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499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

《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docx

班级管理知识点总结

班级管理

第一章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管理的涵义(p.8+p.6)。

1.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活动。

2.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对待特定班级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引导被管理者高效率的实现班级目标的活动。

(2)班级管理的意义(p.9-p.10)。

班级管理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2)班级管理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保证

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手段

4)班级管理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班级管理目标的特点(p.13-p14)。

1)发展性

2)针对性

3)层次性

4)可评价性

(4)班级管理的任务(p.17-p.24)。

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日常管理

3)班级活动管理

4)班级教育力量管理

(5)管理集体观的涵义(p.19);

班级集体观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通过班级组织中的“管理者”,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或班级纪律去约束学生,实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控制的管理主义的班集体观。

(6)标准集体的形成及培养(p.20)。

标准集体观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级中每一个人都应是自己为班级的一员,或心理上视自己归属为所在的集体。

(7)自治集体观的涵义(p.20)。

自治集体观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着眼于学生一定角色的作用,实现自我参与,形成自治意识,将集体规范加以内化或同一化,并创造新的集体规范的班级集体观。

9.班级管理过程是班级管理者在教育管理科学的指导下,按照班级教育管理目标,对班级进行整体控制和有效运行的过程。

10.霍尔三维(知识维、逻辑维、时间维)结构用于班级管理过程的分析,可以从理论维、设计维、操作维莱展开:

1)从理论维看,班级管理过程是管理者确定教育管理指导思想,调整更新教育管理观念的过程。

班级管理过程的运作首先是理论维的运作,它为班级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保证班级管理过程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2)从设计维看,班级管理过程是对班级进行系统分析、科学决策的过程。

惊醒班级管理就必须对班级进行系统的分析,分析班级系统中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分析要素组合的方式及其结构的最佳模式;分析班级功能的现状和取得育人最佳效能的条件。

班级管理过程设计维的运作,最终是要为班级管理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使班级各项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

这是班级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3)从操作维看,班级管理过程是班级管理方案具体实施和调控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动态的班级管理运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管理的过程理论告诉我们班级管理操作维的运作通常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操作维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循环都标志着班级管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一个新的运作过程的开始。

班级管理过程是理论维、设计维、操作维协同运作的过程。

理论维保证着班级管理过程的科学性,操作维保证着班级管理过程的计划性,操作维保证着班级管理过程的实效性。

这三个维度在协调运作中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在不断取得动态平衡中推动班级管理活动的健康发展。

11.整体化原理的两层含义:

一是班级管理要从班级集体出发,二是班级管理的目的是班级系统的优化发展。

12.合理组合原理是指对班级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取得管理的最大效益。

13.开放和闭合原理有两层含义:

一是班级对外环境的适应;二是是指班级内部的控制。

14.班级合理组织的目的是使班级达到整体优化。

15.共轭控制原理是指两种相辅相成的控制,即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

16.信息反馈原理是说在班级管理中,集体建设的控制系统将班级管理的信息输送出去,再将班级活动中对信息加工的结果反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以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第二章班级管理的主体

1.班主任是学校任命或委派的负责组织、教育和管理班级学生的主任教师。

2.班主任的职责

1)班级德育

2)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3)班集体建设

4)班级个别教育

5)班级实务管理

6)开发与协调多方面教育资源

2.如何开发与协调多方面教育资源。

1)开发和协调科任教师教育资源

2)开发和协调家庭教育资源

3)开发和协调社会教育资源

3.班主任专业特色的素质: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正确的教育观念

3)较强的管理、组织和教育能力

4)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5)良好的心理素质

6)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4.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对于学生自身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对于社会的意义

1)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

2)有助于社会稳定

(三)对于班主任的意义

1)有助于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2)有助于班主任减轻班级管理的工作负荷

5.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策略

1)树立民主的班级管理观念

服务学生观念;师生互助观念;相信学生本性和尊重学生个体观念;商量和集体表决观念

2)掌握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

一是依法管理;二是构建严密的管理系统

6.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是指在民主的班级管理观念指导下,建立包括计划系统、检查监督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在内的依法管理班级的严密运作系统。

第三章班级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广义的德育则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3.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

2)德育的经济功能

3)德育的文化功能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

2)德育的智能发展功能

3)德育的个体心理保健、道德人格完善的功能

4.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俄地位

一方面德育体现着教育的性质,贯穿于其他各育和受教育者全部的活动中,对其他各育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起定向育动力的作用,德育是教育的灵魂。

另一方面,德育与其他各育构成完整的有机的整体,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应有其独特的地位,,不能相互割裂、相互替代,这是理解德育地位的基本观点。

5.德育目标是通过活动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也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6、德育目标的确定

1)确定德育目标的主观依据

2)确定德育目标的客观依据

7.德育内容指的是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和世界观去教育年青一代。

8.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德育目标和任务决定着德育内容的性质

2)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当前形势和学生思想品德实际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9.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4)爱国主义教育

5)集体主义教育

6)劳动教育

7)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8)思想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9)青春期教育和良好个体心理品质教育

10、德育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

学科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隐形德育课程

11、学科性德育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思想性、系统性、直接性、认识性、计划性。

12、活动性德育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时间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

13.、活动性德育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实践性、间接性、灵活性

14、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15.隐性德育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的特点:

(1)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

(2)范围的广泛性。

(3)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

16、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7.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8.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两者的任务各有侧重,同时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的过程,其实质是“育德”,主要是解决受教育者对客观事物采取的主观态度问题。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知识的传递与掌握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育智”,主要是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问题。

两者紧密相连。

一方面德育任务的全面完成离不开教学这一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德育可为学生的学习起导向和提供动力的作用,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19.德育过程的规律性特点: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四章班级管理

1.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提出来的,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2.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德尔理论教育,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3.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要求是:

1)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3)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

4.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是进行德育既要坚持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又要辅之以带加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5.贯彻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的要求是:

1)坚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

2)正确处理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关系

3)将正面教育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4)以表扬为主,批评处分为辅

6.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贯彻中,教育者既要在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严格的、坚持不渝的要求,又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是教育者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

7.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

1)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建立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2)善于向学生提出正确、合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组织和培养学生集体,通过集体对其成员发生教育影响,使学生集体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对集体进行教育的同时,又要注意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学生集体,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9.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是:

1)重视组织和培养集体

2)善于发挥集体的教育影响作用

3)把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教育个别与教育集体有机结合起来

10.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别、思想状况及具体教育情境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1.贯彻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的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地实施德育

12.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使之步调一致,前后连贯,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统一方向发展。

13.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要求是:

1)统一校内各种教育力量

2)统一校外各种教育影响

3)做好衔接工作

14.德育方法是为了完成德育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和手段。

15.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

16.说服的方法:

一是语言说服;二是事实说服

17.运用说服教育法时注意:

(1)说服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感染性、民主性和客观性;

(2)善于抓住时机进行说服;(3)说服要与提出行动要求相结合;(4)说服的各种方式应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18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

19.情感陶冶法的方式:

教育者的爱和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0.运用情感陶冶法时要注意:

(1)教育者必须加强品德修养,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处处以身作则,使学生能在经常性的身教中受到熏。

(2)教育者要精心设计教育情境。

既要让学生的每一堵墙都说话,又要根据具体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创设特点的情境。

21.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运用他人的模范行为和优良品德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22运用榜样示范法时要注意:

(1)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2)慎重的选择、树立榜样。

(3)要引导学生对榜样进行分析。

23.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24.实际锻炼法德几种方式:

委托任务;组织活动;执行制度

25.为提高实际锻炼的效果,应注意:

(1)始终坚持严格要求,不能松松垮垮,流于形式,而且要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实际锻炼要与教师的说理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对实际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炼的要求。

(3)对锻炼的结果要及时地进行评价总结,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讲求锻炼的经常性和反馈的及时性。

26.自我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培养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2)指导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标准。

(3)创设有利的道德情境,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7.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激励其上进,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

28.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以及操行评定等。

29.德育模式是一种教育模式,是运用“模式”研究法,对在德育现象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为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德育经验,加以抽象化、结构化,使之形成特殊的理论形态。

30.德育模式的结构:

理论依据、德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体系

31.德育模式的特点:

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

32.当前西方几种主要德育模式: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美国道德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二)关心体谅模式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

(三)社会行为模式美国教育家纽曼

33.美国道德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

阶段

道德推理的特点

关于“海因兹两难”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得原因

该偷的原因

前习俗水平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示过,又不是头大的东西,他不会受到重罚

2

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要是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兹就没有必要烦恼,冒险偷药

要是妻子一直对他很好,海因兹就该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习俗水平

3

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或“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烦恼的耻辱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

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尽力丈夫该尽的义务。

4

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偷东西是不对的,可不这么做的话,海因兹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后习俗水平

5

以法律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中的组织。

海因兹已经为救妻子的命尽力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得手段解决问题。

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

海因兹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

稀有药品应当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6

以普遍的理论原则为定向

海因兹设法救自己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

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

对亚太地区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宝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34德育评级是依据德育目标与一定的评级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事实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5.德育评价的功能:

评定功能、诊断功能、反馈与调控功能、预测功能、传导功能

36.德育评级的基本过程:

1)德育评价目标的确定

2)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德育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4)德育测评结果的分析

37.品德评价的基本要求:

多主体评价、多方法整合、定性与定量结合

38.品德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侧重品德测查的方法:

行为观察法、调查法、情境测验法

(二)侧重于品德评定的方法:

总体印象评价法、操作评定法、写实测评法、操行加减评分的测评法、积分测评法、OSL测评法

39品德评价的新发展

其一,从评价功能看,逐步淡化管理功能,强化发展功能,追求评价的激励性

其二,从品德评价的过程看,崇尚评价的真实感,构建生态评价系统

其三,从评价的方法看,重视过程性评价和性质评价。

第五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概念:

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基本评价标准:

①无躯体化反应②智力正常③有效处理情绪④交往适度⑤行为适当⑥自我整合好⑦追求创造感和成就感

3、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

①心理健康标准是动态发展的

②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

③心理健康标准是指向心理机能的健全,不是社会价值的大小

④心理健康标准既要注重个体层面的人的研究,又要注重社会层面的人的研究

⑤心理健康标准既要注重适应的标准,又要注重发展的标准

4、参与性原则的含义:

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其核心是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

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同时也要求师生平等的参与。

5、参与性原则贯彻实施的基本要求:

①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②鼓励并着力指导参与受阻的学生,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③积极营造参与的氛围

④教师要善于倾听与疏导

6、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故事启迪法:

采用紧扣教育目的和适合学生特点的故事,使学生从故事中悟出道理、受到启迪的方法。

②分题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以问题各抒己见,心理辅导教师循循善诱,经过讨论或争辩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目的的一种方法。

③小品表演法:

指由心理辅导教师事先与学生商讨表演主题和内容,讲述整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编小品的情节和台词,自行分配角色并自己演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升华主题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④设境讲解法:

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再辅以语言讲解点播,使隐性教育和外显教育达到协调一致的方法。

⑤社会实践活动法:

是一种通过学生参加实际社会活动,然后大家座谈讨论体会,教师点评,侧重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和实际行为的方法。

7、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逃学与厌学问题2)人际交往问题

3)过度依赖问题4)行为问题

8、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1)青春期性心理问题2)情绪障碍

3)人际交往问题4)逆反心理

9、逆反心理产生的愿因:

1)好奇心理。

受好奇心驱使,越是神秘的境地,学生越是心驰神往;教师不愿让学生知道的事,学生偏想知道;教师禁止学生看的东西,一些学生偏想方设法一睹为快。

2)好胜心理。

由于学生的心理不成熟,思考问题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常常把自己的认识当作衡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对教师倡导与肯定的东西看不顺眼。

3)固化心理。

学生在接受某一思想观点之前,就已有某种固定的想法,即通常所说的“先入为主”。

4)对立心理。

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地位不同,学生往往会认为教师盛气凌人,以权威自居。

同时,一些教师教育方法陈旧,不注重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工作缺乏人情味,也是导致学生对立情绪的原因之一。

10、影响考试焦虑的个体因素:

1)过高的自我期望2)不良的人格特征

3)认知评价的偏差4)有关考试的消极情绪体验

5)缺乏充分的应试准备6)身体状况欠佳

11、考试焦虑的应对策略:

1)寄予良好的、适当的自我期望2)培养良好的人格

2)引导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矫正3)改进学习方法,考前充分准备

3)学会自我放松

12、消除交往障碍的教育策略:

1)提高对交往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

2)学习交往艺术,善于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3)培养非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章班集体建设

1、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方向性2)共同的奋斗目标

3)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4)良好的班风、学风

2、班集体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2)发展功能

3)保护功能4)个性化功能

3、班集体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以下阶段:

1)松散的群体阶段2)联合的班级群体阶段

3)初级班集体阶段4)稳定的班集体阶段

5)优秀班集体阶段

4、班集体文化建设:

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

指班级内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主要指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设备配备等方面。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班集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制度文化建设:

指社会的有关规范和价值观念,包括方针、政策、条例以及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在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体现,是全班学生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准则。

班级规章制度既是对班级每个同学的约束,也是对全体成员的引导;既是对个性自由的限定,也是一种对个体正当权利和利益的保护。

3)精神文化建设:

指班集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学校、班主任和班级成员等诸方面的长期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班级理念、哲学以及价值观的混合体,是一种以意识为形态的班级核心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

a)制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b)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的班风。

5、班级组织建设:

1)培养班级的领导核心(遵循原则:

a、精心选拔,大胆任用b、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c、具体指导与放手工作相结合d、维护班干部威信与加强群众监督相结合)

2)重视积极分子的培养。

积极分子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班干部工作的重要群众基础。

3)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

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固然要重视正式结构的构成和运作,但非正式结构同样也不可忽略。

 

第七章班级实务管理(上)

1、班级个别教育的概念:

是指班主任针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或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进行的有的放矢的教育,既包括针对个别学生特点进行的教育,也包括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的教育。

2、班级个别教育的意义:

1)个别教育是集体教育的深化和补充。

集体教育往往解决的是学生的共性问题、普遍性问题,但由于学生受不同家庭、学校、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影响,他们每个人思想、性格、情感、行为、意志、兴趣、爱好、习惯等各不相同,需采用个别教育把工作做深做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