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4714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能力目标

(1)学会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4)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某种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让学生学会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2)通过学生一起讨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从一草一木开始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在之前我们学习种群的特征的时候,学习到种群不同于个体具有哪些特征?

生: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师:

研究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有什么意义?

生:

这些都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师:

研究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有什么意义?

生:

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师: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这些特征还主要是为研究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服务的,我们知道种群数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那么种群数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既然作为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研究种群数量应该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推进新课

师: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

假如现有一种细菌,我们在无菌培养基上培养,如果营养及各方面条件都适宜的话,细菌就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数量越来越多。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细菌分裂的录像。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

师:

看来这个录像,大家先判断一下这些细菌个体的总和能否称为一个种群?

生:

是一个种群因为这些细菌满足生活在同一地方,都是同种个体的条件。

师:

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培养基上的这个细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先请同学回忆细菌的繁殖方式。

生: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的。

师:

如果一个细菌繁殖一代也就是分裂一次,能产生几个后代?

生:

两个。

师:

是的,那如果一个细菌繁殖两代,三代,n代以后有多少细菌个体了呢?

生:

4个,8个,我们可以把它表示成2n。

师:

大家归纳得非常好。

现在我们再来添些条件在里面,细菌繁殖是非常快的,假如繁殖一代需要20分钟,一个细菌一小时以后可以变成多少个?

72小时以后呢?

生:

一小时繁殖三代可产生8个,72小时可繁殖216代,可产生2216个。

师:

这个数据非常大了。

假如我一开始接种到培养基上的细菌为N0,那么繁殖了n代后细菌数量为多少?

(用Nn来表示)

生:

可以表示为Nn=N02n。

师:

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

生:

细菌种群的增长是呈指数增长的。

师:

根据这个公式请学生算出25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到表格中,然后试着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注意表明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

(学生上黑板填表格、作图)

时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细菌数量

50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25600

师:

好了,同学们来看一下刚刚大家画出来的细菌增长的曲线图。

这样的曲线图和它所对应的数学公式相比有什么优势?

同时,有没有局限性呢?

生:

曲线图相对数学公式来说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但是和数学公式相比没有数学公式来得精确。

师:

实质上在这过程中,我们已经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细菌的数量变化了。

下面,我们具体来介绍一下有关数学模型的知识。

课件展示:

数学模型

概念: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数学模型并非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方法。

在科学史上,牛顿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建立和应用数学模型的大师,他们将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学科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如力学中的牛顿定律、电磁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化学中的门捷列夫周期表等,都是经典的应用数学模型的光辉范例。

在当代,由于计算机的运用,数学模型在生态、地质、航空等方面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师:

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有哪些生物学问题也是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呢?

生:

在遗传中所学的孟德尔遗传规律也是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

师:

那么如何来建立数学模型呢?

有没有一定的方法步骤呢?

课件展示: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师:

看来这样一个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刚刚研究的细菌数量变化过程和这些步骤一一对应起来:

第一步: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规律。

这也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接着就要慢慢把生物学上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上的问题了。

第二步:

提出合理的假设。

这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在这儿,我们的假设应该是什么呢?

生:

提出的假设: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到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师:

有了假设,有了观察的结果,我们就要进行重要的第三步:

对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用数学形式来表达,也就是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分裂N代后的细菌数量这个生物学上的问题可用数学公式Nn=N02n来表示。

在这个公式中,每一个量,我们都应该说出它的生物学意义。

生:

N0表示原有的细菌个数,N表示细菌数量,n代表第几代,2表示细菌每一代都是原来的上一代数量的两倍,因为细菌是二分裂的。

师:

最后第四步也是非常必要的。

还必须通过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在理想状态下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是比较简单的,而生物学中大量现象与规律是极为复杂的,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例外的现象,所以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板书: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师:

以上讨论的是在实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例。

课件展示:

实例一:

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

他带来了24只野兔。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6亿只以上。

漫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后来,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

实例二:

在20世纪30年代曾将环颈雉引入美国华盛顿州海岸附近的一个岛屿,此后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如下图所示。

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岛屿环颈雉种群增长图

实例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指数增长,所以一些学者称为人口爆炸。

200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师:

这三个自然界中的实例和在理想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变化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生:

种群数量都是增长较快,而且所画成的增长曲线图类似。

师:

由于曲线和字母“J”相似,所以我们把这样的增长曲线称为“J”型增长曲线。

前面,我们提到细菌呈指数增长是有前提条件的,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

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师:

可以说,细菌是在理想条件下呈指数增长的。

那么,这三个实例中,种群呈“J”型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呢?

生:

实例一和实例二中,野兔、环颈雉都是被带到一个原来没有该种生物的地方,所以,对于这些种群来说数量比较少,所以食物和空间都是充裕的。

师:

再从这些生物的天敌来考虑一下呢?

生:

这种野兔原来是澳大利亚所没有的,所以在澳大利亚也没有这些野兔的敌害。

环颈雉到了美国的岛屿以后,情况也是一样的。

野兔、环颈雉就在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师:

在这两个实例中,野兔、环颈雉对那些原来没有这些生物的地方来说是“外来物种”。

大家也能从介绍中看到,一般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于当地的环境都会造成一种破坏。

所以在引入外来物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看了实例三中200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后,你有些什么想法呢?

生:

世界人口呈“J”型增长,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医疗卫生设施等方面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人口继续呈这一形势增长的话,地球总有一天会“承受”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人口的增长。

板书:

三、“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师:

通过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自然界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那么前面我们对细菌的增长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我们能不能推而广之,对自然界的呈“J”型增长的种群也来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呢?

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好不好?

生:

好。

师:

构建数学模型的第一步先要观察研究的对象和提出相应的问题。

首先,对象是什么呢?

生:

我们要研究的是自然界呈“J”型生长的种群。

师:

通过观察研究这些对象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

这些种群每年都是按照一定的倍数增长。

师:

我们用一字母来表示一下这个倍数,用λ来表示。

接下来,第二步就是要进行假设了。

(提示一下,我们在计算细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的假设是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到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生:

假设这个自然界的种群也是理想环境,就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所以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师:

假设好以后第三步我们就要用适当的数学形式来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了,哪位同学上黑板来表示一下呢?

生:

(上黑板来书写)Nt=N0λt

师:

其他同学看一下,和你在下面写的一样吗?

生:

相同。

师:

建构的这个模型是正确的,我们还要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生: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师:

很好,从这个种群生长模型也可以看出,影响t年后种群的数量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哪些?

生:

主要取决于N0,种群的起始数量,还有λ。

师:

这样我们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是否就完成了呢?

生:

还没有。

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统计每一年种群的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师:

是的,真理应该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

板书:

四、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师:

这样的“J”型增长在自然界中很难维持下去。

自然界存在着很多限制种群数量增多的因素。

比如食物的量是一定的,气候也不一定是非常合适,还有天敌的存在等等。

所以尽管物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自然界中,种群却不能无限制地增长。

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制约因素的作用也在增大,所以在自然界,种群总是在增长到一定限度后达到相对稳定。

种群数量不能呈现“J”型曲线增长。

下面我们也来看看科学家所做的实验。

课件展示:

师:

这是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

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经过反复实验,得到如上图所示的结果。

你能不能简单地描述一下大草履虫的数量是如何在发生变化的?

生: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