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散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973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名人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名人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名人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名人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名人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名人散文.docx

《古代名人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名人散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名人散文.docx

古代名人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名人散文

  篇一:

关于古代名人的文章

  孔子

  一双永不停歇的手

  先秦时期,诸侯混战,以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面对社会这块丑陋的大顽石,一位位仁人志士纷纷拿起手中的刀,要将其雕成心中美丽的天使。

然而这块石头是如此的坚硬,使这一位位仁人志士在刀断斧折之后心灰意懒地离开了。

然而是谁,在众人离去的时候选择了留下,选择了挥舞不息?

是你,孔子。

  一双敏锐的眼睛也就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一份怀有天下的胸襟也就容下了世间的一切苦难。

为了拯救苍生,你创立儒学,宣扬仁道。

面对民众的不解,面对贵族的嘲笑,面对君王的冷漠,你依然带着你的门徒,周游列国,劝谏君王;在碰壁碰到头破血流之后,你依然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

斧断了,手也磨出了血,你扯下布条裹住伤口,然后又拿起新的斧子继续雕琢。

  其实雕琢的过程是如此之单调而又痛苦,使你在夜阑人静之时,在凝望那满手血脓的时候,也曾想过放弃。

你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你向往的其实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然而“道”最终还是“不行”,但你却没有“乘桴浮于海”;你知道自己向往的是安逸的田园生活,但你更知道如果置天下人的苦难于脑后而去追求自己的安逸的话,自己也不会快乐。

回到现实社会,那凄苦的饥民,那伤残的士兵,无不鞭策着你继续雕琢。

  当长沮与桀溺对你说“天下无道,没有谁可以改变”的时候,你仰天长叹,缓缓道:

“我也知道不可以,但我还是要继续下去。

”原来你早就知道你一切的努力都不会有成果,原来你早就知道顽石不可雕,但你为何仍苦苦追求,为何仍雕琢不息?

也许你会像西方的尼采一样回答:

“除了仁道,还有什么值得我去追求?

除了雕琢天使,还有什么值得我去做?

”也许生命之于你就是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壮哉,孔子!

你以对天下百姓最博大的怜悯,在心中塑造起一尊最美丽最动人的天使;你更以你那挥舞不息的双手,激励了后世无数的儒士继续雕琢你的天使,令他们在遭受重重打击之后仍然高呼: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你的天使虽未完成,但已是人间绝美,一如断臂的维纳斯。

  出入人生

  05湖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其

  意在告诉人们,对人生观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随时跳出思维的局限性。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的收放自如呢?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

”读过庄子《逍遥游》的人,有几个不被他那不受约束,追求绝对

  自由的思想所折服?

庄子的文章,不拘一格而又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其他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他的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的精神。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称其文章“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其为文为人真够洒脱的了。

不过深入其里而观之,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洒脱。

文中描述的鲲鹏,虽说体形巨大,看似能够在天空中无拘无束地飞翔,可是一旦离开了海面上急骤的狂风之力后,它根本就无法在天空中飞翔了。

  这种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又拘束于牵绊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活其中,当受其约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洒脱。

“庄生晓梦迷蝴蝶”,他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束的情景,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

这也许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

  与之相比,史铁生就不一样了。

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把心中的怨气都撒向他的母亲,抱怨老天的不公。

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母亲的关爱,他才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圈外。

直到他母亲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

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

  沉湎于眼前的不自由之中,只会加剧我们内心对人生前途的迷茫和失望,一旦我们“出乎其外”,走出狭小的心房,便走进了一个自由的天堂,一个广阔的宇宙,此时去眺看人生经历的挫折和苦难,原来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小沟小坎。

  这个世上,洋洋大观,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庄子的绝对自由,但像史铁生一样踏实地走向开朗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事情换一个角度看,走出思想的局限会不一样,就会给人以新的启示。

  如果我们能像庄子那样追求自由,享受生活,那么这世上就会多一些美丽“蝴蝶”,而少一些因钻牛角尖而痛不欲生的人了。

如果我们能像史铁生那样品尝人生,追求生活,那么这世上就会多一些美丽“地坛”,而少一些因争名夺利而苦不堪言的人了。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议论性散文。

  作者表现出高超而娴熟的作文能力。

开篇引文题材料,巧妙地从中提炼出一个颇有见地的现点:

对人生观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随时跳出思维的局限性。

并用一过渡句架一座彩虹,巧妙地将引论与本论沟通。

  作者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解剖刀,直逼庄子和史铁生的灵魂。

庄子在严酷的人生中,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牵绊带来的困惑,超然物外,似乎寻找到了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之路,但他“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又拘束于牵绊的状态”。

而史铁生在青年时就深陷痛苦的残疾深渊,怨天尤人,最终他还是真正看透了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

不仅如此,作者还审视现实,关照世人,警示自身,使论述更有力量。

  文章入题自然,构思巧妙,论辩严密,言辞肯綮,对照鲜明,表现出深厚的语文功底

  屈原《离骚》

  你好傻啊,屈原

  (05全国三卷:

忘记与铭记)

  20XX年高考贵州考生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

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

  活得心安理

  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

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

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

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

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

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

  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

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

你又能怎样?

只能徒留叹息!

  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

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

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

为何呀?

  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所用话题

  忘记与铭记

  名师点拨

  作者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

写屈原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爱国爱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洁、文学成就等等。

作者从众多的角度中选择“操守高洁”来展开20XX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忘记与铭记”的话题。

文章从三个层面对屈原倾诉:

一是傻在改革,被坏人妒忌;二是傻在不辨官场黑暗,遭人陷害;三是傻在以死明鉴自己的衷心;片段组合素材,画面剪接素材,将一个人物的不同阶段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加之作者运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对屈原发出呼喊,使文章生动活泼,意蕴丰厚。

  篇二:

名家散文

  秋声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4,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

“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

”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

“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赏析: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

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

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秋潮郭建英

  我已经渴望很久了,在灰晦的粘凝中,在惨淡的死寂里,它终于来临了。

  这就是京都深秋的夜风。

这威势,是一种告别,是一种远逝,是一种荡涤。

对于我,也是心灵的默契和启迪,焦渴期待的回答。

  对于秋风体察得入微入致的,当数欧阳子的《秋声赋》了。

秋风的兴之容,气之声,作家是以心去领悟,以神去契合,以思去发掘的。

每读,必悚然惊悸,仿佛也拂扬着肃杀之气。

然而,欧阳子笔下的秋风,兴起于夏秋之间,沐浴于丰草佳木之绿,最初酷似淅淅沥沥的雨声,渐渐才成浩荡杀气和如兵如刑的严酷。

而今夜的秋风,却似从空廓苍穹中落下,汇北方高原上的凛冽,排成方阵,来扫荡残枝败叶,排遣烟霏云霭。

是的,我早就呼唤这场秋风了。

  不知何故,今年北京的秋天愁惨得像铅石,像死灰。

终日灰雾笼罩,太阳化为一团无光的白纸,天空变成一汪停滞的死水,混混沌沌,郁郁闷闷,全不见高爽的清,宁馨的静,令人情思悠远的悲凉。

树叶虽凋残,但不陨落;虽腐败,但不透黄。

无声地挂在枝头,遮一片惨白的阳光,投下模糊的影子,该消逝的偏偏死恋,该枯殒的偏偏滞留;该豪放溃退的,偏偏抽丝滴漏;该长啸大哭的,偏偏低声抽泣,这样,怎不使人郁结愁闷呢?

  北京的秋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自立秋那日,便陡然揭去一层潮气,若留心,那墙基、床下的阴湿、霉斑都悄悄消歇、隐匿,变为一片干爽飒利。

皮肤的感觉更为奇妙,只要秋风暗起,便顿时觉得脱下一件湿衣,换上一件绸衫,清凉敷之于身,快意沁之于体。

而天空收敛了氤氲雾霭,立刻飞升得高远。

于是,阳光格外绚丽灿烂,一片片绿叶,一朵朵红花,都像浸了牛乳,镀了一层电光。

那绿,那红,都灼灼闪射着一层空落和寂寞。

这时,系在杨叶上的风,哗哗不息,仿佛夏天的潮退了。

尽管一切如初,但都感受到一种凌厉和惶悚。

从此,那秋的味、秋的色,便一日浓似一日,空灵、饱满而悠长,让你充分领略,漱洗。

虽然,北京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但鸽哨会隐隐萦回,灰色的鸟儿也会翩翩盘桓。

这声色、姿容,会在古老的灰房子上留下一些肃穆,也会在塔楼之间留下一片空旷,而人的眸子也从鸽哨的起落,鸟翼的回旋里,平添了无端的忧愁,无名的感怀,自己的思绪也会盘绕、飞翔,一直融入青丽的天空,而后,真切地触摸着自己的存在。

不久,第一片黄叶飘落了,消闲、轻盈,过滤着你的视线,许久,才带着回响坠地,那苍绿的山冈上,不知不觉就红了一枝、一树。

这极有表现力的色彩,涨了秋潮,人们一批批向香山涌去,像赶会一般。

每年,每年,这一叠一叠的浪头在追寻什么呢?

这醇味像美酒,带着浓香,这景象一如壮烈的殉难,试想这红花一般炽烈的死,该怎样照亮活者的人生?

大概半月之后,人们又丢下满山红叶,任它自行消歇,飘零。

是啊,“物既老而悲伤?

?

物过盛而当杀”,秋,当赋予岁月给它的使命。

一夜秋风,黄叶尽落,枝条横空,地上留下退潮的沙岸,天空中悬挂着一张版画。

脚踏上去,柔软、弛松,响起哗哗的潮的回声;树把空间留下,让你以思想,以感情去填满、充实。

这时候,会感到和谐,幽静中洋溢着温暖和喜悦。

唔,远方仿佛有一束弦,正弹着柔美的细音,而朝目的火球上,刻下了疏林的剪影。

那黑色的线条,恰似深秋肃穆沉静的夜。

在北京,我已经消受了几十个秋了,韵味一个比一个悠长,意趣一个比一个深切,而且品味得愈长久,领略得愈细微、精醇。

从夏天进入绿叶葱茏的繁盛期,仿佛就期待秋,至于秋后的冬呢?

当然横亘着单调的灰线,支撑起白色的拱影。

鸟雀飞掠,光斑明灭,啁啾清灵,而自己正燃烧着生命的希冀,沸腾着诗的激情。

我在秋所安排的冬里惊悸了,苏醒了。

然而,眼前却是一个个阴沉的日子。

愁惨、阴郁拂都拂不去,无奈,我只有一遍遍地听着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体味着作曲家的叹息、回忆和最后的向往。

这旋律的飞翼像秋天的鸽子的盘桓消逝,带着一缕灰色的悲哀和闪烁不定的希望,以及萦绕不绝的甜蜜。

不知谁说过这样的话:

“一个人能够有悲剧的情绪,感受着各种的悲哀,他就不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了。

”因而,文学作品中的伤感、惆怅总是那么动人、诱人,这乃是艺术感觉极致的表现,

  它发掘了沉浊和昏聩,也揭示真谛和深邃。

本来生活就是以痛苦和悲哀作为自己的奠基石的,当它青烟般和灰鸽一起飞掠,对于人们的感情当是一种召唤,一种抚慰,一种拨弹了。

然而,这少有的秋色也过于凝重了,寂寥了,长久了,像飞不出的梦,焦躁,呼喊,挣扎,却又销蚀,磨灭,自馁,一日日损耗着感情,砥砺着力量。

唔,假如,把自信也失去了呢?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他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一西北风一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自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  

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

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旬,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夫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7K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

  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滔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地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

el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

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目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935年12月1日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

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

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

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儿女朱自清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

想起圣陶(叶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

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

”更有些悚然了。

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

”当时确吃了一惊,仿佛梦醒一般;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又有甚么可说?

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

“命定”是不用说了;从孩子们那一面说,他们该怎样长大,也正是可以忧虑的事。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自然,“子孙崇拜”,“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

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

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有一回,读了有岛武郎《与幼小者》的译文,对了那种伟大的,沉挚的态度,我竟流下泪来了。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

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

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

我的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

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

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

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

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

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

”那个说,“大哥不让我!

”大哥却说,“小妹打我!

”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

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