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三练试题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2139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三练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三练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三练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三练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三练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三练试题5.docx

《高三三练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三练试题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三练试题5.docx

高三三练试题5

2012年洛阳市高三三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一、命题特点:

试卷命题的三大坚持:

1、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2、贯彻学科素养与思维能力的考查。

3、突出能力立意,追求材料的新颖性、设问灵活性和角度多变性。

试题命制凸显的三大新意与倾向:

1、平易中暗藏玄机,极具挑战性。

如:

24题对“宗正”这一官职的考查、25题对“工商食官”概念的考察、31题“罗斯福法院”的考查、35题“求变之风”的考查、44题“改土归流”的考查。

这些题看似容易却无不暗藏玄机,意欲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势,打破知识的浅层识记,追求思维的灵活,知识理解的灵活、全面和深刻,进而达到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查漏补缺。

2、试题命制从托教材走向脱教材意向明显。

纵观市四次历史大练习卷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

从托教材走向托材料意向明显。

试卷从选材料到设问项表述都不拘泥于教材且匠心独具。

如:

24题从材料看“宗正”是什么、26题从材料看军机处的作用、28题从材料看王夫之道、器关系的主张、30题从材料看工业革命的意义、31题从材料出发评价这个“罗斯福法院”、33题从材料看阿登纳所说的“欧洲的联合”的主要目的、35题从材料看这场“求变之风”是什么,进而推断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等等。

3、从试题结构看:

试题难易适中。

尤其是选择题阅读量降低,指向较明确,有降低难度的倾向,但仍颇具干扰性。

如;25题、28题、29题、30题、31题、33题、35题。

总之:

试卷整体命制贴近高考,注重高效仿真模拟,对考前知识的查漏补缺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方法的总结都很具指导意义。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试题解析:

24.《百官春秋》记载:

“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考查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题要领:

审设问:

呈现补白式。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定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材料表明:

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

故答案选A项.

正答率:

错选:

多选D项、其次B项。

错因:

对材料中宗正的职务忽略,而纠结于其来历:

“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25.《国语•晋语》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对“工商食官”

理解正确的是

A.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受官府保护

B.官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商业

C.手工业和商业受官府严格控制

D.全部工商业产品无偿供给官府使用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

考查内容:

“工商食官”。

解题要领:

审设问:

对“工商食官”概念的理解。

定思路:

知识为主、材料为辅。

从所学知识可知:

“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

意即官府垄断或严格控制工商业。

生产者------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产品供应-----------官府和贵族消费、祭祀、军队、生产领域。

A项是重商主义的表现排除;西周经济的支柱是农业,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故排除B项。

当时除了官府控制工商业外还有贵族家庭手工业和极少数民间手工业。

例如《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小雅·小宛》又云: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就是关于民间手工业和交易的情况。

所以排除D项。

所以答案选C项.

正答率:

错选:

多选D项、其次A项。

错因:

对“工商食官”概念理解不准确、对西周工商业知识缺乏必要的储备。

26.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

考查内容:

军机处。

解题要领:

审设问:

呈现补白式。

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定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据材料可知: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故排除C项;“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故排除A项;D项虽表述正确但与主题不符也排除。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所以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故答案选C项。

正答率:

错选:

多选A项、其次C项。

错因:

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不全面;思路不是从材料出发也不从课本出发,而是从自我感觉出发来判断。

27.下表是《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化率变化情况的统计。

据此可知,影响唐宋城市化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朝代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A.国家统一B.商业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内容:

唐宋城市发展。

解题要领:

审设问:

影响唐宋城市化率较高的主要因素。

定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表格题要注意用对比法。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故选B项。

正答率:

错选:

多选D项较多。

错因:

唐宋时期总体城市化率高并不能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化,学生考虑问题片面故错选D较多。

28.王夫之主张: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下列观点与之相一致的是

A.“理在先,气在后”B.“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C.“天地万物皆具此阴阳”D.“人死血脉竭,何用为鬼”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内容: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解题要领:

审设问:

呈现补白式。

下列观点与之相一致的是。

定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材料主题是探讨器和道的关系,这里的器即物质,道即意识。

作者认为先有器后有道,没有器就没有道,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A项是朱熹的观点。

这里的“理”主要指的是天理、纲常道德属于意识范畴;这里的“气”指的是物质,先理后气即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显然与主题不符故排除;B项是陆九渊的观点。

这里的“方寸”指心,“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意即心生万物,也与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C项研究自然界阴阳变化属于易学与王夫之关系不大;D项是东汉无神论者王充的观点,认为人死肉体没有了精神也因此不存在,所以人死不能变为鬼,与题目中的道器说吻合故正确。

正答率:

错选:

多选B项。

错因:

本题属于文言文,文字阅读障碍大,不理解材料主题和选项意思。

29.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

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

其一,希腊尽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这“两大潮流”的共同之处是

A.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C.为“理性王国”描绘了理想蓝图D.清除了封建神学思想的影响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考查内容:

近代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解题要领:

审设问:

“两大潮流”的共同之处。

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据材料可知这两大潮流“其一,希腊尽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希腊尽想复活”是指文艺复兴,“原始基督教复活”是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借助《圣经》原始教义)。

A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与两场运动时间不符合;C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故排除;两场运动都反对封建神学(前者侧重反对天主教教会的腐败、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强调人性和人的价值与尊严;后者主要反对罗马天主教神权统治,强调宗教领域的信仰自由)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并未放弃天主教,而是乐意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不愿宗教改革;16世纪的宗教改革虽然反对罗马天主教神权统治,但是改革保留了大量天主教封建残余;且改革后欧洲天主教和专制王权结合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教士属于封建特权阶层,所以二者反封建神学都不彻底,故排除D项。

二者都发展了人文主义,动摇了了天主教神学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进而冲击欧洲的封建制度,所以B项正确。

正答率:

错选:

多选D项较多。

错因:

对材料解读不准确,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对欧洲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缺乏对比和全面掌握。

3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

”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A.没有引起工业领域的广泛变革B.呼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C.带来了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D.结束了中世纪封建势力的统治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考查内容:

工业革命。

解题要领:

审设问:

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定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据材料可知:

材料言论的核心---------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

”显然这是经济领域的变化,首先排除A、D项;材料是在强调工业革命带来经济领域变化的事实和进步性,而不是呼唤变化和调整,所以排除B项,选C项。

正答率:

错选:

多选B项。

错因:

不理解“中世纪规章条例“的意思,工业革命带来的实质上变化是什么不知道,对材料主题提炼不准。

31.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

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

它在解释宪法时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乎宪法的怀疑。

这个“罗斯福法院”

A.客观上提升了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

B.实质上违背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C.使总统完全操纵了司法机构

D.虽违宪,但有利于实施罗斯福新政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考查内容:

美国的代议制民主。

解题要领:

审设问:

这个“罗斯福法院”。

定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据材料可知:

这个“罗斯福法院”--------有5位罗斯福提名他自己信任的高法法官组成,有利于新政的迅速推行。

然后结合1787美国宪法来判断B、C、D项明显错误;高法5位法官都是罗斯福信任的,所以罗斯福的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通过,这实际上提升了总统的地位和行政权力,故选A项。

正答率:

错选:

多选B项较多。

错因:

面故错选D较多。

32.右图为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一次重大战役示意图。

据此判断,该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A.致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阻断了日军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

C.期间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考查能力: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内容:

淞沪会战。

解题要领:

审设问:

据此判断,该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定思路:

材料(文字与示意图)为主、知识为辅。

阅读材料、结合示意图且据课本知识不难判断D项正确。

错选:

本题正确率较高,只有个别选C项。

错因:

缺乏地图常识、抗战部分知识生疏。

33.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阿登纳所说的“欧洲的联合”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德国的世界强国地位

B.加强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C.抵御来自美苏两极格局的渗透与威胁

D.维持以欧洲为中心的旧国际关系格局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考查内容:

欧共体。

解题要领:

审设问:

阿登纳所说的“欧洲的联合”的主要目的是。

定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据材料可知:

阿登纳所说的“欧洲的联合”的主要是指“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意即强调政治联合,应对美苏超级大国。

故选C项。

正答率:

错选:

多选B项。

错因:

没有从设问核心-------阿登纳所说的“欧洲的联合”出发来思考,不是从材料出发而是从课本出发思考。

34.1972年2月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就中国而言,发表这一声明主要针对着

A.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B.美国霸权主义不断扩张

C.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D.苏联对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野心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内容: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解题要领:

审设问:

就中国而言,发表这一声明主要针对着。

定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中美双方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第二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意即不仅双方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而且还要反对在这个地区霸权的任何力量。

结合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显然是双方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宣言,故选材D项。

正答率:

错选:

选B项较多,其次A项。

错因:

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掌握不够,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

35.保罗·约翰逊在《现代:

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

“(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

解题要领:

审设问:

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定思路:

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据材料可知:

这场“求变之风”发生时间在80年代,其结果是“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所以可以断定这场“求变之风”就是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而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故选A项。

这场剧变导致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故排除B项;早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时社会主义阵营就开始瓦解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吻合故排除。

正答率:

错选:

多选C项。

错因:

对这场“求变之风”的时间和含义理解不够,对教材相关知识生疏,知识迁移不过来。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面临甲午中日战争后财政上的困境,清政府被迫对外大举借款。

西方各国政府与本国银行串通一气,乘机向清政府发放巨额贷款。

1895年,法俄两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为借口,首先迫使清政府向法俄借款白银一亿两。

英德两国闻讯后向清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指责清政府单独向法俄借款是对英德的“不友好”举动,又迫使清政府两次向英德借款白银二亿两。

这样,19世纪末出现了西方列强对华三次大借款。

以下是三次大借款简表:

时间

债主

借款额

年息

折扣率

还款期限

借款总额

偿还本息

1895年

法俄银行团

4亿法郎

4厘

6%

36年

3

亿

7

亿

1896年

英德银行团

160万英镑

5厘

6%

36年

1898年

英德银行团

1600万英镑

4.5厘

17%

45年

注:

表中“折扣率”是指债主向借债人支付借款时的扣除比率,扣除部分不再向借债人

支付。

材料二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三次大借款合同中,除了对借款的利息、折扣、还款年限做出具体规定外,还有许多附加条件,主要附加条件如下:

(1)三次大借款均规定清政府必须以海关收入作为还款抵押,即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首先担保归还借款本息的义务。

占清政府税收总额约1/3的海关收入每年大约二千多万两白银,而每年清政府应归还列强借款本息已接近二千万两白银。

此项附加条件意味着清政府每年海关收入几乎全部要用于偿还借款的本息,清政府已丧失了对海关收入的支配权。

(2)1896年英德借款合同规定:

“此次借款未付还时,中国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

”早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已被迫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总负责人)。

此项附加条件,意味着在此次借款的还款期限36年内,让英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制度不得变更。

(3)1898年英德借款合同签字时,英国迫使清政府承诺长江沿岸各地方“断不让与或租给他国”,长江流域实际上成为英国享有“特殊利益”的地区,开始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4)1898年英德借款合同签字时,英国还迫使清政府同意开放南宁、湘潭等内地城市为通商口岸,英国商品在通商口岸免交厘金(清政府征收的一种商业税),英国从中获得巨大商业利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大借款的历史背景。

(5分)

(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19世纪末西方列强大借款的特点。

(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19世纪末西方列强大借款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危害。

(12分)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能力。

考查内容:

甲午战后西方的对华大借款。

解题方法:

(1)指出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大借款的历史背景。

第一步:

审题:

设问核心(求答项)-------列强借款背景

时间信息-------19世纪末甲午战后

思路----------------材料一和课本知识

第二步:

解题角度:

从清政府看(内)-------《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被迫对外借款;从列强看(外)---------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

(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19世纪末西方列强大借款的特点。

第一步:

审题:

设问核心(求答项)--------列强大借款的特点

时间信息-------19世纪末甲午战后

思路----------------从以上两个材料出发

第二步:

概括总结特点-:

据材料一:

“清政府被迫对外大举借款。

---------借款带有强迫性;

三次大借款简表

---------借款数额大、本息高、还款期限长;

“法俄两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为借口,首先迫使清政府向法俄借款白银一亿两。

英德两国闻讯后向清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指责清政府单独向法俄借款”

---------西方列强争做债主(或在债款问题上争夺激烈);

据材料二:

“每年清政府应归还列强借款本息已接近二千万两白银。

此项附加条件意味着清政府每年海关收入几乎全部要用于偿还借款的本息”

---------列强借款获利大(或利息、折扣重);

三次大借款均规定清政府必须以海关收入作为还款抵押;1896年英德借款合同规定:

“此次借款未付还时,中国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

”1898年英德借款合同签字时,英国迫使清政府承诺长江沿岸各地方“断不让与或租给他国”,长江流域实际上成为英国享有“特殊利益”的地区,开始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1898年英德借款合同签字时,英国还迫使清政府同意开放南宁、湘潭等内地城市为通商口岸,英国商品在通商口岸免交厘金(清政府征收的一种商业税),英国从中获得巨大商业利益。

---------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19世纪末西方列强大借款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危害。

第一步:

审题:

设问核心(求答项)--------列强大借款的危害

时间信息-------19世纪末甲午战后

思路----------------从以上两个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第二步:

概括总结危害(注意多角度):

对政府:

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对人民:

人民负担加重;

对整个中国:

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财政等经济命脉,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有利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和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平均得分:

第一问6.71分第二问4.83分

失分较多:

(1)指出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大借款的历史背景。

多数答不出:

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

(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19世纪末西方列强大借款的特点。

多数答不出:

西方列强争做债主(或在债款问题上争夺激烈)和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这两点。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19世纪末西方列强大借款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危害。

多数答不出:

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有利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和占领中国市场;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这几点。

失分原因:

一、对材料信息提炼不全面,特别是没有把材料利用完。

例如本题第二、三小问均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而多数学生只顾材料一,不顾材料二,缺乏通盘考虑。

二、答案重复,思维角度单一。

比如大借款对中国的危害只能从经济角度考虑,没有往政治上靠的意识;而经济上反复重复一个角度:

便于列强经济侵略,便于列强资本输出或便于列强商品输出。

三、对表格试题缺乏对比分析和综合利用意识。

很多学生费力的去大段阅读材料而把表格中的关键数据却一扫而过。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史学观念不同,人们对同一历史现象的解读也有所不同。

从传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史观出发,一些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屈辱和灾难,引发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从近来盛行的现代化史观出发,一些学者则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进一步远离了传统农业社会,成为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新起点。

依据现代化史观,评论材料中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12分)

(要求:

首先归纳概括材料的观点,然后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论证;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能力。

考查内容:

甲午战后西方的对华大借款。

方法:

首先审设问:

求答项-----评论材料中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思路------------依据现代化史观。

注意现代化史观又叫近代化史观,是指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

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的科学理性、教育近代化、生活习俗的近代化。

其次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

然后利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注意根据设问提示角度:

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论证。

要有意识的往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的科学理性、教育近代化、生活习俗的近代化上走即可。

平均得分:

第一问6.71分第二问4.83分

失分较多:

学生只答甲午战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或者只答文化习俗和思想教育的近代化,能够综合各方面变化的很少。

失分原因:

一、忽略设问的关键提示语:

首先归纳概括材料的观点,然后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