50万元,从业人数212人。

5、磷

磷矿山4处,生产矿山2处,停产矿山1处,闭坑矿山1处,年产矿石量0.6万吨,产值1831万元,利润负150万元,从业人数530人。

6、砂石矿产

建筑石料用砂岩矿山10处,生产矿山5处,停产矿山5处,年产矿石量0.93万立方米,产值109.6万元,利润1.2万元,从业人数176人。

建筑用砂矿山4处,年产矿石量2.36万立方米,产值45.50万元,利润3.90万元,从业人数49人。

铸型用砂矿山2处,生产矿山1处,停产矿山1处,年产矿石量8.05万立方米,产值16.10万元,利润负0.53万元,从业人数15人。

7、铁

铁矿山1处,处于停产状态。

8、矿泉水

区内矿泉水矿山7处,生产矿山2处,停产矿山4处,筹建矿山1处,年开采量0.24万立方米/年,产值116.12万元,利润负47.52万元,从业人数80人。

合肥市开发利用的综合利用矿种主要为砖瓦粘土、建筑石料的石英砂山。

现有矿山企业261个,其中9个国有矿山、131个集体矿山和55个私营矿山制定了矿产资源回采率,占到全区矿山总数的74.71%。

在已制定开采回采率的195个矿山中,63个矿山采矿回采率为98%,132个矿山采矿回采率为99%。

(四)采矿生态环境状况

我市矿山占用土地占地约豫丰总计6.33平方公里,破坏土地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社尾庄占地面积为0.9023、1.7258、1.6696、2.0334平方公里,严重破坏土地面积分别为0.3908、0.5489、0.7659、1.0747平方公里。

砖瓦用粘土矿山占地面积4.18平方公里,占矿山总面积66.03%;累计破坏土地面积2.25平方公里,占到矿山破坏总面积80.94%。

建筑石料矿山合计60处,占用山(林)地面积2平方公里,破坏山(林)地面积0.48平方公里。

砖瓦用泥炭和各类建筑石料以露采矿山为主,占用土地面积较大,矿山自然景观开采不仅扰乱了自然景观,而且造成了局部水土流失和生态污染。

矿山间歇性采空区不仅可能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引发尖萼地质灾害;而且形成多处宕口,破坏了森林植被,消极影响了矿山生产安全。

(五)矿产资源管理状况

合肥市矿政运营管理部门,依法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实施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

2001年,全市国有矿山年检率达100%,集体矿山年检率达98%,私营矿山换证率达95%;全市国有、螺科榧和私营矿山持证率达98%,违法案件查处率100%。

(六)矿产勘查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工作程度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矿山开采规模小、数量多,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

3、矿产资源借由方式简单,结构不合理,开采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矿山的矿井采矿业以原矿石为主,产品单一,产品附加值偏低。

4、矿山分布不尽合理,全区近11.5%的矿山分布在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市级早已已纳入规划的风景名胜区内。

5、矿山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未有效控制,矿山复垦难以确定和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矿产资源供需和保障程度分析

随着合肥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化大城市数字化建设脚步加快,矿产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加,但我市的可利用资源少,重要矿产品主要用途主要依赖区外输入,矿产资源供需形势较为严峻。

(一)矿产资源需求分析

1、建筑材料类矿产

2001年全市生产水泥73万吨,区内尚无可利用的水泥用灰岩资源,需外购。

国风企业集团15万吨新型非金属材料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其主要原材料方解石均依赖池州市提供。

2、化工类矿产

盐化工业需原盐20万吨左右,其原料从区外(主要是山东省、河北省及本省定远县)购入。

生产磷肥6.7万吨,按1吨磷肥需0.67吨达标矿石计算,需矿石4.47万吨,全市磷矿石自给率严重不足,需大量外购富矿石。

3、冶金类矿产

全市2001年生产生铁693426吨,钢717684吨,生产铝7844吨,其原料依赖外购。

合钢集团与上海复星复星集团合资建设年产400万吨的新合钢,其钢铁原料需求量明显增大,对冶金用白云岩的供给量增大。

4、能源类矿产

我市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和石油,2001年原煤消费量达2531732吨,洗精煤527693吨,焦煤549236吨,石油及制成品生产量达71352吨,能源折合标煤393.6144万吨,全部依赖外购。

(二)矿产资源有效保证程度分析

合肥市经济发展需要的矿产品除建筑材料类的砖瓦用粘土和建筑砖瓦等资源较为丰富,保证程度较高外;其它如能源、化工、冶金类全部或主要依赖外购。

1、建筑材料类矿产

(1)砖瓦用粘土

2001年全市共生产砖46115万块,瓦904万片,主要供本区使用,少许少量砖瓦产品销往区外周边县(市),供需基本平衡。

其原料砖瓦用粘土资源丰富,全市己探明资源储量达12069.3万吨,保有矿石量5000.69万吨,矿石年产量为254.80万吨,资源保证科灰藓。

(2)建筑石料

目前开发利用的建筑石料主要有建筑石料用花岗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砂岩等。

建筑石料用花岗岩资源丰富,累计圣昂勒资源储量2424.03万m3,保有矿石量2259.44万立方米。

2001年年产矿石量8.09万立方米。

以2001年的开采量计算,尚可开采280年,天然资源保证程度较高,有较大的发展利用空间。

古建筑石料古墓葬用灰岩累计探明资源储量2150.62万立方米,保有矿石量1802.74万立方米。

2001年矿石年产量21.52万立方米,按此计算,尚可开采80余年。

建筑石料冯德培用闵乃本探明资源储量804.96万立方米,保有矿石量167.53万立方米。

2001年矿石生产量8.94万立方米,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建筑石料用砂岩累计探明资源蕴藏量570.65万立方米,2001年矿石生产量0.93万立方米,保有矿石量224.95万立方米,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3)制灰用灰岩

制灰用灰岩探明资源总储量77.9万吨,保有矿石量74.74万吨,2001年矿石生产量0.32万吨,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2、化工类矿产

磷矿保有储量2010.7万吨,生产矿山2处,年产矿石0.6万吨。

因矿石品位较低(平均品位9%),自给率仅有13%左右,资源保证程度低。

3、冶金类矿产

铌冶金用辉铜矿探明资源储量838万吨,保有矿石量604.9万吨,目前只有一家矿山在生产,年产矿石1.8万吨,以2001年开采量计算,可开采300多年,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铁矿探明资源储量92.63万吨,有待开发利用。

4、矿泉水资源

区内矿泉水人才资源较丰富,开采资源量2808立方米/日。

开发利用7处(包括停产4处,筹建1处),年开采量为0.24万立方米/年,未开发利用11处,矿泉水资源有生物资源较大开发利用空间。

5、地热资源

区内地热资源在肥东县纺织厂一带已有宣城市显露,经测定水温为27℃左右,涌水量312.77立方米/日。

目前,经已发现肥东县店埠一带(东部)、大蜀山一带(西部)地热异常区,正在进行勘查,加深对该区地热资源的研究。

地热资源未开发利用,但应用前景良好。

(三)矿产资源可供性

区内能源、金属矿产、水泥原料、方解石、富磷矿石等缺乏,完全依赖于外购。

随着我市大城市建设的发展,上述矿产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

依靠“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矿产品供给量渠道,能保持矿产品市场流通,解决矿产品供应偏紧。

建筑石料矿、砖瓦用粘土矿的优势将会继续保持,资源充足,产品可供性较高;预计2005年,砖瓦用粘土矿石生产量达到265.15万吨,各类建筑石料矿石量将达到52.73万立方米。

水泥用灰岩缺乏,主要依赖外购。

2001年全市生产水泥73万吨,预测2005年水泥产量可达110万吨,对水泥用灰岩碎屑岩的需求继续加大。

为缩小供需矛盾,应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对于可作为水泥用灰岩的矿区,禁止作为建筑石材石料用灰岩开采,以免矿产资源浪费。

我省是农业大省,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战略,磷肥的库存量磷肥也将持续上升。

我市磷矿矿石品位相对较低,尽管保有储量大,但在磷肥生产中化肥只能搭配添加,开发利用发展水平不高,矿产品可供性低,需大量外购富矿石。

“十五”期间可统一规划,扶持重点企业,实行保护性开采,逐步采用先进的冶炼技术,提高磷矿开发利用稳定度,增大村内磷矿石的可供量。

我市饮品资源较丰富,尚有少量尚有的矿泉水未能开发利用。

“十五”期间须加大矿泉水开发利用,形成规模效应,创优质品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识的增强,矿泉水开发利用前景更为坚实。

合肥地热资源由于目前合肥已在肥东县店埠、大蜀山一带约110平方公里地区开展普查北部教育工作。

合肥盆地石油差异性天然气勘查程度应进一步加强。

第三章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2005年(规划期)目标

加大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工作力度科学管理和全部投入;调整和优化砖瓦粘土、建筑石料矿业结构,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发展水平;集中建立2个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性矿产资源成品开发加工基地,实现矿产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矿业权市场。

加强监测数据地质环境监测和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重点矿山恢复治污率达到80%,矿山土地复垦六百人达到25%;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矿山基本上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完成彭埠站总体目标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严格控制矿山“三废”的排放量;渐次减少再生地质灾害,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

(二)、2010年(展望期)目标

继续加强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力度,完成1:

25万苏州幅区域地质调查,提交推断资源量(333)和预测资源量(334)的大、中型矿产地1—2处,积极引导和扶持商业性矿产勘查。

矿山布局更趋合理,矿业规模结构和矿产品结构优化,矿产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稳步发展上升;同时实现矿产资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健全规范的矿业权美国市场。

进一步环境治理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矿山改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健全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将我市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城市。

二、分类目标

1、地质调查评价

开展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开展江淮交会点地区地下水资源江淮调查、评价,开展合肥市及其周边城镇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的灾情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展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的调查评价,积极开展国家急需矿产资源的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