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995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

2020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答案】C

【解析】根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启发式。

故选C。

2、按照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后习俗道德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

A、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B、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C、遵守法规定向阶段

D、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答案】D

【解析】柯尔伯格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做出的反应,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习俗道德水平,亦称原则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故选D。

3、张老师在班主任例会上谈到现在学生难管理时说:

当学生违反学校纪律时,我对他们大吼大叫,严厉批

评,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

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

A、惩罚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消退

【答案】B

【解析】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的过程。

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概率的

过程。

消退是指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就会降

低。

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通过题干可

知,教师对学生的大吼大叫增加了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一种正强化。

故选B。

4、教学任务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

A、基本能力

B、基本技能

C、基本技巧

D、基本智能

【答案】B

【解析】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他任务

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双基教学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故选

B。

5、当班级同学之间开始熟悉,在频繁来往中结成伙伴,部分积极分子能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这时的班级

进入了()。

A、松散期

B、同化期

C、凝聚期

D、形成期

【答案】B

【解析】班集体的形成要经过四个阶段:

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在同化期,成员之间开始熟

悉,在频繁来往中结成伙伴。

部分积极分子带头接受教育要求,并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

故选B。

6、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原则,这里的“纲”指的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学计划

D、教学原则

【答案】A

【解析】课程标准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

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实施的“一纲多本”的教

材使用原则中的“纲”指的是课程标准。

故选A。

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

A、教学方法

B、教学设计

C、教学媒体

D、教学研究

【答案】A

【解析】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

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故选A。

8、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的是()。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答案】D

【解析】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是指: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故选D。

9、《学记》中说:

“不陵节而施”。

()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答案】C

【解析】“不陵节而施”意为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即教育中要遵循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食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这些

要求和主张都反映了实际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故选C。

10、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答案】A

【解析】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

接认识世界,使得这种认识呈现出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性。

所以,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

故选A。

11、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要()。

A、重结果轻过程

B、重结果更重过程

C、重过程

D、重结果

【答案】B

【解析】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要求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

故选B。

12、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校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

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A、难度

B、效度

C、区分度

D、信度

【答案】B

【解析】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一个测验的效度总是对一定

的测验目标而言的,故不能离开特定的目标笼统地判断这个测验是否有效度。

故选B。

13、为使教育学从哲学、伦理学中分化独立出来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培根

【答案】D

【解析】英国学者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

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故选D。

14、教育法律关系依据主体之间关系的类型,可以分为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关系。

A、调整性

B、保护性

C、平权型

D、层次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教育法律关系依据主体之间关系的类型,可以分为隶属型教育法律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

选C。

15、叶老师在结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留下疑问并对学生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种结课

方式为()。

A、悬念式

B、延伸式

C、讨论式

D、总结归纳式

【答案】A

【解析】悬念式结课,即结课时留下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

效应。

故选A。

16、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意志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答案】B

【解析】德育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故选B。

17、上学的时候,一想到考试就头疼恶心是一种()。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

D、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B

【解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巴甫洛夫认为,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可

分为具体信号(如声、光、味等,又叫第一信号)和抽象信号(如语言、词等具体信号的信号,又叫第二信

号)。

故选B。

1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

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

形成。

故选C。

1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

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

形成。

故选C。

20、下列哪个因素不属于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

A、学习者

B、刺激环境

C、反应

D、学习内容

【答案】C

【解析】教学五要素:

受教育者、教育者、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故选C。

21、教育法律法规是以()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A、社会规范

B、国家强制力

C、党的领导

D、社会主义价值观

【答案】B

【解析】教育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故选B。

22、王老师讲完新课,询问同学是否学会,班级里鸦雀无声,王老师环视教室,这时小明回答:

“会了”,

王老师说:

“好的”。

于是王老师进行了接下来的教学任务,王老师的行为()。

A、正确,与小明的互动体现了因材施教

B、正确,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

C、错误,未能践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D、错误,只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

【答案】C

【解析】王老师的授课主要是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不够,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

能践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故选C。

23、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钻研教材

B、掌握课程标准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答案】C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故选C。

24、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

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策略。

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

【答案】D

【解析】由组块编码的定义可知。

故选D。

25、教育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答案】D

【解析】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

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

故选D。

26、下列属于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的有()。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思想教育

【答案】ABCD

【解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因此,正确答案是

ABCD。

27、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A、显性课程

B、隐形课程

C、技术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解析】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以及非预期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

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校园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身心,使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世界观。

故选B。

28、“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家庭教育

【答案】B

【解析】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孟母三迁”的故事

主要是体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故选B。

29、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答案】A

【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的总体规格要求,具体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

故选A。

30、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

根本出发点是()。

A、热爱学生

B、维护学生权益

C、严格要求学生

D、公平对待学生

【答案】A

【解析】"亲其师,信其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以愉快、

友好的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一种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感到紧张和压抑,充分自

由地开展学习讨论,发表看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故选A。

31、()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