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479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北京一零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务必将试题的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作文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提起“人工智能”,人们总是想到科幻小说或电影

里的虚构情节。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了,只是可能没意识到而已。

把人工智能等同于机器人是常见的误解。

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容器,这个容器不见得非得是人形。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大脑的话,机器人就是身体,这个身体不一定是必需的。

比如智能手机里的语音助手,控制它的软件和数据就是人工智能,它发出的说话声音是这个人工智能的拟人化体现,但是语音助手本身并没有机器人的外形。

人工智能是个广义的概念。

从手机里的计算器到无人驾驶汽车,再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都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

人工智能分为三类。

擅长某方面单一功能的叫弱人工智能。

例如有可以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但它只会下象棋,你若问它明天的天气,它就不知怎么回答了。

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称为强人工智能。

教育学家弗雷德森把“智能”定义为“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理解复杂理念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强人工智能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应该和人类一样

得心应手。

第三种是超人工智能。

著名的人工智能思想家波斯特罗姆这样描述超人工智能:

“它在几乎所有领域,包括科学创新和社交技能,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

现在我们的世界中弱人工智能已经无处不在。

你的手机里就充满了弱人工智能系统。

当你用地图软件导航、接受音乐电台推荐、查询明天的天气时,其实都是在利用弱人工智能。

XX之类的搜索引擎也是一个巨大的弱人工智能,背后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排序方法和内容检索。

军事、制造、金融等领域也早已广泛运用各种复杂的弱人工智能。

创造强人工智能则要难得多。

迄今为止,人类的大脑是我们所知宇宙中最复杂的东西。

要想创造一个达到人类智能水平的电脑,需要解决的困难可能超乎想象。

首先要有具备人脑运算能力的硬件。

事实上,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的天河二号每秒能进行3.4亿亿次运算,早已超过这个运算力了。

但更困难的还在于,怎样利用这样的运算能力让电脑真正模拟人脑。

不过,硬件的发展和软件的创新都是以指数级增长的速度发生的,开端可能像蜗牛漫步,但是后期会跑得非常快,强人工智能可能比我们预期的更早降临。

然后,人类就可以做好迎接超人工智能降临的准备了。

(取材于[美]雷·库兹韦尔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就像人的身体和大脑,二者缺一不可。

B.人工智能是个广义概念,它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

C.目

前生活中实际运用的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

D.在未来社会人工智能有可能全面地远远超越人类。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弱人工智能”的一项是(3分)

A.自动扫地机器人B.纳米涂层手机屏幕

C.垃圾邮件过滤器D.汽车雷达感应系统

3.根据“材料一”,下面图形中对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和趋势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材料二

如果有一天,人类创造出了超人工智能,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呢?

许多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对此感到非常兴奋。

很难想象会有什么问题是超级智能解决不了的。

疾病、贫困、环境毁灭、各种不必要的苦难,这些都是超级智能可以应对解决的。

最激动人心的一个设想是: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永生。

仔细想想,我们的身体是原子构成的,衰老只是身体的组成物质用旧了,就像汽车开久了零件会用旧一样。

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操纵各种原子结

构,就能拥有完美的修复技术,或者干脆直接生产新零件不断替换掉旧的,这辆车就能永远开下去。

甚至,我们可以——把大脑中所有的记忆数据直接转移到一个由超级智能制造出的全新的身体里。

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人工智能对人类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核武器。

一次采访中,对“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自行思考、进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个问题,比尔·盖茨的回答是:

“我属于对超人工智能充满担忧的阵营。

如果机器能替代人类做事,而没有发展为超级智

能,那么只要管理好这些机器,善于利用,似乎没有太大危险。

但在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人工智能很可能强大到需要警惕的阶段。

”物理学巨匠霍金认为,成功研发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犯的最大错误,不幸的是,这也可能是最后一个错误。

他说:

“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将敲响人类灭绝的警钟。

这项技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自行重新设计。

人类受限于缓慢的生物学进化速度,无法与之竞争和对抗,最终将被取代。

近日,包括霍金在内的数百名专家在一封公开信上联合签名,呼吁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研究进行合理监管,确保最前沿的研究不会失控。

公开信指出,人工智能研究正快速取得进步,将对整个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专家们警告说:

尽管现有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给世界带来了更多便利,但是也应该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潜在伤害。

科学家需要采取措施,预防最糟糕的结果出现。

忧也罢,乐也罢,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从现有的实际应用,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都是一把双刃剑。

(取材于吴君蒙、张孝文等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换一个司机

B.换一条新路线

C.换一辆新车

D.换一个新导航

3.为什么说“无论是从现有的实际应用,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都是一把双刃剑”?

请根据以上两个材料回答。

(3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答崔立之书①

斯立足下:

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

仆诚乐之,就求其术。

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

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

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

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

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

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

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

退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

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

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

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

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

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

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

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

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

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

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

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

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

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

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

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

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

注释:

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

崔立之,字斯立。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诣州县求举诣:

B.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计:

考虑,谋划

C.尤非相悉之辞也悉:

熟悉,了解

D.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微:

微小的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凡仆之汲汲于进者

以为必俟工人之剖

B.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

然后见知于天下

C.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

其自负何如哉

D.盖欲以具裘葛

而宰相以为忧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B.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

C.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查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D.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7.①请根据文本内容,写出三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评价韩愈其人。

(3分)

②从上一小题的三个评价中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2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释: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9.本诗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

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其一))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D.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

(吴伟业《阻雪》)

1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

情有何不同。

(4分)

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5

分)

①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虎丘题壁》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进而想到自己经历的战争,抒发现实之感;屈原在《国殇》中饱含深情歌咏为国而死的将士们勇猛不可侵犯的诗句“,”,则传达出一种凛然阳刚之美。

②借古抒怀、借古喻今是古诗文中常见的表达形式,如陆游《书愤》中借诸葛亮的典故写出“,”,明示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阿房宫赋》中杜牧借秦统治者骄奢亡国之悲剧,以“后人”称谓,向唐朝统治者呼告:

“,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由于经历不同,所处时代不同,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人和人的理想也不一样。

很多人如陈恭尹,如杜甫,以建功立业为终生目标,孜孜以求;也有洒脱如曾皙:

“,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还有飘逸如李白:

“且放白鹿青崖间,”。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9分。

结合《老人与海》和《红岩》的相关内容,完成13-15题。

1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

B.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丧钟为谁而鸣》《警察与赞美诗》都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

D.《老人与海》是作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

13.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是美国文学中“硬汉”形象的代表,以下对其性格特征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勇敢出击,顽强拼搏

B.坚忍不拔,永不服输

C.充满自信,坚守信仰

D.刚强执着,不屈不挠

14.小说《红岩》是由作者和根据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

小说中有一个经典的情节: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监狱,被关押的革命者们难抑激动之情,和(两个主要人物)以(主要情节)的方式,表达对新中国的拥护、对革命的忠贞。

(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在我看来,黄河的古老和人类个体的年轻,注定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

现代科学只为我们掀开了黄河文明的一角,唯有文学,才能让我们仰视或俯瞰到黄河文明的表情。

文学心灵的视野比我们眼睛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它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在时光的隧道里扇动艺术的翅膀,不断回首,或者频频前瞻。

黄河文明的表情,就是华夏儿女日子的表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我文学的视野里,黄河疆域的宽窄与长短,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她就是我们日子里的一担水,或者一滴水,蓄满了一个散发着五谷杂粮味道的真实世界。

②“日子,就是一担水。

”我从黄河儿

女的这句口头禅里,闻到了烟火味儿。

小时候,我不懂。

“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

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

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

“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

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庄严,在我内心伸展、蔓延、弥漫。

我有理由文学地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5464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

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天下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④我忽发奇想,假设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我们还有日子的表情吗?

黄河流域的大地之下,到底还有多少超越5000年的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

受认识的局限,我们姑且屈从传统定论,把华夏文明封顶到5000年。

也许,我们仅仅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

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

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时刻在提醒:

勿回首,向前走,只要把握好日子,你理想中的前面,就在前面不远的前面,等你。

⑤黄河的支流,数以万计,每一条河,都记录着奔向黄河的步伐;每一条河,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它们的精神系统像血一样在每一个黄河子孙的身体里流淌。

一条条跨越时空的、奔流不息的河流,去黄河那里“赶集”。

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滴答,滴答,滴答。

”那是屋檐水的声音,毫无疑问,它也是黄河的声音,它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

她带去的,是所有黄河儿女的表情。

⑥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的密不可分。

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艺术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

,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

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

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⑦一直在想,在中国,可与黄河比肩的河流不在少数,可是,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

“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唤醒。

⑧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得多,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

这不光是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

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⑨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

那分明是稠泥浆。

有个不争的事实是:

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

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⑩“保卫黄河”。

半个多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列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

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

信不信,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⑪三十年前,黄河两岸流行着一首叫《黄河源头》的歌,其中的歌词是: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

⑫我至今仍然想做这样一个梦:

自己变成了那个歌声里牧马的汉子,手里拎着酒壶,沿着黄河行走,马蹄悦耳。

不远的擀毡房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为我歌唱……就这样策马而去,不愿醒来。

2015年1月于天津观海庐

15.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相辅相成:

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B.蔓延:

连绵不断。

C.毋庸讳言:

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

D.干涸:

指水量枯尽,多用于河道、池塘。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从文学的角度审视黄河文明,可以帮助人们思考过去和未来,开阔视野,尽情地品尝生活的滋味。

B.黄河流域存在着5000年以上的历史遗存,作者以此为据,得出了华夏文明不只封顶到5000年的结论。

C.黄河流域比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得多,这充分说明了“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的道理。

D.“保卫黄河”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列强所发出的呐喊,现在的黄河已经不再需要保卫了。

17.第③段画横线句子“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天下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4分)

18.阅读第⑦段,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画横线的句子“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

”(4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9.微写作。

(10分)

暑假即将到来,请你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一个帖子,描摹你心中最想去的地方,引起朋友们的关注,获得朋友们的响应。

要求描写生动,有感染力。

150字左右。

20.写作。

(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航天空间站。

届时,将有多名宇航员长期驻留在空间站从事科研工作。

假如你是其中一名宇航员,从太空中遥望地球家园,会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

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进入新媒体时代:

手机短信能够让人们尽知天下大事;微信、微博让人们的见解得以表达、个性得以展现;数字电视、电影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数字杂志、报纸还可以大量减少纸张的使用,实现环保的目的……

你对新媒体持何种态度?

你是否曾经从新媒体的发展中获益?

或者你已经发现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弊端……

要求:

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016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答案(语文)

2016年7月

1.(2分)A

2.(2分)B

3.(2分)C

4.(3分)从现有的实际应用看,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完成一些程序性工作,给

生活带来了便利(1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可以应对解决疾病、贫困、环境毁灭等难题,甚至帮助人类实现永生(1分);但也可能取代人类,甚至导致人类灭绝(1分)。

5.(3分)D

6.(

3分)D

7.(3分)C

8.(6分)参考:

坚忍不拔谦虚谨慎有自知之明……

9.(3分)D

10.(3分)C

11.(4分)

①《虎丘题壁》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蜀相》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

(2分)

②《虎丘题壁》中“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2分)

12.(5分,每空0.5分)

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须行即骑访名山

13.(2分)C

14.(2分)C

15.(5分,每空1分)

罗广斌杨益言江雪琴(江姐)孙明霞或李青竹

“绣红旗”

16.(2分)B

17.(2分)A

18.(4分)巧妙地使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历史、走势以及流经的范围;成功地塑造出了黄河母亲一般的温柔形象,强调了黄河在中国地理和文化方面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上承作者对黄河地理意义和文化空间的断言,下启作者对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如果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的设想。

19.(4分)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河东河北”的高粱不仅满足生活需要,起到了军事防御的作用;黄河凝聚人心,同仇敌忾,启迪民族精神。

20.略

21.略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斯立先生:

我这个人遇险不知停止,行事不识时务,以至于颠沛流离、狼狈不堪、颜面丢尽,(却仍然)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不谙世事,读了圣贤之书,认为人们做官都是为了他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

到了二十岁时,(我)苦于家境贫寒,衣食不

足,(只能)投靠亲友,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

等(我)来到京师后,看见那些中了进士的人,大家都对他们很看重。

我很向往那样,(就)向(他们)讨教考取进士的方法。

有人拿出礼部应试的赋、诗、策等给我看,我认为(这类东西)可以不用学就会做,于是就到(所在)州县应考。

(由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所以我)考了四次才得中,也没有很快得到官职任命。

听说吏部有用博学宏辞科考试选拔的人才,别人更加推崇其才能,而且能得到较好的职位。

(我就)向(他们)讨教考取博学宏辞科的方法,有人拿出应试的文章,也是礼部应试那类文章。

我心里感到很奇怪,但还是很向往博学宏辞科的名声,就又到(所在)州府应考。

一共两次参加吏部的考试,(其中)一次考中了,却又被中书省(从任命的名单中)除名了。

(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