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533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x

复习必备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20课西学东渐

目标导航

1.对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了解即可。

2.“开眼看世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常考点,一定要掌握并会运用。

3.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和特点,关键要认识。

课前预习

(10分钟,10分)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________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2)中国与________的联系扩大。

2.目的:

了解西方,抵御________。

3.代表

(1)林则徐:

命人翻译了《________》,亲自编译《________》,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编写《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的思想主张。

4.影响

(1)“________”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________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

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

是否要兼采________变革救世。

3.表现

(1)洋务派:

倡行“________,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

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________格局。

(3)早期维新派:

支持洋务派,斥责顽固派。

4.评价

(1)局限:

仅限于要不要学习________的层面。

(2)意义:

冲击了传统“________”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派的转变

(1)原因:

________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

(2)表现:

提出________、实行________的要求。

(3)影响:

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维新思潮的形成

(1)背景:

19世纪90年代,________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________的形成。

(2)代表

人物

主张

著作

影响

康有为

①在广州设万木草堂,宣传________理论②思想特点: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________相融合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为________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①宣传________思想,用进化论阐述________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②强调变革教育的必要性

《变法通议》

名重一时,天下“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谭嗣同

①批判________、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②倡导________平等

《仁学》

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严复

借用________的原理,阐明中国实行________,就会由弱变强的道理

《天演论》

系统地将近代________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3.论战

(1)双方: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________。

(2)内容:

要不要________;要不要兴________、实行________制度;要不要废“________”、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影响:

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答案:

一、1.

(1)鸦片战争 

(2)西方世界 2.外来侵略 3.

(1)各国律例 四洲志 

(2)海国图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4.

(1)开眼看世界 

(2)独立自强

二、2.西方文化 3.

(1)中学为体 

(2)政治文化 4.

(1)西方物质文化 

(2)夷夏之辨

三、1.

(1)中法战争 

(2)改良政治 君主立宪制度 (3)工商科技 政治制度 2.

(1)民族危机 民族资产阶级 

(2)①维新改革 ②儒家经史 维新变法 ①民权 君主立宪 ①专制君权 ②男女 进化论 变法维新 西方文化 3.

(1)洋务派 

(2)维新变法 民权 君主立宪 八股

课堂作业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夷岛”情况,设立译馆,编译出一些有关外国的资料。

其中,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的是(  )

A.《各国律例》B.《四洲志》

C.《海国图志》D.《校邠庐抗议》

答案:

B

解析:

题中关键信息是“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译出的《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故B项正确。

A是法律方面的译著;C是魏源撰的;D是冯桂芬的著作。

2.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一股新思潮,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在当时,主要“新”在(  )

A.“师夷”B.“制夷”

C.强国D.关心时局

答案:

A

解析:

题中关键信息是“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形势”。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先进人士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即“师夷”,其最终目的是“制夷”。

故选A。

3.1842年,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此时“长技”主要是指(  )

A.西方的军事技术B.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C.西方的工业技术D.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答案:

A

解析:

解题时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842年”。

此时人们认为中国只是在近代军事上不敌西方,故魏源认为夷之“长技”有三:

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故选A。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发展近代经济;19世纪末维新派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4.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多次出现大规模的论战。

在一次次论战中,论战双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其中发生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论战,其双方主要是(  )

A.弛禁派 严禁派B.洋务派 顽固派

C.维新派 洋务派D.皇帝派 太后派

答案:

B

解析:

首先要明确“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论战”是指关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论争,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而顽固派则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故B符合题目要求。

A中论战双方针对的是是否要禁烟;C、D中论战主要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

5.近代中国一些人认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这些人可能是(  )

A.严复、谭嗣同B.李鸿章、张之洞

C.康有为、梁启超D.慈禧、光绪帝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些人认为中国的制度是好的,只是在军事方面不如西方,这体现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故提出此观点的是洋务派人士,选项中属于洋务派人士的是李鸿章、张之洞,故B项正确。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的口号。

其根本目的是(  )

A.用封建纲常伦理挽救封建统治

B.发展中国落后的近代科技

C.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

D.用西方政治制度维护统治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的口号,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来发展中国的近代军事和经济,这从根本上而言都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封建纲常伦理,A项错误;B项非根本目的;洋务派没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

知识点二

 维新思想

7.下图是某中学历史课上老师播放的一幅幻灯片。

该幻灯片中“

”中的文字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

C.早期维新思想D.“师夷长技以自强”

答案:

C

解析:

早期维新思想是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西学传播的背景下出现的,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为维新变法做了思想准备,故C项符合题意。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此“觉醒”与之前救亡思想的最大不同在于(  )

A.开始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主张彻底推翻传统儒家思想

C.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主张建立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国

答案:

C

解析: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思潮(即维新变法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故选C项。

A项于鸦片战争后出现;B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维新派主张建立的是仿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D项错误。

9.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

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

A.专制制度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D.民主制度

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维新派认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

A、B、C不符合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10.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是(  )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

C

解析:

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其政治主张是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A、B两项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11.严复所译的《天演论》在十年内再版三十多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为中国青年所广泛接受,甚至很多人以此作为自己的字。

这反映了(  )

A.进化论思想满足了国人救亡图存的需要

B.严复是维新运动的主要发起人

C.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震动较大

D.维新思想已深入全国民众之心

答案:

A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严复引进进化论的目的。

进化论强调生物界中的物种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这一思想被引入近代中国社会即要求进行改革与变法。

“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为中国青年所广泛接受,说明进化论思想满足了国人救亡图存的需要,A项正确。

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B项错误;C项从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维新思想没有深入下层民众的心中,D项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代大学士倭仁说: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李鸿章说: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设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郑观应指出了什么问题?

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道路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答案:

(1)观点:

不必学习外国技术。

理由:

中国人才多;科技先进;学习西方会影响清朝统治。

(2)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认识到引进西方技术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但没有能够认识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早期维新派。

洋务派只是学习西方的科技,而忽略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相同点: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

李鸿章认为中国政治制度比西方好,只要学习西方制造利器即可;郑观应认为既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4)由盲目排外到主动学习;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

课后作业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主张政治制度变革的维新思想

答案:

B

解析:

把握关键信息“为民族生存”“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最初觉醒”即可得出答案为B。

A项与“民族生存”“摆脱危机”无关;C、D不符合“最初觉醒”。

2.某学者曾说:

“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

”这位学者评价的应是(  )

A.魏源B.李鸿章

C.洪仁玕D.康有为

答案:

A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可知,此人属于封建地主阶级。

洪仁玕是农民阶级的代表;康有为为维新派的代表;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不符。

故答案为A。

3.有学者认为:

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具有“中国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

①林则徐 ②洪秀全 ③张之洞 ④严复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中国近代观念”具体指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来改造传统落后的中国技术,但必须仍然以儒学为主导,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林则徐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中体西用”,均符合材料的核心思想,据此可知①③正确;洪秀全并没有吸收西方现代观念,严复则宣扬“物竞天择”,主张变更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并不以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为核心,据此可知②④错误,故选B项。

4.“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

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行政治变革

B.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

C.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

D.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

C

解析:

“中体西用”理论反对在中国实行政治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维护“中体”对于传播“西用”的作用,与“中体西用”理论的目的无关,故B项错误;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因此以“中体”作为前提,就会创造有利的环境,减少“西用”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故C项正确;“西用”的传播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故D项错误。

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

A.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

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

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力主实行政治改革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作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的观点最终落在“改良政治”上,故D是最符合题意的。

6.李鸿章说:

“自秦政变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法……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

”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  )

A.坚持中国的守法传统

B.学习西方的变法改革

C.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D.为人臣必须明哲保身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派的主张。

根据材料中“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等信息,结合李鸿章属于洋务派的代表,因而排除A项,B、D两项明显错误,李鸿章主张的是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7.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奕因与外国侵略者交好被称为“鬼子六”,他说:

“查西洋各国,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利,互相师法,制作日新,独中国扭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

”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奕要使中国全面步入近代化体系

B.奕倡导学习西方的制造技术

C.奕开启了中体西用的观念

D.奕在鸦片战争后即表达了革新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讲求轮船之利,互相师法”可以看出奕倡导学习西方的制造技术。

8.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答案:

D

解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康有为、严复、陈独秀之思想不符,故排除A;材料中三个人未对进化论发展创新,故排除B;“西学中源”强调的是中学与西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与题干要求的“对进化论的态度”不符,故排除C;“取明深义,取便发挥”,指的是他们运用进化论的原理,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一步研究,与材料主旨相符。

9.谭嗣同在《仁学》中说: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注:

伪善)也。

惟大盗利用乡愿。

惟乡愿工媚大盗。

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这反映出谭嗣同(  )

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反对封建伦理纲常 ③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④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A.①②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秦政”是指秦朝时开始确立的君主专制,称其为“大盗”体现了作者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故①正确;“荀学”根据题意应该是指儒家思想,“惟大盗利用乡愿。

惟乡愿工媚大盗”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持否定态度,故②正确;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没有彻底否定,故③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0.近代有人向政府上书谏言:

“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

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

”此上书应在(  )

A.鸦片战争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人主张政府推行“断发”“易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和洋务运动时期尚未提出社会性的“断发易服”主张,排除A、C项;由“诏天下”“令百官”可排除D项。

11.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

他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

这反映出(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答案:

D

解析:

陈宝箴这个个案无法代表整个保守势力的态度,也无法说明“中体西用”是否过时,更不能代表清政府,故A、B、C三项错误。

正是因为维新思想同洋务思想有相通之处,所以这种转变既是可能的也是可接受的,故D项正确。

12.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

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  )

A.改革我国社会风尚B.要向西方学习

C.发展近代教育D.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可知,康有为主张将西学与中学结合起来,反对偏激,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向西方学习,B项正确。

其他三项都不是本质上的要求。

13.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君,末也;民,本也。

天下有无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  )

A.天赋人权B.三权分立

C.君主立宪D.社会契约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知,谭嗣同认为,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民”;民为本,君为末;天下不能因为君主而累及人民。

即谭嗣同主张君民一体,君主只是普通的“民”,因此君主应与人民一道遵守约定。

这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

14.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

本题以严复的个人经历和思想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根据材料一中表格所示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作答。

(2)问,通过分析材料可知严复认为要“自强”,必须标本兼治,开民智,奋民力,和民德,然后和洋务派的主张进行比较。

第(3)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政府的官方译书活动始于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用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并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

《四洲志》在闭塞已久的社会中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大势的窗户。

……

同文馆于1862年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

……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为主,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时论,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也有一些,但数量不多。

官方译书机构中,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68年6月正式开馆……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据该馆自编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至1908年的40年中,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的书18种,军事方面的书32种,商学书8种,科技书90种,附录10种中,除每年4册的《西国近事汇编》外,其余仍为科技书籍。

自中央设馆译书后,沿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