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97599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

《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docx

运动处方文字版第6章

第六章康复治疗运动处方

第一节外科疾病的康复运动处方。

以医学和体育科学为理论依据,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病人的功能情况,选用合适的运动方法,采取适当的运动量,以治疗疾病和康复身体为目的的方法称为康复运动处方。

第一对摄氧能力的影响。

运动提高摄氧能力,主要是提高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

康复运动处方中的一般运动都是不太剧烈的,主要表现为有氧代谢。

此时,氧的主要来源是肌肉中与肌红蛋白相结合的氧及由血液输送来的氧。

肌肉有氧代谢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肌细胞中的线粒体。

无氧代谢能力同样可通过训练而有所提高,表现为对乳酸的耐性增强。

第二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运动特别是耐力性运动时的能量消耗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游离脂肪酸。

以最大有氧能力的40%强度运动时,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约占肌肉氧耗的60%。

同时,运动可提高脂肪组织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富有甘油三脂的乳糜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可降低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的含量。

因此,采用康复运动锻炼既能降低血脂的量,又可改变血脂的质,显示出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

第三对糖代谢的影响。

运动可明显调节糖的代谢,剧烈运动可促进糖的无氧酵解,缓和耐久性的运动则以糖的有氧代谢分解为主。

第四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1)长期不动可导致骨质疏松、软骨变性,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甚至可发生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变窄和消失,功能受限。

运动可加快血流,扩张血管,增加关节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牵伸挛缩和粘连组织,维持正常形态,改善功能。

(2)老年时脊柱椎间盘变性。

关节囊松驰,肌肉无力,脊柱稳定性遭到破坏,容易形成骨刺。

因此,老年人容易患腰背痛和颈椎病,且活动范围也受限制。

运动可提高肌肉张力,改变和纠正异常症状,改善血液循环,既可减缓蜕变进程,又可增大老人的活动范围。

(3)某些肢体功能的恢复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获得。

随着功能的恢复,才有可能减轻肌肉萎缩和某些并发症,避免某些后遗症。

一、颈椎病的康复运动处方。

(一)运动目的。

1、提高神经系统功能,提高中枢神经的紧张性、兴奋性和反应性,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改善颈椎血液循环,改善颈椎间关节功能,增强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的紧张力,加强颈椎稳定性。

3、提高病人的心肺功能。

4、提高药物疗效。

运动处方可改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新陈代谢,有助于药物的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5、矫正不良的身体姿势等。

(二)运动种类。

一般而言,康复锻炼3个月内特别是前两周的颈椎病人应以伸展运动为主,尤其是以颈部伸展为主、有氧运动为辅;康复锻炼3个月后以伸展运动和有氧运动结合为主,在保持伸展运动的同时,逐渐增加有氧运动的内容,以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卧床时间长的病人更应增加有氧运动内容,后期可做一些克服自身阻力的轻微力量性练习;安全康复后的病人应采取伸展、有氧和力量三管齐下的锻炼方式,以进一步增强体质和抵抗疾病侵入的能力。

(三)运动强度。

一般采用心率来控制颈椎病人运动处方的强度,上海瑞金医院提出的按年龄最大心率预计值的计算公式较符合中国人的特点:

男性心率(次/分钟)=220-0.7×年龄;女性心率(次/分钟)=220-0.8×年龄。

颈椎病人康复期的运动心率相当于最大心率的60%-85%,颈椎病人在康复3个月内、康复3个月后以及完全康复后的适宜心率分别可近似地确定为最大心率预计值的60%、75%和85%。

(四)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依据病人身体情况而定,时间由短到长,一般采取每次40-60分钟,包括分别5-10分钟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实际锻炼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五)运动频率。

颈椎病人运动频率可以控制在每周3-5次。

研究发现,每周小于3次时,最大吸氧量通常不引起改变;每周大于5次时,最大吸氧量提高很小,而每周3-5次时,人体最大吸氧量的增加较为明显。

但是,由于运动效应和运动蓄积的作用,锻炼间歇不宜超过3天,最好采取隔天1次的运动频率。

(六)运动事项。

1、运动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颈椎病患者,有以下表现者不宜进行康复训练。

急性发作期内的颈椎病人,原则上都应该保持静止和卧床休息,禁止任何形式的运动锻炼,特别是发病的躯体部分更应该禁止运动。

另外,有颈椎化脓性病变、颈椎结核、恶性肿瘤等病症的病人也应该尽量避免或至少暂时避免运动。

2、防治颈椎病的关键在于增强体质,增强肌力。

因此,颈椎病人康复后应从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着手,同时增强肌肉力量,从根本上增强体质。

3、康复后两周内的每次锻炼时间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内,以坐姿锻炼为主,辅以室内慢步走和室外短时散步。

各种运动均应在医生的同意和监督之下进行,锻炼后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征求医生的意见,同时停止或减少活动量;康复后3个月内以伸展、有氧练习为主,只有在第3个月的最后才能在医生的监督之下进行一些轻微的、克服自身阻力的力量性练习;3个月以后的抗阻练习也必须在有关人员的监督之下循序渐进进行并定期检查身体、评价处方效果,修改并制定下一阶段处方的内容。

4、通过自我心率检测方法严格控制运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的持续时间,适宜的运动可使人睡眠良好,第二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5、运动前后必须做好颈部按摩。

活动开始前的按摩可使颈部韧带伸展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得到提高,肌肉力量增强,减少运动损伤,一般采用轻快的手法,时间为3-5分钟。

活动结束后的按摩目的在于消除颈部的疲劳,放松肌肉、韧带等软组织。

一般先采用较重的手法用力至深层组织,再用轻松缓慢的手法使软组织逐渐放松,时间为5-10分钟。

6、颈椎病人运动的同时还应该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特别要注意:

①睡姿正确:

正确的睡姿是指不会影响或加重人体的心肺负担,不会引起形体尤其是头颈的畸形,能使颈部肌肉放松,有利于休息的睡姿。

正确的睡姿一般以仰卧、侧卧为宜。

②枕头合适:

柔软且宽度超过人体肩宽10-20厘米,压缩后略高于自己的拳高(10-15厘米)的圆枕为合适的枕头。

枕应置于脖子后方,用以托住颈曲。

③坐姿正确:

工作和学习时的正确姿势是身体自然放松,躯干胸段前倾约15度,头从躯干前倾15度。

腰部轻靠椅前,前臂放于桌上,但肘部不负担身体重量,仅起稳定作用。

二、四肢骨折病人的康复运动处方。

骨折是较为常见的损伤,或单独存在或合并其他伤病。

它的愈合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3个基本环节。

对于持续固定、长期制动和卧床所引起运动功能的一系列不良的改变(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需要通过及时、合理、有效的功有锻炼即医疗体育来加以预防和矫治。

医院对骨折的处理大多注重保证和促进损伤良好的地愈合,而保持和恢复运动功能则需要患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一)运动目的。

1、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肿、水肿的吸收,改善和消除全身及局部症状。

2、刺激和加速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

3、对抗肢体的废用性改变及骨质脱钙等。

4、促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能力的恢复。

5、保持乐观,增强信心,促进代谢,防止运动不足引起的并发症。

(二)运动种类。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按运动性质分为以下几类:

1、被动运动:

患者肌肉无力,尚不能自主锻炼时,在他人或患者自己健肢的帮助下所进行的一种辅助性运动。

2、助力运动:

在疼痛好转、肌力有所恢复、患者进行主动锻炼时,由他人或患者自己用手施予助力,以协助伤肢进行功能锻炼。

3、主动运动:

由患者独立自主完成的各种徒手运动,是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

4、抗阻运动:

在给受伤的肢体和肌肉施加重力的情况下,患者对抗阻力进行收缩肌肉、活动关节的主动运动。

(三)运动强度。

骨折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3个时期:

第1期为外伤炎症期,即骨折发生后1-2周;第2期为骨痂形成期,骨折处于临床愈合中,也称愈合期;第3期为骨痂成熟期,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患者处于功能恢复过程。

鉴于此,可将功能锻炼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其划分以解除外固定为界。

功能锻炼第一阶段系骨折愈合的第1、第2期,受伤部位处在外固定或连续牵引时期;功能锻炼第2阶段系骨折愈合的第3期,此时外固定已去除。

骨折患者于第1阶段进行伤肢局部肌力练习及伤肢关节活动训练时,运动强度大小以引起轻度疲劳感或局部轻微疼痛为度;第2阶段进行局部及全身功能锻炼时,运动强度大小则以心率作为评判指标。

运动时有效心率的确定可根据年龄简单计算:

(220-年龄)×(65%-85%),即运动中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5%—85%、有效心率范围为110-140次/分钟为适度。

锻炼时,一般从最小运动强度开始,随着体力的适应和病情的好转,逐步加大至最大有效强度,并于锻炼前做好准备活动,锻炼结束时做一些放松运动,逐步放慢节奏、降低强度(“220-年龄”为最大心率)。

(四)运动时间。

第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30分钟以内,以患者的主观感觉为评定依据,第二阶段,可以延长到40分钟以上,但最好不要长于70分钟。

(五)运动频率。

在刚开始进行康复锻炼阶段,由于每次运动量较小,可采取每天锻炼1次,也可以一天的运动量分两次或多次完成;锻炼一段时间后,可采用每周3-5次或隔天锻炼的方式进行。

(六)注意事项

1、功能锻炼在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征得医生的同意后即可开始。

开始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2、对年老、体弱的骨折患者,更要强调早期锻炼,谨防发生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全身并发症。

3、肌力锻炼应和关节锻炼相互协调配合,使肌力的增长与关节活动幅度的增长相平行,加速患肢功能尽快恢复。

4、功能锻炼必须循序渐进,必须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或以引起轻微疼痛为限,不可出现明显的疼痛,不能让患者感到疲劳。

5、助力运动、被动运动及关节牵引必须由医生来进行或由他人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违背关节肌肉的生理解剖特征,造成再度损伤。

6、为保证锻炼效果,锻炼时负荷量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频度的掌握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7、骨折复位不稳,有早期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时,局部禁止运动。

三、半月板损伤病人的康复运动处方

膝关节损伤在创伤性关节损伤中比较常见,而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其原因是膝关节内紊乱所致,半月板损伤同时常伴有关节软骨损伤。

半月板有其复杂的结构特征和独特的生存环境,并且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难愈性,伤后的功能锻炼更加复杂。

(一)运动目的。

1、增强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强周边软组织的循环功能,促进损伤的半月板恢复。

2、通过合理的引诱性旋膝活动,使膝关节得到良性刺激,对膝关节的旋转运动形成适应症。

3、增强股四头肌中股直肌、内侧肌和外侧肌的肌力,以及协同膝关节运动的相应肌群,改善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使关节周边的肌肉力量增大、弹性增强,随着肌张力的增加,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关节囊软组织,循环量增强,使半月板营养丰富,滑液分泌增加,滋润半月板中间,灵活性增强;另外可以消除强制性的运动,在紧张的活动后,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自主运动,使血液循环重新趋向平衡。

(二)运动种类

对于半月板损伤的功能恢复可采用变速走、站蹲、旋膝、股四头肌肌力锻炼,静力性训练、支撑腰腿、放松等动作和方法练习。

具体方法如下:

1、变速走:

开始速度较慢,以1-3km/小时为宜,逐渐增加到5km/小时。

速度,时间以自觉膝关节活动轻松即可,通常需6分钟。

2、站蹲:

保持半蹲位(120度过-150度),以股四头肌感觉紧张为宜,5-8分钟。

3、旋膝:

关蹲位,双手按压髌骨上方,两膝并拢,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旋转膝关节;双足开立,两膝分开约为20厘米,双手按膝,分别做膝关节的内旋和外旋活动4×8节拍。

4、股四头肌肌力锻炼:

靠近固定肋木举腿练习,增强股直肌的肌力和张力,以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大高度定位;抗阻伸小腿,先坐姿后卧(仰)姿,以增强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肌的力量,负重的重量由轻到重,循序渐进,以自己能够适应为限;仰卧举腿空跑,两肘关节撑地,手托腰部,髋关节离地,做2×8节拍。

5、静力性训练:

跪地后撑,脊柱最大限度伸展,最大张力时保持5秒以上。

6、支撑腰腿,一腿支撑,另一腿分别前后摆腿和斜45度摆腿,前摆高度为大腿与地面平行,后摆尽量至于最高高度,最后平举腿抖动各约1分钟。

7、放松:

放松运动可根据自己平常养成的习惯进行操作,主要为放松下肢肌肉和关节的紧张度,时间因人而异,以自觉肢体没有紧张感为宜。

(三)运动强度

半月板损伤恢复的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通常采用中小强度,运动后以膝关节和下肢肌肉无紧张感为宜,最高强度也不能引起运动结束后膝关节的疼痛。

(四)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控制在40-60分钟之间,但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的时间分别不低于10分钟,尤其使膝关节充分放松,提高锻炼效果,防止损伤加重。

(五)运动频率

由于上述动作和方法运动量较小,可以所有动作每天进行1次或一天中分2次完成,也可根据医务人员的建议进行适当调整。

(六)注意事项

1、运动强度严格遵循医生或运动处方进行,以防强度过大引起半月板重复受伤,且强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2、有高血压患者,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要低头。

3、有肌肉拉伤和后十字韧带严重损伤者,肋木举腿高度需要严格限制。

4、有侧副韧带损伤者,旋膝时应注意严格控制幅度,不要偏离最大活动范围,以免引起再伤。

第二节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康复运动处方

一、冠心病病人的康复运动处方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它是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所致。

这种粥样硬化的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了心肌的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使心脏的正常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产生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如胸闷、憋气、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约占死亡总数的22%。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发病率为7%,而且随年龄而增加,也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一)运动目的。

1、增加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脏工作效率。

2、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威胁。

3、改善情绪,消除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运动种类。

在多种运动中,以散步、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或健身车、游泳等项目对冠心病患者较为合适,因为这些运动属于低至中等强度、耐力性运动为为的有氧运动。

长期进行这种运动能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提高心、肺功能。

(三)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可分为三级(低强度、中等强度及较大强度),实际运动中常以心率作为衡量运动强度最实际的指标。

测定运动时心率较为简便易行、容易掌握。

患者只需数自己的脉搏15秒钟,再乘以4,即得每分钟的心率。

但这种方法只适合无心律失常的患者。

低、中等强度运动时最高的心率分别用100次/分钟,100-120次/分钟心率来表示。

一般来说,冠心病患者从事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即可达到锻炼目的。

(四)运动时间。

每次30-40分钟,包括准备运动5-10分钟,正式运动15-20分钟,此期间可达到预计的心率;整理运动5-10分钟。

一般来说,运动后收缩压轻度增高(收缩压增高不超过20mmHg),心率增快(活动后心率与活动前比不超过20次/分钟或活动中最高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属于正常反应。

如果在活动中出现气短、心绞痛、心律失常、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及活动后出现长时间疲倦、失眠等不适时,表明这次运动过量,应该在下次运动时减量或暂停运动。

(五)运动频率

一般而言,每周运动次数不少于3次,国际上多采用每周3-5次的频率,即可达到锻炼目的。

(六)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

从低强度运动开始,切忌在初次活动时即达到负荷量。

2、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年龄、病情、体力情况、个人爱好及锻炼基础来选择运动种类及强度。

每次活动中可交替进行各种运动。

如散步与慢跑交替。

3、患病或外伤后应暂停运动。

4、老年人并发疾病多,症状不典型,更要注意勿运动过量并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

运动中适当延长准备及整理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处方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定期调整。

所以,病人要经常与医生保持联系以更改和调整运动处方。

5、耐力性的运动项目要有5分钟的准备运动和5分钟的放松活动。

运动过程中如出现气促,轻度眩晕感,应增加间歇休息时间,减少运动量。

如觉得心前区、左上臂有压迫感或疼痛感,应停止运动。

二、高血压病病人的康复运动处方

高血压病是指由于动脉血管硬化而导致的以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又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

它不同于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肾炎之后的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世界上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

这一群体中,年长者多于年轻者,男子多于女子,黑种人多于白种人。

高血压是造成每年100万人心脏病发作和50万人心脏病发作致死的主要因素。

高血压也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病和肾衰竭等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

因此,维持正常血压可减少上述疾病发病的概率。

(一)运动目的

1、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及改善机体主要系统的神经调节功能;2、降低毛细血管、微动脉及小动脉的张力,调节血液循环,降低血压;3、降低血液黏度,提高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增强物质代谢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组织内的营养过程。

4、发展机体和血液的代偿机能,改善和恢复患者一般全身状况。

5、减轻应激反应,稳定情绪,抑制身心紧张,消除焦虑状态。

(二)运动种类

高血压病康复体育的运动类型选择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踏车、游泳、跳舞、降压体操、武术、太极拳和气功等。

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按照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应选择那些全身性的、有节奏的、容易放松、便于全面监测的项目。

有条件的可利用活动跑台、功率自行车等进行运动。

在一定范围内,中、小强度的抗阻运动能产生良好的降压作用。

高血压病人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应注意掌握低强度、多重复的原则,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不应憋气,以减少“瓦尔萨瓦”现象。

(三)运动强度。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一、二期的患者,运动强度一般控制在40%-60%最大摄氧量的范围内,或50%-70%最大心率。

确定运动强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靶心率表示:

靶心率=170(180)—年龄(岁),170适用于年龄偏大或有明确心脏病史,体质弱且过去无任何规律运动习惯者,反之则用180。

一般认为,对于一期高血压病患者,运动时的心率控制在102-125次/分钟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而对于一、二期高血压病患者,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30%,应以缓慢运动为宜,或以心率为指标控制在95-110次/分钟。

也可采用RPE来控制强度,使运动中强度感觉为“稍稍轻松”,“持续多久都可以,有充实感、出汗”,“能与同伴轻声交谈不喘”或“轻声唱歌不觉累”等程度为宜。

这种强度相当于RPE等级量度值10-12。

总之,运动强度以中等及低强度为宜,要避免运动强度过大使血压突然升高,或大量排汗使血液浓缩、黏性增加而使血压升高。

另外,不同时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应区别对待,如一期高血压病患者的强度可适当增大,而三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则应相应降低。

(四)运动时间

持续性周期性运动,如跑步、骑车、游泳等,每次应达到30分钟以上,加上之前的准备活动5-10分钟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5-10分钟,总的时间要持续45-60分钟。

非周期性运动或间歇性运动,如气功、垂钓、太极拳、娱乐性球类等则每次运动应达到40-60分钟。

当然运动的时间不必强求一致,可根据患者和病情轻重,自我感觉灵活掌握。

对从未参加过运动锻炼者或身体虚弱者,初期阶段每次运动的时间应减少,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每次运动的时间,直至达到要求的限度。

(五)运动频率

运动的频度可根据个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程度,采用每周3次或隔日1次,或每周5次等不同的间隔周期。

一次运动的效应持续时间为2-3天,一般认为若每周低于两次效果不明显,经常运动者可以坚持每周锻炼5-6次。

若每天运动,则每次运动总量不可过大。

如果运动后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无不适感,亦可采用。

运动效应的产生至少需要1周的时间,达到较显著的降压效应则需4-6周。

(六)注意事项

1、锻炼以中小强度的运动为宜。

在运动过程中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高血压病人、锻炼的时间比强度更重要。

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应注意控制强度,多重复。

2、在运动过程中应养成深呼吸的习惯,以有效地降低胸腔内压,减少运动过程中心肌的耗氧量,降低血压升高的可能性。

3、禁止竞争性或使血压起伏较大的运动,如各种比赛、各种力量性运动特别是静力性运动,以及急起急停的运动。

4、锻炼时要有意识地使全身肌肉放松,不要紧张用力,避免憋气动作。

在血压没有得到控制或对锻炼还不适应时,注意不要做弯腰低头的动作,头的位置不要低于心脏水平。

5、避免清晨和晚间进行运动。

6、药物治疗与合理锻炼相结合:

康复运动不能代替药物治疗,但与药物治疗结合进行常能取得更佳的药效,可逐步将药物剂量减少至能维持血压平稳的最低量。

据报道,适宜的康复锻炼可使平均用药量减少33%-66%,约有1/3的患者可完全停药,通过康复体育长期保持血压平稳。

7、注意出现下列症状之一者不要进行康复运动:

高血压患者中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动过快、脑血管痉挛(有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的心绞痛、心功能失常、未控制的过高血压210/110mmHg(28.0/14.7kpa)或对运动出现异常后升高至133mmHg(17.3kpa)或运动后血压不升高或始终低于140/133mmHg(18.7/17.7kpa)者均不宜进行活动。

三、高血脂症病人的康复运动处方

血脂是血液中脂质的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脂肪酸四种成分。

高血脂症是指空腹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醇浓度中一项或两项超过正常值。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可诱发冠心病及脑中风等。

脂质在血液中以和蛋白质结合,即脂蛋白的形式存在,所以,高脂血症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依密度不同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四种。

LDL可经受损伤的血管内膜渗入并形成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故被称为血管破坏因子。

HDL则具有抗血管壁上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是抗动脉硬化的因子,又被称为血管保护因子。

按脂蛋白种类不同高血脂症可分为五型,其中Ⅱ型和Ⅳ型常见,Ⅱ型以胆固醇增多为主,Ⅳ型以甘油三酯增多为主,与冠心病发病关系密切,尤其是发病年龄较轻的病人常与之有关。

(一)运动目的

1、有氧运动能够增加脂蛋白酯的活性同,促进肌肉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与利用,加速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

2、有氧运动能够明显有效地改善脂蛋白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胆固醇的比值。

(二)运动种类

高血脂症病人康复一般采取持续性大肌肉群参加的全身性动力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健身操、健身舞蹈等。

(三)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应控制50%-80最大摄氧量,若采用心率强度则为65%-85%HR,有研究表明,在此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降血脂的效果越明显。

(四)运动时间

每次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包括准备活动及整理活动。

如除去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时间,应维持以上强度的运动15分钟以上。

具体运动时间应根据每周训练量和运动强度作适当调整。

(五)运动频率

每周不得少于3次,若身体条件允许,可每日1次。

若每天运动,则每次运动总量不可过大,以运动后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无不适应感为宜。

(六)注意事项

1、运动前必须严格体检,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有无并发症,尤其是高龄、体胖、有心血管病倾向、平时不活动者。

开始锻炼时,须经医务人员的同意和指导,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

2、运动应循序渐进,从低强度、小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要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3、运动应持之以恒,并与饮食相配合。

运动的效应不是短期就可以出现的,一般至少需要6周的时间才会表现得较为显著。

在进行康复体育的同时要配合膳食方法,才能使效果明显。

四、心脏病人的康复运动处方

心脏病是牵涉心脏本身及其瓣膜疾病的统称,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