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687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儿童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模式,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又可以分为两支:

一支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来研究,即从动物演化到人的

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

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即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称为动物心理或比较心理学。

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进程,即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

称为民族心理学。

一支是从心理的个体发展来研究,即从出生到老的过程,称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成熟(0—17、18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它包括:

1、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

这种发展方向、顺序是带有客观规律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准确地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

儿童的心理因人而异,但个别差异的表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有人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括为三个W:

What?

When?

Why?

What:

“是什么”,即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或特征。

When:

“什么时间”,即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

“什么原因”,即对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其形成的各种因素。

具体地说,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如,儿童的身体动作是怎么样发展变化的,儿童的语言是怎么样发展的,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绪及道德是怎么样发展的,等等。

这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得以创立的一个基本前提。

但是,心理发展模式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即反映生活在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共同具有的发展过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即研究引起儿童变化发展的原因,例如,儿童是怎么样获得语言的?

儿童思维阶段不变推移的条件是什么?

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标志着儿童心理科学的成熟水平。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每个儿童发展经历的阶段,或发展变化的模式是相同的,但其发展的速度、最后达到的水平、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特点并不相同。

这些差异是怎么造成的?

如何测定?

这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例如,不同的家庭结构(完整家庭或离异家庭)、教育方式(民主的或专制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生态环境又对儿童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即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这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研究儿童心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任何方法都服务于一定的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既是我们研究儿童心理的指导思想,也是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一)客观性原则

客体性原则包括两个含义:

1、儿童心理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则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实现的,并表现在动作和活动中。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儿童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教育性原则

儿童心理研究中贯彻教育性原则,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

研究工作或多或少会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研究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因此研究必须对儿童身心发展负责。

从设计研究方案、安排时间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行,都须考虑对儿童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一)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1、定义

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例:

中国儿童综合心理量表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例:

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2、特点

横向研究优点:

(1)时间短、取样大,省时省力。

(2)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因为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横向研究的不足:

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尤其是要探究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转折点,早期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时,横向研究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

纵向研究的优点:

(1)通过对个体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弄清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2)纵向研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

纵向研究的缺点:

(1)被试的代表性问题。

纵向研究时间长,耗资多,样本量小。

也因为所花时间太长,难免有被试流失,使原本不多的样本更加小,从而影响取样的代表性。

(2)纵向研究有时需要被试反复做某几项测验,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即所谓的“测验通”)。

(3)纵向研究易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些变化势必会影响研究结果。

为了避免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的缺点,又能取两者所长,人们设计了几种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例:

儿童个性鉴定;游戏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等等。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例如,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研究,等等。

大多数的研究课题属于此类。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儿童心理学的课题,比较多地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这种类型的研究称差异研究。

如,3—6岁儿童语音发展水平的调查研究。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种研究着重于查明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相关研究只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关系的性质。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查明心理发展内部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以上几种类型都需要依靠推论统计来进行,即结论是根据研究的样本推导的,所以必须防止取样偏差。

(四)双生子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遗传因素相同的双生子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例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例如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四个发展阶段的顺序在任何文化国度里如果是不变的(虽然每阶段达到的年龄上有先后),则生物因素的作用可以被肯定;如果不同文化的儿童的阶段顺序颠倒变化,则既说明这一条阶段发展规律并不具有普遍性,同时也说明阶段出现的更替,更多地为社会因素所左右。

三、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儿童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来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运用观察法应注意:

(1)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观察前要作好准备,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课题确定观察目的和记录要求。

(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以取得真实的材料。

有些观察可以在具有特定装置的室内进行。

如儿童观察室。

(3)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还应记录引起行为的诱因。

记录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或休用适当的仪器设备。

(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应在较长的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5)观察后及时整理分析,以防遗忘。

案例:

“师生接触”观察记录表

教师主动发起

儿童主动发起

肯定

中性

否定

肯定

中性

否定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某种心理活动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1、自然实验法:

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实验,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

如:

“美国——暴力影片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苏联——拾柴火实验”。

2、实验室实验:

是在特别设置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研究儿童心理。

其特点是能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获得某些特别资料。

但实验室条件本身往往使儿童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而且也难以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现成量表和测验程序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的方法。

主要用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测验人员必须受过训练,测验要善于取得儿童的合作,使其表现出真实的心理水平。

测验量表举样:

1、比纳—西蒙量表

比纲和西蒙是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首创者。

1904年,受法国教育部委托研究公立学校低能儿童的管理问题。

他主张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心理缺陷的儿童,于1905年发表了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被后人称为1905年量表。

其特点是:

(1)项目的种类繁多,排列由浅入深,可以测量智力高低不同的儿童。

1908年修订了量表,修订后的量表特点为:

(2)测验项目由30个增至50个。

(3)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

(4)产生了智力年龄这一概念。

智龄(MA)以儿童得到项目的数量相应于某一实足年龄一般儿童得到的正确项目数为依据。

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B量表)

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编制,共有90个项目,适用范围自3岁至14岁。

推孟教授的贡献在于:

(1)严格规定测验编制的标准化,增加了量表的信度。

(2)扩充成人组的测验。

(3)采用斯腾首先的智力商数概念,作为儿童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智力年龄(MA)

IQ=实足年龄(CA)X100

3、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1)从整体智力观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

在韦氏智力测验中,除了可以计算全量表的智商外,还可以分别计算言语智商、操作智商。

(2)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

离差智商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地牌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

即以离差的大小表明智力高低。

离差大,且为正数者则智商高;离差大,而为负数者则智商低。

4、婴儿的智力测验

(1)格塞尔发展程序表

测量出生至6岁的婴幼儿。

内容包括:

动作行为;适应行为;语言行为;个人以及与人们交往的行为。

(2)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测量2个月至2岁半的婴儿。

它包括:

心理量表;动作量表:

婴儿行为记录:

(四)调查法:

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测量调查。

(五)作品分析法

这是了解儿童心理的辅助方法。

儿童的作品有作业、绘画、手工、日记等,通过对儿童伤口的分析,可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

考核要求

1、解释概念:

发展、儿童发展、儿童心理发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5、试析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研究特点。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胎儿发育的过程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作为儿童心理发展基础的身体发展、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熟练掌握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与特征。

第一节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一、胎儿的发育过程

(一)胚种期:

(二)胚胎期:

2—8周。

(三)胎儿期:

第三个月至出生。

二、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

(一)孕妇的营养

(二)孕妇的疾病

(三)药物

(四)幅射

(五)孕妇的情绪:

案例:

1933年—战后德国儿童神经系统畸型发生率。

第二节儿童生理的发展

由于遗传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个体的形态、机能和性成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还是存在的。

一、身体的发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不同的生长周期中儿童的发育速率是不同的,发育的速度呈S形。

(一)两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期:

在出生后的第一、二年。

第二个高峰期:

出现在青春发育期。

(二)两次交叉

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肩宽、盆宽等的发育曲线上出现了两次交叉。

第一次交叉:

在9-10岁,交叉后女性各项指标的发育水平都超过了同年龄的男性,说明女性已经开始了青春发育期的发育突增阶段。

第二次交叉:

在14-16岁,交叉后男性各项指标的发育水平又超过了同年龄的女性,说明男性青春发育期的发育突增阶段已开始,最后形成了成年男子身体较高、肩部较宽,成年女子身体丰满、臀部较宽的不同体态特点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重量的增加

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25%,9个月时达660克,第一年末的发展达到出生后需要发展的50%;2岁半至3岁时脑重量发展到900克至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

此后几年发展渐缓,到6、7岁时儿童的脑重接近于成人水平,约1280克,达成人脑重的90%。

9岁时约1350克,12岁时约1400克,到2O岁左右停止增长。

(二)脑皮层结构复杂化

1、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和长度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开始以不同的方向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皮层各层

2、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神经纤维髓鞘的作用主要是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

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3、儿童大脑的成熟程序:

(O)→颞叶(T)→顶叶(P)→额叶(F)。

(三)脑的反射活动

1、无条件反射:

A.具有生存意义的的无条件反射

(1)无条件食物反射

(2)无条件防御反射

(3)无条件朝向反射

B.具有临床价值反射:

(1)足趾反射

(2)抓握反射

(3)惊跳反射

(4)游泳反射

(5)行走反射

(6)强直的颈反射

2、条件反射和心理的发生

(1)自然性条件反射:

儿童第一个条件反射是哺乳姿势条件反射,它大约出现在出生后十天左右。

(2)人工性条件反射:

新生儿在出生后5天就能形成一些较复杂的人工条件反射。

经过124次结合.

第三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或者说由粗到细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二、手的协调动作的发展

(一)本能的抓握

1、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偶然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

2、手指配合不当,拇指和其余四指方向一致,“一把抓”。

3、手的动作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看见眼前的物体,伸出手却抓不准。

(二)眼手协调

所谓眼手协调,是指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它,即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

可以作为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眼手协调的特点:

1、眼手配合,能按照视线抓取物体。

2、能无意地摇动物体,又能做出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动作。

3、动作虽有目标,但还伴随着不相干的动作。

4、不会用两手分别抓取物体。

双手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神秘的中线屏障”。

(三)手的动作逐渐灵活,成为认识活动的器官

1、出现了双手的配合动作。

2、对自己动作的效果发生了兴趣,开始认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有了行动的方法,知道借用工具达到目的。

4、游戏活动萌芽

三、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生理成熟

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不论经济条件、文化教育水平如何,全世界各民族的男女儿童基本上都以同样顺序获得各种动作。

这个事实很有说服力地证实了上述观点。

2、环境

心理学家同时也认为,环境对动作能力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例如,不同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动作发展的速度,照料孩子的不同方式会造成动作发展的差异。

案例1:

新几内亚的阿拉佩希人的婴儿在独坐之前就能靠两手扶住东西站立,这与母亲经常竖着抱婴儿有关,这样婴儿就能用脚去踢抱他的人的手臂和腿。

非洲婴儿在母亲背上的褪袱中,因头缺乏支撑,所以很快就学会了使头直立。

案例2:

中国儿童精细动作的发展

3、动作训练

长期的动作训练可以加速动作发展,但训练可能对某些活动的影响比其它一些活动大些,例如行走训练。

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结论:

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对成熟起决定作用。

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

考核要求

识记:

“视崖实验”、视觉偏爱

掌握:

儿童触觉探索的形式,儿童形状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规律、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规律

理解:

儿童视觉的发展与早期表现、儿童听觉的发展与早期表现

应用: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方法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儿童早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相关的心理实验,掌握评定新生儿感觉的方法;熟练掌握儿童早期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1.反射行为

2.定向反射习惯化:

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其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4.视觉偏爱

二、视觉

(一)视觉集中

新生儿已能用眼睛追随视刺激。

在新生儿头的上方出示一个4英寸的红环,由头的一边向另一边作水平方向的弧形移动,然后作垂直方向的移动。

(二)光的察觉

新生儿出生后便能立即察觉眼前的亮光。

新生儿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远低于成人。

(三)视敏度

按照斯尼伦(Snelln)标记,20/20代表正常的视敏度。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一个月以下的新生儿其视力是在20/150一20/290之间。

婴儿的视力改善极其迅速,大约6个月到1岁便能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之内。

(四)颜色视觉

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

在他们的眼里,世界被知觉为黑、白、灰的世界。

一般认为,儿童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

儿童掌握颜色的顺序是:

基本色——混全色——颜色名称。

测定婴儿能否辨别颜色的方法:

1、配色法。

2、指认法。

3、命名法。

三、听觉

1、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已有听觉反应。

2、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

连续不断的声音对婴儿可以起到抚慰或镇静的作用。

3、婴儿对说话声音反应敏感。

4、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9、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

四、触觉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

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触觉的探索形式

1、口腔的触觉探索

2、手的触觉探索

第二节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1、范茨与视觉偏爱

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

结果发现:

(1)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

(2)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

(3)婴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2、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

小班:

时已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

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

大班:

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并能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纸片折成三角形。

(二)大小知觉

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三)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

吉布森和瓦尔克设计。

实验结果:

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但还不能由此断定深度知觉是先天的,因为它很可能是在出生后的六个月中学会的。

(四)方位知觉

1、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特点

据我国的一些实验材料表明,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有方位,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有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2、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

第一阶段(5-7岁):

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第二阶段(7-9岁):

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第三阶段(9-11岁):

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二、时间知觉

(一)时间的特性

时间没有直观的形象,也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分析器,因而无法直接感知,时间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时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二)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3、儿童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到两端”的趋势。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5、幼儿常常不能把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分开,常常用事物的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

皮亚杰实验:

两只机械蜗牛的运动。

考核要求:

识记:

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幼儿期健忘、记忆恢复、偶发记忆、遗觉表像

掌握:

儿童记忆在量和质两方面的发展顺序与表现。

应用:

根据所学原理,谈谈对儿童记忆的培养。

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童记忆发生的指标、记忆的早期表现与记忆发展的规律,能根据儿童记忆的年龄特点,提出了儿童记忆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第一节儿童记忆的发生和早期表现

一、儿童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1、习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新生儿记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应,即建立条件反射。

新生儿记忆的另一表现是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即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其注意时间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二、婴儿的记忆

1、“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

所谓客体永久性观念,是指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2、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

延迟模仿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是由回忆支持的。

第二节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量方面的变化

(一)、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记忆保持时间也称记忆潜伏期,是指从识记材料到能对材料再认或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

(1)儿童记忆保持时间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延长

1岁

2岁

3岁

4岁

7岁

再认潜伏期

几天

几周

几个月

1年

3年

再现潜伏期

几天

几周

几个月

1—2年

(2)影响儿童记忆保持的因素

A、儿童对记忆对象的感和程度

B、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C、儿童的情绪状态

D、对被子记忆对象的兴趣

(3)幼儿期健忘

成年人很少能回忆起出生到3、4岁以前发生的事情,这种缺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