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175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docx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

l、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2、中国人生礼仪民俗

3、外国人生礼仪民俗

口典型案例

口本章小结

口关键概念

口复习思考题

口实训题

口自测题

教学目的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主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一个人须通过的过程;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礼仪民俗;学习和运用其中一些健康向上、可操作的礼仪民俗来为旅游服务。

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掌握旅游者的心理,尽量发挥人生礼仪民俗在旅游业中的功能。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

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

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

伴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和奇异的风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它们是出生、成年、婚嫁及死亡。

据此,我们把人生礼仪民俗分为这四个部分来加以阐述。

(l)诞生礼仪诞生礼仪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其中经历许多有趣的环节。

从内容上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

(2)成年礼仪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

它是一种古老习俗的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青年男女只有通过成年礼仪,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才能被社会成员认同,同时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

(3)婚姻礼仪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人们之所以重视成人礼仪,一个重要的功利目的,是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自身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少不了人类的延续,从这一点来说,婚姻礼仪受到人、社会的重视就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4)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

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涵也极其复杂。

另外,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葬法上来看,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2、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举行不同的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分别加以阐述。

(l)诞生礼仪诞生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能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2)成年礼仪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一般来说,举行成年礼仪,有年龄的规定。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举行成年礼有不同的方式与内容,其意义也不尽相同。

举行成年礼的最终目的是使年轻人能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婚姻礼仪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礼仪两个方面。

本节着重阐述后一个方面即婚姻礼仪的功能。

其主要表现为:

男女双方经过合法结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婚后所生子女的权利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的合法财产也能受到国家的保护。

(4)丧葬礼仪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离开世界,即“死”。

有“死”便有“葬”,有“葬”,就自然有“丧葬礼仪”。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丧葬礼仪。

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后代的思想也起了作用。

丧礼是否办得隆重,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得到祖先荫庇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在种种丧葬礼仪中,也表达了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对灵魂存在论这种迷信思想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二、中国人生礼仪民俗

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人生礼仪主要经过四个阶段—一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在这一点上,她与其他民族一样。

只不过在具体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民俗事象上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l)诞生礼仪诞生礼仪是人一生中的开端礼。

它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视子嗣的国家。

可以说从婴儿未出生之前一直到成年,人们都会举行一些列的仪式。

因此,诞生礼仪大体上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其中又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①求子仪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深深根植于受封建制度影响的中国。

在我国,已婚妇女在未怀孕之前,民间有种种企盼怀孕得子的习俗,并且其仪式多带有神秘色彩。

求子仪式主要分三个种类:

——向神灵祈子。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

在民间建有许多寺庙,供送奉子观音。

碧霞元君、金花夫人、子孙娘娘等虚造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

未孕妇女或未生儿子的妇

女带香烛、纸钱等到神像前默祷以求怀孕生子。

有的干脆在家中供奉送子观音,平时烧香祷念以求生子。

——由旁人送子。

最突出的礼仪性质是麒麟送子仪式。

所谓麒麟送子,是指亲戚朋友给尚无子嗣的人家送特定的子嗣象征物。

如偷瓜送子风俗。

在湖南衡阳一带,送的是冬瓜,时间在中秋晚上。

冬瓜在几天前就偷来了,并且用彩色绘成面具,用衣服裹成人形,由年长命好的老人抱着,爆竹噼啪地送去。

送到家时,把冬瓜放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老人念祝吉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与这种送子风俗相似的还有“拍喜”、“棒打求子“等习俗。

②孕期习俗。

——孕妇禁忌。

妇女怀孕以后有种种禁忌,如在饮食方面禁食一些动物的肉,认为吃了兔肉生子会豁唇,吃公鸡会使生下的小孩夜里啼哭,吃螃蟹会致胎横难产等;外出时忌参

加红白喜事,忌孕妇入生子人家;在视听方面,孕妇忌容淫秽、异常的事物,听淫乱、不洁之声等。

此外,孕妇还应不作剧烈劳务和节制房事等。

——孕期馈送。

这是指各地颇有特色的催生习俗。

一般是在孕妇产期将到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的衣食物品。

如“催生担”。

——接生方式。

产妇将分娩时,常请来接生婆,由其负责接生。

如今在农村还多数由接生婆接生,而在城市,则在医院里待产。

③庆贺生子。

——“洗三”即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浴庆贺仪式,谓之“洗三”或“三朝”。

——“满月”诞生礼的一项重要仪式是在婴儿满月的时候进行。

在这一个月内,产妇须“坐月子”,不能出门。

在满月这一天就可以为婴儿举行有亲朋好友参加的庆贺仪式。

满月之后还有在一百天时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称“百岁”,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长。

——“抓周”。

这是预卜小孩前程的仪式。

小孩周岁生日,可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

届时在桌子上摆着文房四宝、糕点果品、玩具等物,让小孩坐在桌子中央,任

他伸手去抓,人们相信,小孩抓到的第一件东西就预示了他日后的志趣。

不管他抓到什么,在场的亲朋好友都会说祝福话的。

以上所说就是人生的第一大礼——诞生礼,它反映了我国对婴儿精心呵护的态度,也反映了我国对履行家庭生育和教养职责的重视。

(2)成年礼仪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它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汉族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

它意味着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

而女子从此结束了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如今,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成年礼仪过程。

在学校主要通过正规教育使青少年定型化;在形式上有脱离父母的入学仪式,平时的

学习过程和考试以及毕业后进入社会等。

(3)婚姻礼仪汉族旧时婚姻礼仪习俗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①相亲、定婚阶段。

媒、帖、聘。

媒,即媒人。

她是使婚事得以成立的关键人物。

有女之家,到了婚嫁年龄尚无婆家;有儿之家到了迎娶年纪尚未娶亲;媒人就从中介绍、从中牵线,男女双方的家长才能进入议婚的阶段。

帖,即问名、纳吉礼。

媒人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讨来,看是否相合。

老相合,男方即“下帖”,“帖”中有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把它送往女家。

女家接下,表示答应这门亲事。

聘,即男方把财礼送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

这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②迎娶阶段。

迎娶之前,女方家要准备嫁妆,在结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方。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梳洗打扮,脸上喜气洋洋。

男方多用花轿接亲,接回后进行拜常仪式:

新郎、新娘胸佩大红花,手牵火红绢带,在主持人的高声中,一拜大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此后是“闹洞房”。

“闹洞房”的人闹得越历害,越放肆,意味着新婚夫妇日后的生活就越红火。

③认姻亲关系。

顾名思义,是指婚礼后,男女双方互认自己的宗亲、近亲。

如今,提倡婚姻自由。

大多数青年人都是自由恋爱而结婚,婚礼仪式更为简单,没有古时的繁琐了。

(4)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人的最后的“脱离仪式”。

其仪式主要有:

初终、设床、沐浴和报丧。

——初终。

初终是指弥留之际。

此时主要是确定死者是否已死。

如死者确已停止呼吸,围坐在四周的亲属一般都会嚎啕大哭。

然后进行招魂。

——设床。

招魂以后,即设床停尸。

一般是不能让死者躺在原先床上。

——沐浴、更衣。

这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清洗装扮。

一般是把死者全身擦洗干净,穿上一年四季的衣服。

——报丧。

这是把死讯及时报告给亲朋、邻居和有关部门。

——大殓。

这是把死者的遗体抬入棺材的仪式。

——选择墓地及落葬日。

选择墓地时一般讲究风水,应选块好墓地。

目的是希冀亡者的灵魂保佑生者。

落丧日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天埋葬。

但也有存放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的,主要是看日期是否适宜安葬。

至于葬式,在我国主要采取土葬和火葬两种。

土葬,即把死者放入棺木中埋在墓穴里的一种安葬方式。

火葬,一般是寺庙中的和尚圆寂后所采用的葬式。

目前,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人死后仍采取土葬方式;而在城帧中,则以火葬为安葬方式,因它大大简化,并少占山地,政府正大力提倡。

当然,目前的火葬一般并不请和尚了。

2、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在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她们的人生礼仪也主要分为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等四个阶段。

只不过他们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很不相同。

下面就分这四个阶段来加以叙述。

(1)涎生礼仪诞生礼仪是人生中的第一大礼仪,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

从诞生礼仪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看,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期的所有习俗。

①未孕前的求子习俗。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怀孕生子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因而对女性生殖器加以崇拜。

在我国就有些民族如摩梭人崇拜干本女神;白族供奉女性生殖器石刻(白语“阿殃白”)等就是实证。

现在,仍有许多妇女特别崇拜观音菩萨和“送子娘娘”,祈求她们能赐以一男半女。

②怀孕时的习俗。

怀孕,民间俗称“有喜”,被认为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孕妇在孕期间有许多信仰和禁忌。

如孕妇不可吃生姜,不然会使孩子生六指;不可食兔肉,不可见兔子,不然生的孩子会豁唇等。

③临产习俗。

按照古老的风俗.临产前的孕妇必须实行隔离。

一般是另搭一“侧室”令其独居。

有的民族和地区,丈夫不能进产房,接生由“助产婆”或“催生婆”担任。

④诞生后的习俗。

最常见的有“三朝’(又名洗三)、满月、百日、周岁等,且各有不

同的形式。

“三朝”,是婴诞生后第三天所举行的礼仪。

满月,是婴儿长到三十天时所行的礼仪。

届时,亲朋好友前来馈送礼品。

如长命锁,上写“状元及第”、“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等,表达美好的祝愿。

百日,又称百岁。

将百日称百岁,本身就含有祝贺婴儿长寿之意。

周岁,又称“抓周”。

“抓周”在于预测孩子将来的志向。

总之,诞生礼仪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中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外,各民族还有其独特的风俗。

限于篇幅,就不再——论述了。

(2)成年礼仪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

它是一种古老习俗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大多数民族在青年成年后,行“冠”、“笄”之礼,但其表现形式各异。

——冠、笄之札。

所谓“冠”礼,指男子礼仪。

如流行在我国朝鲜族中的“三加礼”形式。

它是指初加、二加、王加。

初加时,即给男子结发髻,加网巾,加冠;几天后,取下

冠巾,换上纱帽;三加时,加上幞头。

所谓“笄札”,是女子成年时所行的礼仪。

笄是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六岁,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成年。

——穿裤、换裙。

这也是成年仪式的一种。

如永宁纳西族少年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

这种改换服装的仪式,是作为成年人的标志。

另外。

凉山彝族少年也盛

行换裙仪式,年龄一般在十五至十七岁。

——文身、染齿。

这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传承。

它可能和原始图腾崇拜、巫术活动有关。

文身在我国南方民族中曾经普遍流行过。

就拿傣族来说,文身只限于男子,

民间认为文身是一个男子勇敢和成熟的标志,不文身会被女人讥笑,不容易得到女子的喜

爱。

染齿,是女子成年时所举行的一种习俗。

傣族女子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染齿。

这标志

着她已成人,可以结婚。

总之,各民族的成年礼仪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不管是冠、笄之礼,穿裤、换裙仪式,还是文身、染齿习俗,它们都是男、女成年标志所举行的仪式。

它表明男女成年以后就享

有和其他成人一样的权利,也承担一定的义务。

(3)婚姻礼仪婚姻礼仪,简称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仪,历来受到重视。

在我国,各民族的婚姻习俗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其婚俗的表现形式各异。

——抢婚习俗。

抢婚,又叫掠夺婚。

是指通过抢劫妇女来缔结婚姻关系,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婚姻习俗,如在云南德宏一带的傈僳族中就有这种习俗。

青年男女背着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

男方将女子偷偷领到山中密林处藏起来。

女方父母得知后,到处搜寻,三天之内找到,则认为男方愚蠢无能,男方不但得不到媳妇,要赔一大笔钱财;如在三天内找不到,则抢婚者可领着女子回寨,并可前往女家求婚定聘,履行婚姻手续。

还有在云南红河一带的苗族,也有类似的婚俗。

——入赘习俗。

入赘,又叫“从妻居”,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

族都有这种婚姻习俗。

比如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的人赘有两种情况:

一是女方父母只有一个女儿,不愿女儿离开父母,便招一女婿到家,长期居住,女婿可继承财产;另一种是短期入赘,即女婿到女家,过一段时间后,离开女方家,另立门户。

当然,采取这种方式的女婿没有财产继承权,婚后所生子女从父姓。

——表亲婚。

表亲婚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这是指那些姑表或姨表关系的兄妹(或姐弟)之间结为夫妻的婚姻。

如在土家族中有这样的谚语:

“姑妈女,顺手牵”,“舅舅要,隔河叫”,就是这种婚姻习俗的反映。

如今,由于《婚姻法》的贯彻和人们科学认识

水平的提高,渐渐懂得了这种婚姻习俗带来的危害,这种落后的婚俗正逐步消失。

——转房婚。

所谓“转房”,是指兄亡后嫂嫂可转嫁给弟弟,或弟亡弟媳转嫁给兄;姐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的一种婚俗。

在我国。

许多民族都普遍存在着转房制,如壮族、苗族、傈僳族、佤族、布依族、蒙古族等。

形成转房习俗的原因多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使家族内的财产和劳力不致外流。

——不落夫家。

不落夫家,指新娘出嫁后,只在夫家住几天便回娘家长住,与其夫则偶尔相会,直至怀孕临产才被接回夫家。

生下孩子后,才能真正落脚到夫家。

这种婚姻习俗,主要存在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惠安一带及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除了如上介绍几种主要的婚俗之外,还有其他婚俗。

如:

典妻、冥婚、童养婚、指腹

婚等。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4)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次须通过的礼仪或“脱离仪式”。

它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

我国民族众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礼仪。

①安葬方式及其分类。

安葬方式,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办法,即用什么样的方式安葬死者。

葬式,是丧葬礼仪的组成部分。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着重叙述几种在我国各民族

中流传较广的葬式。

——火葬。

火葬,又叫“火化”,是一种起源较古老的葬式。

火葬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曾流行。

如我国西藏的藏族,活佛及达观贵人死后,举尸而焚,焚尸完毕,拣起骨头灰烬,带到高山之巅顺风簸撒,或撒到大江大河之中,让水流漂走。

其他民族如甘肃的裕固

族,东北的赫哲族也主要实行火葬。

——土葬。

土葬,是我国又一比较流行的葬式,至今在广大农村还普遍沿用,成了我国主要的葬式。

土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民族都以一次葬为主,也有二次葬的。

如贵州安顺

地区的苗族,广西的壮族以及海南岛的黎族等。

——天葬。

天葬,又叫鸟葬、风葬、野葬等。

它实际上具有弃尸的性质,是古老葬式的传承。

天葬最早的方式是用苇箔裹尸,悬之树上,也有弃于荒野的。

天葬最具特色的是信

奉佛教的民族。

印度、缅甸、柬埔寨等佛教国家都实行天葬。

在我国,藏族、土族、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畲族、裕固族等也实行天葬,葬式各异。

——塔葬及其他。

塔葬,一般适用于僧侣阶层。

有名望的活佛、喇嘛死后,将尸体用药物处理,风干,然后置于灵塔之内。

其他的葬式有悬棺葬,或曰崖葬。

②丧葬的礼仪表现。

我国民族众多,葬式也较多样繁杂。

在各种葬式中所表现出的民俗事象必然多种多样。

又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大多数民族都实行土葬,所以.在本文中着重讲述土葬礼仪所表现出来的民俗。

我国的土葬礼仪已延续了几千年,在各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程序。

这些程序一地包括停尸、招魂报丧、吊唁、入殓、送葬等。

——停尸。

停尸是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仪式。

一般来说人死后,要为死者洗尸,穿上新衣,如是老者则穿寿衣。

然后移尸到停尸床上,面部盖一张纸。

长明灯为死者照路,最后上供品,停尸程序就算完毕。

——招魂。

关于招魂仪式,出于民间的信仰和迷信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和肉体脱离,

要到另外一个处所。

因此,一般的作法是拿死者的衣服在房顶或门口呼叫死者的名字,然后将在服盖在死者身上。

——报丧。

分两种形式、一是在人死后的当天就报丧。

放炮、鸣枪、吹竹号、敲锣鼓、铜锣,通知邻居和附近亲友。

一是在丧事安排已定,由丧家晚辈或请邻居到亲族、好友家中

叩头报丧,或送丧帖书面通知,相当于现在的讣告。

——吊唁。

吊唁是治丧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停尸居丧期间,亲朋好友和单位派人前来慰问。

——入殓。

是向死者遗体告别的仪式、土葬一般备有棺材。

棺材上施以彩绘。

铺棺、装尸、盖棺有一定的程序。

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必须在场,有的孝子要抱尸入殓。

如果是女的

死了,娘家人必须在场。

——送葬。

是葬礼的最后一个排序。

人死后,先选择墓地。

墓地的选择一是请风水先生,讲究葬地的龙脉要好。

二是用占卜的方法选择墓地。

送葬仪式,各民族均不相同。

按过去的现矩,出殡前先举行祭灵仪式。

棺木停放在院子中央,贡献食品、祭品、念祭文,棺木

请青壮年汉子来抬(也有用车拉的),棺木前拴一匹白布,孝子们手握白布,在前“引路”,一路上还鸣放鞭炮。

到了墓地,将棺木置于墓穴中,先由孝子填两锹土,然后由专人填埋,垒起坟堆作为标志。

之后回家大宴宾客,表示丧家的答谢。

到此为止,丧葬礼仪就算完毕。

3、港澳台人生礼仪民俗

(1)香港人生礼仪民俗

在香港,凡婚礼、添丁、祝寿之类喜庆,都要做“人情”(贺札)。

收受请帖,谁也不能免。

中秋、春节佳节,常向尊长赠礼。

春节拜年,需带礼品,如酒、饼、糖果之类,上辈需向下辈派红封,同辈年龄较次而未婚者不免。

一般朋友,派予小孩子便可。

香港人生活节奏紧张,业余各有安排,互相探访者少,多藉(同借)电话问候。

有须要造访时,宜先电话联络。

一般社交,宜约于酒楼或茶餐厅..

陌生人称呼,男士称“先生”、女士称“小姐”、“太大”;中等年纪称“小姐”也无妨。

年纪大的下层市民,称“师奶”、“阿婶”。

对年轻男女,非正规场合也可称“哥哥”、“姐姐”。

“阿叔”、“阿伯”只适合于年纪小的人对中年以上男人称呼。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警察等可称“阿Sir”,女性称“Miss”’、“Madam”;。

小商店老板称“老细”、“事头”、“事头婆”。

工人、工匠、服务匠等称“师傅”。

男侍应、售货员称“waiter”,女侍应等仍称“小姐”。

香港人对一切服务人员、工作人员乃至陌止人都讲究起码的礼貌。

“嗯该”是香港人挂在口边的词。

香港人重视上常劳动,不轻言请假。

他们难于抽出许多时间招呼客人,并非不近人情。

工作习惯朝九晚五,上班时行色匆匆,下班时怡然自得。

一般工人不人愿意加班。

假日,年轻人都会安排各种活动。

香港人多能守秩序,车站排队,罕见“插塞”。

地铁人挤,出人碰撞很少有争执。

中国人的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很强。

今天生活方式及社会运作虽日渐西化,但多数华人仍旧守传统伦理与道德观念。

敬老、孝顺视为美德。

妇女地位日高。

有亲缘关系的小家庭或个人,常利用节日或喜庆机会相叙,故亲情浓郁。

(2)澳门人生礼仪民俗

澳门人生礼仪民俗与香港的几乎是一模一样。

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华人,并且离香港又很近。

不过,由于澳门还有葡钓牙人定居,因而其人生礼仪方面的内容又保留了一些葡萄牙人的生活习俗,如还受大主教或基督教教义内容的影响。

(3)台湾人生礼仪民俗

①婚嫁。

从前,台湾的婚礼规矩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和小娶之分;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婚迎亲四个阶段。

目前,男女青年已自由恋爱,盛行新式婚礼,到法院公证结婚。

但是台湾婚礼的铺张浪费十分严重,使青年人背上沉重的负担。

②丧葬。

台湾葬礼也是沿袭大陆。

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们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

购进棺木,焚烧库钱,然后祭祀。

祭罢,一子女扶尸就殓,停柩室内,早晚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殡队列如长龙,游行上街。

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

目前,也开始改为火葬。

有些地方还有捡拾遗骨的习俗,以便有朝一日扶送回大陆祖籍安葬。

当然也有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礼仪杜、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③生育。

台湾习俗最重嗣续。

妇女怀了孕,要节制劳累,常吃猪肝等滋养品“补胎”。

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

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

孕妇分娩中满月,你“做月内”,一月之内多以麻油鸡、猪肝为副食。

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

台湾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生男不论弥月(初生婴儿满月,满一个月、整月:

新婚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简化甚至不举行。

④寿庆。

台湾同胞喜欢过生日。

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的庆祝仪式。

凡是女儿已经出嫁者,寿庆比较隆重,女婿必须亲自前往拜寿。

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音“齐”60岁以上的老人)寿,百岁为期颐(指人百岁的年纪:

寿登期颐)。

每到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三、外国人生礼仪民俗

1、亚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1)日本

①婚俗。

日本人的婚姻形态基本有两种,即“嫁入婚”和“婿娶婚”。

嫁入婚也“嫁娶婚”,意指娶新娘。

这一仪式始终在新郎家举行。

“婿娶婚”不是娶新郎,这是一种在女方家举行的仪式。

前者为日本最主要的婚姻形态。

日本人的结婚方式丰富多彩。

神前结婚式,是一种传统的结婚仪式,在日本最为流行。

日本大部分宾馆、饭店都设有临时神殿,以供举行结婚仪式之用、神前结婚式的程序一般为:

举行“修楔式”,在神前去污;由神祗(齐)人员“启奏祝词”,向神报告两人结婚;行“三献之仪”,即新郎新娘在神前对饮三次酒,以作为结怀之仪;一对新人在神前“奉上誓词”;“交换结婚戒指”,以示身心相连;“玉串奉奠”,新人双双捧玉串献给众神,祈祷婚后幸福;行“亲族杯之仪”,双方亲属换杯对饮。

经过上述仪式后,神前结婚仪式即告结束。

佛前结婚式,一般为佛教徒常采取的结婚仪式。

其基本过程是:

新郎新娘、双方亲朋好友等随祭主入佛堂;朗读“敬白文”,向祖先报告结婚消息;祭主向新婚夫妇授念珠以示祝福;主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