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病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7603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田病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大田病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大田病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大田病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大田病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田病害.docx

《大田病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田病害.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田病害.docx

大田病害

水稻稻瘟病

(一)症状:

苗瘟 

      叶瘟 普通型病斑

急性型病斑

白点形病斑、褐点病斑

节瘟、穗芩瘟

(二)病原:

1、病菌分类地位

2、形态

3、生理特性

(三)侵染循环:

病残体上菌丝体—遇雨→ —→ 分生孢子

     ↗  ↑  ↖

 谷粒瘟  穗茎瘟  节瘟

     ↘  ↓  ↙

扩大再侵染←—大量分生孢子←—秧田、大田稻株

四)发病因素:

1、品种抗病性

2、栽培管理

3、菌源

4、气象条件

(五)水稻抗瘟机制:

1、植株形态

2、组织结构

3、生理生化方面

(六)防治:

1、消灭越冬菌源

2、选用抗病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

4、药剂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

(一)症状:

普通型、急性型、调萎型、中脉型。

(二)病原:

XanthornonasoryzaePV.oryzae

(三)病害循环:

1、越冬:

病菌在种子表面、胚和胚乳表面或随病稻草、稻桩越冬。

       2、侵入与发病:

传播。

       3、发病条件:

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耕作与栽培措施。

五、水稻纹枯病:

又称“花杆”、“烂脚病”、“富贵病”。

(一)症状:

苗期—→穗期均会发生,分蘖盛期—→穗期最重,尤以抽穗期前后危害更烈。

  叶鞘症状——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扩大椭圆形或云纹状的病斑。

(二)病原:

.无性世代病原形态,菌丝初期无色,老熟变成淡褐色,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

(三)病害循环:

(四)发病条件:

(五)防治:

(六)水稻胡麻斑病

一、小麦锈病:

分为秆锈、叶锈、条锈。

(一)症状:

1、共同症状特点:

①前期:

铁锈色夏孢子堆

②后期:

黑色冬孢子堆

2、三种锈病的区别:

①秆锈:

发病部位--茎秆、叶鞘

    孢子堆特点:

②叶锈:

发病部位――主要叶片,其次叶鞘

    孢子堆特点:

③条锈:

发病部位――主要叶片,其次叶鞘

    孢子堆特点:

(二)病原:

1、学名:

秆锈病菌Pucciniagraminlspers.Var.triticiEriks.

 叶锈病菌P.recondiaf.sp.triticiErids.et.

条锈病菌P.stritfomisf.sp.triticiErids.

2、病原菌及生理特性:

①生活史:

产生5种孢子类型,转主寄生。

②夏孢子、冬孢子形态。

③生理特性:

秆锈、叶锈、条锈。

(三)病害侵染循环:

以秆锈为例

国外:

典型生活史在小麦和转主寄主小檗上分别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

                    ↗ 性孢器

冬孢子—→担孢子—气流传播→小檗—→产生

                ↘ 锈孢子器

 

↙多次侵染↖

 锈孢子—气流传播→

小麦 —→ 夏孢子

             ↘成熟时产生冬孢子

我国:

转主寄主在病害流行中不起什么作用。

小麦—→夏孢子—多次反复→小麦—→成熟时产生冬孢子

(四)影响发病因素:

秆锈病和叶锈病均靠气流做高空远距离传播的病害,每年发生情况决定于寄主植物本身、病原物、环境条件。

1、温、湿度:

温度影响潜育期,湿度影响孢子萌发。

2、栽培管理:

3、菌源:

(五)防治方法: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①合理利用垂直抗性品种。

②利用速度发展较慢的品种。

③利用慢锈性品种。

2、药剂防治:

应于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3、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一、小麦赤霉病:

介绍分布与危害。

(一)症状:

幼苗、穗部、籽粒。

(二)病原:

1、学名:

有性世代-GibberellaZeae(Schw.)Petch.

    无性世代-FusariumgraminearumSchw.

      2、形态:

      3、生理特性:

子囊孢子才能释放,有水滴最好。

分生孢子萌发要求96%以RH。

(三)侵染循环:

越冬菌态~子囊壳、菌丝体、分生孢子;越冬场所~病残体、种子。

种子带菌—→引起苗枯;土壤中病苗—→芩基腐症状。

病菌主要通过调萎的花药侵入小穗。

子囊孢子—气流风、雨传播→落在麦穗上—→侵入小穗—适宜→3~5d

即可表现症状—→枯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穗枯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的初侵染菌量和子囊孢子连续侵染。

(四)发病条件:

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和小麦扬期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的流行。

1、苗期:

发病主要是种子带病程度、土壤带菌量与土温、湿度。

2、穗期:

①侵染时期;②菌源;③气象条件;④栽培耕作措施。

3、堆垛期。

4、晒场期。

(五)防治方法:

  1、小麦生育期~苗期和穗期:

  ①消灭越冬菌源;②轮作:

2~3年轮作;③种子精选;④加强田间管理;⑤穗期喷药。

  2、收获阶段:

①晒场期;②堆垛期。

二、小麦散黑穗病:

(一)症状:

(二)病原:

学名-UstilagotriticiRostr.

生理特性:

(三)侵染循环:

越冬场所-种子胚部,越冬菌态-菌丝体。

       种子萌发

种子胚部菌丝线体—侵入→生长点—→菌丝通过生长点扩展

↑            ∣麦苗发育

病菌从幼嫩子房壁           ↓二、三节时

    ↑  系统侵染单循环病害 菌丝侵入穗原基

   健穗               ↓

↖随风          盈穗期间破坏花器 

 散出黑粉          (形成大理黑粉)

       ↖          ↙

↖抽穗显症 ↙  

(三)防治:

由于小麦散黑粉菌在种子胚内,所以防治关健在于消灭种子内的病菌。

1、药剂处理。

2、选育抗病品种。

3、建立无病留种田。

4、拔除病株。

三、小麦白粉病:

(一)症状:

-叶片。

(二)病原:

学名:

有性世代-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

病原生物学:

(三)病害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2、发病条件。

防治:

应采取推广抗病品种为主,结合其它措施

一、玉米瘤黑粉病:

(一)症状:

茎、叶、穗均可受害,形成病瘤。

(二)病原:

UstilagomaydisDC.Corda.玉蜀黍黑粉菌。

冬孢子萌发—→担子—→4个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病线体、粪肥、种子表面越冬。

越冬冬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

                    ↓风雨传播

土壤病 ↗          幼嫩分生组织

残体粪↗          ↗ ∣

肥种子↖       多次侵染 ∣

    ↖      ↗    ↓

←—冬孢子←—形成菌瘤

流行条件与品种抗性、菌源数量、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四)防治:

1、减少菌源-清除病残体、轮作、施腐熟有机肥。

      2、选用抗病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

      4、种子处理。

二、玉米丝黑穗病:

(一)症状:

只危害穗部。

(二)病原:

SporisoriumreilianumLangdonetFull.

冬孢子萌发与瘤黑粉病菌相似。

(三)侵染循环:

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种子表面上越冬。

          种子

冬孢子—萌发→幼苗或幼根—→病菌系统扩展

                  ↓

             雌雄穗内形成大量冬孢子

      冬孢子越冬  ←—  抽穗显症

(四)影响发病因素:

此菌在莲藕侵染,无再侵染。

  1、土壤温度和湿度。

2、农业措施。

3、品种的抗病性。

(五)防治:

三、玉米大斑病:

(一)症状:

(二)病原:

(三)发生规律:

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种子上越冬。

越冬后病菌—→分生孢子

↓风雨、气流

       —→玉米叶片(直接成气孔)

  ↗∣

  多次    ∣发病

↖ ↓

←—大量分生孢子

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

       2、气象条件。

(四)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防治。

四、谷子白发病:

苗期-成熟期均可发生。

幼苗:

未出土前,病苗扭曲变褐,重者未及出土而枯死,为苗枯症状。

叶片:

症状为灰背。

成株:

白尖—→枪杆—→白发

穗部:

看谷老。

(三)病原:

SelerosporagraminicolaSchret.

(四)侵染循环:

卵孢子在土壤、粪肥、种子表面越冬。

谷子

种子        ↓

土壤—→卵孢子萌发—→幼根或芽鞘

粪肥          生长点 —→苗枯

              ↓   

  ↖         白尖  灰背 

 卵孢子   ↙    ↗↘

     ↖ 白发←枪杆   多次形成←分生孢子             看谷老

(五)发病条件:

1、土壤温、湿度。

3、栽培条件:

连作比轮作重,连作菌源多。

盖土过深、发病重。

4、品种抗病性。

(五)防治1、种子处理2、选用抗病高产品种3、控制侵染来源

4、适期晚播

一、大豆胞囊线虫病:

(一)症状:

主要危害根部。

苗期:

地上部分特点。

成株期:

地上部分、根部特点。

(二)病原:

HeteroderaglycinesIchinche.线虫门、线虫纲,民皮线虫属。

1、形态:

雌雄异形、雄线形、雌柠檬形或鸭梨形。

  2、生理特性:

卵孵化温度为16℃~35℃,2、3龄幼虫生育T:

9~27℃,适温:

19~26℃;适宜RH:

60~70%。

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3~4年,最长可达10年以上。

(三)侵染循环:

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粘有泥土的种子表面越冬。

春季,胞囊内卵—→幼虫(一龄幼虫)—脱皮→2龄幼虫

    ↑雌成为孢囊             ↓突破卵壳

       ↖              土壤

 雄虫死亡←—雌雄交配          幼虫↓寻找寄主

         ↖          从幼根表皮侵入

↖           ↙

          雌雄成虫 ←— 3、4龄发育

 大豆胞囊线虫发生代数,因各地土温不同而异。

胞囊线虫在田间传播:

农事操作,田间流水,种子远距。

(四)发病条件:

  1、土壤条件:

土壤温、湿度、土壤质地对胞囊线虫的发育及其毒辣力有重大影响。

2、轮作制作:

重、迎茬地发病重。

3、施肥与灌溉。

5、土壤中生物。

(五)防治方法:

防治大豆胞囊线虫最实用的方法是使用抗虫品种。

1、选育和利用抗(耐)病品种。

2、合理轮作。

3、农业技术措施。

4、种子检疫、药剂拌种。

5、土壤施药。

6、生物防治。

(六)黄瓜霜霉病:

危害。

(一)症状:

(二)病原:

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Rostov)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假霜霉属。

1、形态。

2、身残志坚特性:

病菌适宜高湿和水分。

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

(三)病害循环:

越冬问题因地区和栽培情况不尽相同。

(四)发病条件:

1、气象条件。

2、品种抗性。

3、栽培管理。

(五)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生态防治。

      4、药剂防治。

(七)十字花科霜霉病:

(一)症状:

(二)病原:

寄生霜霉菌PeronosporaparasiticaFries.

鞭毛菌亚门,霜霉属。

1、形态:

二叉分枝。

2、生理:

病菌产生孢子湿度8~12℃水滴,侵入寄主温度16℃.3、生理分化。

(三)发病规律:

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种子上。

卵孢子—→孢子囊—→气流、雨水传播—→叶片

                    ↓

多次侵染←—大量孢子囊←—发病

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

温度决定病害迟早,雨量决定病害轻重。

     2、栽培条件:

     3、品种抗病性:

(四)控制措施:

1、利用抗病品种。

2、栽培防病:

①合理轮作。

②适期播种。

③合理密植。

④清洁田园。

3、加强田间、水肥管理。

4、筛选种子、种子消毒。

5、药剂防治。

四、介绍其它霜霉病:

一、辣椒疫病:

介绍疫病与危害。

(一)症状:

茎、叶、果实、根、均发病。

(二)病原:

辣椒疫霉菌:

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

(三)侵染循环:

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中越冬。

卵孢子、厚垣孢子—→经雨水、灌溉水—→茎基部或近地表

果实—→发病中心或病株—→大量孢子囊—→不断侵染

(四)发病条件:

与温、湿关系密切。

20~30℃适合孢子囊产生,25℃左右最适合流动孢子产生和侵入,适温高湿有笪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五)防治:

1、选育和引进抗病品种。

2、农业防治措施:

①避免连作,2-3年轮作。

②推广高畦式高垄栽培,小水勤灌。

③清洁田园。

3、药剂防治。

二、黄瓜疫病:

简介。

(一)症状:

危害茎、叶、蔓、果、根。

(二)病原:

掘氏疫霉 PhytophthoradrechsleriTucker.

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三)侵染循环:

(四)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

发病适温28~30℃,在一定的温度及范围内,雨季来临的早晚、降雨量及雨日数是疫病的发生的决定因素。

2、栽培措施。

品种抗病性。

(五)防治:

三、番茄晚疫病:

介绍。

(一)症状:

幼苗,成株期:

叶片、果实。

(二)病原:

致病疫霉菌 PhytophthorainfestansdeBary.

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1、形态。

2、生理。

3、生理生化。

(三)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或在保护地栽培的番茄上危害,在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性大、流行性强的病害。

低温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四)病害控制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实行轮作。

4、药剂防治。

四、其它疫病:

五、瓜类白粉病:

介绍瓜类白粉病分布、危害程度。

(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

白色大斑—→似撒上一层白粉一样—→后期产生黑色小点。

(二)病原:

两个属真菌:

①瓜白粉菌。

②瓜单囊壳菌。

(三)发病规律:

低温干燥的地区,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较温暖地区,以菌丝体在保护地的病株上越冬。

  越冬后的闭囊壳或菌丝体—→孢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寄主

                            ↓

           形成闭囊壳←—多次再侵染←—大量分生孢子

发病条件:

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

     2、栽培管理与发病的关系:

(四)控制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与加强栽培管理。

        2、温室熏蒸消毒。

        3、药剂防治。

一、豆科蔬菜锈病:

介绍豆科蔬菜锈病的分布、危害。

(一)症状:

主叶叶片,叶片:

锈褐色夏孢子堆—→黑褐色的冬孢子堆。

(二)病原:

单孢锈菌属,疣顶单胞锈菌,红豆单胞锈菌、蚕豆单胞锈菌、豌豆单胞锈菌。

豌豆锈菌是边转主寄生外,其它3种教师单主寄生的锈菌。

(三)发病规律:

冬孢子、病残体越冬。

冬孢子—→菌丝、小孢子—→豆株—→夏孢子、私利侵染。

发病因素:

是高温、高湿。

水滴是锈菌需要的必要条件。

此外,低温和排水不良或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等发病也重。

(四)控制措施:

1、消灭病残体;2、药剂保护;3、选育抗病品种。

一、茄科蔬菜灰霉病:

介绍。

(一)症状:

苗期-贮藏期均可发生。

茎、叶枝条、果实。

苗期,叶片,果实。

1、辣椒灰霉病:

2、番茄灰霉病:

(二)病原:

葡萄孢属,有3个菌。

(三)发病规律:

分生孢子、菌丝体、菌核、病残体、土壤中。

(四)控制措施:

以控制温、湿度,培育壮 为主,及时喷药保护。

1、加强通风透光、培育壮苗。

2、清洁田园,减少田间病原数量。

3、生态防治。

4、药剂防治

一、瓜类炭疽病:

介绍危害。

(一)症状:

幼苗和成株期都能发生,子叶、叶片、叶柄、果实。

症状因寄主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黄瓜:

黄褐色-红褐色近圆形病斑,有黄色晕圈,有轮状小黑点。

西瓜、甜瓜:

与黄瓜基本相似。

区别是西瓜叶片病斑呈纺锤形或近圆形—→黑色圆形病斑,紫黑色晕圈。

(二)病原:

瓜类炭疽病。

  1、形态:

2、生理:

(三)发病规律:

菌丝体,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以菌丝体潜伏于种皮内越冬。

发病条件:

1、气象条件:

     2、栽培条件:

(四)控制措施:

以预防为主。

  1、种子处理。

2、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品种布局。

3、苗订和棚室消毒。

4、加强栽培管理。

5、药剂防治。

一、辣椒炭疽病:

介绍分布与危害。

(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果实,特别近成熟期的果实更易发生。

  1、黑色炭疽病,果实圆形,不规则凹陷病斑,略隆起同心轮致,轮状排列黑色小点。

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轮状小黑点。

2、红色炭疽病:

危害果实,病斑密生轮状橙红色小点。

3、黑点炭疽病:

果实受害重,病斑与黑色炭疽相似,但小黑点较大。

(二)病原:

三种病原形态。

(三)发病规律:

似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在种子内,也能以分生孢子盘、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

越冬后分生孢子—→气流、雨、传播—→寄生

      ↗                  ↓

  分生孢子盘菌丝体              ↓

   越冬孢子盘菌丝体 反复侵染←—分生孢子←—发病

(四)控制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

2、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轮作,增施P、K肥。

4、清洁田园:

清除病果

5、药剂防治。

三、其它炭疽病:

(一)苹果炭疽病:

(二)菜豆炭疽病:

(三)十字花科炭疽病:

菌核病

一、十字花科蔬菜菌菌核病:

(一)症状:

幼苗-基部变色、腐烂—→猝倒。

成株主要危害茎基部、叶柄、叶片-褐色病斑—→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病原:

和前面讲的一样。

(三)发病规律:

菌核、病残体、土壤、混杂在种子中越冬。

发病规律与大豆菌核病类似。

发病条件:

(四)控制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选种子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深翻,中耕。

  3、化学防治:

①喷药防治。

②烟熏防治。

③粉尘法防治。

二、其它菌核病:

苗期病害

(一)症状:

1、猝倒病-秧苗茎基部水渍状,纵向缢缩。

      2、立枯病-梭形斑点,横向绕茎缢缩—→立枯。

      3、根腐病-根部和根茎部—→缢缩、腐烂。

(二)病原:

1、猝倒病-瓜果腐霉。

      2、立枯病-立枯丝核菌。

      3、根腐病-多种镰刀菌。

(三)发病规律:

1、苗床管理。

2、气候条件。

3、寄主的生育期。

三、控制措施:

二、番茄早疫病:

介绍危害。

(一)症状:

叶、茎、果实。

叶-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同心轮纹—→潮湿产生黑霉。

果-果蒂附近或裂处形成近圆形凹陷,有同心轮纹—→黑色霉层,病果早落。

(二)病原:

茄链格菌 AlternariasolaniSorauer.

  1、形态。

2、生理。

(三)发病规律:

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种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和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发病—→大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

此病菌对T适应性很强,15~30℃均可发生。

田间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栽培条件也有关。

(四)控制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2、清洁田园和衽轮作。

3、种子消毒。

4、加强栽培管理。

茄子褐纹病:

世界性病害,几乎所有产区均有发生,是茄子重要病害。

果腐损伤最大。

(一)症状:

枝杆、叶斑、果实、幼苗症状不一样。

叶片-底叶开始,向上发展,圆形成不规则形,边缘颜色深,中央灰白色,其上轮生小黑点。

果实-与叶片相似。

多个病斑联合—→整个果实腐烂脱落。

(二)病原:

拟茎点霉菌。

1、形态。

2、生理。

(三)发病规律:

菌丝、分生孢子器,病残体在土表层,菌丝体种子皮内或以分生孢子器附着种子表面。

种子带菌—→幼苗发病 ↘

            分生孢子—→叶片、果实和茎—→发病

土壤带菌—→茎基部溃疡↗

高温、高湿有笪病害发生。

北方6-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易流行。

棚室内发生轻重,取决于大棚内的小气候。

(四)控制措施:

六、番茄叶霉病:

(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

(二)病原:

番茄叶霉病菌 FulriafulvaCif.半知菌亚门褐孢霉形态。

(三)发病规律:

菌丝体或菌丝块病残体,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或菌丝体种皮,温温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四)控制措施:

1、品种间对番茄叶霉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2、无病种子或种子处理。

3、发病重的地区轮作。

4、施有机肥。

5、药剂防治。

七、十字花科黑斑病:

危害和分布,危害的种类。

(一)症状:

叶片-圆形,褐色,灰褐色,有的有同心轮纹—→有黑色霉层。

(二)病原:

(三)发病规律:

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土壤、采种株上以及种子表面越冬。

分生孢子风、雨传播—→寄主—→大理。

控制病害:

1、种子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防治。

八、十字花科白斑病:

九:

番茄斑枯病:

分布、危害。

(一)症状:

叶:

病斑圆形和近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

(二)病原及其侵染循环:

本病由番茄壳针孢菌侵染所致。

形态。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器或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

第二年病残体—→分生孢子—→雨水溅到番茄叶片上—→发病—→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重复侵染。

(三)发病条件:

温暖潮湿和阳光不足的阴天,有利于斑枯病的发生。

同时,土壤缺肥,植株生长衰弱,病害容易流行。

(四)防治:

1、轮作。

2、田园卫生。

3、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

4、喷药保护。

芹菜斑枯病:

又称晚疫病、叶枯病、分布广泛,危害重。

(一)症状:

大斑型主型两种,东北以小斑型为主。

(二)病原:

芹菜小斑病由芹菜大壳针孢侵染,大斑病。

1、形态。

2、生理。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皮内越冬,也能在残体及种用根的残体上越冬。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冷凉高湿的气象条件。

冷凉天气,病菌比在高温天气下发育迅速。

潮湿、多雨分生孢子传播和萌发的必要条件。

(五)防治:

1、应用无病种子。

2、清除田间病残体。

3、加强栽培管理。

①排开播种的过病期。

②选地栽培,控制温湿度。

③看苗追肥用水。

④适当密植。

4、药剂保护。

十一、芹菜早疫病:

十二、葱紫斑病:

(一)症状:

苗期开始发生,生育后期发生最盛。

北方主要在生育后期。

叶片-病斑紫褐色,梭形—→黑色霉层。

(二)病原:

(三)侵染循环:

在整年种植葱类作物,病菌可以分生孢子终年在各种葱类作物上传染,无明显越冬期。

北部地区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菌丝体—→分生孢子—→雨水和气流传播—→气孔或伤口—→寄主—→分生孢子侵染。

(四)影响发病因素:

(五)防治:

1、无病地留种消毒。

2、轮作。

3、消灭病残体。

4、药剂保护。

5、适时收获。

瓜类枯萎病:

是瓜类主要病害,分布广,主要危害黄瓜、西瓜,也危害其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