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4914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docx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

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

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

战争。

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

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

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

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

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资

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

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

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

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

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

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

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

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

内无相,

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

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

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

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

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幺意思?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

为什幺在甲午战

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

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

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

不仅要认

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

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幺要割占台湾?

为什幺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

为什幺开放通商口岸

直达重庆?

为什幺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

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

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

《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的本质。

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

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

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这是本

课的重点。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

成的严重危害。

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

(l)《马关条约》

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

叛祖国)。

(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

奸也”。

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如何评价李鸿章?

适当地补

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

史人物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

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

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

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

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

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这样,将

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述完战争经过后,教师提出问题:

清军为什幺战败?

让学生去思考探讨,

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

败绩,割地求和”。

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

失败了就要

玉帛相将”。

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添了色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边疆

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

略;中法战争。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的活动,联系他在边

疆危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

我国边疆出现危机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法战

争经过及其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清政

府的腐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

能力。

 3.通过分析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后,更加疯狂的对外侵略,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

通过

学习中法战争中我国军民英勇抵抗外国侵略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培养学

生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关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

quot;弱

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学法指导

 1学习有关边疆危机的内容,指导学生用列表或方位图示的方式使知识结

构化。

 2指导学生依据原始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法建议

 1.如何认识中国边疆危机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的,结合本课知识,我们可以从

三个方面叙述:

第一从西方国家的贪欲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

国通过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的权益,但这些列强仍不满足

他们既得的侵略利益;第二从国际环境看,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

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

土的斗争更加尖锐,远东就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

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

列强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的侵略;第三、从清政府方面来看,当时统

治者更加腐败,慈禧太后、李鸿章不顾民族利益,一味对侵略者妥协退让,

加剧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

中国边疆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国东部、南部、西

南、西北等地区。

东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和日本先后派兵侵

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坚决抗击。

西北部,阿古柏侵入新疆,悍然宣布成

立了哲德沙尔国。

俄英两国也无视中国主权,竟承认阿古柏伪政权。

70年

代,俄国直接出兵侵占伊犁地区。

西南部,英军入侵西藏,遇到藏族军民英

勇抵抗。

但是由于清政府急于求和,英军取得了进一步侵略西藏的有利条

件。

南部,法国侵略越南,攻击驻越清军,发动了中法战争,这是一?

quot;中

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战争

 2.如何正确看待左宗棠收复新疆。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就是为了收复新疆。

由于左宗棠战

略方针正确,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很快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并为中俄伊犁谈判提供了军事保证,使伊犁回到祖国怀抱。

左宗棠收复新

疆,粉碎了英俄分裂祖国西北领土的阴谋,对巩固西北边防、开发新疆都有

积极囊庖濉?

/p>

 战争的起因

 首先教师概述:

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强烈的对外扩张欲

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

着提问:

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

学生回答:

1874年日

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

教师进一步阐述:

特别是

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

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

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

战争。

 根据以上叙述,提问:

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幺认识?

学生自

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

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

质。

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好

铺垫。

 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

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战争

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幺影响?

这样,学生以

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1)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

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

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

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

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

(2)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

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

(3)对其他帝国主

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战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上承中法战争,是帝国主

义侵略中国的继续;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

加深和维新政治运动的展开。

另一方面,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浴血奋战、

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坚强决心,这

正是培养初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

大侵略中国的表现。

这使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

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

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具:

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中法战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请同学们

回忆:

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幺地方?

结果怎幺样?

指出:

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

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

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

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

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1894年7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