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306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

《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docx

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

编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中文)异同与融合—中西唱法之实践

(英文)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andintegration—ThepracticeofChineseandwesternfalsetto

学院艺术学院

专业音乐学

班级音本071

学号074070627

姓 名俞灵灵

指导教师朱雁职称 高级讲师  

完成日期2011年5月8号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

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异同与融合—两种唱法之实践》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2011年5月8日

 

摘 要

【摘要】中国传统声乐与西洋美声唱法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同时也存在很多鲜明的特征,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

本文从对两种唱法的历史渊源、唱法的共性与个性以及两种唱法的相互借鉴来论述,主要阐述两种唱法在气息和高位置的一致性以及在咬字吐字、共鸣腔体、表演形式上的个别性,通过对本文的写作总结所学知识,了解西洋唱法与美声唱法是相通的,要求基本一致,我们既要保留传统的唱法,也要懂得借鉴西洋唱法,使两者有机统一,更加推动我国的声乐事业。

【关键词】中国传统唱法;西洋美声唱法;历史渊源;共性;个性;相互借鉴。

 

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andintegration—ThepracticeofChineseandwesternfalsetto

Abstract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vocalandwesternbelcantohavesomeofthesamelaw,Thesametime,therearealsomanydistinctcharacteristics,Acommonalsohaveuniquepersonality。

Basedonthetwokindsofsingingfalsettohistoricaloriginandtheuniversalityandindividualityoffalsettoandtwoofthemutualreferencetodiscuss,Mainlyexpoundstwosinginginbreathandhighpositionconsistencyandindiction,resonancerecessed,performingintheformoftheindividual,Basedontheknowledgeofwritingpapersummarized,Understandwesternsingingandbelcantoisinterlinked,Requirementbasicallythesame,Weshouldkeeptraditionalsing,alsoshouldunderstandhowtoreferencewesternstyles,Makethetwoorganicintegration,PushforwardChina'svocalmusiccareer。

【KEYWORDS】Chinesetraditionalsinging;Westernbelcanto;Historicalorigin;Common;Individuality;Mutualreference

 

目 录

摘 要II

AbstractIII

目 录IV

前言V

1中国传统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历史渊源1

1.1中国传统唱法1

1.1.1历史渊源1

1.2西洋美声唱法1

1.2.1历史渊源1

1.2.2在我国的发展2

2中国传统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异同2

2.1两种唱法的相同之处2

2.1.1两种唱法都需要深呼吸2

2.1.2两种唱法都需要保持高位置演唱3

2.2两种唱法的不同之处4

2.2.1共鸣腔体的运用不同4

2.2.2咬字吐字的不同4

2.2.3表演形式的不同4

2.3两种唱法的实践与自我理解5

3中西科学唱法的相互借鉴6

结语7

参考文献8

致谢9

附录10

 

前言

当今的民族声乐称谓是我国现代乐坛的提法,这种唱法正是在传统的声乐艺术基础上,随着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不断的改变而不断的提高发展的。

美声唱法是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而来,自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

三四十年代随着我国赴国外声乐留学生的相继返回及一些俄籍歌唱家,声乐教师的来到传入我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学习声乐,从事声乐教育的人也越爱越多,但是由于声乐的抽象性,它是一种让人凭感觉的艺术,看不见,摸不着,这也对学习声乐的人造成一定的困扰,了解两种声乐的科学唱法的共性与个性,去分析比较如何使自己在科学的方法之上,能区别共性与个性,科学的掌握好共性,发挥好个性,解决声乐学习者及自己平时在学习声乐时碰到的难题,知道如何演唱才是正确的方法,避免走入误区。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分析自身的问题所在,通过所知的内容能更容易解决存在的问题。

了解中西科学唱法的共性与个性,小的来说对我们个人的声乐事业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到能丰富和发展我们的专业民族声乐。

希望从事声乐专业的人和声乐爱好者,都积极加入参与到探讨科学唱法中来,将中国民族唱法代代相传。

 

1中国传统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历史渊源

1.1中国传统唱法

中国传统唱法,继承古代乐论中的精华,吸取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从文论、诗话到画论、书法,对歌唱审美活动,都有很深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唱法,民族特色显著,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民族在歌唱。

当今的民族声乐称谓是我国现代乐坛的提法,这种唱法正是在传统的声乐艺术基础上,随着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不断的改变而不断的提高发展的。

1.1.1历史渊源

中国声乐艺术有着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在继承、变革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现代声乐事业,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唱法,是狭义的中国民族声乐,是指被声乐界俗称为“民族唱法”,有几十年之久的中国声乐形式。

从广义上说,中国的传统声乐应该包括传统的戏曲、曲艺表演和民间演唱。

其形式繁杂多样,内容也非常的丰富。

而狭义的中国传统唱法,是在我国传统多样的演唱形式中萃取、提炼而成的,在我国民间艺术土壤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随着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并对其他姊妹艺术的长处不断吸收、取舍中提炼而成的歌唱艺术。

我国的传统唱法在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是民歌、曲艺、戏曲各成一派,虽然每一个艺术门派中都出现过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但各门派中都各自保留自身的唱法,没有形成完整的歌唱体系。

从教授的角度来看也是口传心授,没有正规的声乐教学方法和单位,在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1.2西洋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而来,自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

1.2.1历史渊源

古希腊是欧洲声乐艺术的发源地。

声乐艺术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歌剧也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歌唱家、音乐家。

其中兴起于意大利的歌剧是这一时期历史上最伟大、最有意义的贡献。

歌剧的产生是美声唱法产生的基础。

经过歌唱家们努力的探索与研究,西洋唱法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体系。

伴随着歌剧的发展,美声唱法随着歌剧和歌唱家们一起输入欧洲各国,迅速成为歌剧演唱中唯一也是必要的唱法,同时这种唱法科学、优美,因而被世界声乐界广泛的认可与接受。

1.2.2在我国的发展

由于歌剧的广泛流传和西洋唱法的科学性,使得这一唱法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喜爱和接受。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当它进入另外一个全新的民族的时候必然会与其当地的文化碰撞与交融。

欧洲声乐最早传入我国,大致可以追溯到唐代“景教”的圣咏诵唱。

美声唱法的传入大致在清朝末年,明国之初。

我过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中国的美声歌唱家纷纷走上了国际的舞台,如胡晓平、梁宁、迪里拜尔等。

到现在,除了有大批的中国歌唱家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外,国内也举办几届国际声乐比赛。

西洋唱法这个璀璨的海外之珠在我国灿烂的发光。

西洋唱法传入我国后,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第一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接受。

声乐学习者从演唱的技巧、演唱的语言、演唱的风格把握、演唱的作品等各个方面都按照西洋唱法的要求做;第二个方向是西洋唱法的风格和技术被中国的作曲家所把握,在结合了本国的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后,以中国社会生活为基础,创作出以西洋唱法为演唱方法的中国声乐作品。

2中国传统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异同

2.1两种唱法的相同之处

2.1.1两种唱法都需要深呼吸

所有学习声乐的人都应该知道,深呼吸对演唱者演绎歌曲的重要性。

呼吸是发声之原动力,是歌唱之基础,是歌唱的生命,是歌唱的支持力。

美声唱法中普遍主张胸腹式联合呼吸,在我国古代声乐论著中就提到“气沉于底,贯于顶”,讲究的就是丹田之气,其实两者呼吸部位是完全一致的,民族声乐的传统经验是“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有“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的说法。

即把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上丹田又叫“天”,其位置于两眉之间,这就是美声唱法所谓的头声共鸣。

中丹田又叫“气”,指脐上胸下的部位,这就是美声唱法所谓的横膈膜处。

下丹田又叫“地”,位于脐下三指,就是美声唱法所谓的小腹收缩处,它们两者都要求深呼吸。

深吸气之后,在呼出时,应有深、细、密的感觉,只有呼吸和声音的关系配合谐调了,才能发出好的、有威力、有共鸣的声音来。

也就是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听到的把气息往下攥。

2.1.2两种唱法都需要保持高位置演唱

正确的呼吸方法以及有力的气息支持是获得高位置的前提。

就像高楼的建造需要稳固的地基一样。

卢齐厄马南说:

"优美的音质决定于咽腔的形状,咽腔的下部作为喉头所发出音的共鸣腔和滤波器,鼻腔和鼻咽腔作为发音的第二机能—高位安放—头腔共鸣这个高位安放的头腔共鸣,称为声位,歌者内感所唱的位置称为声源.声位来自于声源,声源决定于声位.要保持声位不变,切要保持声源的稳定,要运用横膈膜的力量,起到支持声音的作用.上下拉开声位与声源的距离,保持高声位,底声源,声位,声源在"运行"中,两者不能"叠置",保持相应的间距.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需要高位置发声、高位置演唱,所谓高位置就是把声音集中到口盖以上,额头眉心之间。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面罩。

2.2两种唱法的不同之处

2.2.1共鸣腔体的运用不同

共鸣是声乐技巧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对声音的音量大小、音色的调节以及声音的统一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声带发出的“基音”,只有通过好的共鸣,才会取得好的声音。

当物体振动发声是,影响到其他物体或其他物理空间,引起同时振动面产生的共振现象叫“共鸣”。

我们声乐中所讲的共鸣就是指人体的共鸣。

共鸣是传统民族唱法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而这恰恰是美声唱法一个鲜明的特征。

共鸣在发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赋予嗓音的音量与音质,并加强其响亮度。

在美声唱法中主要是整体共鸣,混声共鸣,声音真假混合,用全身支持歌唱,讲究胸腔、口腔、鼻咽腔共鸣的综合运用。

因此,美声唱法在训练共鸣运用的时候,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空间,头腔共鸣的高位安放是美声唱法颇具特点的共鸣技术。

美声唱法在全腔体共鸣的作用下,使声音更加浑厚圆润、柔和丰满、上下贯通。

民族唱法虽然也强调歌曲共鸣,但是在歌曲共鸣的运用上和美声唱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民族唱法共鸣器官的运用较美声唱法少,主要用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不强调胸腔共鸣,侧重吐字与共鸣的结合,演唱时以鼻咽腔为着力点,声音比较靠前,在硬腭上形成声音的反射点,声音明亮集中、亲切柔媚。

虽然二者在共鸣的控制与操作方面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共鸣在歌曲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2.2.2咬字吐字的不同

意大利学派的著名作曲家兼歌唱家培特罗·托西(1647-1727)曾经这样说:

“如果一个歌唱者咬字不清的话,他就无法使听众获得歌唱中来自歌词的大部分美妙之处;这样一来,他的歌唱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如果歌词唱不清的话,那么人的嗓音和短号或双簧管的声音就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个缺点是很严重的,但是现在不少人都有这个缺点。

然而歌唱者不应当忘记,只有借助于歌词,他们才能胜过器乐家……

美声唱法的形成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意大利语元音较少,五个基本元音都是以开口唱法训练,把元音位置放在口咽部位,美声唱法的咬字要求服从声音,在演唱中,辅音轻声送出口后,声音就迅速向后面咽腔部位的元音靠拢,把声音相对集中在元音的位置上,同时通过调整软腭和咽壁的力量,达到对基本元音的控制,使牙关能够充分的打开,口腔张大,嘴型张圆,从而使元音基本统一到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上,所以对美声唱法吐字咬字的借鉴应以五个基本元音为基础。

也可以说唱好了五个元音,就可以对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融会贯通。

传统的中国戏曲和民族声音在演唱过程中特别强调依字行腔、字正腔圆。

我国汉语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五音”、“四呼”及咬字吐字的三个因素结构,“字头”、“字腹”、“字尾”的咬字吐字规律。

我们所说的声母便是字头,韵母是字腹,收音便是字尾。

声母的发音应当多注意口腔各个部位的多变,灵活,民族声乐的咬字一般是指字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声母大部分不颤动声带,发出的不同性质的音响。

因此,声母的时值短暂,不能延长,要求准确、短促、有力;韵母的发音注意咽腔的打开,韵母大部分都振动声带,是一个最响亮、发挥音响共鸣作用的部分,唱好韵母对整首歌曲有很打的推动作用。

字尾要收的干净,利索。

民族唱法要求就“扁”一点,“横”一点,其实,它也是在通道的基础上加上微笑(就是水平线),就像我们笑着说话一样去歌唱。

有些老艺术家们也认为,美声唱法是“声包字”,民族唱法是“字带声”。

中国汉字的发音还有四声的区别。

为了达到字正的原则,作曲家在创作时,旋律的走向要体现字的声调及韵味,歌唱者在演唱中还需要加上一些再创作,才能咬正字,字正腔圆是民族唱法的美学原则。

2.2.3表演形式的不同

民族唱法重视歌曲不同的表现形式,表演方式。

歌唱者在有坚实的演唱功底之外,还需要重视表演,演唱和表演密不可分。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的声乐表演形式大多数都是歌、舞、乐结合在一起的,用载歌载舞的方式呈现的。

此外,戏曲中的唱、念、坐、打和手、演、身法、步也对中国传统声乐的表演形式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民族唱法需要声音与表演统一,混为一体,重视声音与表演的同步,做到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而美声唱法的表演形式就比较单一,主要比较重视声音的表现力,通过声音的内在感染力来表现歌曲,而不是非常强调声音与表演的统一,不需要过多的形体表演。

总体来讲,中西科学唱法的个性体现在各自不同的咬字吐字、不同的共鸣腔体及不同的表演形式。

2.3两种唱法特点的实践与自我理解

基于对两种唱法的一个基本了解与认识,结合自身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来谈谈深呼吸、高位置、共鸣腔体、咬字吐字以及表演形式。

要做好深呼吸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要做到学以致用,就更加不容易了,先来谈一谈深呼吸的整个过程,首先明白气息的囤积点是在腹部与两肋,然后放松身体慢慢吸气,感受腹部的扩张。

要注意吸气的动作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的,均匀而且不能有一丝挤压、僵硬。

(练习自然、松弛吸气可以想象用鼻子闻花香,闻食物的香味的感觉)。

要做好自然的吸气,学会放松是最主要的,学习过程中,在自己不能灵活运用“深呼吸”时,试着弯下腰,保持鞠躬的姿势,然后用鼻子吸气,这样能明显感觉到腹部的扩张,从而达到正确“深呼吸”的要领。

吸气完毕后,呼气的时候要保持吸气的感觉,小腹慢慢的向里,向上收缩,呼气时要注意把一口气吐尽,再吸气,这样有助于下一次的深呼吸。

在唱歌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发声漏气、喉头上提、肌肉紧张、声音位置低等问题,追根溯源都是由于呼吸的不当造成的。

在发声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将腹部作为声音的支点,在平时的练习中,经常会出现思想不集中、气力不够,都会造成声音缺乏支点,不够饱满。

因此,反复强调呼吸方法的正确掌握及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有超强的记忆力(能记住找到的感觉)。

同时,气息要均匀的呼出,否则会影响声音位置的统一与声音的连贯,歌唱时要做到吸的快吐的慢,就需要锻炼小腹肌肉的灵活性,使其富有弹性,这样就能做好歌唱时正确的呼吸。

所以,在平时的发声练习中,我会借鉴老师的一些跳音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这个目的。

在演唱任何一首歌曲、处理歌曲中的任何一个字,我们都需要有深呼吸,来作为演唱好作品的基础。

高位置的掌握首先就是要做好我一直强调的呼吸,然后是口咽腔的充分打开、后咽壁的挺立和喉头的稳定,口咽腔的充分打开、后咽壁的挺立加上歌唱时的呼吸,就构成一条歌唱时的通道,这是我大学前两学年,老师着重强调、我反复强化的基本任务。

要时刻保持通道的畅通,做到有超强的记忆力(能记住找到的感觉),超强的想象力(想到歌词的意境);超强的听辨能力(能听辨出声音的对错);超强的悟性(知道并领会教师的启发),才能将声区有机地统一起来、结合起来,没有断裂、没有痕迹、没有过渡,在声音位置和音色上形成统一。

歌唱时,喉头的稳定也是获得高位置的重要环节,歌唱时喉头的位置要比生活中低,但是也不是越低越好,过低会造成喉咙的压迫,长期如此,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歌唱过程中提起精神,脸部肌肉上紧下松,笑肌上提(都有利于高位置的形成)。

我们在歌唱的时候还要保持“前喷嚏后哈欠”的状态。

哈欠是我们困乏、松弛时候所有的状态,而喷嚏则是积极主动、兴奋时候的状态,仅有哈欠状态而没有喷嚏状态,声音就会含在嘴里,闷闷的缺少传威力;有喷嚏状态却没有哈欠状态,声音的通道就没有形成,它们是歌唱状态中相伴而生的一组力量,缺一不可。

在咬字吐字方面,我经常会遇到某些字无法在正确的位置上咬字,比如“月”这个字,在小字二组的4上,经常都是挤出来的声音,之后借助我国汉语把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的咬字吐字规

律,将字头也就是声母y的咬字咬的简短有力,然后马上归到ue上,这样就能做到在正确的咬字吐字之上又能在正确的位置上。

在我的学习与理解中,两种唱法的共鸣腔体差异不大,区分点是在胸腔共鸣的运用上。

在表演形式上,我们就需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意思等多方面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将它与声音结合,用肢体语言来表演。

3中西科学唱法的相互借鉴

美声唱法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审美观念和发声体系,是世界公认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受到世界上各种演唱风格的演唱者的学习与借鉴。

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与中国的传统唱法碰撞、交流、融合。

由于两种唱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相互借鉴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了。

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首先,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主要在要学习美声唱法中整体共鸣技术,是中国传统声乐不仅字正,而且声美,珠圆玉润的同时也做到高贵华美,穿透力强;其次是要加强对弱音的训练,中国传统唱法对弱音没有足够的重视,控制好气息的强弱,在弱音的时候同时要保持身体的高度兴奋。

最后就是在闭口音的处理上,在我国传统唱法中,闭口音与鼻母音都偏挤,偏白,可以吸收西洋唱法中闭口音开口唱的方法来训练,就是在演唱发声时加塑变形,打开喉咙,掩盖位置,加以深气息配合。

正像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所说“口形应该是自然的松开两聘关节,如果高音遇到窄母音‘i’就可以加上‘e’母音的色彩。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窄母音宽唱的意思。

在《啊,中国的土地》这首歌曲中,其中的一句“中国的土地”的“地”字的音高是在小字二组的5,如果保持用母音“i”唱,可以说是相当困难,而且很容易挤,如果加上“e”母音的色彩,在即不影响吐字的情况下,也可以较容易演唱。

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主要是首先从咬字吐字方面,美声唱法强调元音的圆润而忽视辅音的咬字,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唱法中的“喷口”等方法。

喷口就是用较大的气流将字头喷出,有一种爆发的感觉,不仅不影响母音的圆润,而且能是歌唱更具表现力。

吴碧霞曾这样说:

“我在参加世界的美声唱法声乐比赛时,其实融进了很多民族唱法的经验技巧。

最典型的地方就是,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圆’,注重咬字的规范。

而我在演唱美声唱法作品的时候,就把这种技巧融入到其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在气口上的也学习了我国传统唱法中气口的灵活使用,美声唱法中的气口有严格的规范,不能用气口打断单词和词组,一般按照音乐分句换气,这方面可以吸收我国传统唱法中灵活的吸气方式与多样的吸气技巧,如歇气、就气、提气、偷气等等。

在符合感情和风格的前提下使用吸气技巧,在演唱是更能满足换气与情感的需要。

结语

随着精神文明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烈追求并悉心研究声乐,在闲暇之余,歌唱成了生活的焦点,人们试图用自己的嗓音唱出优美的歌声。

然而,声乐又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问,是个抽象艺术,看不见摸不着,由于它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笔者从对声音审美的概念不同;语言的不同;咬字吐字的不同;共鸣运用的侧重点不同这些个性以及两种唱法都在追求各自的声音完美,中西的气息支点和喉咙打开时的一致,来学习科学的唱法。

同时需要懂得光靠嗓子和乐感是不够的,声乐要有超强的记忆力(能记住找到的感觉),超强的想象力(想到歌词的意境);超强的听辨能力(能听辨出声音的对错);超强的悟性(知道并领会教师的启发),学习难度较大。

在阅读大量的资料和结合自己所知的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本文,希望读者通过对本文的阅读,能够更加认识声乐,了解声乐,用正确的方法去演唱,通过对声乐方法的了解,清楚中西科学唱法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解决声乐演唱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声乐能够更健康,更科学的持续下去,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毅梅:

《论西洋唱法与中国传统唱法的优势互补》[J]山西大学2007.6

【2】汪毓和:

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8.

【4】卢齐厄马南歌唱艺术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陈立芳歌唱是体内力量对抗制研究[J]河南大学2005.5

【6】周小燕声乐基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第5页

【7】转引自苏联N·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

【8】李强浅谈西洋唱法在民歌中的作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9】施敏《由“吴碧霞现象”引起的思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02

【10】张文敏《我国民族声乐对美声唱法的借鉴》[J]文学与艺术2006(10)

【11】王远《从音乐学视角分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差异》[J]艺术百家2010(2.113)

【12】何卓《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异同》[J]黄河之声2010(3)

【13】毛明芳《谈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异同及二者的结合》[J]大舞台2010(8)

【14】盛瑞强《中国民族声乐理论之研究:

“字正腔圆”的认识》[J]2007(1.94)

【15】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

(1)

致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开题报告、写初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

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朱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