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5248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docx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docx

智库时代智库观察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

李南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的国家,尤其中国的农村老龄化程度极其严重,如不解决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影响农村的稳定与经济发展,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本文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入手开始研究,概括出农村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态,进而指出研究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最后指出目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希望文章能够为更多的学者提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3.8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4609(2019)18-0136-0002

•137-

我国人口当前正处于“银色浪潮”汹涌袭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阶段,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全社会养老压力增大,养老服务被逐渐提上日程。

在各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推广进而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选择。

但在我国的情况是养老服务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出现极度不平衡的状况,大多数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几乎没有相应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是空白。

农村庞大的老年人数量对养老需求已经表现出爆发之势,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保障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供养方面

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是依赖农作物,经济收入的来源比较单一,当年龄越大带来劳动能力下降时,经济收入也会随之下降与减少。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所有积蓄都会留给儿女,而当自身需要养老时也只能依靠子女提供,一旦子女没有经济能力或者不履行赡养义务时,农村老年人就会毫无依靠。

所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解决好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是当下全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生活照料方面

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转移过程中有很多在城镇安家落户,只有老人留守在农村,子女对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赡养义务都不能实现,传统家庭功能日益弱化,家庭结构和规模的改变,这些都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

(三)精神慰藉方面

随着家庭规模的减少,大量农村年轻人由于升学或者生计的原因到城市学习和打工,导致农村空巢家庭数量不断攀升。

即使很多子女提供足够的生活费,但年轻人受生活压力的困扰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父母沟通,留守老人及独居老人缺乏精神寄托,农村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和重视,这样促使老年人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所以精神慰藉方面应引起子女、地区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四)医疗保健方面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多数老年人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可利用的医疗资源是有限的,使得老人在发生重大疾病时只能局限于本地有限的医疗资源,农村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十分欠缺,甚至很多人由于经济能力而放弃治疗。

农村卫生保健投入的不足,老年人身体机能日益下降,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求,农村卫生条件的恶劣等一系列情况都充分表明我国农村养老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甚至就会影响农村发展和稳定,可见养老事业在农村的实行任重道远。

二、研究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一)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总体人口发展趋势。

据相关学者与部门统计,到2050年,全世界老龄化人口从目前的6亿飙升到20亿,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已经给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影响,尤其在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之家庭功能弱化、家庭结构与规模简化,给农村农民生活带来极大冲击,农村养老的难度日益提升。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农村人口老龄化随之带来的是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劳动能力的弱化,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现象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减弱,“重幼轻老”现象严重及医疗条件较差,这些问题使得农村老年人赡养成为问题,亟须有效的养老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三)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农村养老群体的需求

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观念十分保守。

因此,在农村推行社会养老或机构养老的模式很难符和老年人养老的意愿,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居家养老”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并逐渐成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主流。

社区居家养老无论对于子女还是老年人自身而言所需资金比例较少,而且在熟悉的环境生活会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和精神慰藉。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老年人的脆弱和依赖。

把社区居家养老引入养老事业中,既可以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现有资源,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无论从国家还是社会或是个人角度都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三、目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力状况紧张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养老事业的资金几乎都是政府的财政支出在进行维系。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明显优于农村,对城市的资金投入也明显高于农村的投入,对农村养老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各级乡镇农村,坐等上一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相应的养老政策实施与保障,认为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不是自己该负责的事情,而是应该由政府全权负责,所以不主动筹集资金用于居家养老服务。

(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主体单一

目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乡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承担并负责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与运行工作,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

而行政村和家庭供给主体作用不够突出,大部分行政村的基础养老服务设施极度缺乏,尤其是提供给老年人的娱乐与消遣场所较少。

(三)养老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

很多农村目前对于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供给,只能让少数老年群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群体并未真正享受到来自政府或所在村的养老服务。

未享受到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而面对庞大的需要服务的老年人群,服务人员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养老对象的需求。

在人员数量上,由于工作强度、工作压力、工资水平、社会认知等多方面原因,致使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数量难以保证,市场缺口大;在人员质量上,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专业性不强,大多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中年人群,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所以提供的服务也只能是低层次的,这样一来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就很难提升,服务质量也就很难提高。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亟须专业人员的配备,建立高素质的人才服务队伍促进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医疗保障方面制约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农村养老服务目前不能做到医养结合,缺乏对老人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大部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专门的医院几乎没有,只有村卫生院或者私人诊所,一些病症无法得到治疗;另外,农村老年人即使到离所居住地很远的市区医院,医疗保险范围内的用药又不能满足大重病的需求,而有的药物很多不在保险报销范围内,增大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给很多家庭带来困扰。

四、小结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与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套完善、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稳定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的好的做法,涉及其长处后将其应用到养老服务的实践中去,这样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南(1978-),女,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创新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

XYB201826)。

【参考文献】

[1]姚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区域及群体差异研究——以恩施市为例[D],武汉:

武汉大学,2017.

[2]冯文娟.当前中国居家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

(2):

103-105.

[3]贺薪蒙.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综述[J].知识经济,2013(20):

36-37.

[4]郭竞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与需求弹性——基于浙江农耕老年人问卷调查的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3):

47-57.

[5]艾宏伟.构建新形势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基于苏北地区实证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9):

82-83.

[6]杜云素,钟涨宝,李偲.集中居住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湖北学理论学刊,2013(5):

77-79.

(上接第135页)

孩子国际交流。

此外,父母对孩子的思念、担心孩子在国外受苦都是制约学生国际交流的因素。

(五)学生目标交流项目资源不足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也取得了不错的国际交流成效,但与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国际交流需求相比,仍是“供不应求”。

“适合本专业交流项目但不在目标国外高校”和“目标国外高校发起的交流项目不适合本专业”的现象较为明显。

四、当代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强化学生国际交流意识

把握新生入学、专业分流、考研保研、大四就业等时间节点,依托生涯发展规划、目标导学教育、专业概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将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尽早制定国际交流计划,以此来提升学生国际交流的自发性与主动性。

(二)营造国际交流环境与氛围

邀请本专业领域内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家、学者面向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邀请具有国外交流经历的优秀朋辈面向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以此来营造国际交流的氛围,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思维。

(三)拓宽学生接触国外高校的途径

可利用学生假期国际交流项目、社会实践、国际竞赛以及其他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接触国外高校、国外教育的平台。

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和点燃学生国际交流的兴趣和热情。

(四)扩充交流层次、提升交流质量

扩大开放办学,深化合作办学,强化与国外名校的联系与合作,举办学校间的互访,开展多种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扩充交流层次,满足不同学生对国际交流项目的不同需求。

提升交流质量,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交流项目资源。

(五)加强家校合作,协同促进学生国际交流

一部分家长对学生国际交流持支持态度,这部分家长对学生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对国际交流有一定的认知,高校要给予这部分家长更多的国际交流信息反馈与国际交流针对性建议。

一部分家长对学生国际交流持不支持态度,这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在国外的安全,怕孩子吃苦受罪,对于这部分家长要及时的与其进行沟通,帮助其分析学生国际交流的利与弊,使其客观对待学生国际交流一事。

(六)加大奖学金激励政策

更好地利用奖学金这一杠杆让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参与到国际交流中。

第一,加大奖学金的额度,激励学生学习动力,缓解学生经济压力;第二,奖学金评比中,引入“国际交流经验”作为评奖的一个指标,以此增加对参与国际交流学生的倾斜。

第三,借助社会力量,设立国际交流专项社会奖学金。

【作者简介】王惠强(1992-),男,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杨丽萍.推动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困难与对策[J].才智,2014(13):

154.

[2]苏国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113-114.

[3]张漾滨.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⑺:

65-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