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3186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含答案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

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挽救中华民族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

D.建立民主共和国

2、清末一位状元倡导实业救国,并身体力行,创办了一系列民族工业。

位状元实业家是

  

   

   

A.邓世昌

B.张謇

C.康有为

D.严复

3、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

为了民族振兴和祖国富强,张謇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下列史实和张骞无关的是

A.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B.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C.是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D.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4、19世纪末,张謇提出并积极倡导“实业救国”,结果却行不通。

“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营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是指辛亥革命后

B.状元办实业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和执著的创业精神

C.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荣氏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软弱和落后的原因是由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6、提出“实业救国”口号,毅然回乡创办企业的清末状元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范旭东

D.郑观应

7、《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材料反映了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8、某校初三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

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主持建造的铁路干线是

A.京同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九铁路

D.京蒲铁路

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1、小赵同学用XX搜索“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等关键词。

他要搜索的人物应是(   )

A.林则徐

B.张謇

C.张之洞

D.詹天佑

12、阅读下面统计表,你认为发生这一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棉织厂

22家

64家

缫丝厂

170多家

430多家

面粉厂

40多家

120多家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辛亥革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C、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甲午中日战争后,海外华侨的投资大幅增加

13、时至今日,卢作孚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稍显陌生,但是作为一个重庆名人,他曾经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卢作孚不应被遗忘,主要是因为他

A.踊跃参军参战,争取抗战胜利

B.组建民生公司,积极组织抗战运输

C.组建“献金委员会”,开展献机活动

D.成立川东地下党,与国民党作斗争

14、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B.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民族工业总体比较落后

D.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

15、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寻找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进行了不折不挠的探索和追求。

下列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的是(   )

A.魏源写就《海国图志》

B.严复翻译《天演论》

C.陈独秀创刊《新青年》

D.张謇创设大生纱厂

1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外部原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D.北洋军阀的分裂

17、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

他就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周学熙

18、他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兴办的实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大生纱厂

D.天津电报总局

19、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固辞道: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

以下哪项不属于他的事迹

A.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B.他的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艰难曲折历程

C.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口号,发展教育

D.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

20、下面是l912--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简表。

这一时期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

(1912=100)

年平均增长率(%)

华商纱厂纱锭

50.9万枚

159.8万枚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

2616台

6675台

255.2

11.0

A.实业团体大量出现             B.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C.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掠夺

21、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A.1872年

B.1897年

C.1905年

D.1915年

22、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A.《申报》

B.《万国公报》

C.《民报》

D.《新青年》杂志

23、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  )

①照相 ②电视 ③电影 ④报纸的传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

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25、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C.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D.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26、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A.《时务报》

B.《申报》

C.《国闻报》

D.《中外纪闻》

27、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语文增刊

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

C.刊登广告,便利了民众生活

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

28、中国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是报纸,它在漫长的传播史中一直是新闻传播工具的主要形态。

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A.《万国公报》

B.《申报》

C.《民报》

D.《新青年》

29、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歌女红牡丹》

D.《八百壮士》

30、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镜头一:

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给谈生意

B.镜头二:

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C.镜头三:

商人正在读《新青年》,了解新闻

D.镜头四:

商人家住北京东交民巷

二、填空题()

3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_____。

32、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_____“状元实业家”是____;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是____。

 

五、问答题()

七、综合题()

3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读了这句话后史明同学认为这三个人虽作出的选择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你认为史明同学的观点对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34、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3)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4)红军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军事行动是——

(5)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标志——

(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7)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参加对日作战的会议----

(8)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事件——

(9)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0)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35、(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把1913年进口洋纱数量指数定为100,那么,1914—1916年则降到95.3,1917—1919年更降为59.2。

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值却保持着增长的良好势头,1919年中国的出口值比1913年净增了56%。

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41.3家,1916-1920年达到年均124.6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

(2分)试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分)

36、(阅读理解题)阅读下列材料: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般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绿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据统计,1912年,全国工厂数为20749家,其中使用机器生产的只有363家,其他仍然依靠人力或畜力。

有的企业到香港或外国注册,有的船只悬挂外国旗帜……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由此导致我国民族工业形成了哪些特征?

3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清政府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增加了各种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裕国裕民之计”。

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无不批准立案。

遇有侵夺工商私产、破坏营业者,即令有关部门查清妥为解决。

材料三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材料四 民国初年中国轻重工业比列统计表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1分,不得摘抄原文)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1分,不得摘抄原文)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中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何种态势?

(1分)

(4)阅读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分)

(5)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角度谈谈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1分)

38、(探究开放题)2017年6月,南通各界采取各种方式,纪念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诞辰150周年。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日前也为大型画册《张謇》题词: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南通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见纪念活动的标语、条幅。

6月24日,江苏省工商联、南通市委、市政府在100年前由张謇创办的更俗剧院举行纪念集会,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想一想:

(1)结合教材,说说今天我们纪念张謇的原因有哪些?

(2)今天我们纪念张謇应该学习他哪些高尚品质?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说四个人不能忘记:

讲重工业勿忘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1)毛泽东说“讲重工业勿忘张之洞”,是因为他创办了什么企业?

这类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

(2)毛泽东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是因为他创办了什么企业?

他的企业的兴旺和破产都和世界历史上什么事件密切相关?

(2分)

(3)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写出一条即可。

(1分)

40、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

1912—1919年,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资本家兴办厂矿四百七十余个,新厂矿的投资加上扩建增资共计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1912年以前50年民族资本一亿三千万元的投资总和。

1914年中国面粉出口10万担;1915年出口20多万担;1916年出口30多万担;1917年出口80万担;1918年出口达210万担;1919年出口超过275万担。

材料二:

他从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纱厂……他为了开发沿海滩地,围垦造田,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改良措施,扩大产棉区……他在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上,于1905年创立了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开拓苏北内河运输……他用工厂的利润兴办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机构……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2分)

(2)材料一反映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什么时期?

(2分)

(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能长期维持吗?

(8分)

41、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含1个小题,共14分)如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由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一例。

(2分)

(3)写出图一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2分)

(4)图二是由谁创办的?

这一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何时?

(2分)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2分)

(6)图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

(2分)

(7)请列举两例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2分)

4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

如图,1957—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2分)

(2)材料二中的“严重失误”主要指的是什么?

为纠正“失误”,党中央在1960年提出了什么经济方针?

由此,你获得了哪些认识?

(5分)

4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何时?

当时投资于新式企业的主要是哪些人?

(2)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何时?

当时著名的实业家有哪些?

(3)近代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等逐渐从西方传入中国。

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叫什么名字?

由谁创办的?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哪一条铁路?

出任该铁路总工程师的是谁?

(4)报刊是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请写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的名称。

戊戌维新时期,中国民营的近代出版业出现。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哪一家?

44、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阅读下列有关报纸的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报纸创办于何地?

(1分)图二、图三所示报纸分别宣传了哪些主要的进步思想?

(2分)这些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2)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哪些大众传播媒体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3分)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持何种积极态度?

(2分)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分)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变化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①                      ②

(1)据图①回答:

图中的铁路工程师是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________。

(2)图②中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大陆的________(城市)的租界使用。

(3)表格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2分)

46、刘美丽同学在其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写道“清末民初,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中山装。

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B.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48、刘美丽同学在其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写道“清末民初,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中山装。

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不但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16分)

领域

变革的主要表现

交通运输业

①1879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②1893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通讯事业

教育事业

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新闻出版业

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创刊

社会习俗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规定政府职员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称“先生”或“君”

服装业

①男士:

②中山装这一时期最具特色

③女士:

50、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近代化去世。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几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改成为等社会丰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1)材料一中“轮船招商局”创办人是谁?

(1分)请再举一家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1分)“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

(1分)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什么口号?

(1分)

(2)材料二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丰功伟绩”?

(2分)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

(2分)

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1分)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分)

51、历史探究:

妇女缠足作为一种陋习,在我国历时上千年。

以妇女缠足开始到最终被禁绝,可以观察到历史的变化和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南村缀耕录》里说:

南唐李后主令宫嫔“以帛绕足,令纤小”,“由是人效之”。

古人认为缠足女人“莲步半折小弓弓,莺转一声娇滴滴”,于是“三寸金莲”受到啧啧称赞。

材料二   林语堂(1895-1976)曾著文揭露妇女缠足的罪恶目的:

“缠足是妇女被幽禁、被压制的象征”,是“提倡男女隔离的一个手段”。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不断有人反对给妇女缠足。

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妇女缠足。

                           

——中国地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1950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政务员下达了关于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

到50年代末期,残害中国妇女一千多年的缠足被彻底禁绝了。

——周青松《中国女性文化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受到啧啧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林语堂认为妇女缠足的危害是什么?

(2分)

(3)综合以上探究学习,材料二、三、四指出妇女缠足最终被禁绝的原因是什么?

(4分)禁止妇女缠足对妇女有什么好处?

(2分)

 

试卷答案

1.A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张謇,他是清末实业家,所以选择B项,C是维新人物D是维新人物A是甲午战争中的人物。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业救国家,根据所学,修建京张铁路的是詹天佑,所以C项错误。

4.【解析】此题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世纪末,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原因就是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故正确答案是D。

5.D

6.B

7.D

8.B

9.B

10.D

11.B

12.C

13.B

14.D

15.D

16.B

17.C

18.C

19.D

20.D

2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报业的发展,图中展示的是《申报》其创刊是在1872年,属于基础知识的再现。

22.A

23.C

24.C

25.C

26.B

27.D

28.B

29.B

30.C

31.《狂人日记》   《定军山》

32.魏源;张謇;严复

33.不对。

三个人中只有孙中山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统治。

34.

(1)京张铁路  

(2)《渔光曲》  

(3)京师大学堂  

(4)巧渡金沙江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斯大林格勒战役  

(7)雅尔塔会议

(8)西藏和平解放 

(9)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的时间是在一战期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