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病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981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甜瓜病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甜瓜病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甜瓜病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甜瓜病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甜瓜病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甜瓜病害.docx

《甜瓜病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甜瓜病害.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甜瓜病害.docx

甜瓜病害

甜瓜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整理)

图片简介:

无头苗(无心苗)为甜瓜育苗期间较常见的一种生理病害,各地都有发生,发生程度因品种而异,一般发生较轻,对生产影响不明显。

【症状】无头苗多表现在幼苗出土或分苗后子叶张开没有生长点,或生长点很小、不生长,或生长点随幼苗生长未完全露出时就逐渐萎蔫坏死,形成秃头,子叶生长肥大、颜色浓绿。

【病因】无头苗属非侵染因素所致的生理障碍。

引起无头苗的原因较多,形成过程较复杂。

较直接的原因有:

1、育苗过程中地温太高而气温较低,或某一时段遇寒冷低温,生长点分化受抑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即幼苗出土子叶张开就见不到明显生长点。

2、幼苗前期生长发育正常,生长点已经露出,其后由于低温,或蹲苗控水过度,表现为生长点很小、不生长。

3、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点突然受冷气流或有毒有害气体,或不恰当施药等伤害,致生长点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1、详细了解品种特性,根据品种幼苗期对主要环境条件的要求,创造适宜的育苗地温和气温条件。

2、加强育苗期间苗床温度、湿度管理,适时适量浇水。

尤其注意幼苗敏感时期的温度和浇水管理。

3、避免有毒有害气体或其他幼苗敏感的药物损害幼苗

图片简介:

细菌性叶斑病是甜瓜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较广,各地都有发生,一般在春、秋两季发生较重。

发病率10%~60%,严重地块或棚室达100%,显著影响甜瓜生产。

此病还可为害黄瓜、冬瓜、丝瓜、苦瓜等蔬菜。

『症状』此病为害叶、茎、瓜,以叶受害较严重,在甜瓜各生育期均可发生。

子叶受害成水渍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变为黄褐色。

真叶受害,初呈油渍状,逐渐变成淡褐色多角形至近圆形斑,边缘常有一锈黄色油渍状环,最后呈半透明状,干燥时破裂。

空气潮湿时,病斑溢出浅黄褐色菌脓。

果实和茎蔓染病,病斑呈油渍状,深绿色,严重时龟裂或形成溃疡,溢出菌液。

果实发病,病菌可向内一直扩展到种子,使种子带菌。

『病原』Pseudomonassyringaepv.Lachrymans(Smith&Bryan)Youngetal.

属假单胞杆菌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细菌。

病菌菌体短杆状,可串生,大小为0.7~0.9微米×1.4~2.0微米,极生1~5根鞭毛,有荚膜,无芽孢。

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

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形,扁平,中央稍凸起,不透明,有同心环纹,边缘一圈薄而透明,菌落边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内越冬。

通过伤口或气孔、水孔和皮孔侵入,发病后通过雨水、浇水、昆虫传播,病害与结露或雨水关系密切。

病菌生长温度1~35℃,发育适宜温度20~28℃,39℃停止生长,49~50℃致死。

空气湿度高,或多雨,或夜间结露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用50~52℃温水浸种30min后催芽播种。

或选用种子重量0.3%的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拌种。

2、用无病土育苗,拉秧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3、合理浇水,防止大水漫灌,保护地注意通风降湿,缩短植株表面结露时间,注意在露水干后进行农事操作,及时防治田间害虫。

4、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5%加瑞农粉尘剂15kg/hm2喷粉防治。

也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二噻农加碱性氯化铜水剂500倍液,或25%噻枯唑300倍液,或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喷雾防治。

图片简介:

炭疽病为甜瓜的普通病害,分布较广,发生亦较普遍,保护地、露地种植均可发生。

一般病株率10%~30%,严重时发病率达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甜瓜生产。

此病还可侵染侵害多种其他葫芦科蔬菜。

『症状』此病在甜瓜全生育期都可发生,叶片、茎蔓、叶柄和果实均受侵染。

幼苗染病,真叶或子叶上形成近圆形黄褐色至红褐色坏死斑,边缘有时有晕圈,幼茎基部常出现水渍状坏死斑。

成株期染病,叶片病斑因品种呈近圆形至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水渍状,有时亦有晕圈,后期病斑易破裂。

茎和叶柄染病,病斑椭圆至长圆形。

稍凹陷,浅黄褐色。

果实染病,病部凹陷开裂,后期产生粉红色黏稠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病原』Colletorichumorbiculare(Rerk&Mont)Arx属半知菌瓜刺盘孢真菌。

病菌分生孢子盘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呈黑褐色,刚毛散生于分生孢子盘中,顶端色淡,略尖,基部膨大,长90~120微米,具1~3个分隔。

分生孢子梗无色,圆筒状,栅状排列,大小为20~25微米×2.5~3.0微米。

分生孢子长圆形,单细胞,无色,大小为14~20微米×5.0~6.0微米。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或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内越冬,菌丝也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条件适宜时菌丝直接侵入子叶引起发病,多数情况下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或浇水传播,形成初侵染。

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发病适宜温度22~27℃,适宜湿度85%~98%。

『防治方法』1、实行与非瓜类作物3年以上轮作。

2、选无病种子播种,播种前用80℃温水浸种5~10min,或用开水变温浸种5~10min,或用种子重量0.3%的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或25%施保克可湿性粉剂,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采用地膜覆盖和滴灌、管灌或膜下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瓜苗定植前用药剂普防一次,以减少移栽后的菌源。

发病期间随时清除病瓜,避免田间积水,保护地应加强通风,尽量降低空气湿度,控制病害。

4、发病初期选用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施保克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0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倍生乳油2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加收米水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保护地也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15kg/hm2喷粉防治

图片简介:

甜瓜、哈密瓜细菌果斑病Melonbacterialfruitblotch

【症状】普通甜瓜、哈密瓜细菌果斑病在叶片上的症状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黄瓜叶片上的症状相似,但该病侵染叶脉,并沿叶脉扩展。

叶片上病斑呈圆形至多角形,边缘呈“V”字形水渍状,后中间变薄,病斑干枯。

病斑背面溢有白色菌脓,干后呈一薄层,且发亮。

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颜色变深,多呈褐色至黑褐色。

果实染病,先在果实朝上的表皮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渐变褐,稍凹陷,后期多龟裂,褐色。

初发病时仅局限在果皮上,进入发病中期后,病菌可单独或随同腐生菌向果肉扩展,使果肉变成水渍状腐烂。

【病原】Acidovoraxavenaesubsp.citrulliWillemsetal.称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属细菌。

异名为Pseudomonaspseudoalcaligenssubsp.citrulli(Schaadetal.),称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

菌体短杆状,大小1~5×0.2~0.8微米,极生单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该菌除侵染甜瓜外,还侵染西瓜、葫芦、南瓜等葫芦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细菌在种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田间的自生瓜苗、野生南瓜等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和宿主。

病菌主要由伤口和气孔侵染。

该菌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种子,种子表面和种胚都可带菌。

带菌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子叶侵入,引起幼苗发病。

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形成多次再侵染。

干旱年份发病轻,高温多雨年份和平作地块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哈密瓜皇后系列、86系列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无病瓜留种,并进行种子消毒,瓜种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或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也可用3%盐酸处理甜瓜种子15分钟,水洗后再用47%春·王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8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3、无病土育苗。

4、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并注意清除病残体。

5、发病初期喷洒47%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噁醚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

图片简介:

甜瓜靶斑病Melontargetleafspot

靶斑病为甜瓜的普通病害,部分地区发生分布。

通常病情较轻,病株率5%~10%,少数叶片染病,对生产无明显影响,严重时病株率达20%左右,轻度影响甜瓜生产。

『症状』此病仅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淡褐色小点,以后变成浅黄褐色近圆形病斑,边缘颜色略深,通常病斑较大,受叶脉限制,后期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

有的病斑中部呈灰白至浅黄色。

空气潮湿,病斑上产生灰黑色稀疏绒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严重时,病斑汇合致叶片枯死。

『病原』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Curt)Wei.属半知菌瓜棒孢霉真菌。

病菌子实体多生于叶面,分生孢子梗多单生,细长,不分枝,具1~7个隔膜,浅褐至黄褐色,大小为90~430微米×5.5~9.5微米。

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至圆筒形,基部膨大,顶端钝圆,直立或弯曲,壁厚,有隔膜0~20个,浅黄褐色,大小为19~264微米×8~23微米。

(图4-39)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越冬,病菌还可以厚垣孢子和菌核越冬。

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

发病温度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5~27℃和湿度饱和时,病害发生较重。

甜瓜生长中后期高温高湿,或阴雨天较多,或长时间闷棚,昼夜温差很大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间菌源。

2、重病地块实行与非瓜类、豆类作物2~3年以上轮作,控制发病。

3、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保护地注意浇水后加强通风管理,降低空气湿度。

4、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可选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保护地选用6.5%甲霉灵粉尘剂15kg/hm2喷粉防治。

图片简介:

猝倒病为甜瓜苗期常见病,分布广泛,种植甜瓜的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老式土法育苗发生较普遍,育苗期间阴雨天气多此病发生严重。

『症状』此病自播种后即可发生,早期染病种子发芽即坏死腐烂,不能出土。

出苗后露出土表的幼茎基部染病成水渍状,迅速软化腐烂并缢缩,随后幼苗倒伏。

有时瓜苗出土胚轴和子叶已腐烂变褐枯死。

潮湿时病部产生少许絮状菌丝,病害严重时常造成幼苗成片死亡。

『病原』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属鞭毛菌瓜果腐霉真菌。

病菌菌丝无色,无隔。

孢囊梗菌丝状,游动孢子囊棒状或丝状,分枝裂瓣状,不规则膨大。

萌发时产生球形孢囊,其内释放出游动孢子。

藏卵器球形,雄器袋状,两者结合后产生卵孢子。

卵孢子球形,厚壁,淡黄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条件适宜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染幼苗。

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壤内腐殖质上腐生生活,菌丝形成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染幼苗。

病菌主要通过浇水和管理传播,带菌粪肥和操作工具也可传播。

病菌侵染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以后在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最后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冬。

土壤温度15~16℃病菌繁殖很快,土壤高湿极易诱发此病。

浇水后苗床积水或育苗棚顶滴水处多为发病中心。

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或育苗期遇寒流或连阴雨、雪天气,低温潮湿,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采用营养钵、营养盘、地热线等快速育苗技术育苗。

苗土选用无病新土或大田土,有条件的选用基质育苗。

废料充分腐熟,并注意施匀。

2、育苗土壤消毒,可在苗床喷洒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98%恶霜灵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3、加强管理,底水浇足后适当控水,尤其是播种和刚分苗后,应注意适当控水和提高管理温度,切忌浇大水或漫灌。

4、应及时清除病苗和邻近病土,并配合药剂防治,可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随后可均匀撒干细土降低苗床湿度。

施药后注意提高土壤温度。

图片简介:

根霉果腐是甜瓜的普通病害,分布较广,保护地、露地偶尔发生。

除生长期为害成熟果实外,贮运期也可发病,造成烂瓜。

『症状』此病只为害果实,多侵染成熟或带伤的近成熟瓜,靠近地面的瓜更易受害。

初期病斑不明显,染病后就表现较大面积软化,以后在病部密生白色霉层,随病害发展在白色霉层上产生带黑色小颗粒的丝状物,最后病瓜腐烂。

『病原』RhizopusnigricansEhrb.属接合菌黑根霉真菌。

病部密生带黑色小颗粒的丝状物,为病菌孢子囊梗。

孢子囊梗直立,无分枝,3~5根丛生于匍匐丝上,与假根成反方向生长,粗壮,顶生较大的球状孢囊。

孢囊内形成很多很小的圆形孢囊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为弱寄生菌,腐生性很强,广泛分布于田间,菌丝可在多汁蔬菜残体上腐生存活,孢囊孢子可在保护地内越冬。

条件适宜时病菌由伤口或生活力极度衰弱的部位侵入,分泌果胶酶,分解细胞间质,使组织软化腐烂。

发病后产生大量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重复侵染。

温度潮湿有利于发病,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3~28℃,相对湿度80%以上。

甜瓜采收期多雨、田间积水、保护地内空气湿度高,病害发生较重。

肥水管理不当,使果实出现生理裂口多而不均匀,病害相对严重。

『防治方法』1、适时采收瓜果,防止过度成熟开裂,减少发病。

2、合理水肥管理,防止机械损伤和生理大裂口,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3、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保护地增加通风,降低空气湿度,抑制发病。

4、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

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图片简介:

根结线虫病为甜瓜的重要病害,局部地区分布。

主要在保护地内形成为害,一旦发生,病情多较重,病株率常达100%,显著影响甜瓜产量与品质。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根系,在侧根或须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葫芦状浅黄色根结。

解剖根结,病组织内部可见许多细小乳白色洋梨形线虫。

根结上一般可长出细弱的新根,以后随根系生长再度侵染,形成链珠状根结。

田间病苗或病株轻者表现叶色变浅,中午高温时萎蔫。

重者生长不良,明显矮化,叶片由下向上萎蔫枯死,最后致全株枯死。

『病原』MeloidogyneincognitaChitwood属南方根结线虫。

病原线虫雌雄异形,幼虫细长蠕虫状。

雄成虫呈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为1.0~1.5mm×0.03~0.04mm。

雌成虫呈梨形,每头雌线虫可产卵300~800粒,埋生于寄主组织内,大小为0.44~1.59mm×0.26~0.81mm。

『发病规律』南方根结线虫冬季可在多种蔬菜上为害繁殖越冬。

北方菜区,线虫主要以雌成虫在根结内排出的卵囊团随病残体在保护地土壤中越冬。

温度回升,越冬卵孵化成幼虫,或部分越冬幼虫继续发育在土壤表层内活动。

遇到寄主便从幼根侵入,刺激寄主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巨细胞,过度分裂形成瘤状根结。

幼虫在根结内发育为成虫,并开始交尾产卵。

卵在根结内孵化,一龄幼虫留在卵内,二龄幼虫钻出寄主进行再侵染。

主要通过病土、病苗、浇水和农具等传播。

土温20~30℃,湿度40%~70%条件下线虫繁殖很快,容易在土内大量积累。

一般地势高躁、土质疏松,及缺水缺肥的地块或棚室发生较重,通常温室重于大棚,大棚又重于露地。

此外,重茬种植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无病土育苗,病害常发区选用无虫土或大田土育苗,施用不带病残体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也可用基质育苗,同时注意防止人为传播。

2、重病地块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病根残体,深翻土壤30~50cm,在春末夏初进行日光高温消毒灭虫。

即在前茬拉秧后分别施生石灰和碎稻草4.5~7.5t/hm2翻耕混匀后挖沟起垄或作畦,灌满水后盖好地膜并压实,再密闭棚室10~15天,可将土中线虫及病菌、杂草等全部杀灭。

处理后注意增施生物菌肥。

3、药剂处理土壤,即在播种或定植前根据药剂性质进行土壤处理,可选用1.8%虫螨克乳油乳油10~15L/hm2对水均匀施与苗床,或施与定植沟或定植穴再播种或定植。

还可用98%~100%必速灭微粒剂75~120kg/hm2,均匀撒施或沟施于20cm表层土内,施药后立即覆土、洒水封闭或盖膜7~12天后,松土放气3~10天,再播种或定植。

亦可用22.5~30kg/hm2的3%米乐尔颗粒剂均匀施与定植沟穴内。

图片简介:

根腐病亦为甜瓜的常见病,多发生在土壤较黏重的地区。

以分苗或定植后缓苗前较为常见,苗肥或底肥未充分腐熟,或因其他原因造成根伤较多,此病严重。

『症状』此病主要侵染根和根茎,染病部位初呈水渍状,以后呈黄褐色坏死腐烂。

湿度大时根茎表面产生白霉,其病部腐烂处维管束变褐,但部向上发展而区别于枯萎病。

随病害发展病部略收缩变细,植株或幼苗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褪绿萎蔫最后枯死。

后期病部全部腐朽,仅剩下丝状维管束组织。

『病原』Fusariumsolani(Mart.)App.etWollenw.f.cucurbitaeSnyderetHansen属半知菌瓜类腐皮镰孢菌真菌。

病菌产生大小两种类型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梭形至月牙形,无色透明,两端较钝,具2~4个隔膜,多为3个,大小为22.5~37.5微米×3~4微米。

小型分生孢子纺锤形至卵圆形,具0~1个隔膜,大小为4.5~24微米×2.5~4微米

『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10年。

厚垣孢子为引起发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

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连作、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地下害虫严重,或施用未腐熟肥料烧伤根系等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1、重病区与十字花科、百合科等非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

2、施用充分腐熟的底肥,精细整地,采用高畦栽培。

防止大水漫灌,避免雨后田间积水。

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发病后及时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

3、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株浇灌药液150~300ml。

图片简介:

病毒病是甜瓜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一般病株率5%~10%,轻度影响甜瓜生产。

严重时病株率可达20%以上,显著影响甜瓜的产量和品质。

『症状』此病多表现为全株性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黄绿与浓绿相间的花斑,以后皱缩,叶片变小,凹凸不平或向下扣卷。

随病害发展瓜蔓扭曲萎缩,植株矮化,幼瓜停止生长,果面上出现浓淡相间的斑驳,或轻微瘤状凸起。

『病原』Melonmosaicvirus(MMV)即甜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

该病毒寄主范围较窄,只侵染葫芦科植物,不侵染烟草或曼陀罗。

稀释限点2500~3000倍,钝化温度60~62℃,体外存活期3~11天。

『发病规律』甜瓜种子可带毒,也可通过棉蚜、桃蚜和机械摩擦传染。

高温干旱或强光照有利于发病。

发病早晚、轻重与种子带毒率高低和甜瓜生长期气候有关,种子带毒率高,病害发生早;生长期天气干燥高温,蚜虫数量多,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良种。

2、进行种子消毒,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min,然后洗净催芽播种。

也可用55℃温水浸种40min,或干种子70℃热处理3天。

3、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前期少浇水,多中耕,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及时防治蚜虫,早期病苗尽早拔除,中后期注意适时浇水、施肥,加强田间管理。

4、药剂防治。

发病前期至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NS-83增抗剂100倍液,或抗毒剂1号水剂250倍液喷洒叶面,每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

图片简介:

白粉病为甜瓜的常见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春秋两季发病较重,发病率30%~100%,显著影响甜瓜生产。

此病除为害甜瓜外,还侵染多种其他葫芦科蔬菜。

『症状』此病在甜瓜全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亦为害叶柄和茎蔓。

叶片发病,初期在叶正、背面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渐扩展呈白色圆形粉斑,多个病斑相互连接使叶面布满白粉。

随病害发展,粉斑颜色逐渐变为灰白色,后期偶在粉层下产生黑色小点。

最后病叶枯黄坏死。

『病原』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Poll.属子囊菌单丝壳白粉菌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无分枝,顶端串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为18.4~36.8微米×14.5~20.1微米。

有性阶段闭囊壳很少产生。

(图4-34)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保护地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其他寄主上为害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

病菌喜温湿,耐干燥,高温干燥和潮湿交替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病菌生长温度为10~30℃,适宜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25%~85%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以高湿条件适宜发病。

生长中后期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

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良种。

目前,龙甜1号、娜依鲁网纹甜瓜、伊丽莎白等品种相对抗病,可选用。

2、培育壮苗,定植时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后期脱肥。

生长期加强管理,注意通风透光,保护地提倡使用硫磺熏蒸器定期熏蒸预防。

3、发病初期选用2%农抗120水剂,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300倍液,或43%菌力克悬浮剂8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

保护地种植发病初期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或上述喷雾药剂的粉尘剂15kg/hm2喷粉,防治效果理想。

有条件的宜使用常温烟雾施药防治。

图片简介:

【症状】甜瓜白绢病6~7月开始发病主要为害茎蔓基部和贴近地面的果实,初呈褐色水渍状小斑,后病部迅速扩展至绕茎1周,并变为茶褐色腐烂,皮层易脱落,造成病部以上蔓叶萎蔫枯死。

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放射状菌丝,边缘尤为明显,后期产生油菜籽状褐色小菌核。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

菌丝无色或色浅,具隔膜,菌丝体在寄主上呈白色,辐射状,边缘明显,有光泽;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萝卜籽样小菌核。

菌核初白色,后由淡黄色变为栗褐色或茶褐色,表面光滑,球形至近球形,直径0.8~2.3mm,似油菜籽。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寄主基部或根部侵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