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十大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2520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琴十大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钢琴十大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钢琴十大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钢琴十大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钢琴十大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琴十大名.docx

《钢琴十大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琴十大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琴十大名.docx

钢琴十大名

1、春之歌

乐曲简介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

该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作者简介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Lu

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犹太裔作曲家。

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

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

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

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音乐赏析

春之歌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

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造了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

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2、即兴幻想曲

乐曲简介

肖邦一共写了四首即兴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遗作,当时还没有名称,曲名是后人所命名)最为著名。

它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

这是肖邦二十四岁时(1834年)的作品,却直到他去世之后,才在乐谱夹内被后人发现,于1855年出版。

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

据说作者认为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因此作者为了免遭非议而拒绝在生前出版。

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

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

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他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它优美度旋律,以及极大的个人创作空间,所以曾在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被一位盲人钢琴家弹奏过。

构成形式

乐曲的构成为三段体式:

第一段为升c小调,右手与左手以不同的节奏型急速地交合,使人产生一种幻觉(片段1);中段为降D大调,有优美如歌的旋律,把听众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美丽世界(片段2);然后回到第一段。

尾声为中段的旋律在低音部反复,仿佛幻想中的世界还在时隐时现……

第一段的速度较快,练习时要多注意升降,避免有错音,另外,声音要清晰,踏板要换得彻底,特别是在转调的时候。

左右手的三对四要配合严谨,左手要轻而有节奏,不能混过去,否则会使整体的效果显得喧闹。

右手要注意声音渐变,以及需要突出的音符。

音乐赏析:

特别喜欢肖邦的《幻想即兴曲》,第1次听我就立刻被这激腾飞越的曲调所征服。

奔放激荡的曲调,溢满绚丽斑斓的色彩,深深触动我的灵魂,心像是打着旋飞荡,高歌,狂舞,如有一双洁白翅膀,我想展开双翅,在碧蓝的天空自由自在飞翔。

爱,沐浴在这样感人的音调中,如炽热的火焰更加缤纷绚烂,光彩照人,宁愿在辉煌中粉身碎骨,随风而去。

颗粒状的音符飞溅,如天使在跳舞。

喷涌般的激情,恰似,汹涌澎湃的大海,一泻千里的江水,气势磅礴的瀑布。

心有多深,溶的下这样荡气回肠起伏跌宕的天籁之音和燃烧的热情,心太小,盛不下,唯有思绪翻滚,跳荡,沸腾。

梦中,这辉宏的曲调也早已将魂魄吞没。

肖邦,性格敏感细腻,忧郁多情,瘦弱的身体中,却蕴藏如此浩浩荡荡的能量与气魄。

中间部分是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畅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自然酣畅的倾泻,轻灵缥缈而悠远,像风中翻飞的白色纱帘,与前后热情的幻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

梦幻般的意境。

轻柔的琴声,深情的倾诉,恬静的沉思,飘摇的思绪,清丽婉转,妩媚动人。

小溪轻幽的拨动琴弦,紫罗兰在岸边娇柔的绽放,露珠玲珑的挂在叶尖,云雀婉转歌唱。

情侣们,手牵手,双眸星辰点点,蜂蜜般香甜的阳光下,编织着玫瑰色爱情的花环。

华丽而富有诗意的曲调,演绎了人生最美妙的幻想与爱情,像是一场美丽的梦。

在幻想中迷离,徬徨,沉醉。

梦幻中,亦点燃希望与光明的火种,憧憬美好灿烂的未来……

 

3、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

乐曲简介

肖邦作于1831年,是一首高技巧、华丽、辉煌而热烈的音乐会圆舞曲,舒曼说本曲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

乐曲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急板,一开始是4小节用同音反复的引子,节奏性很强,宛如号角齐鸣,带有辉煌的色彩。

紧接着出现的圆舞曲主题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活力。

第二部分运用大跳的音程和导音式的半音上行等表现手法,旋律舒展畅达,表现了华丽明朗的色彩。

第三部分有大量休止符,使活泼的旋律带有灵巧细腻的特点。

第四部分半音进行得音调甜美舒畅,温柔抒情。

第五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重现各主题片段,音乐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音乐赏析

这首作者生前发表的第一首圆舞曲是最为轻快华丽的一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韦伯繁荣<邀舞>,把人们带进欢快的舞会场面.乐曲除了引子和尾奏,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降E大调为主,第二和第三部分以将D大调为主,第四部分在降G大调上,第五部分回到降E大调.

 

4、六月船歌

创作背景

1875年冬,三十五岁的柴科夫斯基正值创作的盛年。

他的作品博得音乐爱好者的一致赞誉。

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Nouvelliste)主编M·贝纳德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并富于俄罗斯特色的诗歌,准备在1876年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期刊登一首,于此同时,还要刊登一首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钢琴曲。

于是他向柴科夫斯基约稿,并将准备选登的诗寄给柴科夫斯基,请他每月按节令写一首钢琴曲,与诗同时发表。

柴科夫斯基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提醒他做这件事。

每逢应该写这样的一首钢琴曲的那一天,他就坐下来创作,写完就寄给贝纳德。

他一共写了十首这样的小曲,只有六月和十一月不能激起他的创作灵感。

其中他用《船歌》作为六月的一曲,六月,俄罗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气候宜人,大地一片葱绿,野花散发着芬芳。

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的心境较好,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眼望着醉人的美景,动人的旋律油然而生。

柴科夫斯基根据诗歌中描写的波光粼粼、水波荡漾的意境,采用“船歌”体裁,并以之命名。

这只曲现成为十二曲中最为脍灸人口的曲子之一。

艺术特征

《四季》的十二首作品,旋律优美,织体多样,和声丰富,色彩绚丽,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五彩缤纷的风俗画,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侧面。

有些是描写人民生活的画面(二月——狂欢节,八月——收获,九月——狩猎,十二月——圣诞节),有些是描述还在劳动的俄罗斯农民(七月——割草者之歌,十一月——雪撬),有些是对大自然景色的抒写(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五月—白夜),也有的是纯粹的抒情小曲(一月——壁炉旁,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

在这些总的讲有些忧郁伤感的作品里(当然,也有欢快明朗的段落),作曲家根据时令的特点,在几幅诗意的图画里,把对逝去的青春和消磨的生命的惋惜,哲理性地表现出来。

其中以盛夏六月《船歌》为代表,抒发了柴科夫斯基的充满明朗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船歌在最初时是指意大利水域威尼斯贡杜拉(一种黑色平底、首尾微翘的单桨狭长木船,称“贡杜拉”)船夫的歌曲,贡杜拉船夫所唱的歌曲以及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称为“巴卡罗尔”,意译为“船歌”。

最初的船歌音调悠长、优美、抒情,节拍为6/8拍,调式则为小调式,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富于律动。

而柴科夫斯基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这首船歌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表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

悠长而甜美的旋律就像一首俄罗斯民歌那样带着淡淡忧郁的表情,刻划出生活在辽阔国土上的俄罗斯人民的宽厚、深沉而诚挚的性格。

笔者下文以此为例,谈谈钢琴套曲钢琴曲《六月》的演奏要点和练习方法。

5、少女的祈祷

关于作者:

苔克拉·芭达捷芙丝卡(TeklaBadarzewska,1834-1861),波兰女作曲家、钢琴家。

主要作品为三十五首钢琴小品,风格单纯而清丽,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默默无闻,只有《少女的祈祷》(作于1859年)是世界名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之一。

创作背景:

作曲家里,女性很少,情况确实是这样的,而钢琴小曲《少女的祈祷》的作者是我们所知道为数不多的女作曲家中的一位,而且这位女作曲家如作品名字一样,是位名副其实的少女,她就是芭达捷芙斯卡,一位优秀的波兰青年钢琴作曲家。

她于1834年生在华沙,1861年就逝世了,才活了二十七岁,她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她留下的这首钢琴小品,却是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永远绽放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时时萦绕在每个后人的耳边,散发着清澈的淡淡的幽香。

《少女的祈祷》这首钢琴小曲,这首作品作于1859年,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

让我们再次记住这位少女天才的名字吧,她就是芭达捷芙斯卡,波兰的天才女钢琴家。

芭达捷芙斯卡并未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

她只是一位业余的青年作曲家,曾创作过一些钢琴作品,例如《小茅屋的回忆》、《甜蜜的梦》、《友谊的回忆》等,其中《少女的祈祷》这支曲子使她一举成名。

 

6、托卡塔曲

简介

托卡塔来自意大利文,直译,原意就是触碰的意思,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交替构成,所以托卡塔曲也叫触技曲。

托卡塔toccata大多速度较快、节奏紧促,并对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

十六至十八世纪流行于意大利,通常由几个对比性的乐段构成。

十八世纪在德国有进一步发展,自由奔放的特点更为突出。

有时也用于赋格之前,相互形成对比,如巴赫的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十九世纪后大多以快速节奏贯穿全曲。

特点

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它的技巧性比较高,特别是脚键的运用。

经常出现的手法有各种模进和模仿对位,偶尔也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落。

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与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

  托卡塔曲是一种由键盘乐器所演奏的乐曲。

它是一种快速而节奏清晰的乐曲。

这种音乐形式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北部。

1590年代,已经有一批托卡塔曲问世。

之后,作曲家将这种音乐形式带到了德国。

在那里,托卡塔曲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其标志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

巴赫的托卡塔曲是这种音乐形式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风琴(Organ)作品都是即兴作品,通常伴随着一段独立的赋格。

在这种情况下,托卡塔曲代替了一般的固定的序曲。

他的羽管键琴作品通常有多个乐章,由赋格形式写成。

 

7、夜曲

乐曲简介:

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说夜曲的痕迹。

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

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

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

降E大调夜曲

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曾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

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

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

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

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

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

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8、致爱丽丝

创作故事

《致爱丽丝》是由贝多芬创作的。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

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则认为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另外的两种说法如下: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

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

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

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贝多芬4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芬非常喜欢这家的女

作品赏析

儿爱丽丝。

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创造的。

作为—首最为世人喜爱经典钢琴小品。

在这首《致爱丽丝》中,贝多芬基于了一个淳朴而亲切的主题,把爱丽斯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述。

旋律清新流畅,使人联想起少女的天真和纯洁。

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在向爱丽斯诉说,后半部分听起来好象二人在亲切地交谈。

在本曲的原稿上,有作者的手迹:

“为爱丽丝而作,1810年四月二十七日,贝多芬”。

“爱丽丝”是谁?

已无从考证。

因为这一作品的原稿问世之时,作者已经去世整整四十年了。

此曲虽是一首普通的钢琴独奏小曲,但旋律非常优美动听,节奏轻快而舒坦,技巧也十分容易掌握,所以很受大众欢迎。

在音乐结构上,乐曲为小快板,3/8拍子,由小回旋曲形式“ABACA”所构成。

轻快的A段主题(片段1)是以a小调出现的,反复过后,如歌似的B段插入部(片段2)以F大调出现,情绪欢快、色彩明朗。

乐曲再度回到A段主题之后,以a音上的九和弦开始的C段主题带有一丝哀怨,与B段形成对比。

当A段主题第三次重复出现之后,全曲结束

 

9、月光奏鸣曲

《月光》创作背景

世界古典音乐中有首《月光奏鸣曲》流芳千古,它是古典派大师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月光》,这首曲子举世闻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乐圣”。

他的所有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他的成功完全来之自身的艰苦奋斗。

直到今日还被人们视为奋斗的楷模。

  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

“她爱我,我也爱她。

”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

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

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

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

“……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

《月光》的传说

贝多芬这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

“先生,您找谁?

走错门了吧?

”贝多芬说:

“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异常安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从音乐中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这是我国《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月光》艺术特色

  《月光》该曲是贝多芬标记着“幻想曲式奏鸣曲”,指出了这部作品的自由、即兴的性质。

其突出表现是没有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一-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它的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和探索。

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

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

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乐效果。

它深刻展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贝多芬不是创作速度很快的作曲家,音乐创作对他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他的每首作品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很多初稿都被废弃,最后只有最满意的结果才留了下来。

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不论令人感到多么自然,实质上,都是经过他严密且具有知性的技巧创造出来的。

在贝多芬全部32首奏鸣曲中,几乎没有哪个章节是薄弱的。

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晚年时,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

和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它们使钢琴乐曲脱离莫扎特时代那种室内的典雅风格,而为19世纪李斯特、塔尔贝格这样的大师,谱写出热情灿烂的作品开创风气之先。

 

10、儿童乐园

人物简介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

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内容简介

催一曲莺歌落花远,催一支燕舞流水涧,

晶一滴青泪伴月眠。

晶一袅雨烟轻流连。

我一纸情书半世缘,我一思红豆空缠绵,

只一抹笑容梦中牵。

爱一世的你永不变。

爱一场风花流萤怜,你一吻早露唤水仙,

你一睡不醒已千年。

一句两段三根红线。

一生两人三字爱恋,万语转眼魂绕千言,

个中滋味浮云翩翩。

年岁匆匆你我爱恋。

 

第二单元世界钢琴十大名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