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212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docx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题库

 

20130318

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

陈晓媛

化药临床一部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进展,一些新的抗肿瘤药物

靶点的发现,肿瘤领域的药物研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转

向了非细胞毒类的分子靶向药物开发,并陆续有新产品上市。

2011年FDA批

准的7个新药中,其中6个为分子靶向药物。

因为作用机制的不同,小分子

靶向药物体现出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不一样的安全有效性特点,在临床研究设

计和开发模式上也有所不同。

本文对近年来批准上市的一些典型案例如吉非替

尼、克唑替尼、埃克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开发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探

讨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策略,期望能对相关研发人员提供参考。

1.传统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模式

抗肿瘤药物遵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规律,上市前研究通常分为I期、Ⅱ期

和Ⅲ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评价药物的耐受性、药代动力学,

推荐Ⅱ期研究给药方案;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在小样本中初步观察药物的

有效性,同时也观察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则在Ⅱ期基础上选择目标适应症人

群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证实在前期研究中观察到的获益和风险,为获得上市许可提供足够证据。

由于肿瘤药物和疾病特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又有着不同于一般药物的

特点。

例如,由于抗肿瘤药物往往具有较大毒性,为避免健康受试者遭受不必

要的损害,I期研究中首次人体试验往往在肿瘤患者中进行,而其它领域药物

则多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

同时,出于伦理的考虑,通常新的抗肿瘤药物应首

先在无有效治疗手段或经现有标准治疗无效或复发进展的难治性患者中进行,

在获得对难治性病例的肯定疗效后,再逐步向初治患者的一线治疗以及辅助治

疗推进。

另外还需考察药物的抗瘤谱,一个抗肿瘤药物往往不会对所有肿瘤类

型均有效,也不会仅对一种肿瘤有效,故需要在早期筛选出敏感的瘤种进入后期研究。

通常来讲,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与给药剂量/方案密切相关,不同的

给药方案(如给药间隔和给药剂量等)可能产生不同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ose

LimitedToxicity,DLT)和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tedDose,MTD)。

对于细胞毒类药物而言,在毒性可以耐受的前提下,主张尽量提高给药的剂量

达到最佳疗效,故在临床研究早期需探索不同的给药剂量、不同的给药间隔,

以找出能够获得最大疗效且耐受性可以接受的给药方案。

再者,因为肿瘤单药

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主张采用联合治疗,通过毒性不完全重叠的化合物

联合或者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不完全重叠的化合物联合应用,可能达到在可接受

的毒性水平增加抗肿瘤活性的目的。

因此,联合给药的安全有效性探索也成为早期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抗肿瘤药物在受试人群、给药方案等方面的探索过程更为复杂,

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研究模式,且主要是来自传统细胞毒类药

物的经验。

大多数情况下都遵循这样一种模式:

I期分Ia和Ib两个阶段进行,

首先在包括多种瘤种的难治性肿瘤患者中进行单药的剂量递增耐受性试验,以

毒性为主要终点,确定单药的MTD。

之后开展联合给药的剂量递增耐受性试验,

同样以毒性为主要终点,确定联合给药的MTD,推荐II期剂量。

II期阶段同样

分IIa和IIb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初步考察单药对某几个潜在有效的瘤种的疗效,

以肿瘤客观缓解为主要终点,之后考察不同瘤种中不同的联合给药方案的疗效。

这期间Ib和IIa的研究启动时间可能会有交叉,每一阶段也可能不止一项研究。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将首先选择最具潜力的某个敏感瘤种最佳给药方案进入Ⅲ

期研究阶段,再逐个开展其它敏感瘤种的Ⅲ期研究,进行扩大适用人群,优化给药方案的研究。

2.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模式

与传统细胞毒药物不同,小分子靶向药物多针对膜受体、细胞信号转导途

径的成分、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以及参与血管生成的重要蛋白质或因子等靶点,

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相对较轻。

因为其产生的抗肿瘤效应可

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预防转移,而不是杀灭肿瘤细胞,客观缓解率可能并

不是衡量抗瘤活性的合适指标。

在多数情况下,这类化合物暴露(给药)时间需

要延长,常常需采取连续给药方式而非间歇给药方式,以达到对靶点的持续抑

制,上述特点使得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

尤其是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在研究人群的选择、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以及终

 

点指标选择方面都有所区别,比如因为毒性较轻,有可能选择健康人群进行某

些早期试验;在剂量和方案探索研究中毒性可能并不是合适的终点,需要基于

药代、药效(对特定靶点的抑制而非肿瘤缩小)结果综合确定;为了增加后续

研究把握度,可能要较早就进行疗效的评价,甚至采取随机对照的设计,所以

有时很难将I、II、Ⅲ期严格划分开来。

由此,这类药物的早期临床研究变得更

为灵活多样,更为丰富复杂,目的是追求更为高效、更为精准的目标人群定位和更准确的给药剂量,提高后期研究的把握度。

回顾近年来开发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设计,在早期研究中体现出的

一个共同趋势是:

大多数药物都采取了在传统的“3+3”剂量递增I期研究模式上

的对潜在有效剂量组增加病例数,并在推荐II期剂量下继续入组扩展研究直接

进入II期阶段,将I/II期研究目标结合的两阶段模式。

在一项研究尽可能多地

获取信息,以提高早期研究效率,增强对药物进入后期阶段的信心。

以辉瑞公

司2011年获得FDA批准上市的克唑替尼(Critizonib)为例,其首个I期研究

A8081001即为两阶段、无对照的剂量递增研究(n=119例)。

研究内容包

括了单次和多次耐受性研究(单次和多次研究之间设置了7天导入期衔接),

单次和多次药代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食物影响研究,每天一次和每天两

次给药两种方案的比较研究,疗效评价指标包括了生物标志物、肿瘤缓解(如

ORR,DR)以及生存时间相关指标(如PFS,OS),在该项研究中同时实现了传统意义上I/II期研究目标(见图1)。

 

注:

MTD/RP2D:

最大耐受剂量/II期推荐剂量

图1.克唑替尼-A8081001研究设计

小分子靶向药物开发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证明其具有理想的“靶”作

用。

整个研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寻找靶点和验证靶点的过程,需要回答一系列

问题:

药物是否对靶点产生作用?

对靶点的作用是否产生后续的生物学效应?

在哪个剂量方案下对靶点的作用效应最大?

影响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是否在具有某些分子特征的人群中效果更突出?

这就要求在早期研究中尽可能

收集靶点相关信息,包括留取生物样本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通过从早期研

究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的探索分析,得到相关提示,再设计相应

研究进一步去验证。

近几年一些案例的开发经验提示,及早鉴定出可预测疗效

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选择具有某些特征的优势人群进行临床研究可能是导致

试验成功甚而加快临床研发进程的路径之一。

以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吉非替尼

 

为例,该产品2003年基于II期试验(IDEAL试验)获得FDA加快批准上市,

2005年却因承诺的上市后Ⅲ期试验(ISEL试验)报告阴性结果被FDA限制适

应症,遭受沉重打击。

值得庆幸的是,阿斯利康公司并未因此放弃,因为亚组

分析显示亚洲人、女性、腺癌、非吸烟患者效果更好,于2008年在亚洲腺癌

不吸烟的患者中开展了IPASS试验,最终获得阳性结果并因此通过欧盟批准上

市。

经过10余年的研究分析,目前已经确定EGFR突变是决定患者服用

EGFR-TKI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子,亚洲人、女性、腺癌、非吸烟患者正

是具有高的EGFR突变率的人群,所以IPASS试验取得成功,而ISEL试验因

未选择获益优势人群疗效被无效人群“稀释”了。

2011版NCCN指南已推荐其

作为EGFR突变的NSCLC首选药物。

相比之下,辉瑞公司的克唑替尼则要幸

运得多,2006年启动临床研究,2007年研究发现EML4?

ALK融合基因为非

小细胞肺癌肿瘤形成的又一个独立的关键驱动因子

[3]

,随即修订了I期研究

A8081001的研究人群入组标准,在第二阶段开始有目的的选择ALK基因易位

或倒位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果然观察到突出的疗效(见图1),之后便在

该人群中开展了II期研究A8081005(n=136),这两项研究便成为支持该产

品在美国上市的关键研究证据。

从首个临床试验到提交上市申请,仅历时5年时间,明显缩短了研发周期。

由于目前已经确定和临床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毕竟有限,也不是所有药

物都能有克唑替尼的运气,因此首先在筛选的人群中进行临床试验尚不具有普

遍性,但在早期阶段即开始收集生物样本进行生物标志物的探索研究是较多被采用的策略,转化医学和模型模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其中。

3.我国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策略探讨

与全球研发趋势一致,我国当前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同样集中在分子靶向抗

肿瘤药,其中以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TKI)为研

发最热。

2005年至2012年间,此类药物累计申报新化合物总量已经达到28

个,占所有类别抗肿瘤新药的1/2以上。

这些药物大多数为“me-too”药,即在现

有的上市药物或在研的药物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而成,具有类似的安全有效性特点。

对于不同情况产品的临床研发策略应有所不同,国内当前在研新化合物存

在三种情况:

1)全新靶点、无相同靶点药物研发或使用经验;2)已知靶点,

有相同靶点药物研发经验,但尚未找到与疗效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3)

已知靶点,有相同靶点药物研发经验,且已经找到可预测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

志物。

对于全新靶点的药物,一切尚属未知,需要遵循一般的研究规律进行,

并且可能要研究得更多,但对于已知靶点的药物,则应该充分借鉴已有的经验,

仔细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同靶点药物研究信息,依据产品特点和现实条件选择适合自身产品的临床研究模式,少走弯路。

以2011年获得SFDA批准上市的浙江贝达生产的盐酸埃克替尼为例:

产品是在罗氏公司2004年获得FDA批准上市的厄洛替尼(特罗凯?

)基础上

进行结构改造得到,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针对同样靶点的上市产品还有前面提到的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吉非替尼(易瑞莎?

)。

可以说,该产品的开发有较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盐酸埃克替尼的临床研究从2005年底开始,至2010年底结束,历时5年

 

时间,共完成5项I期、2项I/II期、1项III期研究(见表1)。

从表1可见,

申办方基本遵循了当前此类药物的临床研究思路,同时也考虑了作为me-too

产品自身的特点,充分借鉴了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已有信息,与后两者比较的思

路贯穿始终。

例如,开展了充分的早期探索性研究;选择健康志愿者进行单次

给药耐受性和药代相关研究,在肿瘤患者中进行了多次给药耐受和药代研究;

基于产品的药代特点并参考同靶点药物临床给药方案进行了给药间隔的探索;

采用了I/II期联合的设计,基于I期剂量递增试验中探索得到的潜在有效安全剂

量水平进行了扩大病例的观察,实现了II期研究目标;参考同靶点药物的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