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下册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282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下册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数学下册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数学下册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数学下册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数学下册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下册备课.docx

《数学下册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下册备课.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下册备课.docx

数学下册备课

盘锦市辽东湾第一小学电子教案

年度2014-2015学期第一学期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

主备教师

张桂艳

副备教师

王秀荣

总课13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

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模式

“三段六步梯次导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导“

教法学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预计时间

一.

定向示标

(1)、复习导入

1.导入(激趣)

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

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这其

中有什么道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

间观念。

今后更好

的完成练

习课的教

学有所启

发,有所

帮助

 

2分

二.

设计提示

1.自学内容:

理解体积的意义

2.自学思考题:

 

(1)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

的玻璃杯。

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

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

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

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为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2)启发学生概括: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自学方法:

自主探究

4.自学时间:

5分钟

 

5分

三.

自学引导

1.学生自学,学生自己先看书自学,没学会的同学之间互助。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通过让学

生亲自操

作,认真

探究观察, 

理解新知 

 

四.

交流点评

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

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

(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

1立方厘米)

(2)、认识立方分米:

  (方法同

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3)、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

观察后总结:

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

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

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哪个体积单

位大?

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激发了学

习数学的

兴趣增强了合作和探求

知识的意

识。

 

 

18分

五.

巩固提升

练一练:

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

用(     ),书包的体积用(        )。

(5)、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

(板书)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6)、练习:

①说一说:

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     )

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    )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    )单位。

②判断:

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

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

它的表面积大。

(  ) 

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归纳本节

课的基础

知识和基

本技能

13分钟

六.

自测自结

自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分钟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我看这篇教案

教后反思

盘锦市辽东湾第一小学电子教案

年度2014-2015学期第一学期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

主备教师

张桂艳

副备教师

王秀荣

总课14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

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

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难点

1、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2、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模式

“三段六步梯次导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导“

教法学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预计时间

一.

定向示标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开发学生

创造思维

的教育情

 

2分

二.

设计提示

1.自学内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2.公式的推导

2.自学思考题:

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

你们是怎么摆的?

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

多少?

3.自学方法:

自主探究

4.自学时间:

5分钟

努力创设

情景,提

供空间,

让学生动

手实践,

自主探索

让学生充

分经历和

感受了知

识产生和

发展的过

 

5分

三.

自学引导

1.学生自学,学生自己先看书自学,没学会的同学之间互助。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四.

交流点评

(!

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

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

个长方体,边摆边想:

你们是怎么

摆的?

你们摆的

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

(设想举例)

体积      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1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

每排个数、排数

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

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

厘米,

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

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

是几厘米;

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

V=abh

统一公式:

底面积×高

 

有利于学

生思索并

得出结论

 

教师是学

生学习的

合作者

 

18分

五.

巩固提升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

2、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

3、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

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培养了学

生的探究

能力、创

新思维和

应用数学

的意识。

使学生在

数学学习

活动中建

立了自信

心,激发

了求知欲

 

13分钟

六.

自测自结

自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总结交流

学习方法

2分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我看这篇教案

教后反思

盘锦市辽东湾第一小学电子教案

年度2014-2015学期第一学期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

主备教师

张桂艳

副备教师

王秀荣

总15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练习课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模式

“三段六步梯次导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导“

教法学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行为

 

一、基本练习

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长8米,宽6米,高5米。

  

(2)棱长40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V=abhV=a3

  8×6×5=240(立方米)40×40×40=6400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1.5分米,厚2分米。

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请学生说说”厚“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米=20分米

  20×1.5×2=60(立方分米)

4、一块立方体石料,棱长50厘米。

这块石料的体积是

5、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1、一个底面是长方形的沙坑,底面积是24平方米,

2、深0.5米。

需要多少立方米的黄沙才能填满这个沙坑?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5=12(立方米)

二、综合练习 

1、先求体积,再求质量的练习。

一块立方体钢的棱长是2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钢重

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2×2=8(立方分米)

  7.8×8=62.4(千克)

 2、已知体积、长、宽、或底面积,求高的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8分米,宽6分米,

体积是240立方分米。

这个木箱的高是多少分米?

(2)一块立方体石料的体积是512立方厘米,底

面积是64平方厘米,这块石料的高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8÷6=5(分米)

  512÷64=8(厘米)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我看这篇教案

教后反思

盘锦市辽东湾第一小学电子教案

年度2014-2015学期第一学期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

主备教师

张桂艳

副备教师

王秀荣

总16课时

教学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体积单位,在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

重难点

1、积单位的进率。

计算物体的重量。

2、 体积单位的进率的换算

教学模式

“三段六步梯次导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导“

教法学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预计时间

一.

定向示标

(一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

率是多少?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

哪些?

提问:

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

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体积单位,在知道体积单位

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创设各种

有利于开

发学生创

造思维的

教育情境

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

 

2分

二.

设计提示

1.自学内容: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自学思考题:

 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

你是怎样想的?

3.自学方法:

用你喜欢的方法

4.自学时间:

5分钟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习惯

 

5分

三.

自学引导

1.学生自学,学生自己先看书自学,没学会的同学之间互助。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四.

交流点评

1、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

用同样的方法,你

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

立方分米吗?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

立方分米;(板书:

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000立方厘米。

(板书:

1000

立方厘米)

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

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板书:

=)

(5)谁来说一说,为什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板书: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

如果有学生直接说

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

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

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

并通过计算得出: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3、小结:

从1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

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

间的进率是多少?

有利于学

生思索并

得出结论

 

18分

五.

巩固提升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

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

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

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

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

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

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

说多少呢?

3、出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

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

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

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

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

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

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

出发,用

丰富多彩

的亲历活

动来充实

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

活动中运

用多种知

识和技能

创造性地

学习和实

六.

自测自结

自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分

板书设计

体积容积

m3、md3、cm3M、ML

V=a3

V=a·b·hV=a·b·h

V=S·h

我看这篇教案

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备课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加强了分数概念的教学,并注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

主要体现在:

一、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

二、说明可以运用分数的意义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明,为什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要用除法计算。

三、分数的分类,突出真分数和假分数,把带分数看作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四、在研究分数的基础性质时,加强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重点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并且引出单位“1”的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数的意义。

分数单位是一个学生新接触而且很重要的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强调:

(1)单位“1”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2)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3)单位“1”被等分的份数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每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的。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理解分母不能为零,同时要理解好除法只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既可以看作一种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教学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直观手段进行比较,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进行比较,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而分子不同,则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分子不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不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其大小的比较方法;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则要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真分数和假分数

通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和把整数化成用指定的数作分母的假分数和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这些互化知识在分数四则运算中经常要用到,而且是基于计算能力方面的要求,有较强的规律性,要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要注意联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加以说明,强化理解和记忆。

4、约分和通分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并且以一些整除知识为基础。

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出约分的一般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并说明如果能很快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通分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

它也是以分数基本性质和一些整除知识为根据的。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点,把它们结合起来教学,便于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掌握计算法则。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先着重教学一般的运算顺序,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指出分数运算的特点,即可以先一次通分。

然后教学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有了第七册中“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基础,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必须先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

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有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采用不同的通分方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由于学生对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教材首先说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并结合分数加减法的特点,说明“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

为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教材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注意,本册教材里最小公倍数和通分都只要求到会求两个数的。

对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十不作要求的,教材中也予以了回避。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的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

2、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3、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盘锦市辽东湾第一小学电子教案

年度2014-2015学期第一学期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

主备教师

王秀荣

副备教师

张桂艳

总2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

难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

教学模式

“三段六步梯次导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导“

教法学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预计时间

一.

定向示标

(一

(一)、复习导入

1.导入(激趣或复习)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学生通过回忆说出已学过的分数知识。

1.复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1)举一个分数的例子。

(2)以为例,说说分

数的各部分名称。

2……分子

—……分数线

3……分母

(3)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分数?

(用图、线段或正方形来表示分数。

请你用线段图表示。

把正方形纸平均分后,画出阴影,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

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产生的。

复习旧知识引出质疑,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使学生学

有目标

 

 

3分

二.

设计提示

1.自学内容:

教材60页

2.自学思考题:

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3.自学方法:

自选

4.自学时间:

5分钟

充分利用

教材,达

到高效学

习的目的。

 

 

5分

三.

自学引导

1.学生自学,学生自己先看书自学,没学会的同学之间互助。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四.

交流点评

1.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否用整数表示?

(不能)

2.计算。

老师把一个西红柿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的西红柿的个数怎样表示?

(l÷2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

3.讲述。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最初,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

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这是体现

学生主体

性的中心

环节。

 

 有了上一节深入探究的认知基础,本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概括教师起到点拨的作用,培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抽象概括能力。

 

18分

五.

巩固提升

资料介绍。

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进一步了解分数

12分钟

六.

自测自结

自结:

这节课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