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845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训练.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综合训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综合训练

1.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固结成岩作用

D.风化作用

2.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

图中南坡森林带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南坡是阴坡,热量少

B.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

C.北坡是阳坡,热量多

D.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

3.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

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

4.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下题。

影响图中5°S~30°S安第斯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相对高度

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东非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树,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护生命活动。

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6.猴面包树需要适应当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  )

A.全年干旱少雨

B.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C.干湿季明显

D.全年高温少雨

7.在考察时发现德班气温明显高于约翰内斯堡,是因为德班(  )

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白昼较长,太阳辐射量较大

C.海拔较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D.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欧、非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导致沿途①和③地、②和③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9.③→④→⑤体现了自然带(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读“甲、乙两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0.甲山位于(  )

A.北半球暖温带

B.北半球亚热带

C.南半球亚热带

D.南半球暖温带

1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向右偏转

B.地球自转角速度甲地大于乙地

C.地球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D.夏至日甲地昼长比乙地长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下列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3.植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功能

B.平衡功能

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三题。

14.图中字母D代表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热带沙漠带

15.F自然带在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较大陆西岸要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陆东岸是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B.大陆东岸地处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C.大陆西岸沿岸为寒流,降温减湿,使F自然带难以向高纬延伸

D.大陆西岸地势较高,降水较少,F自然带发育范围小

16.图中自然带相同的一组是(  )

A.B与G

B.C与G

C.H与K

D.C与H

读“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以下三题。

17.图示水循环各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图中洋流的性质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A.暖流,降温增湿

B.暖流,增温增湿

C.寒流,降温减湿

D.寒流,增温减湿

19.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下图为“某山地各地理要素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0.图中甲处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B.针阔混交林

C.高寒荒漠

D.高山针叶林

21.该山地北坡属于(  )

A.阳坡和迎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背风坡

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22.甲~丁自然带分布特征的形成因素主要是(  )

A.洋流、大陆轮廓

B.热量、地形

C.地形、大陆轮廓

D.热量、洋流

23.有关甲、丁两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处西侧山麓自然带相同

B.两处雪线高度不同

C.甲处自然带谱较丁处复杂

D.两处东侧自然带相同

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安第斯山脉东西两坡上的植被分布,①~⑦代表不同的植被。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4.形成东坡植被⑤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人类活动

C.洋流

D.地形

25.植被⑦所在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大高加索山脉,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1200km,最宽处达200km,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

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m)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43°21′N,42°26′E)。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26.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

27.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图中阴影部分)的分布类似于(  )

A.A

B.B

C.C

D.D

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8.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9.②处自然带中的树木大多没有年轮,其成因主要是(  )

A.年降水量变化小

B.气温年际变化小

C.盛行风向变化小

D.一年四季变化小

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30.如果图中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则平原地区最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加剧

B.泥石流频发

C.河流含沙量增大

D.土地沙漠化

31.下面四幅山地垂直植被带模式图中,与10°S附近西部山地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的气候资料,图中点位的标号代表月份,回答以下两题。

32.下列分布有该气候类型的一组国家是(  )

A.中国 日本

B.南非 智利

C.澳大利亚 新西兰

D.印度 泰国

33.该气候类型分布的地区,不会有(  )

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②常绿阔叶林 ③针叶林  ④热带荒漠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图中数码①~⑦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湿”表示水分状况。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4.甲大陆北端地处两大板块交界地带,这两大板块是(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35.两大陆陆地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

A.①与⑤

B.①与⑥

C.③与⑤

D.③与⑥

读下面“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三题。

36.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37.若该山地山麓的年平均气温为12℃,则该山地的海拔不超过(  )

A.1000米

B.2000米

C.3000米

D.4000米

38.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

A.信风的影响

B.季风的影响

C.西风的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以下四题。

39.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40.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41.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42.该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43.读“我国某地区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有何主要影响?

4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带E→G→F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B→C→D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自然带类型中南半球缺失的是______(填字母),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

45.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

(2)图中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3)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

(4)H→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

46.下面甲、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纬线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2)乙图中A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C→B→A自然带分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乙图中C地冬季降雪多的原因。

(4)B山脉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三例。

47.读以下“两幅自然带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为西半球某大洲沿北纬32°的自然带示意图,A代表________带,B代表________带,C代表________带,这种分异规律属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图为东半球两个大洲沿东经20°的自然带示意图,字母分别代表的自然带是:

E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这种分异规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3)②图中南端F自然带的面积小于北端F自然带的面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A是________(山脉),B是________(山脉),C是________(山脉),D是________(山脉)。

(2)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________山脉;②可能属________山脉;③可能属________山脉;④可能属________山脉。

(填字母)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B.高山草原

C.针阔叶混交林D.落叶阔叶林

(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②~④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________。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什么?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49.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范围是________米。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________(有或没有)分布。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气候。

(4)从高、中、低纬度地区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

50.图1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图2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图”。

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

读图回答问题。

(1)判断甲、乙两气候区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处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________,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________。

(3)图1中①②自然带分别表示________。

A.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B.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高寒荒漠带

C.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D.山地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4)结合丙处气候类型,说明丙处植被类型及其具有的特征。

答案解析

1.A

【解析】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2.B

【解析】南坡森林带缺失,主要是因为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

3.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从北京到洛杉矶沿线大部分经过60°N以北的亚寒带针叶林带,故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为针叶林。

4.A

【解析】沿海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乙处位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区,降水渐少,此为温带草原带,丙处大陆内陆,处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该地由于受离岸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及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的缺乏使该地发育的自然带较少。

6.C

【解析】图中甲地位于东非高原,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猴面包树要适应干湿季明显的环境变化。

7.D

【解析】德班位于沿海,其东部的海洋上有暖流流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8.A

【解析】①和③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存在差异,①地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③地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②和③地地势不同从而导致气候的差异。

9.A

【解析】③→④→⑤纬度位置发生变化,热量条件差异显著,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0.A

【解析】甲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说明甲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暖温带地区。

甲山的同一自然带南坡比北坡高,说明南坡为向阳坡,可判断甲山位于北半球。

11.D

【解析】甲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乙山基带为针阔混交林带,说明甲山的纬度较低,乙山的纬度较高。

乙山同一自然带北坡分布上限高,说明乙山北坡为向阳坡,位于南半球。

因此,甲地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乙地向左偏,A错;地球上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余各地自转角速度都相同,B错;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甲山纬度较低,甲地的自转线速度应大于乙地,C错;夏至日,甲山位于北半球,昼长夜短,乙山位于南半球,昼短夜长,D对。

12.B

【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

植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去,从而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故选B。

1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14.D

【解析】读图,根据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F为赤道附近,则为热带雨林带,E为热带草原带,D为热带沙漠带,则C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亚热带硬叶林带。

故选D。

15.D

【解析】读图判断,F为热带雨林带。

其分布规律中,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比大陆西岸高,是因为东岸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且处在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大陆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降水少,发育范围较小。

故选D。

16.A

【解析】读图,B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亚热带硬叶林带,G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H和K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H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K为温带荒漠带,故选A。

17.D

【解析】读图,图示水循环各环节中,①是海洋水汽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

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④环节,D对。

其它环节影响小,A、B、C错。

18.B

【解析】读图,图示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结合图中方向,图示洋流向北流,是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应属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洋流性质是暖流,C、D错。

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B对,A错。

19.C

【解析】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主要体现了由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属于垂直分异规律,C对。

20.C

【解析】读图,图中甲处位于雪线附近,雪线是常年积雪覆盖的最低海拔高度。

所以甲处一年中被积雪覆盖的时间较长,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高寒荒漠,C对。

高山草甸、针阔混交林、高山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距雪线较远,A、B、D错。

21.B

【解析】根据等温线,该山地北坡同一等温线分布的海拔低,属于阴坡,南坡是阳坡,A、D错。

南坡雪线海拔低,说明南坡是迎风坡,北坡是背风坡,B对,C错。

22.B

【解析】读图,甲~丁自然带分布特征是随着纬度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主要受热量因素影响。

自然带南北狭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形成因素主要是热量、地形,B对。

23.B

【解析】图中甲、丁两处西侧山麓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带,自然带不相同,A错。

两处基带温度带不同,雪线高度不同,B对。

甲处纬度高,基带自然带是温带植被,自然带谱较丁处简单,C错。

两处东侧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温带荒漠带,不相同,D错。

24.D

【解析】读图,安第斯山脉东坡植被⑤的纬度范围是30°S~50°S,属于西风带的背风坡,形成温带荒漠带,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D对。

山脉两侧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差异影响不大,A、B错。

位于内陆,洋流影响小,C错。

25.A

【解析】植被⑦位于山脉西侧,基带范围约37°S~50°S,主要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常年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所在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对。

纬度较高,缺少热带、亚热带植被,B、C、D错。

26.B

【解析】根据大高加索山地理位置判定(43°21′N,42°26′E):

该地位于温带地区,且在大陆内部,降水稀少,所以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基带)类型应为温带草原带。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地形降水的增多,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海拔继续增加,热量减少,便出现针叶林带。

故选B。

27.C

【解析】据材料知此山的垂直分异明显,山顶为积雪冰川带,西坡为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多,积雪量大;东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积雪量少,则雪线西侧比东侧低。

故选C。

28.C

【解析】①地所处自然带是不符合地带性规律,由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C对。

29.D

【解析】②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带中的树木大多没有年轮,其成因主要是气候一年四季变化小,D对。

年降水量变化小、气温年际变化小只是原因的一部分因素,A、B错。

风向与年轮无关,C错。

30.C

【解析】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位于亚马孙平原,如果图中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则平原地区最可能出现河流含沙量增大,C对。

水土流失加剧主要在上游山区,A错。

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B错。

该地降水丰富,没有土地沙漠化问题,D错。

31.A

【解析】图示为南美洲,10°S附近西部山脉西侧沿海是热带沙漠气候,山脉东侧是热带雨林气候,所以在山地垂直植被带模式图中,根据图例判断,与10°S附近西部山地相符的是①图,A对。

32.B

【解析】图中气候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即南非,智利。

33.A

【解析】图中气候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4.A

【解析】根据经纬度位置,这两大板块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35.C

【解析】根据两大陆的地理位置可知③与⑤自然带类型相同

36.C

【解析】根据图示,该山地自然带的分布北高南低,则为南半球,基带是落叶阔叶林则位于温带。

37.B

【解析】该山地没有积雪冰川带,根据气温垂直变化该山地海拔不超过2000米。

38.C

【解析】该山地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的形成深受西风的影响。

39.A

【解析】从图中看出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判定该山处于低纬度地区;①高度在5000m以上判定①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所以判定③为高山草原带;②处于①积雪冰川带与③高山草原带之间,是高寒荒漠带。

40.A

【解析】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该地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因此,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41.A

【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