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715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第1课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

 

1.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

 

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手段。

奴隶贸易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开创的。

1441年,葡萄牙人贡萨尔维斯和特里斯唐在摩洛哥南部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人,被运回里斯本,充当了家内奴隶。

1444年葡萄牙的捕奴远征队在西非北端大西洋沿岸捕捉了200多名黑人,运往欧洲市场上出售。

从此,残酷的奴隶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但在近半个世纪内,贩运到欧洲去的黑人数量极为有限。

 

15世纪末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20页)。

随着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经营的种植园和采矿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廉价的劳动力,于是便从非洲输入奴隶。

1501年第一艘满载非洲奴隶的船只到达了圣多明各岛。

西班牙和葡萄牙向西方奴隶贩子们发放执照,允许向他们统治下的美洲殖民地输入黑人奴隶。

从这时起,奴隶贸易日益变得重要,贩卖黑奴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从非洲到欧洲和美洲的奴隶贸易早期为葡、西两国垄断。

以后,荷兰、法国、英国,甚至瑞典、丹麦和勃兰登堡,再加后起的美国也都加入了贩卖黑奴的行列。

奴隶贸易大多是由私人出面经营,得到国家支持进行的。

 

到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

来自欧洲的贩奴船,先从欧洲装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那里的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最后运回欧洲,形成三角形的路线,史称“三角贸易”。

在非洲西海岸,从摩洛哥海岸最南端直到刚果河口全长3500公里的沿海地带是奴隶贸易最活跃的地区。

在今加纳、多哥和贝宁的沿海地带以及尼日利亚西部海岸,因输出大量奴隶而被称为“奴隶海岸”。

西方各国的奴隶贩子在贩奴过程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纷纷在非洲海岸建立据点以霸占地盘,像荷兰在17世纪前半期破坏了葡萄牙的奴隶贸易垄断权后,在西非沿海拥有40多处据点。

其他国家也建有不少据点。

加纳的埃尔米纳、海岸角,贝宁的维达,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是当年最著名的奴隶贸易据点。

 

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下半叶,奴隶贸易发展到最猖獗的程度。

这同该时期美洲种植园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很大关系,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作物的大量种植,迫切需要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此时,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要求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

奴隶贩子在非洲低价收购黑奴,在美洲高价出售,牟取100%到1000%的暴利,黄金、白银滚滚而来。

而向美洲提供日益增多的黑人劳动力,欧洲市场自然会获得越来越廉价的工业原料。

 

17世纪中叶以后的150年间,奴隶贸易已经成为非洲与欧洲、美洲之间惟一的贸易活动。

在贩奴活动的方式方面,除了存在“三角贸易”外,英法等国相继成立贸易公司,垄断对非洲的奴隶贸易,其中最著名的有:

1660年英国成立的“皇家开发非洲公司”,1672年创立的英国“皇家非洲贸易公司”,还有法国在1664年建立的“西印度公司”等。

奴隶贸易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大力资助,还派正规军进行保护,形成十分严密的组织系统,不仅在西非沿海建立贩奴据点和要塞,而且向非洲内地和东非海岸扩展贩奴活动。

每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奴达数万人,18世纪80年代,每年平均从非洲输出的奴隶达10万人之多!

18世纪时,奴隶贸易成为世界最大的商业贸易之一。

这时候,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最终确立了,黑奴贸易主要控制在英国手中。

英国成了奴隶贸易的头号罪犯,它所运走的黑人比所有国家运走的总和还多4倍。

17世纪末,当时美国还没有独立,但那里的奴隶贩子已开始自主经营奴隶贸易。

他们在黑人贸易中走的也是“三角”航程,把北美、西印度群岛和非洲三个地区联结了起来。

后起的美国奴隶贩子在贩卖黑奴中特别凶狠和残暴。

18世纪时,美国的贩奴船比英国的小得多,后者一般有100吨,前者只是40~50吨的单桅帆船。

可是,前者装的黑人并不少,把黑人塞满船舱,航运中死亡率特别高。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奴隶贸易逐渐趋向衰落。

其主要原因是,在贩奴过程中,非洲黑人和美洲黑人奴隶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

18世纪时,在英国贩奴船上发生的奴隶暴动,有文字记载的就有18次。

1700—1845年间,在英、美贩奴船上发生过55次奴隶起义。

到达美洲后的奴隶也不断举行起义,仅在美国,从1619年后的40多年中,大规模的奴隶起义至少有250次。

这些斗争大大地打击了奴隶贸易。

再由于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奴隶主的失败,奴隶制度被废除,种植园经济遭到沉重打击,这一切都使奴隶贸易的规模大大缩小。

特别重要的是从18世纪后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甚至是资本输出的场所。

把非洲人留在非洲进行奴役,既无风险,又可得到远远超过从奴隶贸易中获得的利润。

这些因素使西方资本家对奴隶贸易渐渐失去了强烈的兴趣。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奴隶贸易大体上在19世纪70年代就停止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216—219页

 

【解读】  西方殖民者的黑人奴隶贸易可追溯到15世纪中期,直至19世纪后半期始告终结,延续了近四百年的时间。

除奥地利、波兰和俄国等少数国家外,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美国都曾先后参与了这一罪恶活动。

整个奴隶贸易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第二时期,从17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后半期,这个时期由于美洲种植园的发展,奴隶贸易达到高潮;第三时期,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后半期,奴隶贸易走向衰落。

如果按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决定的不同贸易性质来划分,整个黑人奴隶贸易史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5—17世纪,为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王室及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等以特许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奴隶贸易实行的是垄断贸易;18世纪,工业资本冲破了商业资本的垄断,奴隶贸易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近代大工业的出现而在法律上废除了奴隶贸易,19世纪走私贸易盛行。

马克思曾指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标志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可以说,资本主义从头到脚,沾满了非洲黑人的鲜血。

 

2.西方殖民者的贩奴体制和商道

 

殖民主义者在非洲沿海的贩奴活动,大体上是从塞内冈比亚(最早是葡萄牙人以阿尔金岛为据点的贩奴活动,但为时较短,数量不大,没有成为奴隶贸易重要地区)向南向东发展到整个西非沿海,再向南到刚果、安哥拉地区,最后发展到东非。

奴隶都由内地商人贩运至沿海,经由沿海商人转卖给欧美贩奴商。

奴隶贸易期间,在内地原有商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沿海通向内地的贩奴商道。

沿海各地的贩奴体制不同,主要有三类:

(1)殖民者直接掠夺的体制,如葡萄牙人在安哥拉;

(2)沿海中央集权国家由王室垄断贸易的体制,如黄金海岸、贝宁湾;(3)商人经营的体制,其典型如西非的比夫拉湾、东非阿拉伯人经营的贩奴活动。

 

塞内冈比亚地区在黑奴贸易的第一个世纪里特别重要。

1600年以前非洲输出的奴隶大约1/3来自这里。

16世纪葡萄牙人在冈比亚河及沿海建立了许多贩奴据点,如吕菲斯克、波尔图达耳、若阿勒、卡旺等。

另外,佛得角群岛的一些葡萄牙人来此沿海定居经商,并跟当地妇女结婚。

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沿海及冈比亚河已形成一个专事商业活动的非—葡混血种社会。

内地从尼日尔河上游通向冈比亚河口的商道,在17—18世纪是由贾汉凯人控制的。

17世纪中叶,欧洲商人包括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甚至库兰人在这个地区展开激烈竞争。

到17世纪末形势渐趋明朗,英国人从詹姆斯岛控制了冈比亚河的贸易,法国人从圣路易岛控制了塞内加尔河的贸易。

在圣路易,一个法—非混血种社会逐步形成。

到18世纪后半叶,法国在塞内加尔河上的贸易全部落入圣路易人之手。

 

1600年以后,塞内冈比亚在奴隶贸易中的地位下降,但输出奴隶的绝对数量在18世纪初达到高峰。

这跟富塔—贾隆高原弗拉尼人的伊斯兰圣战有关(参见本卷第八章)。

 

塞内冈比亚以南是现在的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共和国和塞拉利昂。

这里在葡萄牙人垄断奴隶贸易时代曾经是奴隶输出的重要地区之一,16世纪或许占非洲海上奴隶输出量的1/3,但很快衰落了。

1720—1740年代及1780—1790年代富塔—贾隆高原的弗拉尼人圣战期间,部分战俘作为奴隶从这里输出。

但整个来说,18世纪这里的奴隶输出量也许不到非洲奴隶输出总数的5%,还不及塞内冈比亚。

 

或许由于这个地区奴隶输出不大重要,因而并未引起葡萄牙王室以及后来欧洲各国特许公司的注意。

这一带的贩奴活动主要是由私商进行的。

欧洲私商在这一带沿海定居,跟当地贵族联姻。

其混血种的子女成为富商或酋长,甚至一身二任。

18世纪非—葡及非—英混血种人在这里的政界和商界中居于统治地位。

这里海岸线曲折,港湾及小岛多,便于隐蔽,因此是19世纪奴隶走私贸易的重要地区。

 

塞拉利昂以东是向风海岸。

这里海岸线平直,缺乏天然良港。

欧洲人没有在这一带沿海定居。

贩运奴隶主要靠许多小港及泊船点进行船上贸易。

1770年代一份法国材料指出,这里至少有35个停靠港,其中没有一个每年供应奴隶超过500人的。

由于沟通阿肯金矿区到杰内的南北商道在17—18世纪已向南延伸到塞拉利昂、几内亚和利比里亚西北部的森林地带,并进一步通至沿海,因此,尼日尔河及富塔—贾隆高原等内地的奴隶也可经由这条商道在向风海岸输出。

朱拉人控制了这条商道沿线的许多城镇。

 

1600年以后西非黑奴贸易主要转向贝宁湾及其以东地区。

黄金海岸和贝宁湾(奴隶海岸)是17—18世纪重要的奴隶输出地区,也是欧洲人贸易据点最密集的地区。

葡萄牙人早在1482年就在圣乔治·达米纳(即后来的埃尔米纳)建立了第一个堡垒。

但15世纪后半叶及16世纪葡萄牙人在黄金海岸主要掠取黄金,而很少贩卖奴隶,甚至曾从贝宁湾和刚果运进奴隶来换取黄金。

但到17世纪中叶,奴隶输出日显重要,到1720年代有时甚至运进黄金来换取奴隶。

17世纪起,荷兰、英国甚至丹麦、瑞典和勃兰登堡等都步葡萄牙的后尘,在这一带建立堡垒和商站。

到18世纪,黄金海岸沿海已有25个石头构筑的堡垒,每个间隔平均只有10英里,还有许多设防的和不设防的商站。

18世纪后半叶,在西非沿海及各条河流上陆续出现无数由小代理商主持的奴隶屯集站经营奴隶贸易,欧洲人建立的永久性贸易据点(堡垒和商站)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但直到18世纪末欧洲人在西非沿海尚有40个商站,其中30个在黄金海岸。

不过,欧洲商人在黄金海岸和贝宁湾一带不直接掠取奴隶,而是按照当地官员制定的条件进行贸易。

内地的穆斯林商人将奴隶及其他商品通过沃尔特河或陆路商道运到近海地区,一般以奥约、阿散蒂及达荷美北部的市场为限,在那里出售给沿海商人,再购买欧洲舶来品去内地。

同欧洲人的直接贸易是由沿海商人控制的。

17—19世纪,这一带出现过一系列中央集权的国家,如阿克瓦穆、胡埃达(维达)、阿拉达、达荷美、奥约、芳蒂等,它们都热衷于由国家管理贸易。

各国之间为争夺贸易垄断权、控制商道及沿海港口展开激烈的斗争。

18世纪在黄金海岸内地崛起的阿散蒂王国与沿海芳蒂国家在对欧洲人贸易上的垄断与反垄断斗争,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英国殖民统治建立,而且这种斗争为英国殖民者所利用。

 

贝宁湾以东的比夫拉湾,包括尼日尔河三角洲和克罗斯河流域,16世纪初开始输出少量奴隶,18世纪奴隶贸易高潮时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出地区。

由于三角洲地区多沼泽地及不利于健康的气候,欧洲人没有建立固定的贸易据点,而是采用船上贸易的方式,沿海还发展起奴隶屯集站进行贩奴活动。

阿罗人(而不像西非其他内地那样是伊斯兰商人)以宗教迷信手段控制了内地伊博(又作伊博格)和伊比比奥大部分地方的贩奴活动。

在这些地方,政治因素如战争、纳贡和讨伐性的劫掠在获取奴隶中的作用不如其他地区那么重要,没有出现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村落各自为政。

沿海一些村落由于商业繁荣而发展成为城邦。

这些地方的贸易不是由政府控制,反之,一些城邦如卡拉巴尔、博尼、阿博等的政治经济是由商人寡头主宰的。

沿海商人驾着独木舟(大独木舟可载120人)来到内地市场贩运奴隶,并出售欧洲舶来品。

阿博和伊达两个港口控制了尼日尔河上的贸易。

 

从卡奔达到安哥拉是奴隶输出的主要地区之一。

据洛夫乔伊估计,1600—1800年间该地区输出奴隶数量占同期大西洋沿岸奴隶输出总数的1/4以上,18世纪后期占1/3,有时高达2/5。

19世纪,它仍是奴隶输出的重要地区。

虽然这里的海岸线绵延1000多英里,但贩奴活动却集中在少数港口。

大约3/4的奴隶由北起卡奔达南至罗安达之间300英里左右的地区输出。

这里主要有三条贩奴商道通向内地:

北路从卡奔达、罗安果、马莱博湖溯刚果河而上伸向东北方内地,在1780年代已到达乌班吉河下游;中路以罗安达和安布里什为出海口;南路以本格拉为出海口。

中路和南路商道都通向当时内地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卢巴、隆达、卡曾贝、洛兹等王国。

这些王国位于开赛、宽扎、卢阿普拉诸河流域,包括今安哥拉东部、扎伊尔南部、赞比亚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到18世纪末,内地王国已同时向东西海岸输送奴隶,形成了贯通非洲大陆的商业网。

欧洲人的竞争导致他们直接干预当地政治,其卷入的程度比西非深得多。

葡萄牙商人及其代理人庞贝罗曾组织武装捕奴队,直接去内地捕掠奴隶。

另外,17世纪后葡萄牙军队对内地的直接军事行动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

在非洲人方面,不管是沿海还是内地,奴隶贸易是在王室或政府官员控制下进行的。

各地的贡赋是王室获取奴隶的重要来源。

一些奴隶以贡赋形式汇集到奴隶市场上来。

贩奴市场采用行政管理方式,甚至奴隶从一地贩运至另一地也通过行政系统进行。

隆达的奴隶贸易中心就在王室所在地。

有些王国还直接组织王室商队,由武装卫队护送进行贩奴活动。

 

在东非,欧洲人的贩奴活动是从17世纪中叶开始的。

1644年葡萄牙人开始从莫桑比克贩运奴隶去巴西。

此后,西印度和北美的船只也去马达加斯加和东非大陆沿海贩运奴隶。

18世纪法国在印度洋的马斯克林群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给东非奴隶贸易以新的刺激。

18世纪后期起,法国、葡萄牙在东非沿海的贩奴活动相当活跃。

印度洋的法国贩奴商除了供应马斯克林群岛之外,尚有大约5—10%的奴隶运往大西洋。

葡萄牙人将大批奴隶贩运去南美南部。

1742—1806年间运进南美拉普拉塔河地区的奴隶有40%来自非洲东南部。

19世纪,葡萄牙人、法国人和美国人在东非的贩奴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

一个是桑给巴尔。

阿拉伯商人控制了这里的奴隶市场和商道。

这里的奴隶贸易和象牙贸易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阿拉伯商队深入到对岸大陆内地直至大湖地区。

塔波拉和乌季季是内地的奴隶和象牙贸易中心。

他们在内地掠取或购买奴隶和象牙后,让奴隶扛着象牙长途跋涉来到沿海市场,然后一起卖掉,因而有“黑象牙”(黑奴)和白象牙之称。

另一个是莫桑比克地区。

以莫桑比克港为中心,商道通向尼亚萨湖以南及奇尔瓦湖地区。

这里专事内地贩奴活动的是瑶人,其活动范围包括南至赞比西河、西至尼亚萨湖、北至鲁伍马河的广大地区。

 

──艾周昌、郑家馨主编《非洲通史》近代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5页

 

【解读】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掠卖黑人奴隶,是从沿海扩大到内陆、从西非扩大到东非。

沿海各地的贩奴体制各不相同,有殖民者直接掠夺的体制,有非洲沿海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王室垄断体制,还有商人经营的体制。

适应贩卖奴隶的需要,在非洲沿海地区形成几个重要的奴隶贸易枢纽,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注释】①塞内冈比亚:

今塞内加尔和冈比亚。

 

3.贩奴人数及非洲人口的损失

 

关于殖民主义者在非洲贩奴的数量及由贩奴引起的非洲人口的损失,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估计历来出入很大。

柯廷认为,关于运到美洲的黑奴数量,历来的学者较多倾向于两种估计:

一种是为我国学者熟知的由邓巴、杜波依斯、费奇、戴维逊等人主张的一千五百万左右,即16世纪90万,17世纪270万,18世纪700万,19世纪400万,总和将近一千五百万。

另一种估计是2000万,这同A.G.霍普金斯的说法比较吻合。

后者写道,大多数作者认为有1500—2000万非洲奴隶运到美洲,而非洲运出的有1800—2400万,其中的差额是贩运途中的损失。

当然,也有些估计与此相去甚远。

例如,皮埃尔·肖尼在1964年估计整个大西洋贸易贩奴数量是800万,大约只是传统估计数的一半。

唐纳德·维德纳估计运进美洲的奴隶数量在350—550万之间。

也有人认为10—19世纪间从黑非洲运到各接收地去的奴隶总数在1500—3000万之间。

由于资料残缺,绝对数字恐怕永远无法搞清。

 

柯廷对贩奴人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详尽的专题研究。

他认为1451—1870年间从非洲运到美洲和欧洲的奴隶总数是9566100人。

如果加上海运途中15%的损失率,则非洲运出的人数大约1100万。

他是根据现有档案材料及各种估计推算出来的。

但这个估计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第一,15世纪后半叶及16世纪是葡萄牙垄断贸易时期,17世纪荷兰成为最大的贩奴国,而控制海上贸易达两个半世纪的这两个国家却很少保存关于奴隶贸易的材料。

第二,英国在17世纪上半叶对西非的贸易尽管得到皇室的全力支持,参与这种贸易的有特许公司、商人集团和个体商人,但自1560年代约翰·霍金斯在西非从事掠奴活动之后的一百年间,英国却很少有关于奴隶贸易的报导,早期的议会讨论记录和官方报告中也未提及奴隶贸易问题。

但绝不能证明这时英国没有参与奴隶贸易,只是规模没有后来那么大。

第三,在整个奴隶贸易期间,自始至终存在走私贸易。

有些时期走私贸易的数量很大。

这当然是没有记载、查无实据的。

因此柯廷的估计数可能偏低。

 

关于贩运途中的死亡率,一般估计是15—25%。

这只是指大西洋航运途中的损失。

黑奴贸易在非洲造成的实际人口损失远不止此。

造成人口损失还有许多因素。

例如,因奴隶贸易引起的战争中伤亡的人数,在掠捕奴隶过程中伤亡的人数,因负伤或年老体虚而被遗弃致死的人数,从内地长途跋涉去沿海途中历尽艰辛而死的人数,囚禁在沿海商站或奴隶屯集站等待装运而死去的人数,等等。

由这些因素造成的生命损失更是无法计算的。

杜波依斯估计每运到新世界一个奴隶要牺牲五个人,那么非洲的实际人口损失达1亿。

利文斯敦估计要得到一个奴隶必须牺牲十人。

杜加斯认为奴隶贸易使非洲损失人口1.5亿。

1978年在海地太子港召开的非洲奴隶贸易专家会议上,据一些与会者估计,如果把捕获奴隶时的死伤、经非洲各地陆运过程中的损失、漂洋过海时的死亡等因素都考虑进去,在四个世纪的大西洋奴隶贸易中,非洲损失的人口可达2.1亿。

 

尽管各种估计有很大出入,然而一些学者承认,在奴隶贸易的400年间,非洲人口毫无增长。

一位非洲学者对近四个世纪以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化作了如下估计(单位:

百万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非洲

100

100

100

120

欧洲

103

144

274

423

亚洲

253

437

636

857

 

如果这个估计比较接近事实,那么可见,非洲在奴隶贸易期间人口一直停滞在1亿左右。

直到奴隶贸易终止后的1900年,人口才增至1.2亿,尽管这时非洲黑人的医疗条件并无多大改善,黑人出生率和自然死亡率高的状况同以前也无明显变化。

而在同时期,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别增长了两倍多到三倍。

因此,非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1650年,欧、亚、非三洲人口约4.6亿,加上美洲及大洋洲的人口,估计世界总人口接近5亿,其中非洲人口占1/5左右。

到1900年,欧亚非三洲人口约14亿,加上美洲及大洋洲的人口,估计世界总人口15亿左右,其中非洲人口仅占1/12或1/13。

1936年出版的《法兰西百科全书》估计,20世纪初非洲人口大约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13。

两者的估计比较接近。

 

如果将这几百年间非洲与欧洲人口状况作一比较,那么在1650年前后,两洲人口相差无几。

此后几百年间,欧洲人口增长至少受下列几种不利因素的制约:

(1)这个时期正是欧洲封建制度逐步衰落和崩溃、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步确立、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总之是欧洲历史大变动的时期,因此,欧洲各国的内外战争连年不断,因战争而伤亡的人数相当可观。

(2)当时欧洲的医学并不发达,还不能抵御天花、鼠疫、霍乱等疫病的流传。

史书上关于欧洲瘟疫流行的记载屡见不鲜,流行一次瘟疫的死亡人数总是数万以至上十万。

17世纪欧洲仅因得天花而丧生的就有4000万人。

当时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也不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

(3)在贩卖非洲黑奴的同时,欧洲也大量向外殖民。

大批欧洲人移居到美洲及大洋洲等地。

尽管如此,在这期间,欧洲人口还是增长了三倍,而非洲人口则处于停滞状态。

这种强烈的反差,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奴隶贸易给非洲造成的人口损失何等惨重!

 

──艾周昌、郑家馨主编《非洲通史》近代卷,第47—51页

 

【解读】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使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有学者估计损失数量达到1亿人,还有的认为是2.1亿人。

在奴隶贸易的四百年,非洲人口一直停滞在一亿左右,而同一时期的欧洲人口却增长了三倍。

被掠卖的非洲奴隶都是身强力壮的,其中三分之二为男子,年龄多数在12到35岁之间,使非洲损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更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

 

4.奴隶贸易对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欧洲和美国的先进,是以非洲的落后为代价的。

黑奴贸易对非洲大陆本身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延缓了非洲正常的发展和进步,使非洲的社会经济关系开始发生某些变化。

 

第一,对非洲社会生产力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黑奴贸易大量毁灭了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者本身,并在非洲内部造成连续不断的政治纷争和军事动乱,致使社会动荡,农村凋蔽,田园荒芜,直接破坏了农业生产。

贝宁由一个艺术繁荣的文明古国沦落为四处征战、劫掠的军事帝国,贝宁文明本身也被连续不断的掠奴战争毁灭了。

达荷美在16世纪还是向今多哥地区输出粮食的富庶地区,但在19世纪却出现了饥荒。

在冈比亚河中游以及奴隶贸易所及的上游地区,一些小族如坦达人、巴沙里人、科尼亚圭人灭绝了,另一些部落虽未灭绝但已支离破碎,被大部落吞并。

在刚果、恩果尤、卡刚果、罗安果诸王国,18世纪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总人口惊人的下降,这是政治分裂、战争连绵以及奴隶贸易的一个后果。

安哥拉是巴西奴隶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当时流行一种说法:

“没有糖就没有巴西,而没有安哥拉就没有糖。

”在几个世纪内,奴隶贸易成为安哥拉经济的主要支柱。

18世纪最后10年,出口奴隶占安哥拉收入的88.1%。

直到1843年,即官方宣布废除奴隶贸易之后7年,安哥拉仍有66%的收入来自各港口贩奴的税收。

因此,奴隶贸易给安哥拉造成的破坏特别惨重。

到18世纪,在葡萄牙殖民统治据点罗安达周围,农业生产变得无足轻重,以致粮食要从巴西进口,在1783、1799和1816年先后发生了三次大饥荒。

甚至安哥拉建筑用的木材也要从巴西进口。

在安

 

哥拉实际终止奴隶贸易后相当一个时期,没有一种经济生活能取代原来奴隶贸易的地位,国家经济濒临崩溃。

 

19世纪中叶,一些欧洲探险家深入非洲腹地,看到一片因捕奴、劫掠和战争而造成的破败荒凉景象。

戴维·利文斯敦不禁哀叹:

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非洲每个毛孔都在流血。

”横越非洲大陆的第一个欧洲人V.L.卡梅伦认为:

“奴隶贸易将因(非洲)整个人口的毁灭而自然结束”。

 

欧洲人在贩卖奴隶的同时,大量运进外地产品,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制成品的倾销,破坏了本地工业,使非洲手工业及家庭工业逐步衰落。

先是东印度的纺织品,而后是英法及美国纺织品的倾销,使非洲本地纺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