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8204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

《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

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1

(一)概况1

(二)勘察的目的及内容1

(三)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1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2

(一)勘察工程点的定位测量2

(二)钻探工作2

(三)原位测试2

(四)样品测试2

(五)资料整理2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2

四、工程地质特征3

(一)地形地貌3

(二)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3

(三)地质构造5

(四)地震动参数6

五、水文地质特征6

(一)环境水的类型与埋藏情况及其变化特征6

(二)环境水对混凝土建筑材料的侵蚀性6

六、地基工程地质条件7

(一)第四系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7

(二)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评价7

七、场地稳定、适宜性综合评价8

八、工程措施建议8

(一)基础类型的选择8

(三)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事项8

附件(略)

1、工程地质平面图、纵断面图……………………………图号

2、工程地质柱状图…………………………………………2张

二、附表

1、勘探点一览表(附表一)

2、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附表二)

3、标贯测试分层统计汇总表(附表三)

4、动力触探试验统计一览表(附表四)

5、土工试验报告(附表五)

6、水质分析报告(附表六)

 

 

 

一、工程概况

(一)概况

拟建许漯特大桥北起许昌市东城区,南至漯河市源汇区,起止里程为DK794+645.27~DK846+795.38,全长52150.11m。

桥址区域内交通比较便利。

桥址内于DK794+985.11~DK795+016.93处与三一一国道相交,交角约89°;于DK797+642~+682处与规划中的新兴路相交,交角约82°;于DK797+724~+744与许扶窄轨铁路相交,交角约83°;于DK799+595.69~DK799+618.64处与二三七省道相交,交角约88°;于DK800+656.12~DK800+823.27处与清潩河,交角为88°;于DK801+491.51~DK801+561.2处与许昌市南环路相交,交角为78°;于DK803+560.47~DK803+638.57处与许南高速公路相交,交角约为80°;于DK803+777.87~DK803+835.4处跨越一零七国道,交角约53°;于DK805+147.01~DK805+260.72处与清泥河相交,交角为80°;于DK810+681.2处与京广铁路相交,交角约为19°;于DK818+950.41~DK819+002.12处跨越三二九省道,交角约81°;于DK821+032.18~DK821+054.91处跨越五一路,交角约72°;于DK836+118.55~DK836+179.05处跨越颖河,交角64°;于DK837+057.9~DK837+102.38处跨蜈蚣渠,交角约67°。

于DK840+857.8处跨孟平电气化铁路线,交角约70°;于DK844+701.4~DK844+736.32处跨幸福渠,交角约88°;于DK845+618.91~DK845+784.08处跨沙河,交角约79°。

(二)勘察的目的及内容

勘察目的及要求如下:

1、为设计提供准确、定量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

2、查明桥位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查明墩台范围内有无软弱夹层,提供基础稳定性评价及处理意见;

3、查明地基土的成因类型、物质成分、性质、结构特征、厚度、密实度、潮湿程度及下伏基岩面、基岩风化程度等。

4、查明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分布、性质、规模以及对墩台基础稳定性的影响,提供工程措施建议,为桥梁基础设计提供依据;

5、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提供地层的基本承载力;

6、查明桥址区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性质、埋藏条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基础混凝土及钢筋的腐蚀性。

(三)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内外业依据的技术标准是中国铁路系列的标准、规范、规程及相关的岩土工程勘察的标准、规范、规程。

主要参照技术标准有:

1、《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暂行规定》(铁建设〔2003〕13号);

2、《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4〕157号);

3、《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2005〕754号);

4、《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5、《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01);

6、《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

7、《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

8、《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

9、《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98);

10、《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

11、《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

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4、《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送审稿);

1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

16、《铁路勘察细则》(院颁)第四篇之一工程地质;

17、《郑武客运专线可研设计审查意见》(初稿);

18、《郑武客专定测补充勘察细则》、《郑武客专勘察大纲》及相关附件;

19、《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勘察工作主要分为初测(2005年3月~5月)、定测(2006年5月~8月)两个阶段。

在两个阶段的工作过程中,初测工作通过地质测绘、静力触探及少量钻探初步查明了桥址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定测工作,在补充调绘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桥梁各墩台基础进行了隔墩台钻探。

同时还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及动力触探试验等多种原位测试,并对深孔进行了剪切波测试,充分发挥了各种勘探手段的作用,以期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并结合前后桥址钻孔和现场采集土、水、岩样品进行有关室内试验,取得了较为齐全、准确的物理力学指标。

(一)勘察工程点的定位测量

钻孔的定位及孔口高程的测量由勘察队采用全站仪等仪器现场测放。

(二)钻探工作

钻探使用机械为XY-1型液压工程钻机,钻孔直径依据钻探目的和用途确定,岩芯采取率达到有关要求。

第四系土层及全风化层采用干钻,并按技术要求隔一定深度进行原状土取样及标贯测试。

原状土样的采取使用国产标准厚壁活阀式取土器,采用液压或重锤少击法,砂类土(全风化层)取扰动样。

终孔24小时后测定静止水位,并对钻孔岩芯进行拍照存档。

(三)原位测试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使用国产标准贯入器,采用63.5kg标贯锤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落距为76cm,锤击速率30击/min。

N63.5圆锥重型动力触探采用国产圆锥头,使用63.5kg锤与自动落锤装置进行。

(四)样品测试

岩、土、水试样均按定测设计要求进行取样和试验分析,室内试验操作及成果分析由具有CMA计量认证的铁四院岩土测试中心完成。

(五)资料整理

以钻探、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测试的成果为依据,进行岩土层的划分并结合地区经验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由于各地段岩土层时代、成因不尽相同导致力学性质不均性,所提供岩土层的基本承载力为综合建议值。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本次勘察施工严格按有关规范规程执行,钻孔终孔按要求执行,各项试验以任务书为准,室内试验项目按要求进行,经野外验收,本次勘测质量可以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

完成勘探工作量见下表:

完成实物工作量汇总表

工作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工程地质测绘

Km2

21

21

工程地质钻探

陆上

m/孔

352/21288.74

40/954.40

静力触探

陆上

m/孔

265/5187.00

136/

原位测试

粉细砂及黏土层标贯试验

6694

 

中粗砂、砾砂、圆砾土及

基岩风化层动力触探试验

359

 

室内试验

土样

试验

物性指标

黏性土的常规试验

4309

 

砂性土的颗粒分析

786

 

力学指标

黏性土的快剪试验

1483

 

黏性土的压缩试验

1715

 

岩石试验

饱和单轴抗压

 

 

天然单轴抗压

 

 

水样试验

侵蚀性分析

71

 

勘探点一览表详见(附表一:

许漯特大桥勘探工点一览表)

四、工程地质特征

(一)地形地貌

许漯特大桥桥址区位于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植被不甚发育,多辟为农田。

线路于DK794+600~DK803+500段与京珠高速公路并行,并在测区内跨越既有建筑物多处,局部村舍密集,国道、省道及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

(二)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沿线所经过的地层岩性较简单,按其成因和时代分类主要有: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及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l)的黏性土、粉土及砂类土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al+pl)土层

1-1-1黏土,灰黄色~灰黑色,软塑,局部夹少量姜石,Φ10~20mm,厚度0.8~16.3m,分布范围很广,全段普遍揭示,与软塑状的粉质黏土共同构成第一层的主要亚层,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00kPa。

1-1-2黏土,褐黄色,硬塑,局部夹薄层粉土,厚度0.8~10.3m,分布范围较大,主要作为软塑黏性土中的夹层出现,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1-2-1粉质黏土,黄灰色为主,间有灰黑色,软塑状为主,间有硬塑状,局部夹杂2~10%姜石,粒径5~30mm,夹杂星点状铁铁锰质结核及斑点。

本层厚0.7~31m,分布范围很广,在全段均有揭示,是第1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00kPa。

1-2-2粉质黏土,黄褐色和灰黄色,硬塑,夹杂少量星点状铁锰质结核及斑点,局部地段姜石的含量约5%,粒径15mm左右。

本层厚0.7~20m,分布范围较大,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1-3淤泥质粉质黏土,黄灰~灰黑色,软~流塑状。

钻孔揭示范围很小,仅局部个别钻孔有揭示,静力触探成果显示DK794+700~DK844+700段地表以下8m范围内普遍存在1~2层薄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厚约0.5~2.5m,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50kPa。

1-4粉土,灰黄色及褐黄色为主,局部为灰黑色,稍湿~潮湿,稍密~中密,局部地段夹杂少量淤泥质粉质黏土及薄层粉质黏土,含少量姜石。

本层厚0.5~18m,分布范围较广,和粉砂共同作为第1层的主要亚层之一,多分布在第1层的中下部,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80kPa。

1-5粉砂,黄褐色,潮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局部夹薄层细砂或薄层粉土。

本层厚0.8~4.7m,分布范围较小,与粉土共同构成第1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80kPa。

1-6细砂,黄褐色,饱和,稍密,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夹粉砂薄层。

本厚厚0.85~5.95m,分布范围较小,仅作为透镜体夹层分布在第1层的中下部,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00kPa。

1-7中砂,灰黄色,中密,饱和,可见少量贝壳碎屑,主要有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

本层厚1.2~9.2m,分布范围很小,位于第1层下部,是黏性土层中的透镜体夹层,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200kPa。

2、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pl)土层

2-1-1黏土,褐黄色,软塑,含少量铁锰结核。

厚度1.3~23.75m,分布范围较小,局部零星分布,主要是第2层黏性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