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261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docx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

发布时间:

2010年06月21日10:

31|进入复兴论坛|来源:

近期报道

艾达生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

毕尔克爱立信集团中国及东北亚区副总裁

康佑坤斯道拉恩索集团总裁

大龙易为公关总裁

莫德-奥勒夫松瑞典副首相

夏洛特-布诺格琳瑞典创新局局长

陈永岚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高级顾问

王洁明《了望》周刊主任编辑

蔡明科宝-博洛尼家居集团首席执行官

谢海状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总工程师

房晓辉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陈永岚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高级顾问

主持人陈伟鸿:

谢谢大家,也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每周此刻准时来收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对话》节目。

在生活当中,曾经有的一些发明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我今天在节目当中特别想请大家看看,我眼前特地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道具。

这个是一个电话的听筒,这个是也许我们现代人每天都会用到的电脑的鼠标,还有更早一些的活动的扳手,以及这条拉链。

旁边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如果你坐飞机的话,如果你开车的话,你可能都需要用到它,安全带。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的是,这样的一些创意都来自同样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叫瑞典。

在今天《对话》节目的现场,我们就请到了很多来自瑞典的企业家朋友,和对瑞典这个国家的创新力非常关注的一些朋友,其实也许他们可以给我们补充更多,来自瑞典的一些创意或者说是一些发明。

艾达生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

刚才谈过个人创新可以产生变革,这个小东西可以挽救生命,有效治疗哮喘病。

这是大概20年前,我们公司实验室的一个同事发明的,他做这个药是因为他女儿得了哮喘,他很不满意他女儿的治疗方案,所以发明了这个药。

这是个很长的故事,他花了很多精力说服很多人,现在这个小东西里面装着药,治疗着哮喘病人。

这个东西是倾注了他的稚拙、他的梦想,还有对原来治疗方法的不满意,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个人的革新力量。

毕尔克爱立信集团中国及东北亚区副总裁:

比如电话听筒使用的蓝牙技术,就是由我们公司的两位年轻的工程师发明出来的。

主持人:

还有吗?

来。

康佑坤斯道拉恩索集团总裁:

我也有一个例子,可能你不一定感兴趣,但是40年前的人会感兴趣。

这是一个提示本,会提醒你吃药,确保你服用了正确的剂量,不多也不少,能够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大龙易为公关总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火柴,瑞典人发明的。

主持人:

火柴。

大龙:

是的。

安全火柴就是不会在你的口袋里面自然着火。

很多瑞典的企业就是因为某一个发明而创始的。

刚才你给大家看的活动扳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个是山特维克公司原来在大概一百年以前发明的,现在是一个跨国大集团的样子。

还有那种奶和奶油的分离器,刚才我们提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那个火药跟我刚才说的安全火柴一样,可以引起爆发是不是,所以诺贝尔他发明了一个安全的火药,叫特种达纳炸药,是可以控制的,这样的话他就大发财,然后就创了诺贝尔奖。

主持人:

如此多的创意都源自于同样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在瑞典这样的一个国家,会诞生如此大的创新活力,我们马上请出我们今天《对话》节目的这位嘉宾,瑞典副首相莫德-奥勒夫松女士,掌声欢迎她。

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对话》节目当中。

刚才我们看到的可能是瑞典创新历史上的,已经翻过去的一页,那么你会给大家呈现来自瑞典的什么样的一些最新的创意吗?

莫德-奥勒夫松瑞典副首相:

当然,首先在上海我们展示了一些重要的理念。

一个就是开放,因为开放的环境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所以我们希望在上海世博会,把瑞典最新的发明创造展现给中国的观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主持人:

到底有什么样的创新基因存在于瑞典的这个国土当中,我们请我们的副首相阁下一起入座,跟我们慢慢对话。

来,掌声欢迎她。

应该说,刚才副首相阁下提到的世博会,是现在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那么我想对于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能够到瑞典馆当中去走一遭,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心愿,现在我们就来满足大家的这个愿望,一块通过镜头,带着您到瑞典馆来参观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瑞典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互动,展馆是一个由四个立方体结构组成的十字布局建筑,从上往下俯视,犹如瑞典国旗上的十字图案。

建筑外墙呈现象征城市的网格,展馆外墙平铺开来就是一张艺术画的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地图。

瑞典馆的主题是“创新之光”,展馆内的布局与展示意寓如果能够保持自然与城市、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人类就能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而可持续发展、创新以及交流,是瑞典馆的三个关键词,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在瑞典展馆中兴趣盎然地体验到瑞典的文化、社会精神、工程技术、传统、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最重要的创新精神。

而“创意之光厅”更为参观者带来更多互动,参观者可以参与创新舞台上的各项活动,诠释每个人在创新方面的愿望和梦想。

最后,离开展馆前,瑞典手织手套也给参观者带来了独特的告别方式。

主持人:

这次我知道瑞典馆有一个主题,叫“创新之光”。

我们想问问副首相阁下,在瑞典,到底什么样的创新力是大家所理解的?

莫德-奥勒夫松:

我认为推动我们创新的动力是我们希望生活更加美好。

因为大家可能还记得,瑞典曾是个比较穷的国家,而且我们的国家很小。

所以为了创造一个高福利的国家,我们就必须要走出去,但是你面临的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

正是因为我们以前比较穷,人们希望能过上好日子,所以这种强烈的愿望正是我们创新的动力。

主持人:

我们特别想知道,作为副首相阁下,您本人,您在生活当中,或者您在工作当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创新的冲动?

莫德-奥勒夫松:

我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就在这里,比如我经常使用的话筒都有一个黑色的盒子,就在这里,因为女士服装里面都不会有袋子,所以我们不得不把这个东西装在裙子的后面。

但是我让我的设计师在里面做一个口袋,这样我就可以把话筒盒放进去了。

主持人:

看来创新无大小,而且创新随时随地好像在瑞典民族的身上,你就可以找到创新的闪光之处。

为什么这个民族会有这么强大的创新动力?

莫德-奥勒夫松:

我想最初是因为国家比较贫困,而我们需要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创造就业机会并保证福利,这是最初的原因。

但是今天我们意识到,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是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所以瑞典人需要保持创新力,否则我们无法保持良好的社会福利体系。

还有一点就是,瑞典的主体,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具有创新精神,瑞典的民众非常具有创新精神,而且我们也会为他们提供很多支持。

第二点就是,创新没有对错之分,开放的心态非常重要。

如果你在创新的过程中失败了,没关系,我们就是要营造这种开放的环境,因为这有利于全社会的创新。

毕尔克:

拥有这样的创新环境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回溯到1890年,当时瑞典开放了电信市场,这使得瑞典同时诞生了几家电信企业,而且斯德哥尔摩作为瑞典的首都,其实是一个小城市,人口很少,但是拥有电话机的数量却比巴黎和伦敦的还要多。

陈永岚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高级顾问:

瑞典很多今天的大公司,当初都是一个简单的创意,成就了它这么一番大事业。

你还会发现它有一个特点,它在成就这些大事业的早期,就已经国际化了。

刚才我们听到爱立信的例子,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创立公司,它一八九二年已经到上海来安装中国第一套交换机,就是爱立信安装的,那时候它其实还很小,刚刚做一些产品,都已经远渡重洋到中国。

所以国际化应该说对瑞典的企业的文化来说,是在血液内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瑞典中小企业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它在国外都已经有两三个办事处了,它已经在销售它的产品了。

我想同样的情况对中国企业来说,就可能正好反一反,很大的企业都不太愿意国际化,都是自扫门前雪,先把我身边的利益照顾好了。

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对于企业的创新,对于社会的创新,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一种元素。

莫德-奥勒夫松:

我认为,瑞典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拿环保技术来说,我们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减排40%,50%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能效,到2020年要使能效提高20%,到2030年以后不再以石油作为交通领域的主要能源。

我们把目标告诉企业,也告诉公众,这样企业就会有创新的动力,大家一起努力,凭借卓越的领导力,来实现这些远大目标,这样我就知道所有的创新技术都会实现。

主持人:

而且我知道你们还特别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创新局”。

这个创新局是做什么的,它是不是就是专门来负责创新的,谁创新我就奖励谁,谁不创新我就处罚谁?

莫德-奥勒夫松:

其实当初成立这个创新局的时候,关于预算问题有过一些争论,我们确实需要在不同领域进一步促进创新和研究。

我是主管创新局工作的,所以我给他们批了一定的预算,然后我把这些钱给了夏洛特女士,夏洛特女士是协调各个业务部门工作的负责人。

所以我们是把政府和创新局所承担的角色分开,并且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更为有效的开展工作。

当然,他们也需要及时向我汇报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这是我们的工作机制。

创新局非常有名,他们不仅和大公司合作,同样也和小公司合作,而且专门创立了针对小公司的项目。

主持人:

夏洛特女士就是瑞典国家创新局的局长,每年瑞典政府会拨给我们创新局多少钱?

夏洛特-布诺格琳瑞典创新局局长:

每年的预算应该大概是20亿瑞典克朗。

主持人:

够花吗?

夏洛特-布诺格琳:

不够,从来都不够。

主持人:

政府还有可能再多给他们一些预算吗?

莫德-奥勒夫松:

他们现在的资金已经比以前多得多了。

有一点很重要,不仅政府给他们提供资金,他们还可以和企业合作,大公司相比小公司来说能提供更多的资金。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创新局一直致力于搭建网络,这个网络包括瑞典所有涉及创新的部门和领域,这也是创新局的成功秘诀之一,因为我们希望把公司联合起来。

比如我曾住在瑞典的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当地建立了林业机械联合会,把大小公司都联合起来,后来有一家日本公司也进入了这一领域,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工厂。

因为联合会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所以也容纳日本企业,由于大小公司和当地高校之间联系也很紧密,所以当他们在研发产品的时候,可以随时向当地高校、研究机构寻求帮助,这就是我们合作的方式。

夏洛特-布诺格琳:

这是瑞典获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过去一直致力于促进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这样双方可以找到各自的需求,帮助研究者的研究方向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这样的一种机制,正是瑞典创新的基石。

主持人:

有的时候,可能两家企业或者三家企业,他们同时在做着同样的一些创新研究,这时候你会帮助谁呢?

夏洛特-布诺格琳:

我们并不仅仅关注公司的规模,有一些项目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因为他们需要获得帮助才能和大企业竞争。

大企业有自己的研究人员、自己的研究机构,他们更需要提供长期的支持。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没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所以就需要我们帮他们和学术机构联系,因此在帮助大公司和小公司方面,我们有不同的做法。

我们严格地挑选合作伙伴,只有那种愿意创新,愿意自我投资的公司,我们才愿意与它合作。

主持人:

有没有什么样的情况下,即便是这个企业它虽然也说我要创新、我要创新,但是你不会给它钱?

夏洛特-布诺格琳:

首先要有好的想法。

第二,公司要有能力实现这个想法,要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可行的商业计划等等,这些都是基本标准。

当然,申请资金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资金有限,我们会在公司之间进行比较,只有那些最具潜力的公司才能得到创新局的资金支持。

莫德-奥勒夫松:

我们也会给企业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财政支持,比如我们会给他们减税,会提供机会让私营企业对小企业进行投资等等。

因为对于小企业来说,去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非常困难,所以如果有人愿意投资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融资途径。

因此不仅是税收这一种方式,我们还鼓励私营企业对小企业进行投资。

主持人:

现场的哪一家瑞典的企业,曾经在创新的这条路上,得到过创新局的一些帮助吗?

毕尔克:

我们从创新局获得的帮助更像是一种合作,我们之间有很多合作项目,我想举其中一个为例。

比如在中国,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关于未来通信的中瑞合作项目,是由创新局主持的,爱立信也参与其中。

这是大学间关于研究的合作,这种合作非常有帮助,使得中瑞两国在通信领域能够处于领先地位,把握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莫德-奥勒夫松:

我想稍微补充一下,我们还帮助公司制药公司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

因为我们是一个小国家,我们可以直接和医院主管部门协商进行临床实验,支持科研机构的研究。

当然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这也是一种企业与创新局,还有政府部门合作的方式。

艾达生:

我认为瑞典独特的医疗追踪制度是非常好的,医生可以知道有关病人的一切,甚至我可以说,几百年前的病人病历都还找得到。

因为每一位病人都有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所以对企业来说,我们很容易比较出各种药物和治疗方案的优劣。

主持人:

夏洛特局长,您能不能确认,我们创新局提供的每一种帮助,都是我们的企业所需求的,或者说企业在创新道路上的任何一种需求,都可以在创新局这里得到满足?

夏洛特-布诺格琳:

两者都有可能。

创新局比较关注初期的技术研发,不太介入产品的开发和上市,这些都由其他的机构去完成。

当我们完成了技术研发这个阶段,生产出了样品以后,就进入到后续阶段,并有其他部门来支持,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维持发展,是否具有竞争力,还是市场说了算,所以我觉得到产品上市这个阶段,创新局就不应该过多地介入,而是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莫德-奥勒夫松:

夏洛特刚才提到的,机构之间这样的确有很多合作,比如能源局和创新局就有一些合作项目。

这些项目或大或小,包括新能源、提高能效,比如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项目,是针对提高基础工业的能源使用效率,这样可以节省能源。

同时还有针对小企业的项目,因为小企业更需要思考如何在节能方面进行投资,所以要兼顾小企业和大企业的需求,当然对小企业的支持更多一点。

王洁明《了望》周刊主任编辑:

那我们做,尤其比如说作为创新局,或者瑞典很多这种机构,它起的作用是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它的作用事实上更多的是一个帮助弱者。

因为瑞典整体的这种文化,它不是一个像美国那样一种垂直型的,让拔尖的人更拔尖,瑞典是让后面人千万别落下,它是这样一种平面式的文化,所以说有可能竞争的时候,小企业反而会得到更多的照顾。

在一个班级里头,一个学习不是很好的人,他提的建议,反而班主任会听得更多。

所以我想这样一种平等的概念,是瑞典特别的一种灵魂所在。

主持人:

今天在现场也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家,你想不想听一听,他们跟瑞典的企业家之间,对于创新环境的要求,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蔡明科宝-博洛尼家居集团首席执行官:

我觉得在中国这个环境当中,不太需要政府太多的额外的支持。

我觉得更重要的反而是,中国企业家的群体的觉醒,因为企业家,中国的前30年的发展,是一个从很贫穷的状态迅速起来,这个阶段是满足中国社会农村城市化,是个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个阶段其实刚才您用了一个词,是瑞典人希望生活更美好,我们其实还没到“更”,我们是先让生活刚刚美好,然后才想更美好。

就是3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需要消费升级,就是我们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要靠创意,要做品牌,而不仅仅是做最廉价的产品。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是企业家,如果认为自己需要做品牌、做创意,挣附加值的话,他愿意花钱买设计,这时候就会有大量的设计师涌现出来。

谢海状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总工程师:

我们这个企业的感受就是,在前几年,在企业刚刚成立的几年的时候,我们也有很多的创新和这种专利的产品,但是它在市场上,由于当时这种计划的经济,使得市场的需求被计划了,所以市场需求的这种多样性被限制住了。

所以我们很多的创新,应该说没有得到市场上很好的应用,这样来讲的话,对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有一定影响。

那么随后,我们整个这个企业在我们的国家进入到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尤其是我们在2000年以后进入到国际市场的过程当中,我们特别体会到市场经济带给企业的活力。

我们认为,开放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开放的市场经济也是我们这样的一个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的一个强劲的动力。

主持人:

政府除了要打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和土壤之外,有的时候这种需求,可能也是可以被创新出来的。

我想问问副首相阁下,在瑞典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事情?

莫德-奥勒夫松:

从2006年开始,我们对环保型汽车给予补贴,一辆环保型汽车能补贴一万瑞典克朗,所以环保型汽车的销量量很快从两万三千辆增加到差不多三十万辆。

现在这样的汽车已经非常普遍,最初这样的汽车太贵,很难说服大家来购买,但是政府和一些机构、企业和社区都可以先行购买,然后帮助这项技术更好地推广。

这样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国非常有效,因为成本更低。

主持人:

其实我也注意到,我们刚才现场每一位嘉宾的描述,其实有了政府层面的关注,有了创新局的支持,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动力呢?

换句话说,推动创新的动力到底靠什么。

我们现在每一位嘉宾手中可能都有一个题板,请你们经过认真的思索之后,列出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要素。

现在我们一块来揭晓谜底,我看到您也一直在期待这个谜底的亮相。

好,请大家亮出你们的答案。

来自瑞典的三个答案,大家看到了,出奇的一致,人才。

你们三位不约而同的都提到人才,但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人才”,你们的标准是什么?

毕尔克:

首先,关于人才我认为第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参与性、积极性,要具有做成事情的强烈愿望。

第二点要有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公司发展,但是每个公司的要求不同,人才虽然很多,但是擅长的方面不同,一定要确保人尽其用。

莫德-奥勒夫松:

我想说的是,环境对于人才来说非常重要,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性还是女性,来自于瑞典还是来自于其他国家,我们都欢迎,如果你去走访那些跨国公司就会发现,那些员工背景多元化的公司发展更为迅速。

所以我想对于人才来说,他们需要一种能够激发他们智慧的环境,这样他们能够成长,他们任何新的想法能够得到重视,他们可以去大胆地事件,不断地进行尝试。

夏洛特-布诺格琳:

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不要光看个人,而是要建立一个好的团队,团队里面的成员需要有不同的技能,比如很强的技术,很强的社交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创新所必须的。

所以不能光看个人,不是说企业家有好的想法,他一个人就可以推动创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团队的成员,这些成员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能,这才是瑞典创新成功的要素。

莫德-奥勒夫松:

我曾经和建上海世博会瑞典馆的设计师交流过,上周我刚见过他。

他是一位企业家,曾是我的邻居,他们给他提供了很多关于瑞典馆的想法,很复杂。

看上去像斯德哥尔摩的地图,然后要用木头和钢来完成这个建筑,确实很难。

这位设计师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成功了,因为他认为他能够成功,他要向大家证明他可以做到,所以他内心有很强的动力来推动他。

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是人才,因为他们总是用创新的方式来做事,他们是真正的企业家。

所以不要总是让你们遵循你的想法,而是让他们充分创新,这也是最关键的。

蔡明:

我其实非常羡慕瑞典的这个创新局,政府的这个部门,尤其我特别感兴趣,这位女士她的工作,以前的工作背景,她如何能做好这一件事情。

因为她要懂这种设计艺术类的,又要明白企业是怎么能够获利的,还要明白怎么能够推动一个文化品牌和国家的品牌。

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政府的人才也非常难得。

王洁明:

夏洛特局长,她以前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来做这个局长?

其实她之前是ABB研发的主管,也就是说是一个瑞典跨国公司负责研究和研发,后来好像还负责过关于机器人这方面最新的这种研发。

那么当夏洛特,当那个时候瑞典创新局在选拔这个人才的时候,事实上申请的人有18个人,那18个人里头,其中当时呼声最高的是现在的一个副局长,可能按中国的这样一个习惯,这个副局长当局长是最有可能的。

但事实上,瑞典最终录取的是在企业里做过研发主管的夏洛特,现在作为局长,反而和现在整个局里的其他副局长,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这样一个团队组建,并且有更好的这种,从企业到这样一个创新局里头一种创新的能力。

所以我举这样一个例子,他们在对一个具体的个案选人的时候,并且当时好像还是一个招聘机构,像中国所谓的猎头公司这样的一个企业,去找到了我们现在的这位局长。

夏洛特-布诺格琳:

的确,我周围的同事当中人才济济,有的有很强的做企业的经验,有人有很强的技术背景,既有学术背景又有企业背景。

所以我们把各种各样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我很荣幸能够把这些人才组织在一起。

莫德-奥勒夫松:

我很同意夏洛特说的,我的同事们确实都非常优秀,这样的情况在瑞典确实很普遍,任何一个机构、一家医院、一家私营企业,他们最终靠的就是员工,都把员工看成是珍贵资源。

大龙:

我是在管理一个顾问公司,那么作为一个顾问公司,我们每天都是依靠我们顾问的创新能力,他们能有一些很好的创意,我们的客户才会满意。

所以为了创造这样的氛围在公司,我们需要打破一些传统的概念。

比如说,在很多企业老板说了算了,如果你不敢挑战自己的老板,那样的话,你不挑战自己的老板,那你怎么挑战客户,怎么挑战自己的思维呢?

主持人:

很多人觉得,挑战老板就意味着挑战我的工作,我的饭碗就得丢了。

大龙:

对。

比如说就这个问题,我们就进行了一次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活动。

我们为了让我们的最初级的员工敢发言,所以我们的例会,我就是提前主持好了,导演好了,让两个人说,你的任务就是挑战我,你要说大龙,你这个计划不好。

主持人:

就是找了两个托儿,专门在会议现场来反对你?

大龙:

没错。

第一次进行这样一个活动的时候,有一个人就举手说,大龙,你的这个媒体计划我觉得不太现实,所有的别人都不敢互相对视,就这样,非常害怕。

主持人:

他们觉得灾难将会降临了,是吧?

大龙:

没错。

但是过了几个星期以后,这种氛围就出来了,大家觉得可以讨论问题,可以探讨问题。

所以我想举这个例子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很多人在谈怎么去创造一个创新环境,那么这样的话,是一个非常可操作性的一件事情,是我们作为企业家需要每天去思考的一件事情。

我相信我们这些大的企业,他们也是在考虑怎么去塑造一个这样的,在企业内部的一个环境。

房晓辉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我觉得刚刚从夏洛特和副首相的整个描述,她们强调环境,强调团队合作、团队精神,大龙也是这样强调的,这确实是它的精髓,这是怪现象。

为什么这么创新的国家,它反而是没有像是说要以至于冒进,我是一个领袖,它更重视的是一个环境。

我们今天谈企业,像瑞典正是有了这个机制,正是有了每个人都愿意,没有后顾之忧的,没有经济上我们讲的三座大山,也没有被炒的这样一种危险,他可以跟领导提各种各样的意见。

我记得我在爱立信考察的时候,好多年前,他们提到有一位中国雇员,他说在总部,总裁,全球的总裁每个月要找员工吃饭,吃个早餐。

这个中国雇员在吃早餐的时候,谈到自己中国公司,谈到华为,是个竞争对手,到这来,谈到这的时候,他说你这是什么感觉?

他说我真是,我希望华为也做好。

他居然可以在全球总裁面前谈到这个公司,我觉得他是非常平等,把自己的话讲出来,这个雇员做得非常好。

观众:

我就觉得咱们要想创新,因为我自身是当过中学老师,现在当大学老师,我可以感觉到我们教育中存在问题。

举一个例子,我的女儿现在上小学,有一次我拜访她班主任,她班主任宋老师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

她说我们学校规定,课间的时候学生不能在走廊里跑。

然后就两节课,就是第二节下课的时候,在操场里学生要做些活动,然后班主任要陪在旁边,只能跳绳,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学校规定好的。

我说为什么要有这种规定,担心出事,担心学生摔倒。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我现在当大学老师,以前当中学老师。

看起来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当领导的,对学生很负责任,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