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899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docx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概要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区

一、园区定位

1、总体定位

根据园区地理区位环境资源条件、经济优势和特点,园区农业必须与世界农业“持续农业”相接轨,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原则,园区定位指向——钱塘江滩涂农业生态湿地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主要内容是保护和改善滩涂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滩涂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保持农业适度增长,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障农产品安全。

2、具体定位

①主要功能定位

主要定位为三大功能,即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发展以生态农业、加工业、观光业为主的生态经济。

②主要科技项目定位

生物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不可再生资源替代技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以及废弃物料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技术系列。

③主要经营项目定位

生态农业主要以绿色蔬菜、水产品为主;绿色农产品加工,规划期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主,逐步和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创造条件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加工的精细程度和附加值;生态农业观光业主要是观光、旅游、休闲。

④主要市场定位

产品目标市场是杭州、宁波、上海等大中城市,部分出口。

生态农业观光业规划期客源以杭州、上海为主体,远期客源将发展到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市场。

⑤主要建设模式定位

根据滩涂自然资源特点,农业生产现状和国内外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主要建设模式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型、物质循环再生多级利用型、生物共生互补资源高效利用型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型。

⑥主要效益定位

把生态效益摆在首位,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在农业环境质量日益改观和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保持农业适度增长。

二、功能区块的划分与布局

各功能区的布局以原有生态资源特点和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依据,结合园区项目发展需要,按照产业关联、相辅相成、交汇融合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全区总体上划分为3大功能区:

1、生态农业生产区。

2、生态农业加工区。

3、生态农业观光区。

(一)生态农业生产区

1、本区概况

规划总面积2万亩,几乎园区内种养业用地大部分可纳入生态农业产业区,这些面积1993年以后均经过不同程度的土地整理和改良,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和水产养殖。

2、发展目标

(1)对现有各类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主要建成4个基地:

1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②绿色蔬菜基地;

③绿色健康水产养殖基地;

④生态果树基地。

(2)建立与资源特征、产业基地相适应的生态模式,保持农田、水资源生态平衡、良性循环。

(3)农业生产综合指标达到以下标准:

农田利用率达到95%;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田、鱼塘污染物排放以2001年为基数削减60%以上;受环境保护的农田、鱼塘面积达100%;农药、化肥等农业品投入量控制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许可范围内;农膜、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

3、主要创新点

农田、鱼塘、果园布局,绿化配置,生态环境以及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

4、主要研究课题

主要包括: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平衡研究,种植业(菜园)生态系统研究,养殖业(菜基鱼塘、果基鱼塘)生态系统研究,滩涂新品种适应性研究,绿色果蔬、水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操作规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种子种苗生产技术研究等。

5、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1)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面积1000亩。

由浙江省国家级原种场为主区域,外加农发水产有限公司、海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天潮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水产种苗繁育基点组成。

规划到2005年,年繁育种子种苗能力达到:

粮食作物原种50吨、瓜菜原种10吨、幼鳖500万只、长江优质绒螯蟹苗4500万只、海虾淡化苗种15亿尾、罗非鱼苗种500万尾。

主要建设项目:

新建低温库500m2、仓库600m2、“三室”400m2、晒场2000m2、联栋大棚3000m2;日本中华鳖孵化室300m2;对虾淡化池3600m3、罗非鱼育苗池5000m2。

技术依托单位:

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淡水研究所、宁波市水产研究所、浙江省种子公司。

主要研究专题:

1粮食作物、瓜菜原种制种研究;

2长江优质绒螯蟹育苗与扣蟹培育研究;

3海水虾盐度梯度淡化技术研究。

4罗非鱼苗种繁育研究。

完成时间:

2003~2004年

实施方案:

①以省国家级原种场为龙头,通过引进、繁育、示范、推广为全省提供优质稻、麦、蔬菜、瓜果、种子种苗和技术服务。

②以基地所具备的引种、育苗能力,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推出适销对路、高科技、组织培养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同时因地制宜地研究、繁育抗、耐病虫品种,采用抗性嫁接育苗,增强苗种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快速繁育抗、耐病虫品种,使苗种繁育向多样化、高档化发展。

③引进水产优质苗种,以海水虾、蟹,盐度淡化梯度技术、鳖控温孵化技术为主攻方向,提高苗种成活率和质量。

④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国际间湿地种质资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丰富基地的新品种。

(2)绿色蔬菜基地

规划面积6000亩,其中出口蔬菜基地3000亩,大棚1000亩。

该区位于十七工段横河以南。

1998年以来,该区逐渐调整种植结构,形成以瓜果蔬菜为主,粮食作物为辅的粮经混作、水旱轮作区。

2001年,开展土地整治,按都市农业菜地标准,设计排灌设施、交通道路,生产条件较好。

按照生态学原理,蔬菜基地宜相对松散。

除在主功能区适当集中外,在水产区扩大塘基菜园,种养结合,以利生态优化、良性循环。

按照无公害、绿色蔬菜的标准组织生产。

基地使用有害农药、化肥总量(有效成分)减少60%以上,达到绿色食品要求。

菜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达98%。

规划到2005年,年产无公害、绿色蔬菜3.5万吨。

开展滩涂有机蔬菜试验、示范。

技术依托单位:

省农科院。

主要研究专题:

①滩涂绿色蔬菜设施栽培技术;

②滩涂设施蔬菜栽培的肥料管理模型及土壤养分用养平衡技术;

③蔬菜专用复合肥和设施化无土栽培的有机基质研究;

④滩涂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⑤滩涂绿色蔬菜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⑥无公害野菜——芦蒿生产模式研究;

⑦萧山滩涂鲜食大豆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及出口鲜食大豆生产标准升级;

⑧蔬菜基地大规模(5000亩)害虫灯光诱杀技术。

完成时间:

2003~2005年

实施方案:

①建立蔬菜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监测点。

2003年设立杭州市无公害生产检测点。

②发展蔬菜—鲜食玉米—晚稻、春粮—西瓜—鲜食秋大豆、冬季蔬菜—春大豆—秋季直播晚稻等生态型栽培模式。

建立间合理耕作、轮作制度,科学布局茬口,提倡水旱轮作和反季节栽培等农艺措施;

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植保方针,加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管理。

选用抗耐病虫良种,培育无病壮苗,轮作倒茬,嫁接防病,及时清除作物病枝、残叶等农业防治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菜地生态的自然控制因素作用,增强蔬菜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

综合运用防虫网、黑膜、地膜来防病、抑虫、除草,合理使用杀虫灯、性引诱剂等物理方法进行防治。

保护利用有益生物防病治虫、以病毒除虫、以微生物除虫、以植物源农药防虫等生物方法来防治。

严格控制化学防治。

必要时因病因虫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采取合理的施药器械和施药方法,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农药量,密切注意安全间隔期管理。

④施肥采用“以有机肥为主,控制化肥用量,科学平衡施肥”的原则,加强施肥管理。

推行测土施肥。

针对本区土壤中锌、铁、锰、硼等微量元素缺乏,有选择地施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所允许的各种肥料和营养液,以充分满足作物生长养分的需要,避免生理性疾病的发生。

提倡间作套种豆科作物,建立生物固氮体系。

重视秸杆还田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保证农田养分平衡。

使地力和蔬菜品质同步提高。

⑤基地标志管理。

在基地四周设置绿色食品基地标志,并标明范围及防治警示。

田块设置安全间隔期警示标志牌。

(3)绿色健康水产养殖基地

规划面积1.2万亩。

水产养殖是滩涂生态农业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举,按生物共生互补原理,拆散现有高度密集的水体结构单元,扩大塘基地面积,实施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有效保护资源。

不以产量增长为目标,而以品质、环境改善为方向。

规划到2005年,区域内鱼塘、旱地比例由8:

2调整为6:

4,以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水陆生态系统;以水产品品质、规格为主攻方向,水产品产量3560吨,其中鱼类2000吨、虾类1000吨、蟹160吨,甲鱼400吨。

技术依托单位:

宁波水产研究所、省水产研究所。

主要研究专题:

①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研究;

②菜基鱼塘、草基鱼塘、果基鱼塘生态系统研究;

③海水生物淡养技术研究;

5养殖水体生态净化及零排放技术研究。

完成时间:

2003~2005年

实施方案:

①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主要调减商品河蟹的养殖面积,发展适宜微咸水的水产品,如仿生态鳖、南美白对虾、罗非鱼、黑鱼等。

建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水经济动物淡养水产基地。

开发鲻鱼、泥鳅、黄鳝、河豚等规模示范、推广基地。

②建立相对独立的水系,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将水产养殖基地四周用环区塘河贯通,作为排放水的净化河,养殖池取水和外排相对独立。

每个养殖小区设立1-2处养殖用水净化和废水处理池(面积按需30:

1配套),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养殖滤食性鱼类以及采用生物技术、氧化处理等措施净化进排水质。

③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行养殖池生态和结构功能优化技术,实施立体养殖、混养、轮养技术。

按不同养殖品种,建设高标准鱼塘,高位自流式灌排池塘。

④加强投入物料管理。

严禁在养殖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激素、抗生素,严格执行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

⑤实施基塘复合性生态模式。

也就是利用挖鱼塘的泥土,抬高塘基,形成鱼塘和较高的塘基相间的分布格局,鱼塘用于养鱼,而塘基种草、种果树等,形成草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等。

塘基上也可以进行间种、套种等立体模式利用。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塘基的脱盐,又可改善鱼塘的小气候,塘基上植物的残落物可以作为鱼塘养鱼的饲料,而塘泥又可以作为塘基种植系统的良好肥源,还可减少或避免鱼塘消毒剂的使用,减轻或避免了鱼塘养殖废水的污染。

(4)生态果树基地

规划面积1000亩。

本区位于93丘南端,地势平坦,平均高程在7.0米以上,粉砂土质,中等肥力,PH值为8.12,含盐量0.35%以下。

现该区域已栽有3-4年生黄花及新世纪梨500余亩,鱼塘100亩。

并有少量桃等果树。

规划到2005年,年产梨300吨、葡萄150吨。

果树、林木、水塘布局错落有致,生态环境优美。

果园分年度更新早熟梨(翠冠)200亩,栽植早熟葡萄200亩,以及枣等果树200亩。

技术依托单位:

省林科院。

主要研究专题:

①果园生态系统研究;

②果园套种模式研究;

③“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研究。

完成时间:

2003年

实施方案:

①实施生物共生互补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模式,发展果树、作物套种模式。

主要可发展幼年梨园的长年果蔬间套种和成年梨园的冬季间套种,套种的模式有:

夏季间套种模式:

梨+豆类(早熟大豆、豇豆、四季豆);梨+瓜类(西瓜、冬瓜);梨+花生。

秋季间套种模式:

梨+甘蓝;梨+花椰菜;梨+萝卜。

冬季间套种模式:

梨+莴苣;梨+雪菜;梨+芹菜;梨+黄花苜蓿。

②实施循环再生多级用生态模式,利用现有该区域内的100亩鱼塘,实施“农—牧—渔”复合生态工程,主要利用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和秸杆发展养殖业,利用处理过的畜禽粪便喂鱼,鱼塘再进行立体养殖。

利用果园间隙,发展萧山围垦土鸡、鸭等家禽类,综合利用资源,再现自然、原始生产风貌。

(二)生态农业加工区

1、本区概况

本区位于园区管委会服务中心以东,紧靠十七工段至江边大道,交通、电力、通讯、供水(自来水)设施配套,地程高7.0m以上。

现大部分为旱地,小部分为鱼塘,总面积1500亩。

2、发展目标

总规划面积1500亩。

主要发展以绿色农产品加工、生物(植物)制品,以及无污染的涉农工业。

2005年前,启动500亩,建成以加工蔬菜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农产品处理和加工企业。

实现绿色产品、洁净园区。

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到2005年,年加工配送净菜5000吨、速冻蔬菜3000吨、甜玉米(豌豆、番茄)1000吨、水产品1000吨。

区内生产的水产品(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海洋经济动物淡养)加工比例达80%,蔬菜加工、配送占总产量40%。

3、主要创新点

提高入区企业档次,实现绿色产品、洁净园区。

4、主要研究课题

①绿色果蔬产品速冻、冷藏、保鲜技术研究;

②净菜产品质量标准及控制体系;

③淡水及海水淡养水产品的冷冻加工、分割处理加工,以及保鲜、保活技术。

技术依托单位:

浙江省农科院食品研究所、挪威北极品水产(浙江)公司、浙江银河食品有限公司。

完成时间:

2003~2005年

5、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项目内容包括:

①建立以保鲜冷藏库(300吨)、速冻冷藏库(3000吨)为主的洁净蔬菜配送、速冻中心,收购园区及周边地区的蔬菜,进行分级整理,生产鲜切包装蔬菜、速冻冷藏小包装蔬菜。

年加工整理洁净蔬菜5000吨、速冷蔬菜3000吨。

②建年处理1000吨原料的水产品加工厂,主要加工罗非鱼、虾等。

③建成年处理1000吨原料的甜玉米(或豌豆、番茄)加工流水线。

主要加工即食小包装、罐头以及饮料。

④重点建设项目配置为2500KVA变电所、6000-8000吨/天污水处理厂各1座,以及配套生活小区等(详见专项规划)。

实施方案:

本园区以期招商开园。

“三通”工作计划于2003年建成。

污水处理厂与项目引进“三同时”进行。

(三)生态农业观光区

1、本区概况

园区毗邻钱塘江,自然风光优美独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极具潜力。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有特色有景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构筑“大农业、大生态与大旅游”的框架,使人们在观赏奇特的涌潮景观、领略锦绣的田园风光和体味清新的乡土气息中,净化心境,更加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滩涂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

2、发展目标

生态农业观光主要是把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回归自然原野,体验、学习农林渔牧业之生活、生态及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再辅以一般的游憩方式,如露营、观景、品果、赏花、农田劳作、垂钓等。

对人们而言,休闲农业之旅具有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等功能。

对园区而言,可以转换资源产出型增长模式,变资源为景观,继而变景观为效益。

也是提高园区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载体。

生态农业观光区规划面积5000亩。

以钱塘江一线江塘为主线,由生态景观防护林体系(网)、钱塘江滩涂湿地自然生态园(块)、生态农庄和江堤公园(点)4部分构成,布局空间自然。

3、主要创新点

融湿地保护、生态林建设、农家景点(生态农庄)于一体。

4、建设内容及主要研究课题

滨海滩涂生态景观防护林体系研究;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农庄环境研究。

技术依托单位:

浙江省林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浙江现代农业规划设计院。

完成时间:

2003~2005年。

5、实施方案

(1)生态景观防护林体系

坚持美化、绿化、防护相结合,以建设绿色长廊为主题,以沿江6.5Km一线江堤为主线,突出江河堤岸、骨干道路和塘坝地段,形成纵横交织、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景观防护林体系,以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化土地、美化环境。

规划到2005年按江岸基干林带、游憩风景林带、生产功能区林带和其它地类绿化4类林带地组成。

总林带(地)长112.5km,绿化总面积3284亩。

主要研究专题:

①沿海滩涂生态景观防护林适宜树种及林相研究;

2钱塘江河口萧山段防护林多样化整合功效研究;

3滩涂农田林网建设技术体系;

④滨海滩涂湿地森林生态系统构建模式研究;

⑤滩地阔叶林(香樟)生态治理模式;

⑥鱼塘防护林建设模式;

⑦农林复合生态经营模式。

项目完成时间:

2003~2005年。

实施方案:

1江岸基干林带。

位于园区东,东临钱塘江大堤,堤长9820m,是观赏钱江涌潮和垦区风光重要走廊。

将江堤范围内的堤、路、坡、渠用绿化连成一体,合计宽33.5m,绿化面积493.5亩。

因地处观潮游览线上,其绿化除防护作用外,突现观光游览性,供观潮者游览休闲。

结合区水利规划(大堤绿化),2004年完成。

该林带分3部分:

江堤绿化,绿化带宽4.5m,面积66.3亩,林带采用通风结构,针阔混交。

堤岸坡面绿化,坡面宽11m,面积162亩,以地被草坪植物为主。

塘河东侧绿化,岸边宽18m,面积265.2亩,形成河岸风景林及起护岸之功能,其风景林应有季相色彩变化,具有气势,与塘河对岸溶为一体。

游人可俯视景色,又可身临其中。

②游憩风景林带

位于江堤下塘河的西侧及园区中段的东西向的主干道上,总长13120m,面积792亩。

应与江岸基干林带呼应,融为一体。

2005年完成。

该林带分3部分:

江堤公园绿化带:

地处塘河对岸,长9820m的风景林带,宽50m,面积737亩,是园区面积最大的绿地,林中安排10~15个的游乐休憩空间。

西段风景绿化带:

地处园区中段主干道的北侧,长2000m,宽6m,面积18亩,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及商贸生活居住区等均在此地段,应作为风景林带绿化。

东段风景绿化带:

地处园区中段主干道的南侧,长1300m,宽19m,面积37亩,与北侧相同,按风景林带绿化,与北侧绿化融为一体。

③生产功能区防护林带

分成2部分:

绿色健康水产养殖基地防护林总长30130m,面积498.15亩。

生态农业生产区中种植业防护林总长59450m,面积1190亩。

2003年完成。

④其它地类绿化

主要是生态农庄、加工区,以及小绿地等,计310亩。

2004年完成

(2)钱塘江滩涂湿地自然生态园

规划面积1500亩。

本园是主题公园。

位于园区最东北角,东濒钱塘江,南西北三面环塘河,梯形地带,与外界生产活动场相对隔离,可称为“陆地孤岛”,是建立公园最佳之地。

且地势低洼,有利于芦苇、水草等植物生长,有利于野鸭、海鸥以及其它候鸟栖息、繁衍。

建设的目的在于保护钱塘滩湿地自然生态资源,体现生物的多样性特色,满足游览群众观光的要求。

结合国际湿地景点操作模式,主要项目配置:

湿地探险园、湿地休闲渡假园、风味烧烤园等。

2003~2005年完成。

主要研究专题:

滩涂湿地植物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

完成时间:

2004年

实施方案:

1用铁丝网进行隔离保护,停止一切开垦行为;

2按自然地形地貌,配置相应水域,以及进园水陆道路(只许徒步或划舟进园);

③控制一切外界污染源(包括车辆)进入园区。

(3)生态农庄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江潮、滩涂风光,构建若干处各具魅力的生态农庄。

设点布局上,以现有散居农舍、果园为基点,呈散珠式布局,并与沿江游憩风景林带相辉映;功能上,融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教育、科研等多功能于一体,旨在展示滩涂美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农家风情和深厚的沙地文化,满足都市居民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生活需要。

生态农庄的主题思想是“回归”。

设计风格粗俗简朴但不失典雅清新。

主要研究专题:

生态农业体系与生态农庄绿化环境建设。

项目完成时间:

2003~2005年。

农庄布点及实施方案:

——梦里水乡

规划面积150亩。

选址为管理服务中心边。

此外有较大水面和草木园地,地势起伏,建设条件较好。

目的在于展现江南滩涂水乡美景。

主要景点:

①钱塘江滩涂文化馆;②钱塘江生物馆;③垂钩俱乐部(蟹、鳖、鳗等特色垂钩);④湖心亭;⑤风荷舫;⑥休闲小木屋。

加之富有特色的钱塘江江鲜宴,以展现钱塘水乡的特独韵味。

2004年完成。

——沙地人家

规划由三五处风格各异的民居组成。

旨在体现萧山特有的沙地民居、民俗、民风、民情。

可通过各种农家节时活动,如“沙地文化节”、“捕捞节”、“螃蟹节”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也可展示“萧山花边”、“萧山土织布”、“萧山罗卜干”等传统工艺品、名特产的制作过程。

2005年完成。

——观光果园

规划面积300亩,布点于生态果树基地处。

营建一处滨海平原生态林果园地。

入园入林木繁茂,曲经通幽,间有二三处休闲小木屋,四季鲜花盛开,身临其境,如同步入密林深处、林中绿谷。

主要树种银杏、樟树、冬青,既可混杂,也可单独成片、园林式布局。

果树是园中主体,注重品种(成熟期)搭配,主要供市民观赏、品赏。

2004年完成。

——绿色菜园

结合舒兰农业有限公司、省国家级原种场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开发参与性、观光性、品赏性、商贸性项目,开辟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

2003年完成。

——市民农园

规划面积300亩,布局于区内中心“三角地带”。

三面环水,地貌独立,建设条件具备。

市民农园是都市人亲近自然、土地、农家、绿地的最佳园地与休闲娱乐方式,是市民的“第二家园”。

国外很多市民为拥有一个农园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统一规划后,市场化运作,分小块(一般1-3亩)租赁给市民,由市民自行从事种养业,也可允许建造一定面积管理房(放置农具、宿夜)。

主要是供市民节假日参与农业活动,体验农耕生活,接触农耕文化,享用劳动果实,享受丰收的喜悦等。

2005年完成。

(4)江堤公园

安排在沿江内侧游憩风景林带内,融观潮、休闲、游乐于一体。

在林带设计中按专业公园布局。

景点(10~15个)按林带走向流线型点状散布。

此公园现与观潮大堤隔河相望(隔抢险河),近在咫尺。

可在园内设置闻潮阁、观潮亭等,也可设若干小桥与观潮大堤联通,让旅客尽情观赏日夜江潮之奇独景色。

2005年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